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说:宁可千年不悟,不可一时着魔。我是一个生死凡夫,但是我还有希望发起菩提心;你着魔你变成天魔种性,你不可能发菩提心的。所以 益大师在这一段的经文当中,他说:“无闻之过,甚可怖畏!”无闻就是这个人只是一路从行门用功,但是他没有听闻佛法的真理,不了解五阴魔境的相貌,这个是很可怕的!为什么呢? 益大师讲出两个..
净界法 更多...
净界法 师:为什么要先修布施才容易能够持戒?
就是,佛陀是什么因缘,一定要我们先布施、然后再持戒、然后再忍辱、然后再智慧等等?就是为什么一定要这样的前后次第呢?把这个修学次第提出一个问。因为它这个波罗蜜多有前后相生的理由。就是说,布施能够随顺引生持戒,持戒能够随顺引生忍辱。它有前后相生、相顺的次第。六度的次第,古德有两个不同的注解。这个地方,本文..
净界法 师:心中的佛号才是你的根本所依
在《净土圣贤录》里面讲到一个公案:宋朝有一个人叫马圩,这个马圩居士是杭州的一个地方官,他的父亲也是做官,他的父亲是拜慈云遵式大师做师父,就是慈云忏主,就是创造十念法门的。他父亲首先学佛以后,就鼓励大家学佛。但是他刚开始学佛的时候,并没有了解到净土的殊胜,后来马圩居士遇到广初法师讲《净土十疑论》,他听..
净界法 师:修净土宗的人你至少要明白三个道理
1、第一个,你要能够了解弥陀阿弥陀佛的功德有哪些?你念这句佛号背后有四十八愿,你四十八愿完全不懂,你很难产生一个强烈的皈依心。念佛最重要的就是“一心归命、通身靠倒”,临命终的时候顺从本愿,但问题是你对本愿完全不了解。信心是建立在正见的基础之上才有所谓的信心。你对四十八愿完全不熟悉的人,你这个佛号念起来..
净界法 师:修行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改造我们的业力
在祖师大德的判教当中,把我们整个大乘的成佛之道分成了三个部分:第一个是安乐道,第二个是解脱道,第三个是菩提道。我们前面讲到人乘跟天乘,它主要的重点是修学安乐道。安乐道的重点,主要是一种业力的改造,就是我们过去生在流转当中,由于一念烦恼的活动,造了很多杀盗淫妄的罪业。在祖师大德的判教当中,把我们整个大..
净界法 师:怎样改变过去的业力?
那么怎么样从第六意识的如理的思惟、想象来改变我们过去的业力呢?我们看下一段的总结。我们心中的想象,在佛教的专有名词就叫止观,讲得好听点就是止观,其实唯识学就是想象。只是说这个想象不是我们自己的想象,是透过佛法的指导,随顺教理的引导,依教起观。这个地方有两段,我们先看,从本经的角度,我们应该对人生要产..
净界法 师:因中有果、果中有因
问:请法师慈悲开示,阿 世王因为杀父而身受毒疮,痛苦不堪;但是他前生为他的父亲所杀,所以今生为子而来报仇。在因果上是一命抵一命的,在理论上是如此,为何还要受毒疮之报?答:这个因跟果是交互作用,就频婆娑罗王来说,他是在得果报;但对阿 世王来说,他是在造业。也就是说,虽然频婆娑罗王欠阿 世王一命,但是阿 世王把这..
净界法 师:这句话太重要了!
那我们再看,念佛人就不同了,他能够随念往生:念佛的人,他平常心中有一个归依境,他能够信、愿、持名,心中有佛,有佛本愿的摄受,所以在临终的时候,佛陀以净光照我、慈誓摄我,乃至于招感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开示慰导,所以能够无倒自在往生。所以这个随业跟随念的确有差别。我在读佛学院的时候,我遇到二位老法..
净界法 师:不要跟众生结下生死的业缘,不要去欠众生的“命债”跟“肉债”
诸佛教诲“汝教世人修三摩地,次断杀生,是名如来先佛世尊,第二决定清净明诲。”解脱之本举喻:“是故阿难!若不断杀,修禅定者,譬如有人,自塞其耳,高声大叫,求人不闻,此等名为欲隐弥露。”法说:“清净比丘及诸菩萨,于歧路行不蹋生草,况以手拔?云何大悲取诸众生血肉充食?若诸比丘,不服东方丝绵绢帛,及是此土靴履..
净界法 师:怎样改变过去的业力?
那么怎么样从第六意识的如理的思惟、想象来改变我们过去的业力呢?我们看下一段的总结。我们心中的想象,在佛教的专有名词就叫止观,讲得好听点就是止观,其实唯识学就是想象。只是说这个想象不是我们自己的想象,是透过佛法的指导,随顺教理的引导,依教起观。这个地方有两段,我们先看,从本经的角度,我们应该对人生要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