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悟

如何在短时间内学会双盘

双盘,又称双跏趺坐,是修行者的标准坐姿,无论佛弟子还是外道都非常重视。气功家认为双盘使身体更稳固,便于长时间静坐;禅修者认为双盘使心定,并能引导气的上行下行;武术家认为对内功修炼很重要;医家认为舒展经络,可百病不生。而佛教密宗则认为可以使气入中脉,迅速入定。所..

从睡眠中学习禅定

刚练禅定的人往往有一个不易克服的难题,那就是昏沉。人为什么会昏沉、会睡眠?我们的如来藏是一个真正的永动机,根本不会睡眠,那我们为什么会控制不住地要睡眠呢?这是因为我们的分别执着识总是执着这个身体是自己,因而不得不使用这个身体感知外界,同时不得不感知这个身体的每..

持咒打坐的方法 持咒打坐的姿势图

持咒打坐的姿势图心地法门上座时用金刚持的方法,即嘴唇微动持咒,不出声。因为出声念咒伤气,默念伤血。我们修法首先要注意身体,不能把身体弄坏,所以打坐、修行要把身体保护好。但是坐到种子翻腾、心里烦乱、坐也坐不住的时侯,或是坐到昏然入睡、乱梦当前时,就要出声念咒,把..

禅宗的精髓 [慧律法师]

在很短暂的时间里面分析禅宗的精髓,我尽量用浅显的语言来解释。「至道无难,唯嫌捡择,但莫真爱,洞然明了。」解释一下,你要达到究竟的解脱之道并不困难,就怕你选择这个又择那个,选择那个又选择这个,只要你的心放下,不要去恨一个人,也不要去爱,就是执著任何一件事情,你清..

佛教:要正信而不迷信 [圣严法师]

“迷信”有四项特徵:盲目崇拜、不合情理、似是而非、邪正不分。所谓“盲目崇拜”,就是人云亦云,听说某人神通很灵,就不经理性的思辨而趋之若鹜。这好像有事时听说找流氓比警察有效,便找流氓帮忙一样。流氓可能在一时间比警察管用,为你解决了当前的问题,..

禅法即是安心的方法 [圣严法师]

禅法,就是用来安心的观念和方法。释迦牟尼佛年轻时,因为看到人有生老病死之苦,不知如何解脱,所以出家修行,悟得安心之道;他说法四十九年,都是专为人类做安心的服务。他告诉我们,身体需要物质来帮助,需要医药来治疗,但心要依靠佛法的救济。身体的健康固然重要,可是如果心..

佛陀抬头悟道悟到了什么 [南怀瑾]

今年正月间,一位老朋友萧先生来看我,临走时问了一句话:“释迦牟尼佛十九岁出家,最后抬头睹明星而悟道,他悟的是什么?”这个问题如果是别人问,倒没有什么重要;但萧先生研究佛学多年,他提出了这个问题,却是不比寻常。根据经典与传记的记载,释迦牟尼佛刚生下来,..

人身真难得 修行莫等闲 [仁得法师]

释迦牟尼佛是已成正果之佛陀、他明白了解一切宇宙人生及大自然的道理、故此来教导我们破迷开悟。同时把世界的一切自然道理全部都修到彻悟清楚后、逐条拿来指导我们知晓、即所说一切经典。其间千头万绪、全是言真实语。都是对人生有利益的、但是、可惜人类被贪、、痴三毒所蒙蔽、故..

佛教对中国小说的影响

佛教传入中国,对中国文学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在各种文学样式中,佛教对小说的影响最为直接与深刻。可以这样说,中国古代各种小说中都有佛教思想的影子。正是佛教思想的引入,扩大了中国小说的取材范围,加深了中国小说的思想内涵。在中国古代的很多小说中,都有佛教思想影响..

禅僧行脚的影响

唐后期禅宗的行脚之风,对学僧和整个禅林都产生了巨大影响。首先,行脚有助于参禅者自身的悟道。因为心中有所惑,需要资深禅师的点拨,才踏上行脚求学路。无人可以只凭枯坐一处,冥思苦想便能开悟,就能得无上菩提。佛法不离世间法,禅法源于生活。越是著名的禅师越注意遍参丛林,..

慧律法师:禅宗的精髓

在很短暂的时间里面分析禅宗的精髓,我尽量用浅显的语言来解释。「至道无难,唯嫌捡择,但莫真爱,洞然明了。」解释一下,你要达到究竟的解脱之道并不困难,就怕你选择这个又择那个,选择那个又选择这个,只要你的心放下,不要去恨一个人,也不要去爱,就是执著任何一件事情,你清..

禅的智慧与人生境界

禅的智慧是通达生命本性禅,指中国独创的禅宗。“宗”,指直契佛心,以与依靠佛陀经教入门并传授的“教”相区别。禅宗在中国的产生,是佛教发展史上一次重大变革,也是出世的印度佛教在重视人文精神的中国土地上一次成功的文化移植。随着大批知识精英加入佛教..

独挑禅宗五脉的虚云禅师

「坐阅五帝四朝,不觉桑沧几度;受尽九磨十难,了知世事无常。」这副对联出自中国近代禅门泰斗虚云禅师(1840---1959)之手,成为「百年辛亥,百年佛教」沧桑历史的真实写照。百年的沧桑,造就了百年难遇的一代奇僧----虚云禅师。他一生历经四朝五帝,坐拥十五道场,中兴六大祖庭..

揭开禅修的神秘面纱

其实有大量的乐趣和享受不用花钱,只要你会生活,但现在没有多少人会享受,因为太忙了。禅修,对现代人而言,古老而神秘。很多人对它的想象大概是这样一幅画面:老和尚躲在深山,不问世事,闭目打坐,不食人间烟火。实际上,在中国文化中,它一直没有离开过人们的生活。近代,西方..

禅宗“五家七宗”的形成与传播

禅宗是在中国流传久远并且产生深远影响的佛教派别。中国禅宗自菩提达摩来中土传法之后,禅宗自初祖菩提达磨,经二祖慧可、三祖僧璨、四祖道信、五祖弘忍之后,分为六祖慧能的南宗禅及神秀的北宗禅。此中,北宗禅主张渐悟,不久即衰落;南宗禅主张顿悟,在中唐以后渐兴,成为禅宗主..

《六祖坛经》的人生哲学意义

值此殊胜的因缘,我能够和大家交流一点学佛的心得,感到非常的欢喜。到柏林寺以后,看到柏林寺里充满生机,连同门口的老柏树都焕发了一片新绿。看到各位穿着后面印有“觉悟人生,奉献人生”、“生活禅”的队服,激发了我和大家交流的积极性。我这次贡献给大家..

姚展雄:佛与花的因缘故事

花是大自然中最美的生命,和宇宙人生有着密切的关系。它悄然绽放,姹紫嫣红,芬芳馥郁,不仅可以美化环境,还能陶冶性情,增进生活情趣。在我们的生活里,花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新春佳节、开会宴客,摆上一盆花,顿觉满室生香;开幕祝贺、生日送礼、探望病人……,花..

菩提

菩提(佛教解释)“菩提”一词是梵文Bodhi的音译,意思是觉悟、智慧,用以指人忽如睡醒,豁然开悟,突入彻悟途径,顿悟真理,达到超凡脱俗的境界等。菩提代表着大彻大悟,明心见性,证得了最后的光明的自性,也就是达到了涅盘的程度。涅盘对凡夫来讲是人死了,实际上就..

修行

修行(佛教解释)修行是一个过程,意思是,通过修正言行意,符合特定风格的生活方式。以期达到一种理想的境界。修行,即一刻接一刻的觉察情感、思想、言语、行动、念头。有人说:真正的修行就是一个道理:断恶修善、成就太上圣道。其实修行不应该有什么善恶之分,佛教修行的基本方..

菩萨道

菩萨道(佛教解释)菩萨道是大乘行者由发心修行到成佛中间的漫长路程,由于除自修自渡外,渡众生是重要的工作,要完成这种艰困的工作,就必须要有动机,它是渡生的动力,这就是慈悲心(在佛教中以大慈弥勒菩萨与大悲观世音菩萨为代表);要有目标,就是宏伟的愿望(以大愿地藏菩萨..

心性

心性(佛教解释)心性。谓性情;性格。中国古典哲学范畴,指“心”和“性”。战国时孟子有“尽心知性”之说。其后佛教各宗盛谈心性,禅宗认为心即是性,倡明心见性,顿悟成佛。宋儒亦喜谈心性,但各家解说亦不一。语出晋葛洪《抱朴子·交际》..

辟支佛

辟支佛(佛教解释)辟支佛,辟支迦佛陀(辟支迦佛陀的简称,又音译作钵罗翳迦佛陀,或简称辟支迦佛、辟支等。指过去生曾经种下因缘,进而出生在无佛之世,因性好寂静,或行头陀,无师友教导,而以智慧独自悟道,通说为观察十二因缘,进而得到证悟而解脱生死、证果之人。所以亦称为..

禅学

禅学佛教的禅法理论,中国佛教的重要学说。禅,全称“禅那”,源于梵文,意译“静虑、“思维修”等,谓静中思虑,心绪专注一境,深入思虑佛教义理。“禅那”,也就是止观,“止”是心的安静,“观”是思虑某一事物。&ldqu..

无明

无明(佛教解释)无明是指不知意识心之虚幻,执为实不坏我,故令阿赖耶识起行支,依于末那之执我而执名色,遂至轮转生死。大乘佛法把无明分成两个部分:一念无明,无始无明。词义解释称谓:无明拼音:wúmíng梵语:avidya^巴利语:avijja^解释:不能见到世间实相的根..

出离心

出离心(佛教解释)出离心,佛教词汇,为解脱轮回苦,灭尽诸烦恼(再简单点就是:离苦得乐)之意,出离心基本上是希望从娑婆世界的苦海中解脱出来。娑婆世界被称为苦海是因为它有存有三界即欲界、色界、无色界的生命体,并且含有有情的生命和无情的器世间,从佛陀的谛观,三界的众..

三毒

三乘(佛教解释)三乘:即‘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声闻乘又名小乘,缘觉乘又名中乘、菩萨乘又名大乘简介佛教所说的“三乘”:即三种交通工具,比喻运载众生渡越生死到涅彼岸之三种法门。(一)就众生根机之钝、中、利,佛应..

学佛

学佛(佛教解释)学佛,是指学习佛法、佛学院教导的内容。学佛者为出家,在家是供佛,出家成佛者称为法师有神通。佛法是指导人生、激励人生、鼓舞人生的;学佛除了可以认识人生、净化人生、和庄严人生以外,还可以把缺陷的人生,改造为美满的人生;从迷梦的人生,演变为觉悟的人生..

闭关

闭关(佛教解释)闭关,指闭塞关口,比喻不跟外界往来。佛教用语,指僧人独居一处,静修佛法,不与任何人交往,满一定期限才外出。语出《易·复》:“先王以至日闭关,商旅不行,后不省方。”词语解释基本解释1.[closethefrontiers]∶封闭关口,比喻不与外界交往..

迦叶

摩诃迦叶(佛教解释)迦叶,读作(jiāyè)。摩诃迦叶是佛陀十大弟子之一。迦叶梵名(Maha^-ka^s/yapa),巴利名(Maha^-kassapa)音译之略称。全名大迦叶、摩诃迦叶(‘叶’字音‘摄’)。又作迦叶波、迦摄波。意为饮光。付法藏第一祖。生于王舍城近..

觉悟

觉悟(佛教解释)觉悟,佛教教义名词,梵文意译为“无上正真道”、“无上正等正觉”等。谓领悟佛教的真理,以此指开悟的人,与执迷不悟者相反。由于人的个体经验积累途径和认识活动等等方面存在差异,觉悟也存在个性差异。觉悟亦作“觉寤”,既觉醒..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