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萨心包太虚,量周沙界,以众生之心为心,以众生之境为境,故得不谋而合,无缘而应。岂世智凡情所能测度者哉?感应之迹,有显感显应、冥感冥应、冥感显应、显感冥应、亦冥亦显感而显应、亦冥亦显感而冥应之不同。其应之大小优劣,在其诚之至与未至而已。观世音菩萨于无量劫前,久成佛道,号正法明。但以度生念切,救苦心殷..
印光法师 更多...
印光法师 :为何说念观音圣号决定有大效验,但唯以恳切志诚方能感通?(301-303)
301、为何说念观音圣号决定有大效验,但唯以恳切志诚方能感通?茫茫大苦海,观音为救苦之人。倘人各志诚持诵,若或疫死,天地亦当易位,日月亦当倒行。若泛泛默念一句二句,即欲得起死回生之效,决难感通。兹接五月廿一函,云眼疾尚未愈,而热无避处,又加时疫。此众生同分恶业所感,祈遍令乡人同戒杀生,念观世音圣号,以期..
《印光法师 嘉言录》白话文
(印光大师著;圆涛法师白话译)[封一题词]宣讲因果报应的道理,这是儒家、佛教等的圣贤之人,治理天下,使之太平,度脱众生的大方便之门。圆满家庭教育的实践,是一般老百姓,克尽伦常,尽其职份,化育栽培圣贤之人应尽的职责。真信切愿,老实念佛,求生西方极乐世界,这是业障深重的凡夫,欲了生脱死,超凡入圣最方便、..
印光法师 :有信愿,但未得一心不乱,能够往生吗?(272-274)
272、有信愿,但未得一心不乱,能够往生吗?果具真信、切愿,虽未到一心不乱,亦可仗佛慈力往生。须知往生净土,全仗信、愿。有信、愿,即未得三昧、未得一心不乱,亦可往生。且莫只以一心不乱,及得念佛三昧为志事,不复以信、愿、净念为事。(都摄六根而念,为净念。念佛时,常听自己念佛音声,即是都摄六根之下手处。切须..
印光法师 :欲生净土为何不可存“但求不堕恶道即已”之念?(269-271)
269、欲生净土为何不可存“但求不堕恶道即已”之念?此念不可萌于心,形于口与笔。若有此念,便不得往生。至汝先说但求不堕恶道即已,此言千万不可萌于心,形于口与笔。若有此念,便不得往生。往生全仗决定信愿,存此念,即无决定求生之心。有决定不生之心,其害非小。净土宗旨已失,何能得净土真实利益?至于化三一心念佛,..
为何要学习印光法师 文钞
一、是净土论典中最佳著作之一一来我们一直在专学专修净土,对《阿弥陀经》、《无量寿经》和《观无量寿经》都有一些了解,净土五经是修学净土的经典根本。那作为专弘净土的论典来讲,可以说除了《净土十要》以外,最专业、最能够把净土的教理和行法发挥到极致的,又非常接地气的,就是《印光法师文钞》为最佳了。印光法师,..
印光法师 语录
印光法师嘉言录皈依弟子李圆净谨编封面题词[封面题词] 因果报应者,儒释圣人,平治天下,度脱众生之大权也。家庭教育者,匹夫匹妇,敦本尽分,培植贤才之天职也。信愿念佛者,具缚凡夫,了生脱死,超凡入圣之妙法也。此书文虽拙朴,义甚切要,似特为修净土者说,实寓提倡因果报应、家庭教育之道。祈得是书者,常与父母兄弟..
印光法师 :如何发起厌离娑婆之心?(235-238)
235、如何发起厌离娑婆之心? 娑婆世界具足三苦,八苦,无量诸苦。众生迷昧,反以为乐,诚堪怜 。若知此界之苦,则厌离娑婆之心,自油然而生。 吾人所居之世界,则具足三苦,八苦,无量诸苦,了无有乐,故名娑婆。梵语娑婆,此云堪忍,谓其中众生,堪能忍受此诸苦故。然此世界,非无有乐。以所有乐事,多皆是苦。众..
印光法师 与佛学 [黄夏年]
印光法师与佛学 黄夏年印光法师(1861——1940),陕西合阳人,俗姓赵,名绍伊,法名圣量,别号常惭愧僧。自幼聪慧,随其兄习儒家经典,后改信佛教。清光绪七年(1881)于终南山南五台莲花洞寺落发,依道纯和尚为师。因在湖北莲花寺读得《龙舒净土文》,领知念佛法门,从此身系净土一宗。并于兴安双溪寺受具足戒。..
印光法师 答:南五台与莲池大师中兴净宗有什么渊源?
问:南五台与莲池大师中兴净宗有什么渊源? 印光法师答:南五台[1]者,系观音大士降伏毒龙,现比丘身所开道场。自隋至今千三百余年,其间高人轶事,以屡更沧桑,悉皆湮没,无由而知。至明季时,有性天文理[2]老人,隐居无门洞。(俗讹为湘子洞)后因游方至杭州,住于黄龙庵。莲池大师在家时,即与夫人汤氏归依座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