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释宏满我们知道,六祖慧能的思想历千年而不衰,到现在依然很流行,这种现象很值得我们去研究、探讨。为什么会这样呢?当然最重要的原因是他把印度佛教完全中国化了,融合中国人的心理思维习惯和文化风格,从而创立了风行天下的禅宗,也就是说,禅从最初的一种修行方法,经过慧..
觉悟
佛在身边更在心间
很久以前,有个年轻人和母亲相依为命。因为生活贫穷,年轻人迷上了求仙拜佛。母亲见儿子整天神神道道、不务正业,便苦口婆心地规劝他,但终究管不住长大成人的孩子。年轻人甚至把母亲当成求佛成仙的障碍。一天,年轻人听说远方无名山上有一位得道的高僧,便瞒着母亲跋涉千里去找高..
王雷泉:论《心经》
导语:什么是最好的佛教课题?本文作者王雷泉,现任上海复旦大学宗教系教授,他认为我们当下就能做的,而且完全符合我们国家利益,“环保”是一个佛教化世导俗最好的契入点。本文他以《心经》的智慧观照生命与环境为实相,来让人们对掠夺地球的资源、能源为代价的所谓现..
对我国佛教世俗化的反思
佛教的世俗化不是现在才出现的。其实,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宗教都面临着世俗化的问题,因为宗教作为一种文化,它在传播与自我完善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要遭遇世俗化的侵蚀。但是,也面临着在世俗化面前如何坚守的问题,因为宗教要保持其自身的神圣与出世精神,就必须与世俗的权利,..
纪念净慧大师 [魏德东]
2013年4月20日,一个悲伤的日子。先是早上8点多钟四川发生了地震,后来又得知此前2小时,佛教长老净慧大师已然圆寂。大师者,对文化有重大创新与贡献者之称谓也。通观净慧老和尚在20世纪后半叶与21世纪前期的卓越表现,实不愧为佛教大师的称号。净慧大师的首要贡献,是“生活..
缘起即灭 缘生已空 净慧长老的佛性禅心
长老生平净慧长老是当代中国佛教高僧,1933年出生于湖北省新洲。一岁半即由父母送入尼庵抚养。十四岁在武昌三佛寺拜师学经,法名宗道,字净慧,奠定超脱出世的宗教品格和献身佛教的理想。1951年十八岁时由剃度师宗樵和尚送往广东云门寺受比丘戒,得以亲侍中国现代禅门泰斗虚云老和..
解读命运 [智渡法师]
一、什么是命运有人说:“心决定性叫心性,性决定命叫性命,命决定运叫命运,运决定气叫运气,气决定色叫气色,色决定相叫色相,相决定貌叫相貌。”于是,就有了“相由心生”之说。在这中间,也就是从心性到相貌,人们最在意的是什么?命运?运气?对,命运!..
“一日不作,一日不食”与禅宗的发展 [姚卫群]
禅宗之所以在中国佛教中成为影响最大的宗派,与其较成功地实现了自身的世俗化发展有密切关系。“一日不作,一日不食”则是推动禅宗世俗化发展的重要举措。它在理论上符合印度大乘佛教的不能把涅 与世间绝对分开的主张,又适应了中国历史上禅宗僧团要解决自身经济问题的需..
禅:从心的深处解决现实的问题
禅学养生:从心的深处解决现实的问题编者按:2011年10月28日第二届重庆古剑论坛在重庆綦江县隆重开幕。印良法师在活动期间发表题为《禅道与养生》的论文,详细从二个方面论述了禅学养生的理论及方法。论文摘要如下:印良法师第一章禅道--中华本土佛文化禅理的彰显。禅就是在生活..
禅修智慧:六祖慧能
慧能俗姓卢,原籍河北范阳(今北京大兴)。他的父亲贬官到了岭南新州(今广东新兴),生下了慧能。慧能年轻时父亲去世,家境贫寒,靠打柴卖柴来养活母亲。有一天他听到买柴的客人念诵“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这句话,若有所悟,忙问客人这是什么经文,客人告诉他这是《金刚经..
觉悟的生活――佛教智慧对生命与生活的启示
我们不得不正视的一个现实是,佛教在一些人看来是古老、封建和非民主的,甚至被视为迷信。这是一种先入为主的误解。事实上,佛教文化是构成中华文化的支柱之一,佛的智慧从他诞生到现在,一直在滋养着人类,他所提供的超越常识的智慧,已经和正在为我们带来长远的利益,尤其是为中..
佛教音乐的艺术魅力
一、佛教音乐的起源与历史沿革佛教音乐作为中国传统音乐而流传至今,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一支奇葩。伴随佛教传入中国,佛教音乐也与中国传统音乐碰撞并融合,且最终形成独具中国传统韵味的佛教音乐。佛教音乐始于印度吠陀时期,最早仅仅是僧侣念经的声音,即日常用赞颂的文字歌颂诸佛..
佛教的最高境界―涅
主讲:楼宇烈先生主题:“佛教的最高境界——涅 ”时间:2006年11月4日上午地点:昌平随园国学会所主持人傅桦:各位来宾、各位朋友大家上午好!欢迎大家来到优雅别致的随园,来到我们“中国商界精英国学文化之旅”。昨天北大的李中华教授为我们主讲..
易中天:老子、庄子、禅
老庄哲学和禅宗解决的都是人生问题。老子的观点我认为可以这样说,物竞天择,弱者生存。一个人要活得好,要能够成功,要怎么样呢?要软一点、要柔一点、要弱一点,要把自己放得低一点,越放得低,生命力越长久,就越能够成功。庄子的观点是“真实而自由地活着”。你感到..
禅的智慧与人生境界
禅的智慧是通达生命本性禅,指中国独创的禅宗。“宗”,指直契佛心,以与依靠佛陀经教入门并传授的“教”相区别。禅宗在中国的产生,是佛教发展史上一次重大变革,也是出世的印度佛教在重视人文精神的中国土地上一次成功的文化移植。随着大批知识精英加入佛教..
朝鲜族佛教的形成及发展
高丽王朝的中后期(12世纪初至14世纪末)形成以曹溪宗为代表的民族佛教宗派,对此后以至现在朝鲜佛教的发展有决定性影响。公元1392年高丽都统使李成桂发动政变,废国王自立,迁都汉城,改国号为朝鲜,史称李氏朝鲜,简称李朝。李朝同高丽不同,历代国王基本奉行崇儒排佛的政策。但..
佛教因缘观的人生智慧
我们都知道,佛陀因一大事因缘出现于世,菩提树下所悟也不过一个缘字。各位不论是学显教还是密教,佛教还是道教,都脱离不了一个缘字。那么跟我们息息相关的有那些缘呢?首先是跟父母的血缘关系,这种血缘关系是每个人必须具有的,并且是脱离不了的;其次是夫妻之间的姻缘关系,中..
《六祖坛经》的人生哲学意义
值此殊胜的因缘,我能够和大家交流一点学佛的心得,感到非常的欢喜。到柏林寺以后,看到柏林寺里充满生机,连同门口的老柏树都焕发了一片新绿。看到各位穿着后面印有“觉悟人生,奉献人生”、“生活禅”的队服,激发了我和大家交流的积极性。我这次贡献给大家..
姚展雄:佛与花的因缘故事
花是大自然中最美的生命,和宇宙人生有着密切的关系。它悄然绽放,姹紫嫣红,芬芳馥郁,不仅可以美化环境,还能陶冶性情,增进生活情趣。在我们的生活里,花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新春佳节、开会宴客,摆上一盆花,顿觉满室生香;开幕祝贺、生日送礼、探望病人……,花..
禅宗的“一花五叶”是什么?
“一花五叶”指禅宗宗派的源流。“一花”指禅宗之源——由达摩传入中国的“如来禅”;“五叶”指禅宗之流——六祖慧能门下的五个宗派。语出宋·释道原《景德传灯录》卷二十八:“一花开五叶,结果自然成..
菩提
菩提(佛教解释)“菩提”一词是梵文Bodhi的音译,意思是觉悟、智慧,用以指人忽如睡醒,豁然开悟,突入彻悟途径,顿悟真理,达到超凡脱俗的境界等。菩提代表着大彻大悟,明心见性,证得了最后的光明的自性,也就是达到了涅盘的程度。涅盘对凡夫来讲是人死了,实际上就..
姻缘
姻缘姻缘,旧时谓婚姻的缘分。佛教如何求姻缘(海涛法师开示)尊圣佛母咒: 普隆娑哈 阿弥达阿优达底娑哈咒心: 普隆娑哈(1)用法:夫妻不和时,女方可买一件男方喜欢的衣服,念二十一遍此咒或咒心,然后吹一口气在衣服上,让男方穿上,即得夫妻和好圆满;(2)用法:若男女欲婚嫁前..
灌顶
灌顶(佛教解释)灌顶,梵文为「Abhi?eka阿毗晒噶」,有「驱散」及「注入」之涵意,也可以翻译为「授权」。在修行密法时,首先要有一位具足实证资格的上师,设立本尊坛城,以使密法的修行者,能够了解此种本尊的实修方法。梵文概念梵语的意译:原为古印度帝王即位的仪式。佛教密宗..
宗教
宗教(意识形态)宗教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出现的一种文化现象,属于社会特殊意识形态。世界三大宗教分别是指基督教、伊斯兰教、佛教。另外还有道教、神道教、印度教等宗教。旧时由于人对自然的未知探索,以及表达人渴望不灭解脱的追求,进而相信现实世界之外存在着超自然..
佛心
佛心(佛教术语)佛,:即觉悟之心。其义有三:(一)指如来充满慈爱(大慈悲)之心。观无量寿经(大一二·三四三下):‘以观佛身故,亦见佛心。诸佛心者,大慈悲是;以无缘慈摄诸众生。’(二)指不执着于任何事、理之心。顿悟入道要门论( 续一一○·四二..
辟支佛
辟支佛(佛教解释)辟支佛,辟支迦佛陀(辟支迦佛陀的简称,又音译作钵罗翳迦佛陀,或简称辟支迦佛、辟支等。指过去生曾经种下因缘,进而出生在无佛之世,因性好寂静,或行头陀,无师友教导,而以智慧独自悟道,通说为观察十二因缘,进而得到证悟而解脱生死、证果之人。所以亦称为..
悲观
悲观(佛教解释)悲观(bēiguān),佛教语,五观之一。谓以慈悲之心观察众生,救人苦难。佛教徒是不是悲观者?佛教既不乐观,也不悲观,佛教是真实的宗教。一些批评家认为佛教是不健全的、悲观的、愤世嫉俗的宗教, 徨于昏沉与黑暗中,以无害的快乐为敌人,无感受的飘泊在单纯的..
忍辱
忍辱(佛教解释)修忍辱时不要著忍辱的法相,以为我是能忍,以及有我所忍受的程度,有能有所即离不开四相。闻赞则喜,闻谤则怒,心中即起波浪,离四相谈何容易!应先渐修,后可顿超。修行一事没有天生的,纵有顿根的人,亦是过去世修来的。欲求大彻大悟,须以佛法慢慢熏习,每天需..
无生
无生(佛教解释)《大宝积经》卷八七:“无生者,非先有生,后说无生,本自不生,故名无生。介绍古今语中假名ㄨ ㄕㄥ不降生,不生存在世上。《诗·小雅·苕之华》:“知我如此,不如无生。”郑玄笺:“我,我王也。知王之为政如此,则己之生,不如..
佛果
佛果(佛教解释)指成佛。又作佛位、佛果位、佛果菩提。佛为万行之所成,故称佛果,即能成之万行为因,而所成之万德为果。亦即从修行之因到达佛果之位,又指从声闻、菩萨之位至无上正等正觉之位。证得佛果之因,称为佛因,即指一切万行之善根、功德;又人名。(1063~1135)宋代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