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放下而工作修行佛陀教导我们要努力工作,但是我们的行为不能混杂贪念,应该是以放下与离欲为目标。我们做我们应该做的事,但是不可执着,这就是佛陀的教导。不过这似乎很无聊,缺乏热切投入的诱因,世人做事就是为了获得某些好处——例如人们来看你,是因为你的医生或官员的职位,想要从你这里得到一些好处。一般来说,无..
阿姜查 更多...
阿姜查 :一些出家人为什么会去坟场中打坐修行?
核心提示:阿姜·查,泰国著名高僧,公认的阿罗汉成就者。生于公元一九一八年,一九九二年元月圆寂。童贞入道,年轻时研究过基础佛法、戒律,以及经典,后随当地禅定大师修习。他依苦行僧的传统方式生活达数年,曾和本世纪伟大的禅师阿姜·曼度过一段开悟性的时光。他的教导方式简明,善用日常周遭事物引出佛法实意,令弟子..
阿姜查 :记住!只说有用和必要的话
核心提示:阿姜·查,泰国著名高僧,公认的阿罗汉成就者。生于公元一九一八年,一九九二年元月圆寂。童贞入道,年轻时研究过基础佛法、戒律,以及经典,后随当地禅定大师修习。他依苦行僧的传统方式生活达数年,曾和本世纪伟大的禅师阿姜·曼度过一段开悟性的时光。他的教导方式简明,善用日常周遭事物引出佛法实意,令弟子..
阿姜查 禅师:内心的中道
佛教的教导是关于弃恶修善,然后当舍弃恶,建立起善时,我们便将两者都放下。「中道」就是超越两端之道。 佛陀所以的教导都只有一个目标——为未解脱者指出一条离苦之道。这教导给我们正见,若无法正确地了解,我们就无法达到平静。 当诸佛觉悟并初次说法时,他们都谈到两端——耽着欲乐与耽着苦行。这是两种沉..
阿姜查 禅师:我有行善,为什么得不到任何利益?
因此,尊贵的导师创立了佛教。它可以被称为佛教科学,它是一套优于其他知识的完整体系。我们所学的世间学问,即使读到博士学位,依然未达究竟。这些学问都是有限的,存在于贪欲与执着的领域,会带来痛苦。它们无法帮助我们解脱苦,这种知识名为科学,不过佛教科学却迥然不同。在佛学里,如果学得正确,我们会学到解脱、放下与止息。如..
阿姜查 :训练心
如果我们有了错误的知见,那么即使是住在一个深暗的洞穴或是高空之处,我们都会在混乱中,而当拥有“正见”时,心就能完全处于宁静,那么就不再有难题需要解决。也不复有烦恼升起了。就是如此这般!你不执着,你放下,无论是任何的“感觉黏着”,我们都从中分离开来,因为我们知道,每一样感觉仅仅就是感觉。它并不会特别地..
阿姜查 禅师:说禅
放下苦乐,放下执着 我们之所以得不到解脱,是因为我们仍然执着于贪求的欲望。在你进入真正的修行前,你必须看清楚去除欲望的可贵,只有那样,才有可能真正的修行。 苦与乐这两种杂染中,苦是较容易觉察的,因此,我们必须提出痛苦,以便能止息我们的痛苦。快乐不是我们的归宿,痛苦也不是我们的归宿,只有内心平静,..
阿姜查 :不必让自己成为什么 一切顺其自然就好
照惯例而言,八正道是以八个步骤来说明的,如:正见、正语和正定等等……。但是,真正的八正道是在我们内在的──双眼、双耳、双鼻孔、舌头和身体。这八道根门是我们整个的“道”,而心则是走在“道”上的人。认识这些根门、审视这些根门,所有的法便会显现出来。 心灵之道是如此的简单,不需要长篇大论的说明。舍弃..
阿姜查 :什么让人活得真正像人 而非动物?
戒,是和谐世间的基础,使人们可以真正地活得像人一样,而不像动物。增长戒德是在于我们的修行之心。遵守戒律,长养慈悲以及去尊敬一切的生命。对你的行为和言语保持正念,利用戒德使你的生活朴实和清净。以戒做为你所为一切的基础,如此一来,你的心就会变得慈悲、清明和宁静。在这种环境下,禅坐会很容易成长。..
阿姜查 :工作永远没完没了 你为何着急做完?
以前常听到老师讲要放下,我并没有真正地领悟个中意义。有一次,金纳利长老吩咐我缝制僧服,我就不停地工作,急着赶完它,这样我就可以专心修行,不必再挂碍着这件事。有一天,我在太阳底下赶工,金纳利长老刚好经过。当时我很投入工作,没有注意到长老经过,只是想赶完它然后可以安心禅修。长老问:“你干吗那么急?”我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