境界

佛悟道后为何还历尽磨难?

佛陀也有磨难佛的身边有一个人,他的名字叫提婆达多。佛是三十二相,八十种好。这个提婆达多的智慧、长相、庄严和佛相似。你们大家在社会上做人的时候常常会发现,同等的学历,同样的年龄,同一个阶层,同一个届别,人们彼此之间会产生嫉妒心,也就是说大家在交朋友的时候,一般是..

承担比说清楚、辩解更重要

有个寺庙,因藏有一串佛祖戴过的珠而闻名。念珠的供奉之地只有庙里的老住持和7个弟子知道。7个弟子都很有悟性,老住持觉得将来把衣钵传给他们中的任何一个,都可以光大佛法。不想那串念珠突然不见了。老住持问7个弟子:“你们谁拿了念珠,只要放回原处,我不追究,佛祖也不会怪罪..

禅是一种境界,一种体验,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佛教常常鼓励人要参禅,其实「禅」并非佛教所专有,禅是每一个人的心。我们每个人都有一颗心,当然也就应该每一个人都有「禅」。「何谓禅」?有四点说明:第一、搬柴运水是禅:禅不是「眼观鼻,鼻观心」,禅不是只在蒲团上打坐,不是所谓的「老僧入定」才叫做参禅。禅是在生活作务..

八风吹不动 一屁过江东

八风是最好的考验,不管什么境界现前,都能如如不动,不只心不随境转,且能转境。八风,指称,讥,毁,誉,利,衰,苦,乐八种境界之风。称,当面的称赞。讥,当面的讥讽。毁,背后的毁谤。誉,背后的赞誉。利,获得的利益。衰,遭受损害。苦,遭遇苦楚艰苦。乐,获得称心快乐。前..

轻视他人造口业 一句戏言堕五百世猴身

有时刻一句戏言、玩笑话语,也是会造下弗成整理的因果。佛在世时,有一群婆罗门教徒行于树林、溪边(婆罗门教的修行方法不是拜火就是修水行),这群修水行的外道者,在溪边的树林中看到一群弥猴在水边戏水、在林中跳跃,他们心中想著:人与畜生究竟造了什么业,而生为人、生为畜生..

修道的秘密窍门 吃饭睡觉

图片来源:凤凰网华人佛教修学律宗的有源就教大珠慧海禅师说:和尚修道,有没有秘密用功的窍门?大珠:有!有源:若何秘密用功?大珠:肚子饿时吃饭,身体困时睡觉。有源不解地说道:一般人生活都要吃饭睡觉,和禅师的用功不是都相同吗?禅师:不合。有源:有什么不合?禅师:一般..

已婚妇——削发调化丈夫,同证阿罗汉果

已婚妇:削发调化丈夫,同证阿罗汉果。(图片来源:资料图)当佛陀在舍卫城的时刻,有两位大施主日常平凡关系异常密切,他们都认为两家关系一向很和气,愿望未来能进一步加强。一个施主说:你我两家关系很好,今后应持续保持下去。另一位说:那,我们做亲家吧!。做亲家是不错,但..

净土法门法语:常常想着经典上佛的教训改过自新那是无量功德

1现在是末法时期,邪知邪见充斥在世间,众生有意无意天天都在造罪业——所造的都是六道轮回业,而且多半是造三恶道业,这个问题严重。2我们遇到佛法,这是无比的幸运,为什么?我们依照这些经典教诲,可以走出我们现前的困境。常常用这些经句来提醒自己,用它来做为观照的标准,我..

惟觉长老:自家至宝

佛法是最高的真理。世间也有世间的真理。举个例子来说,家庭有家庭的伦理、黉舍有黉舍的规矩、社会有社会的秩序,这些都是世间真理。但世间真理虽然很多,却会跟着时间、空间而产生变更。而佛法是真理傍边的真理,无论经由若干时间、空间,始终是存在的、始终不会改变。为什么世间..

惟觉长老开示:正定,枯定,邪定

(一)、修行要有目标,借使没有目标,就轻易走错路;有了准确的偏向,才能圆成佛道。修行的目标就是「明心见性,见性成佛」,只要一步步地落实修行,福慧双修、定慧等持、悲智双用,就能和佛陀一样,万德肃静,福德、禅定、聪明,都达到最圆满的境界。修行的过程如同读书,从小学..

禅坐的起源及其方法!

一、禅坐起源及其意义总的来说,坐禅的概念比较宽泛。古今中外的先贤们对类似坐禅的静坐进行了许多有益的探索。最早由前人自然养成的散坐和跪坐演化而来。中国传统的静坐摄生功法,最早可上溯于五千年前的皇帝时代。据《庄子》记载,皇帝曾向广成子询问先贤长命之道,广成子说:疏..

勿以四禅八定核定佛法证境

1.内外分别:很多人正见未立,法义未透,只爱好静坐,或有一些觉受定境,便会以此为尚而轻视经论研习,须知此种通于外道,纵有多种觉受境界,于了脱死活涓滴无干;佛法体验,于四禅八定虽有通摄,然惟是附属识境,非为用心处。2.认清本末:或有研究法义者,见渐次禅定境界的描述与..

若何才算是真的禅修?

关于禅修,有前提找个安静的地方静坐当然好,不过并不是只有两腿盘上静坐才叫禅修。禅是静虑的意思,能够准确地审查思虑生活中出现的任何善与不善等境界,不被这些生活琐事困扰而心念默照寂静,就是禅修了。为此,念佛是禅修,担水砍柴是禅修,吃饭睡觉更是禅修,也就是平日所说的..

道不用修,但莫污染

马祖示众云:道不用修,但莫污染。何为污染?但有死活心,做作趋向,皆是污染。若欲直会其道,平常心是道。何谓平常心?无做作,无长短,无取舍,无断常,无凡无圣。经云:不凡夫行,非圣贤行,是菩萨行:只如今行住坐卧,应机接物,尽是道。道等于法界,甚至河沙妙用不出法界。若..

悟不在坐,亦不离坐

悟不在坐,亦不离坐――读圣严法师《禅悟与静坐》偶感切实其实,正如圣严法师指出的,禅并不一定要静坐,然则要有静坐的基本。(见《禅悟与静坐》,下引同,不另注)静坐的利益,越来越获得人人的认同。可以说,哪怕只是为现代人的身心疲惫供给一种安顿的方便,静坐也是值得推荐的..

修行要抓住当下这一念

学佛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修行。修行的目的是要慢慢地使烦恼少一点,聪明多一点,觉照多一点;也就是要演习怎么向内看,而不是向外看;若何管好自己,而不是去管他人。修行不选择地方,不论在家削发,是男是女,是年纪轻的照样年纪老的,都可以修,也都必须修。修行更不要等待,不要..

禅宗是如何了死活的呢?

很多人都邑问禅宗见性到底了没了死活?现在修净土的也老是说禅宗行人只要有一丝烦恼未断就不能出三界。这样讲是纰谬的。为什么?禅宗明明讲不除妄想不求真,假如说一丝烦恼未断就不出三界,那修禅宗的人就生生世世在世间不能解脱了?这样说的人没有见性,也不懂得禅宗。性相一体,..

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

居士问:您刚才说的无所住而生其心,生其心指什么说法。在家居士,若何修行才更好运用到工作生活中?明基大和尚:学佛呢,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后面有一个觉,在世间觉悟。师父提倡生活禅,在生活中修禅,禅就是觉悟,离开生活,到哪里去修?身口意,行住坐卧,现实生活中面对..

佛堂的安设与供养

供佛前准备如果我们在家修行,便应在家中有一个修持的地方,在这里安置佛坛,日常的功课也在这里修诵。在西藏,一般家庭都会把最好的一间房建为一个小佛堂。在现今的城市生活中,大家可能没有这个条件,但可以在家中一个较清静的角落布设佛坛及修持。这个角落或房间不拘大小,但最..

《金刚经》知识8

1.锻炼:天地不仁,以万物为除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除狗——老天爷刻意要锻炼人,让人们做事与愿违的事;就像领导锻炼属下一样。2.后其身而身先——伟人的实践人只有为自己同时代人的完善,为他们的幸福而工作,他才能达到自身的完善。——马克思生活的意义在于付出,在于给予,..

有一种女人叫空行母

空行母她也拥有更为细密、广泛的意趣,更趋近於抽象、内在的象徵层次的女性形体,虽然常以女性的样貌示现,因为“在密续的象徵系统中,为了表示殊胜的开悟特质,空行母大多显现女性形体。事实上密乘中的空行母,象徵的是一个具足的整体,而不能以世俗化约定的性别差异概念,来看待..

为什么要发愿和回向

我们种善根、修福德、做功德,要立即回向。若是没有回向,就像一个很好的东西没有善加使用而白白浪费了。做功德首先有发心,中间有正行,最后有回向。发心就像头一样;正行就像身体、心脏、生命一样;回向就像脚一样。就像一个人要去一个地方,这个人要有头、有脚、有身体才能到达..

佛教中莲花的意义是什么

莲与佛教的关系十分密切,可以说“莲”就是“佛”的象征。当我们走进佛教寺庙时,便可到处看到莲花的形象。大雄宝殿中的佛祖释迦牟尼,端坐在莲花宝座之上,慈眉善目,莲眼低垂;称为“西方三圣”之首的阿弥陀佛和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也都是坐在莲花之上。其余的菩萨,有的手执莲..

如何在生活中消业积福

生活就是修行的过程,我们真有智慧了,无论做什么都能消业积福。我们都一定要知道:我所得到的一切,都是上师三宝的恩赐;我的一切都应该成为上师三宝承办利益众生的工具。当我们能这样时时忆念上师三宝的恩德和功德时,我们所做的任何事情,所享受的任何物品都成为加持品——第一..

燃灯供佛到底有何功德

依据佛教三藏经典中《施灯功德经》中记载:“如是少灯奉施福因。所得果报福德之聚,唯佛能知。一切世间人天魔梵沙门婆罗门。乃至声闻辟支佛等所不能知。如是然少灯明。所受福报不可得说。舍利弗。诸佛境界不可思议。唯有如来乃知此义。舍利弗。彼施灯者。所得福聚。无量无边不可算..

皈依的正行-听闻处死

听闻处死闻思经教,是修行中的重要环节。正如《听闻集》所言:多闻能知法,多闻能远恶,多闻舍无义,多闻得涅槃。何为多闻能知法?多闻包含两个层面,一是广学多闻,广泛读诵大小乘经典;一是对同样内容反复赓续地听闻思维。如因果之理,无我之理,必须不厌其烦地数数听闻,将法义..

三宝的种类

三宝的种类平日所说的三宝,多指住持三宝。所谓住持,即传承并弘扬佛法,使其在世间薪火相传。个中,以佛像为佛宝,经书为法宝,现前僧团为僧宝。佛陀灭度之后,佛法主要依住持三宝得以流传。须知,住持三宝虽不是究竟意义上的三宝,但若没有他们焰续佛灯明,住持处死城,众生便无..

第一篇 三藏十二部

第一篇三藏十二部壹媒介释尊说法四十九年,为后世留下千古不灭的真理。当时没有文字,这些教理都是以口口相传的方法记忆传承。佛陀入灭后,学生们为了避免遗教散佚和确立教法,以大迦叶为上首的五百学生,进行第一次的经典结集,由阿难诵经,优婆离诵律,然后由诸长老将诵出的经、..

第四篇 四无量心

第四篇四无量心壹四无量心的意义四无量心是指菩萨普济群生所应具备的四种精神──慈无量心、悲无量心、喜无量心、舍无量心,以现代的话来说,就是以无量的与乐心、拔苦心、欢乐心和包涵心来广度一切有情。「无量」两个字,涵盖了「四心」的因、缘、果、德各种相状,具有下列殊胜的..

第三篇 六度四摄

第三篇六度四摄壹媒介佛法浩瀚无边,然则归纳起来总不出:人乘、天乘、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等五乘佛法。此五乘佛法是依发心、目的与方法的不合而差别。人天乘是佛陀所施设的方便窍门,是世间法,不能了死活。声闻、缘觉乘虽然可以了脱死活,超出三界,然则只为自度,只能「拔一..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