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序(摘录)《百业经》是我等大师释迦牟尼佛宣说因果不虚的一部甚深经典。共有一百多个公案,涉及到比丘、比丘尼、沙弥、沙弥尼、优婆塞、优婆夷、仙人、国王、大臣、婆罗门、施主,居民、妓女、猎人等人物,形象地说清楚明了善恶之因必感善恶之果的真谛。龙猛菩萨在《中观宝鬘论》..
比丘
《释迦牟尼佛广传》七:舍物舍身而求法89--素食学佛网
释迦牟尼佛广传(下)全知麦彭仁波切著索达吉堪布译释迦牟尼佛广传七、寻法品89.舍物舍身而求法七、寻法品89.舍物舍身而求法久远之前,于印度鹿野苑梵施国王执政之地上,释迦牟尼佛转生为净饭施主,财富广积如同多闻皇帝。他经常前往大海取宝,以各种至宝满众生所愿。他有次将从宝洲..
佛祖涅槃前为何将佛法托付给迦叶和阿难?
微信分享护持学佛网佛陀托付佛法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尔时,世尊语迦葉曰:“汝今年已朽迈,无少壮之意,宜可受诸长者衣裳及其饮食。”有一天,佛祖在给孤独园,佛祖对大迦叶尊者说:您现在年纪大了,身体不比年轻人,你可以接受长者的长期衣食供养。大迦叶尊者..
十种杀
微信分享护持学佛网五戒中之首戒-戒杀,分十种杀,可见三净肉都是属于3.方便杀和8.杀缘,只是佛祖慈悲,以三净肉给初学者的一个方便法门,因为人类长久以来的吃肉习气,限于主客观的条件下,要求他们吃素一时之间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戒肉如非宿根深厚,意志坚决,一般人是不可能做..
佛教名词术语和常识
佛教名词术语及常识一、名词术语1、佛陀耶:简称佛陀或佛,义为觉者,即自觉,觉他,觉行圆满。故佛陀是三觉具足的大圣人。2、菩提萨埵:简称菩萨。义为觉有情,即大觉的众生。是上求佛果、下化众生的圣人。3、缘觉:是听了十二因缘而觉悟人生真理的。4、声闻:是听佛说四谛法..
如何很简单地判断一位善知识?
微信分享护持学佛网佛陀关于舍贪的清净教诫【我教比丘,循方乞食。令其舍贪,成菩提道。诸比丘等,不自熟食,寄于残生,旅泊三界,示一往还,去已无返。】教我们怎么样判断一个善知识,佛陀对于这种比丘,即将面临住持正法,统理大众的责任,身为一个领众修行的善知识,他必须有两..
龙:佛门里的大护法
龙女礼佛图龙在佛教里扮演护持佛法的角色。以下的龙王在现在佛记的记载里。难陀、优婆难陀龙王佛陀未出家时为悉达多,根据《过去现在因果经》记载,太子最初诞生在蓝毗尼园,难陀和优婆难陀两位龙王兄弟,于天空吐水,两股净水左温右冷,从空而下,为太子沐浴。娑竭罗龙王《法华经..
佛陀揭秘人不信轮回的真实原因
一天,佛和弟子们在罗阅只城外的一棵大树下休息,有一位新出家的比丘名叫见正,心里正在琢磨一个问题:佛说人死有后世,为什么不见有人回来报告呢?我要问一下佛陀。还没开口佛已知道,世尊就先说道:弟子们,你们看这棵树,本来只是一颗种子,现在已长成茂密的大树,起初是种子时..
18类与数字有关的佛教名相
一、有关一的法数:一刹那:极短暂时间。一弹指:短暂时间。一阐提:极恶、缺乏善根的人。一心二门:一心含真如、生灭二门。一心三观:于一心中观空、假、中三谛。一心不乱:专注一境,心不散乱。一念三千:凡夫一念当中即具足三千世界的诸法性相。一念不生:不起任何心念的境界。..
圆觉经原文
圆觉经原文唐佛陀多罗译序分如是我闻,一时婆伽婆,入于神通大光明藏,三昧正受,一切如来光严住持,是诸众生,清净觉地,身心寂灭平等本际,圆满十方,不二随顺,于不二境,现诸净土,与大菩萨摩诃萨十万人俱,其名曰,文殊师利菩萨,普贤菩萨,普眼菩萨,金刚藏菩萨,弥勒菩萨,..
男女之情 缘于前世因果(献给为情所困、所迷的人们)
《法灭尽经》说:末法时代,《楞严经》先灭。其余经典,逐渐而灭。假如楞严经不灭,处死时代就现前。由此可见《楞严经》之重要性。《楞严经》的全名为《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或简称为《大佛顶首楞严经》,佛说该经的直接人缘为,阿难化缘时,遭摩登伽女之..
占察善恶业报经译文
这些是我(阿难)据说的,那时佛陀、婆伽婆、已具备一切聪明的觉者,在王舍城的耆阇崛山中,应用大神通力,展示广博肃静清净无碍道场,为无数大众,演说深奥的六根相聚窍门(楞严经有六根互用为一根的说法)。那时大会中有一个菩萨,名叫坚净信,从座位上站起,整理衣服,裸露右肩,..
四十二章经白话文
世尊释迦牟尼修成道后,便这样想道:消除欲念,清净无为,这是最美妙的境界;进入专一静虑的觉悟境界,就能降伏各类妖魔外道。于是,便在鹿野苑树林中,开始讲示四谛圣道,传授佛法,度脱陈如等五小我,使他们削发开悟,修成正果。今后又有其他的比丘(僧人),向释迦佛提出许多疑问..
宣化上人答:为什么要受持五戒?
以戒为师,不要错过受五戒的机会受五戒、八戒的人,都叫优婆塞、优婆夷,受过菩萨戒,就叫菩萨。本来只有削发人受菩萨戒,但因菩萨是自利利人的,所以在家人也可以受菩萨戒。在佛教,受戒是很要紧的,想受戒的人,不要错过机会。你受一戒也可以,受两戒也可以,受三戒也可以,受四..
《佛说大乘无量寿肃静清净平等觉经》原文
佛说大乘无量寿肃静清净平等觉经开经偈无上甚深奥妙法百切切灾害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无量清净平等觉经》后汉支娄迦识译《佛说诸佛阿弥陀三耶三佛萨楼佛檀过度人道经》一名《无量寿经》一名《阿弥陀经》吴支谦译《无量寿经》曹魏康僧铠译《无量寿如来会》唐菩提流志..
净土法门:真的、假的都不能执着
六祖在黄梅,是用破柴舂米放下起心动念、分别执着成功的。无尽藏比丘尼如果懂得这个祕诀,「法尚应舍,何况非法」,你每天念这个,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着,就能大彻大悟,不管什么经。懂得这个原理你就明白,佛说「法门平等,无有高下」,为什么?每个法门都能帮助你开悟,这..
净土法门:念佛是第一善,念阿弥陀佛是善中之善
【是迷路人。忽闻是语。方知恶道,即便退步,求出此路。】这是比喻众生听经闻法忽然觉悟,知道贪瞋痴慢是自己严重的病毒,知道外面五欲六尘是不良的诱惑,他真的明白、真的觉悟,他晓得那是恶道。起心动念与贪瞋痴相应,决定是造三恶道的业。你今天造恶道的因,哪有不受恶道之果?..
僧人乞讨不到饭活活饿死,原来是因为做过这件事
《百缘经》中有一则这样的故事:佛在世时,舍卫城中有一位婆罗门长者,他的妻子产下一个男儿,这个孩子肚子饿了要吃奶,然则母亲的乳汁一进入他的口中,都变成败奶,吃其他的器械也是这样,然则不吃又不可,于是,这个孩子就在这种半饥饿的状态下成长。长大后求佛削发,佛陀慈悲应..
一时妄言,堕大地狱,五百世无眼耳鼻舌四肢
佛陀时代,舍卫国出生了一个长相奇怪的男婴,没有眼睛、耳朵的他,虽有嘴巴却没有舌头,虽没有四肢,却有男根。是以,他的家工资他命名为曼慈毗梨。曼慈毗梨出生前,父亲便往生了,家里除了他之外,还有五个聪明美丽的姐姐。依照舍卫国的法津规定,家产只有男丁可以持续。是以,曼..
佛经里的故事 无畏与鼓声--素食学佛网
《百业经》是佛陀宣说因果不虚的一部甚深经典,共有一百多个动人的故事,涉及到比丘、比丘尼、沙弥、沙弥尼、优婆塞、优婆夷、仙人、国王、大臣、婆罗门、施主、居民、猎人等人物,形象地说清楚明了善恶之因必感善恶之果的真谛。当佛陀在王舍城的时刻,有一天,佛陀在前往舍卫城的..
大安法师:净土一法的传承
净土一法的传承【自华严导归之后,尽十方世界海诸大菩萨,无一不求生净土。由祇园演说以来,凡西天东土中一切著述,末后皆结归莲邦。】——《印光法师文钞》这里把净土法门的传承,给我们做了一个梳理。这个传承要追溯到《华严经》,净土一法的传承。《华严经》是释迦牟尼佛在菩提..
大安法师:如何应对邪念的女众
如何应对邪念的女众前几年,有一个比丘到我这儿来,他已经出家十多年了,说他要还俗。我说:“你怎么要还俗?”他说一个小姑娘爱上了他,甚至说:“你不还俗跟我结婚,我就自杀。”他觉得要有慈悲心:“我不还俗跟她结婚,她就会自杀。我就没办法了,我只有还俗。”还出现这个事。..
大安法师:少欲无为身心自在
少欲无为身心自在【第二觉知:多欲为苦,生死疲劳,从贪欲起;少欲无为,身心自在。】——《佛说八大人觉经》如果没有智慧的观照,我们会认为欲望是好东西,是幸福的来源和代名词,越能满足欲望越好、越快乐、越幸福。乃至于推到极点,过把瘾就死那也是好的!欲望的境界有五种:财..
详解法华经记载的21位大阿罗汉
1、阿若憍陈如:他是佛最先度的五比丘之一。佛在菩提树下证道后,即以妙观察智观察,知道要先度在鹿野苑的憍陈如等五人。他们五人随佛一起出王宫,照顾佛的生活起居,一起学习解脱之道。他们主张修苦行,认为苦行能得道,过着日食一麻一麦的生活。因为佛接受了牧羊女的羊乳,认为..
佛教的“六和敬”是指什么?
佛陀住世时,领导的僧团有比丘、比丘尼、沙弥、沙弥尼、式叉摩那、优婆塞、优婆夷等七众弟子,以佛陀身旁的常随众而言,就有千二百五十人之多。如此庞大的僧团,佛陀如何统理,使其和乐清净,发挥住持正法,度化众生的集体力量?“六和敬”即是佛陀摄众的方法之一。略述如下:一、..
佛教中的禁忌主要有哪些
佛陀临逝世时教导弟子们,在他去世以后要以戒为师。佛教的戒(禁忌)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针对僧人和僧团的,另一方面是针对在家修行者的。佛教的禁忌,是以佛教事业的兴盛和佛教的根本教义得到弘扬为目的的。佛教自传入中国后,同各地的民俗、文化相融合,形成不同的禁忌。下面就..
详解佛教五戒的制戒因缘
佛教修行者归依三宝后,当依法修行,即戒定慧。夫“戒”者,生善灭恶之基,道德之本,以从戒生定,从定发慧,因戒定慧,方由菩提路才成正觉。故才登戒品,便成佛可期,故曰“戒为无上菩提本也”。五戒的制戒因缘慎独/文2011年《寒山寺杂志》第二期五戒是佛教的根本戒条,需要全体..
佛说常睡懒觉的过患
佛言:弥勒,初业菩萨应当观察睡眠过失有二十种。若观察时,能令菩萨发起精进,意乐无倦。弥勒,云何名为乐于睡眠二十种过?一者懈怠懒惰;二者身体沉重;三者颜色憔悴;四者增诸疾病;五者火界羸弱;六者食不消化;七者体生疮疱;八者不勤修习;九者增长愚痴;十者智慧羸劣;十一..
大安法师:勿作“二宝”弟子
勿作“二宝”弟子在家信众修行中首先要恭敬僧宝。尤其在佛灭度之后,佛宝、法宝还完全依靠僧宝来传递,离开僧宝一切免谈。大陆现在有所谓的“二宝弟子”,就是皈依佛、皈依法,但不皈依僧。到最后一宝都没有,成为“活宝”。对出家师父没有恭敬心,就难以得到修行佛法的利益。袈裟..
揭秘观世音菩萨往生净土的前世因缘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王舍城鹫峰山顶。与大比丘众及诸大菩萨天龙八部人非人等。恭敬围绕。而为说大菩萨本生因缘。尔时佛前有大光明。遍照南阎浮提。渐及他方国土。而光明中说偈言曰。成就大悲解脱门。常在娑婆补陀山。昼夜六变观世间。本愿因缘利一切。是时众会见此光明。闻说偈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