度化

为什么佛陀总不在服务区?

为什么佛陀总不在服务区(资料图)佛陀慈悲的力量是真实存在的当三宝显现的时候,是以作用而显现,从一个点契入,这是诸佛悲愿之中的下化之门。所谓下化之门必定是不断地开设方便,就好像甘露营养太大,我们的色身太弱,把它吞下去会消化不了,那么就要掺水。可再怎么掺水,水不坏诸..

释迦牟尼佛因地的大悲愿心

释迦牟尼佛因地的大悲愿心——《净土宗教程》讲记二十二今天我们讲第二讲,翻到第一编“净土宗的成立”。我们主要讲第一章,净宗之教起所因,就是净土法门教法的缘起。这个问题我们做一些深入了解,真的会感觉到释迦牟尼佛和阿弥陀佛那种无尽的悲心。我们每天读诵《阿弥陀经》,《..

来超法师:师德如山 师恩如水

我的故乡齐鲁大地,也是儒教文化的发源地,因而那里的子民自古佛教信仰相对薄弱。近代,随着基督教的渗入,固有的儒家思想也受到侵扰。佛教于我,几乎从未接触。师德如山师恩如水(资料图)2007年春天来到政治文化中心——北平。冥冥之中,佛家思想进入我的视野,而且改变了我的人生..

佛度有缘人

佛能不能度众生,众生能不能被度,这其中的关键就是看有没有缘。有缘就容易度,没缘就度不了,不在于水平的高低。释迦牟尼佛有一次碰到须达长者家的一个老婢女,就度不了她。她一听到佛的名字就不愿听,看到佛来了就躲。佛放光让她四面躲不了,她就蒙着眼睛不看,这就是无缘。佛知..

以佛心为心 劝修净土

佛是把度一切众生成佛作为他自始至终的佛事,所以我们体会到佛的心,也要做如来使,来劝进行者。佛希望我们辗转教化,我们就要成为辗转教化的一员,使人人都知道念佛的殊胜,都能够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能够劝勉一切众生念佛求生净土,这就是以佛之心为心。因为净土一法,大畅十方..

圣严法师:如何便开悟

无心可安即可开悟一、无心可安即可开悟有一个相当著名的公案:禅宗的二祖慧可向初祖达摩请法云:“诸佛法印,可得闻乎?”达摩云:“诸佛法印,匪从人得。”慧可说:“我心未宁,乞师与安。”达摩说:“将心来与汝安。”慧可遍寻不见心,便说:“觅心了不可得。”达摩说:“我与汝..

明渡法师:不要怀疑你的师父!为天下出家师父们转起来!

“师父”不是那么好当的,“师父”为我们付出了太多太多,有谁真正的理解师父走进师父呢?“师父”的不易我们又有谁体会过?我们都觉得师父很威风有那么多的弟子,都觉得师父为我们做这做那都是应该的、谁让你是我师父呢!都觉得师父当得很容易很轻松也很潇洒。我们可知道那么多的弟..

五祖寺见忍法师动情追忆恩师昌明老和尚

昌明老和尚德相(资料图)1990年幸遇恩师。蒙恩师慈悲接引,从此脱胎换骨。在恩师的言传身教下,开始了修行弘法的往后岁月。一路走来,若无恩师的教导牵引和加庇,弟子举步为艰,今吾师往矣,弟子也渐渐成长,感谢恩师护念,终有了归宿,师恩难报,只有精勤修学,了悟大乘,自度化他..

佛度有缘人那么无缘的人谁来度?

佛度有缘人那么无缘的人谁来度?佛度有缘人,无缘谁来度?“佛渡有缘人”这句话,似乎给中国佛教定了格;有些人甚至将此作为理由而懈怠或拒绝帮助他人。其实,这是出于唐代元圭禅师之语,禅师立佛有三种不能:1,不能免定业,佛虽具足不执著于一切现象的智慧,但对招感善恶结果之定业..

说要“度众生” 为何又说“没有众生可度”?

(资料图)何以故,须菩提。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则非菩萨。——《金刚经》文字虽相同,境界却完全不一样哦。这段经文我们在前面第三分佛陀回答须菩提尊者也是回答这一段。但是我们要知道,虽然文字相同,里面的境界完全不一样。能度与所度为什么这样讲呢?我们去度..

界定法师:弥勒菩萨下生后的世界环境

关于弥勒佛的一些情况,北传的四部《阿含经》中,除了《增一阿含经》谈得比较具体,其他三部经典要么是没有记载,要么是语焉不详。但这并不妨碍人们对未来世的好奇心,现如今有关弥勒佛的事迹已是名闻天下,比如奉化雪窦寺属于弥勒应化的道场,目前正全力打造成中国第五大佛教名山..

圣严法师:享福未必真的有福

你只是在享福,未必真的有福所谓“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就是因果的观念。事实上,种瓜未必会得瓜,种豆未必一定得豆,为什么?因为如果那颗瓜子本身都没有成熟,种下去以后,不施肥,不浇水,不给它阳光,那么这颗瓜子即使种下去,也不会得瓜。但是,不种瓜是不是有瓜可得?当然没有..

师父 你为什么没有胡子?

年轻的出家人一天,一个居士带孩子来寺院,见到我非常疑惑的回头问她妈妈:“妈妈,你不是说带我见师父吗?这不是师父啊!”我非常好奇,就笑着问他:“小朋友,为什么说我不是师父啊?”小男孩说:“师父都有胡子,而你没有呀!”听完这童言无忌的回答,我哈哈一笑,然后也有很多..

学佛人要有“威德” 为利众生不能怕得罪人

学佛人要有威德《佛说无量寿经》中法藏比丘赞叹世自在王佛“光颜巍巍”,即他的光明显赫,容颜非常地庄严。“巍巍”有高山仰止这样内涵的一种形容。那这个佛的身相光明透显出一种威德,是无有限极。威神、威德、神通、功德,无有限极。这个容貌显出这种威德——“威容”,说明了佛..

修行何必在深山红尘也是大道场

我们通过学佛修行,把宇宙和人生的事实真相、真理都弄得一清二楚了,像《心经》里讲的那样,“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真正明理了,是无所畏惧的,这个时候才能真正发出自己的智慧之光。在这之前,我们本具的光明是不会显现出来。不管光也好,莲花也好,都..

仁清法师:菩萨四十六轻戒之四十三 不能恒顺他心转

《集颂》:“于他有情怀嫌恨,不随心转染违犯。怠惰放逸犯非染,无违犯者好非宜。疾病无力护僧制,于众不宜众所厌。折伏外道施调伏,不随心转无违犯。”此条主要体现的是要“恒顺众生”,“不恼害众生”,但当我们不知道哪些方面该恒顺、哪些方面不该恒顺时,就不可能掌握很适当的..

劝人念佛 佛来收获!

劝人念佛,佛来收获净土法门有活的生命力,它能给人希望、给人欢喜、给人利益、给人信心。我们得到这种利益,有缘的人自然也可以从我们这里得到这种利益。只要是念佛的人,在生活当中无形地就会利益众生。我们甚至不需要去祈求利益众生,只要念佛,佛光加持,闻到佛号的人,就自然..

佛祖是如何顺应众生根机弘扬佛法的?

印光大师而况如来于往昔劫中,欲令众生,同成觉道。以无缘种,莫由得度。因兹普现色身,垂形六道。种种方便,随机利物。千门具启,一道同归。善根未种未熟未脱者,令其即种即熟即脱。应以何身得度者,即现何身而为说法。云布慈门,波腾行海。六度齐修,四摄普益。其布施也,内外俱..

让我们每个人都成为生活中的观世音

观世音菩萨我今天要讲的主题是“让我们每个人都成为生活中的观世音”。所依据的经典是《观世音菩萨普门品》。诸位大德,今生我们一起膜拜在释迦世尊的金莲座下,终日沐浴在妙法甘霖之中,尽情地吸收佛陀洒落的清凉法水,浇灭了很多埋藏在我们内心深处的烦恼之火,可谓是醍醐灌顶,..

观音菩萨的感应,真的不一般

观音菩萨以灵感而闻名,就是感应。众生有善愿,菩萨就有会满足。千百年来,向观音菩萨求子,求事业,求婚姻,求身体健康,求平安的,数不胜数。而且现在也是一样的。以上照片,是观音寺里拜观音菩萨,得到感应后,送了牌匾来感恩观音菩萨。如果每个人的满愿,都用这个方式来表达,..

圣严法师对话龙应台:什么是真正的信仰?

佛教对永恒生命的信仰龙(龙应台):在我来之前,您的秘书在电话里问我:“有没有特别的问题想请教师父?”我说没有。可是挂了电话之后,却开始去想:如果一定要有一个问题请教圣严法师,那么,我想还是三年前的那个问题——关于生死。自从父亲三年前过世后,我才开始比较严肃去思..

佛的十力与四无畏

云何得处非处智力、过未现在业报智力、根胜劣智力、种种界智力、种种解智力、一切至处道智力、禅解脱三昧染净智力、宿住念智力、无障碍天眼智力、断诸习智力。——《大方广佛华严经净行品》十力,这是佛教的一个常识,但我估计很多人对这个十力还不大了解。我们常常说佛在果地上有..

为诸众生说是一切世间难信之法

为诸众生,说是一切世间难信之法。——《佛说阿弥陀经》“为诸众生,说是一切世间难信之法”。这个净土一法确实难说,难说在什么地方呢?它完全不是凡夫众生的范围里面的事情,太超越了。所以这种净土文化不是地球的文化所能囊括的,它是整个法界的文化,不仅仅是面对人道的众生,..

有心学习菩萨精神 你就是菩萨的化现

一心学佛菩萨未曾染著色,受想行识亦如是;不住一切诸三昧,所有功德悉回向。——《华严经》卷十五.金刚幢菩萨回向品此偈是说,菩萨在人间,也和我们一样,有色受想行识等五阴所构成的肉体生命,但却不像凡夫那样地贪恋执著;菩萨虽已修成一切禅定的三昧境界,但也不会耽着那些禅..

两土世尊度化众生:一个派遣 一个接引

阿弥陀佛接引图释迦牟尼佛是我们娑婆世界教主,阿弥陀佛是极乐世界的教主,这两尊佛都是在无央数劫以前发了大誓愿度脱众生的。在《悲华经》里面看到,释迦牟尼佛做因地宝海梵志的时候,发五百大愿。就是要在娑婆世界五浊恶世人寿百岁的时候,示现作佛,来救度我们这些苦难的众生。..

济群法师:有体有用才是中道的修行

有体有用,才是中道的修行《金刚经》中,佛陀告诉我们:“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提醒弟子们不要执著如来的色身。但如果走向另一个极端,认为如来只有无相的法身,没有具足三十二相的色身,也是不对的。虽然法身才是如来的真身,但色身同样是如来广修..

思亮法师:出家人为什么要用钵?

出家人的钵象征了什么执持应器,当愿众生:成就法器,受天人供。若见空钵,当愿众生:其心清净,空无烦恼。若见满钵,当愿众生:具足成满,一切善法。钵,又称钵多罗、钵和兰等,是出家人常持道具之一,一般作为食器。其形状为圆形稍扁、底平、口略小。钵的材料,如铁制,称铁钵;..

佛为什么让弟子以戒为师?戒律到底特殊在哪里?

以戒为师传佛明灯大家都知道,戒律是五乘之共法,人、天、声闻、缘觉、菩萨都要通过受持戒律而到达究竟彼岸。我们常常把戒律比喻为“舟航”,就是因为戒律如同舟船,能够有运载的能力,运载三宝,使佛法得以长久住世。《善见律》云:“毗尼藏者,佛法寿命;毗尼藏住,佛法方住。”..

为何玄奘大师不愿见阿弥陀佛?

编者按:在佛教教义中,十方三世有无量无数的佛国净土,也有无量无数的佛。每个学佛的人固然是以成佛作为终极目标,但不一定人人都愿往生极乐世界,因为极乐世界只是无量佛国净土中的一个。因此,当我们获悉有很多高僧如道安大师、玄奘大师、太虚法师等,都不愿意往生极乐世界,也..

令一切众生悟入佛之知见

(佛说十重四十八轻戒)第十五条:若佛子,自佛弟子及外道人,六亲,一切善知识,应一一教受持大乘经律,应教解义理,使发菩提心。那么这条戒,我们看,自佛弟子,这指的是内众;外道是外众;六亲指的是俗眷;一切善知识指是法侣,修道人。应一一教受持大乘经律,这指的是教法,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