妄想

第二篇 五位百法─百种苦衷的内容

第二篇五位百法─百种苦衷的内容壹五位百法的意义所谓五位百法,是将宇宙间的一切万有诸法分为五类:心法八种、心所法五十一种、色法十一种、心不响应行法二十四种、无为法六种。计有百种法,所以称为五位百法。即:色法十一心法八,五十一个心所法,二十四种不响应,六种无为成百..

第二篇 受持五戒、八关斋戒、菩萨戒

第二篇受持五戒、八关斋戒、菩萨戒壹为什么要受戒皈依三宝是学佛的入门,受持戒律是崇奉的实践。佛教徒皈依三宝今后,应该进一步发心受戒。因为戒是一切善法的根本,也是世间一切道德性为的总归。受戒好比学生遵守校规,国民固守司法一般,不合的是,校规、司法是来自外在的约束,..

第一篇 皈依三宝

第一篇皈依三宝壹媒介皈依三宝是成为正信佛教徒的第一课。皈依今后,就表示自己从此崇奉佛教,成为三宝佛法僧的学生,不再崇奉其他宗教。所以皈依三宝是确定崇奉目标的表示。一个学佛的人,假如没有经由皈依三宝的典礼,即使上香礼拜,也只不过是一个对佛教尊重而有兴趣的人,不能..

第三篇 三法印

第三篇三法印壹三法印的意义教主、教徒、教义,是宗教形成的三个前提。世间上每个宗教都认为自己所宣扬的教义是真理,所谓真理是有前提的,真理的前提是:1.普遍如斯,2.必定如斯,3.本来如斯,4.永恒如斯。譬如人有生必有死,中国人如斯,外国人也一样,这是普遍如斯、必定如斯、..

第三篇 奉行八正道

第三篇奉行八正道壹八正道的定义苦是人生的实相,若何离苦得乐,求得究竟的解脱,是我们学佛的目的所在。佛陀成道之初,为了让众生从烦恼苦楚中解脱出来,特别开示了八条进趣圣人之境的修行方法,称为八正道。正,离开邪非,故名为正;道,能通的意思,以能通晓涅槃的地步,故名为..

第一篇 缘起

第一篇缘起壹缘起的意义法不孤起,仗境方生。世间上的事事物物(一切有为法)都不是凭空而有的,也不能零丁存在,必须在各类人缘前提和合之下,才能现起和存在。一旦组成的人缘散失,事物本身也就不复存在,这就是佛教所谓诸法人缘生,诸法人缘灭的事理。此外,现起和存在的人缘,其..

第二篇 四圣谛

第二篇四圣谛壹佛说四圣谛的启事佛陀成道今后,最初为世人宣说佛法,是在波罗奈斯的鹿野苑,为憍陈如等五比丘讲说四圣谛,这就是佛教史上有名的初转*轮。而佛陀最初在菩提树下证悟的内容,是宇宙缘起的真理,只是缘起轨则深奥难解,佛陀生怕骤然宣说,将使尚未起信的众生望而却步..

欲得佛智 先敬佛经 -智悲佛网

手机阅读|返回上级欲得佛智先敬佛经有些人听说禅宗慧能大师一闻《金刚经》便开悟,或听闻太虚大师阅藏开悟,便也想深入经藏。但是面对种种“护经”的规矩,却也使很多人手足无措。例如经书脏了、破了该怎样处理才如法;平常拿经、读经要留心哪些问题;可不可以在经书上画重点,或..

一个北大女孩的信佛人生

她本是一个从小就生活在单亲家庭、没有任何家庭背景、边幅平常、再通俗不过的女孩子,然则在她18岁那年幸运地碰到一个特殊身份的人和一种特其余方法后,短短的5年之间她的人生就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更!从高考差点考不上重点大学到与牛津大学师长教师考察,再到接二连三地获得高额..

净土法门法语:随顺众生,才能够帮助众生

1学佛绝非儿戏,真正努力就必须放下,身心世界一切放下。为什么要放下?不放下,它是障碍。会放下的人,得大自在,心地清净,一尘不染,跟大众相处,他也有分别、也有执着、也打妄想,这是怎么回事情?这叫和光同尘。2永嘉大师讲的“分别亦非意”,执着也非意,妄想亦非意,那才妙..

南禅七日(14)

南怀瑾:南禅七日(14)【视频版】南怀瑾:南禅七日(14)【文字版】佛为什么拈花,达摩祖师到中国来,是南北朝梁武帝的时代,还没有唐朝啰,唐朝还要等几十年今后才有。所谓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禅宗的窍门。不过达摩祖师没有那么讲,这是我们后世讲禅宗的事理。达摩祖师,有人问..

南禅七日(15)

南怀瑾:南禅七日(15)【视频版】南怀瑾:南禅七日(15)【文字版】五祖演堂堂的一个大和尚,像妙老一样,道高德重的,果真讲出风流诗来了,因为这小我问他,佛法有捷路吗,他说有啊,你读过唐人的小艳诗吗。读过埃他说唐人有两句诗,频呼小玉原无事,只要檀郎认得声。这小我一听..

南禅七日(17)

南怀瑾:南禅七日(17)【视频版】南怀瑾:南禅七日(17)【文字版】现在有人问,中观正见与这个唯识的问题,很困惑,这是个大问题,学术思惟上,器械方文化几千年来,重大的问题,先倒转来介绍一下,唯识,世界上哲学概念,就是人类文化整过思惟的指导,站在西方哲学的立场,人人..

南禅七日(21)

南怀瑾:南禅七日(21)【视频版】南怀瑾:南禅七日(21)【文字版】鄙人面教室外圈的同学们,下雨气象冷,听到香板声,不要逗留在走廊,赶紧进教室,不要伤风。伤风不是感冒,感冒不是伤风,两样不能混为一谈。今天是我们人人集中在一路,合营进修的最后一天,实际上是开始的一天..

南禅七日(18)

南怀瑾:南禅七日(18)【视频版】南怀瑾:南禅七日(18)【文字版】破山禅师,字也好啊,那真写的,那个字我真认为是学不到的。对子、诗也好。破山禅师是明朝末年的人,满清入关了,打进来了。他走了,他跑回到四川。四川人。他的皈依学生是那个女将军,反抗满清的叫什么?不是梁..

念动百事有 念止万事无

◎一九八三年七月十日宣化上人开示于万佛圣城性定魔伏朝朝乐,妄念不起处处安;心止念绝真富贵,私欲断尽真福田。我们为什么有魔障?就因为性没有定。假如性定,不时刻刻都是明清楚明了了,清清楚楚。到了这种程度,内观其心,心无其心;外观其形,形无其形,这时身心皆空,远观其..

虚云长老:悟道与修道

憨山祖师说:凡修行人,有先悟后修者,有先修后悟者。然悟有解证之不合:若依佛祖言教明心者,解悟也,多落知见,于一切境缘,多不得力;以心境角立,不得混融,融途成滞,多作障碍,此名相似般若,非真参也。若证悟者,从自己心中,朴实做去,逼拶到山穷水尽之处,溘然一念顿歇,..

修行要诀在于摄心

佛教窍门平等,无有高下,念佛、诵经、持咒、参禅、拜忏等等,各随志趣,各有奇妙。佛法本一味,要诀在于摄心,无论修何窍门,皆应留意以下三点:1、至诚恭敬印光大师说:欲得佛法实益,须向恭敬中求。心若至诚,法法皆灵。心不至诚,法法不灵。佛学生不仅要恭敬三宝,对一切人、..

果煜法师:修行是从“修不可”开始的

修行,其实是从「修不可」开始的。各位在炎热的夏天里还来此打坐,皆是为「有所求」而来──愿望在心理、心理上有所改变。然则真正的修行,却要从修不可开始的。先松再紧现代的人学打坐,常是该紧处不能紧,该松处不能松,故打坐只是装模作样、滥竽充数而已。像现在这么多人在打坐..

觉醒法师:万缘放下,狂心即歇,歇即菩提

佛在世时,有一个外道持花供佛,拜毕。佛说:把花放下!外道遂将花放下。佛又说:把手放下!外道就把手放下。佛又说:把身放下!外道愕了半天,身怎么放下?就问:世尊!身怎么放下?佛说:放不下,挑起去!外道就悟了。你们人人想想看,放下两个字,还了得起吗?我往往教你们放下..

隆醒大和尚:如何做才能早日开悟?

经常有居士请隆醒大和尚开示,怎么做才能早日开悟,隆醒大和尚告诫人人说,假如我们天天寻找开悟的方法,也许我们永远开不了悟。因为一旦我们总在寻找开悟的方法,我们已经住相了,已经住在悟的相上面,由此失却了本真,这样的话,我们离开悟只会越来越远。相反,我们一心干事,在..

六祖为什么否决“看心观静”

对于坐禅,六祖慧能大师从对般若窍门的体悟中,提出禅宗特有的方法。然而一般的坐禅,禅者都特别重视坐相,并对坐姿及呼吸都有一定的规定;对若何用心也有一定的方法,即:从六根门头摄一而人,系心一境。而《坛经》中却呵斥坐相:看心观境,不动不起,从此置功,迷人不会,便执成..

学佛座谈

学佛座谈证圣法师各位同学,今天有这个机会跟人人欢聚一堂,畅所欲言,我认为很荣幸,也认为很高兴。我没有作任何准备,连个提纲都没有。净慧法师他白叟家慈悲,给我这机缘,让我来跟人人结结善缘,那我就随便地谈一谈。我在香港住过几年。那时刚从大陆去,后来在一所大学(基督教..

诵经时的“十二”点建议

经典:即佛陀所宣说教法,经阿难等结集之,初以口传,后以文字记载,举凡文句、书籍,均称为经典。若有人能虔诚诵持,诸天护法也会随侍听闻,所以能以恭敬心诵持经典的人,必常为诸天善神所护佑。在诵经时,有以下几点应注意的事项:1.诵经前要将双手洗净,且不论吃素或吃荤食,诵..

准提咒十大功德门

准提咒十大功德门节选《显密圆通成佛心要集》谈到密咒功德深广之处。粗略依据各经典圣教可以分为十门,但是仍然无法全部描述完美。(因为世人大都不知道密教深胜的地方,所以暂且分用十门法来赞扬,以便给未曾听闻的人明白。不过若是一向舍弃显教专门赞扬密教,也不是通达佛法的人。..

居士入寺规矩礼仪漫谈

居士入寺规矩礼仪漫谈一、拜佛、问讯与上香规矩进寺门前要端正衣冠收摄身心。进入寺院后,先礼佛。再去拜见出家师父。在佛殿、经堂看到佛像,不论是木雕、铜铸、纸绘、绸、绢画,皆需衣着整齐,向佛菩萨像恭敬顶礼。若有急务亦须问讯,以示尊敬。居士不可在大殿正中央的拜垫上拜佛..

似有实无

似有实无大众心不合,随起诸妄想;如是诸佛刹,一切皆如化。《六十华严经卷四卢舍那佛品第二之三》此偈是说,因为众生的心彼此不合,由心生起的妄想也各形各色,是以十方诸佛的净土,也是如幻如化并非真实的。一般人认为,现实的世界是真的;不信佛教的人,认为佛国净土是人类想象..

种福有福

种福有福世间人心动,爱著福果报,而不好福因,求有不求灭。《大智度论卷一摩诃般若波罗蜜初品如是我闻一时》一般愚人只愿望得豆得瓜,而不想去种豆种瓜,只想要享福而不愿去种福。《大智度论》这个偈子把众生的愚昧倒置,很明确地点了出来。世间人心动,为什么动呢?因为有贪爱幸..

念念成功

念念成功若人狼藉心,入于塔庙中,一称南无佛,皆已成佛道。《法华经卷一方便品》偈子说,假如有人,心念狼藉,到了寺院里,以恭敬心称念佛的圣号,便已成就佛道。果真有这么大的感化吗?这是因为只要有一个念头是跟成佛的前提响应,就是成就了佛道;从第一步踏出开始,一向到成佛..

七佛通诫

七佛通诫诸恶莫作,诸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法句经卷下述佛品》偈子相当通俗。唐朝鸟窠道林禅师说它三岁儿童虽道得,可惜八十岁的老翁也做不到。实际上这四句话在很多经典中皆可看到,乃是有名的以前七佛通诫偈,这是以前的七位佛用来教诫学生们的话,亦可说这四句话已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