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自在菩萨”是指谁?依照字义来看,观是观察的意思。观是用眼去观,但这里不是以眼睛的眼,而是以心眼、慧眼的眼来观察这世间的一切法。“自在”即是“自由”,我们说他自由自在地生活,或小鸟在天空中自由自在地飞翔,但这并不是佛法上所说的自在;佛法讲自在是指一个人摆脱了种..
解脱
阿弥陀佛与释迦牟尼佛是什么关系?
我们经常听到的“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不是“释迦牟尼佛”,那么释迦牟尼佛和阿弥陀佛是什么们关系呢?搞清楚了这个问题,就可以理解佛教为什么是佛学教育了。阿弥陀佛佛是觉悟者在佛学里,佛是指证悟了宇宙万法(这里的法是指一切事物)实相的觉悟者,有三种涵义:①正觉..
涨知识!念珠的种类、意义、材质及持用方法
佛珠的种类很多,若就其使用方面来讲,通常可分为三种类型:1、持珠——用手掐捻或者持念的佛珠;2、佩珠——戴在手腕或臂上的佛珠;3、挂珠——挂在颈上的佛珠。持珠,多用来记录念诵佛号或咒语的数目。在经典中说:若善男子、善女人,有能诵念诸陀罗尼及佛名者,为欲自利及护他人…..
马明博:香为佛使 香藏秘趣
燃香供佛(图源:网络)说到生活,离不开“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佛家生活,在这七件事之外,还多了一件“香事”。香为佛使汉传佛教素有“佛前十供”之说。这“十供”,分别是:花、香(燃香)、灯、涂(香粉)、果(水果)、茶、食、宝、珠、衣。藏传佛教有“佛前八供”之说,这..
修道要生命的付出
要入道,先要有发心。发心大,你入道就快。诸佛菩萨成就,都是发心为众生开始。发心为众生,先要发心护持三宝。你不要看不起护持的位置。在家居士是外护,用物质来护持。那出家人是内护,出家人是真正的护持。他把色身交给常住了,这不是大护持了。一般人,你叫他布施钱财比较容易..
人间天:生命的本质,从无到有的转换
今天要分享的是《佛说阿弥陀经》中提到的西方诸佛的大明佛。大明佛是西方诸佛中的七尊代表佛之一。如果说“光”是“体”性、是本体,那么“明”就是“相用”。1.略说体相用如果是说体的部分,那就是0的层面,是空的,是没有言说、文字、名相可得,是没有五欲、六尘可攀附的。在体..
佛陀最基础最重要的开示 仔细想想有没有道理!
佛(网络图)世间上每个宗教都强调自己所宣扬的教义是真理。所谓真理必须合乎本来如此、必然如此、普遍如此、永恒如此等四个条件。佛教的“三法印”: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就是合乎这四个条件的真理。因此,三法印是识别真佛法与假佛法的标准:一切法若与三法印相违的,即..
地藏名号有觉醒生命的业的功能
各大菩萨中,每个菩萨的性德不一样,导致他的功能,还是有所差别的。比如文殊菩萨代表破,破掉种种的执着,普贤就代表建立,要建立庄严的华藏世界。观音和地藏,和我们比较接近。观音则代表度人,所以叫普门示现,各种形象来度人。那地藏呢,比较偏向于先度自己的比较多。所以先地..
心量要大起来
要入华严,先学地藏经开始。华严讲大方广,体相用。那大已经了不得了,再加方广。那先问,我们的心有多大,佛的心量如虚空,我们的心量呢,虽然说包容一切众生,可我们装得下多少众生?中国自古讲天下,到处都是天下第一。这个是中国大的讲法,那佛陀的大,在众生上,就包括了十法..
从悉达多太子和佛的区别说起
现在要讲一个修道的问题,先说名词。比如佛。佛是什么意思,觉悟,觉醒圆满,叫做佛。再讲,佛有没有神力。我们谈释迦佛。可以说,释迦佛是人间表法的。像悉达多太子,在人间就是一个比丘。像金刚经讲的,开头就是这个比丘,去舍卫城,托钵回来,洗脚,然后开始讲金刚经。大家去看..
为什么诵经一卷比诵经千卷更灵验?
修行路上(图源:网络)南宋时的有朋法师,字牧庵,浙江金华人,天生记忆力强。参拜于车溪择卿法师,日夜殷勤地叩问请教,后来完全地体悟择卿法师所传的道法。有朋住持仙潭寺的时候,专门宏扬天台宗的止观法门。当时天衣寺的持法师正好托钵到境内,于是入寺听讲,很震惊地说:‘这是..
遇有严重违缘障碍时 应立即如是发愿
能海老法师德行实纪(图源:网络)不畏生死不入流,恒求自苦他安乐。度生大愿无穷尽,是名大乘之僧宝。无上大宝恩师能海老法师德行实纪(图源:网络)佛教的历史反复表明,时代的苦难,往往在大德人生经历上体现得更为突出和充分。定公上师在《无上大宝恩师能海老法师德行实纪》中写到..
三尸虫让人的身体发臭
前面讲了很多天道,告诉大家修道要清净,要出离,对世间的东西都不可贪着。人就贪着金银财宝等值钱的,贪着吃的,还贪着男女色欲。这些贪着中,首先就要从断除肉的贪着开始,佛教就重斋戒。当你断除了这些贪着后,你才有精神用来度众生和修行。大家去算,我们一天时间,都用在哪里..
佛陀为何常住王舍城 灵鹫山?
王舍城灵鹫山遗址(图源:网络)佛陀道场在佛教中甚为殊胜,比较著名的是四大圣地,即佛出生地——蓝毗尼园、佛成道处——菩提伽耶、佛初转法轮处——鹿野苑、佛涅槃处——拘尸那迦。随着历史的发展,在四大根本道场的基础之上,印度的佛陀道场之数量也越来越多,道场内的遗迹或圣物..
人还是由老天爷在管着
佛教的因果报应,自作自受,和道教的天来奖惩,是不违背的。你做好事,天就来奖励你,做坏事,天就惩罚你。这也是自作自受。但你不能说天不存在。就像警察一样,你做坏事了,你说你自受。警察抓你,是不是自受?警察存在不存在?现在很多人一学佛,就把老天爷打倒了,然后唯我独尊,..
功德,福德,阴德的不同
很多名词一旦搞不清,我们就不知道什么意思。甚至佛经也弄错了。比如金刚经,金刚经说,以恒河沙等的七宝去布施,是人的福德多不多。佛说,很多。但不还是不如念金刚经多。佛经,比如金刚经,法华经,华严经等,都有这个对比。对比多不多。可是这么一对比,你就错解了。就像法华经..
提高你的精神生命和灵性生命
人的精气神是有限的。精气神可以变成很多东西,物质的,比如钱财,精神的,比如你勤练琴棋诗画,乃至你用来修行,提升灵性。人的生命就分为三个,一个是物质的,一个是精神的,一个是灵性的。物质就是劳动所得,人人都要劳动。精神生命,就比较高雅了,琴棋诗画,这就不简单了。首..
亲近佛法难道一定要出家?五乘教法回答你
佛法八万四千法门,佛陀慈悲,依众生根机不同,随缘教化众生。佛教徒本有僧俗四众,比丘、比丘尼出家二众负住持佛法的责任,优婆塞、优婆夷在家二众负护持佛法的责任,合成为双重的教团,所以佛教并不是要求人人都出家。修行(图源:网络)为了更好地回答“佛教徒一定要出家吗?”这..
供养是存钱的最佳方法“利息”很高!
一个人的财富,不是靠拼命赚钱就能得到,而是要靠福报也就是通常说的运气。如果没有供养、布施心,舍不得把东西拿出来,那你将来会得贫穷的果报。一说到供养,首先想到的是初一、十五,许多寺庙都有给佛、菩萨上供的习惯。还有,天天吃饭之前,我们都要供佛,三德六味,供佛及僧。..
去除业障,靠的是忏悔
真心忏悔消除妄念先消业障最大的优点是什么呢?就是得解脱。你承认自己的缺点、错误之后,你很快地就会得解脱了……经常忏悔,勤修忏悔,可以去除业障。“千年暗室,一灯就破”。我们心中的无明,我们心中的不明白,犹如千年暗室,只要点上一盏明灯,全部可以照亮……造了恶业,要..
佛法堂奥无高下 不知次第不知妙
“法无高下,应机者妙”。佛陀说法,善于观机逗教,应病与药;佛陀敷设八万四千法门,然而“方便有多门,归元无二路”,一切佛法都是疗治众生身心疾病的良药,正如百川汇归大海,原同一味,只因众生根机有利、有钝,因此佛陀不得不开设权实之教,乃至有先后次第之别。例如将佛法分..
佛教到底是有神论还是无神论?
佛陀(图源:网络)如果佛教不是有神论,那么就是无神论吗?不论南、汉、藏传佛经里,都有许多各种各样的天人(Devas;“神”),也就是所谓的神在活跃着,在汉译经典里也有多处出现直接翻译为“神”这个汉字的案例。如果无神论的定义,是不相信世界上有一或多个神的存在,那么,根本不..
佛陀为什么也会“生老病死”?
佛陀(图源:网络)《阿含经》中有这样一段故事:有一天,阿难尊者来到佛陀的面前,向佛陀顶礼,以两手抚摸佛陀的双脚,并轻吻其上,这是印度人对圣者所表达的至高敬意。阿难尊者感叹地说:“唉!怎么会这样?佛陀的皮肤竟如此松弛老化,已大不如从前?”佛陀说:“没错,阿难。就像你..
不要在世俗福报沉迷太久
修行是很真实的事情,你一定要选择一个丛林寺院,然后去寺院里头磨,怎么磨呢,就是去扫地烧火,扫厕所。同时,也模仿修行人的生活,比如早晚课等。你先要接受丛林的那一种场。古人讲,年轻不住小庙,要住丛林。丛林是什么,丛林就是学规矩的地方。是学习的地方,行住坐卧都要学,..
佛陀十种名号别有深意
诸佛具足一切智慧、德行,无有差别,诚所谓“佛佛道同”,故有十种尊号十方三世一切诸佛,由于应化不同,各有别号,或取因言“弥勒佛”,或取果言“阿弥陀佛”,或取性言“毗卢遮那佛”,取相言“卢舍那佛”,取行言“释迦牟尼佛”,取愿言“阿閦佛”、药师佛,佛佛各异。然而诸佛..
人生的因果都是如此循环的
重复似乎是人生的某种本质,你越拼命想要摆脱这种无聊的重复,却越是循环往复,怎样也摆脱不了。人生的循环往复其实就好似佛家所说的因果。种什么样的因就结什么样的果,这些都是早已注定的,并非人力可以改变的。人生注定是重复的循环,即使过了很多时间,也不可能会逃脱这注定的..
佛教看婚姻的四个层次
俗语谓:“男大当婚,女大当嫁。”从男女的相亲、相爱,进而结为夫妻,成立家庭,负起了生儿育女、抚养教导之责,这是大部分人对生活的共同选择。有些夫妻十分幸运,彼此一见钟情,终身相爱,建立了美满幸福而温馨的家庭,不过亦有不少的夫妻,婚后才发觉彼此性格不合,时常争执,..
人间天:如何求财富?
问:许多经文有说拜佛、念佛可以求得想要的比如财富、事业、健康、姻缘、孩子等等。但有些大师说没有这因求不到这果,我觉得好困惑。答:首先祖师说没有因,求不到果,这个道理是对的。佛教里说有求皆苦,但根据大众的解脱机缘,佛教里支持大家如理如法的求取。佛教里说到的求,并..
你的修行福报有几分
关于业力,到底在哪里?其实从人的色身上可以看出来。寿夭穷通。这也是业力。所以金刚经讲,不着相。那到底有没有相。肯定有相,然后再有“不执着”的问题。如果连相都没有的话,就没有执着不执着了。佛法的殊胜一点,在于能认识到自己的业力。要知道,好事情当成福报想,坏事当作..
学佛人的三种不能诽谤、三种不能赞叹、三种不赞不谤
学佛人的三种不能诽谤、三种不能赞叹、三种不赞不谤,下面三颂是语言方面取舍的教言。先讲一个故事:《杂譬喻经》上记载,以前有只甲鱼遭遇枯旱,湖水干涸,不能到达有食物的水池。这时有只大鹤来到旁边,甲鱼求它帮助,大鹤就把它衔住飞过都邑。甲鱼一直不肯沉默,不断地问:“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