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菩提心功德殊胜被尊为中国大乘八宗共祖的龙树菩萨在《大智度论》里面就讲过一个发菩提心功德的公案:有一位已证阿罗汉果位的比丘带着他的沙弥徒弟一块去行脚。沙弥就帮师父背行李并走在后面。忽然沙弥看到很多农民正在很辛苦的耕种,就发了一念心:这些众生很苦,我愿赶紧成佛度..
修行
人为何会忘记前世?
人若不修身养性,违背经戒,随流入俗,邪命养身,割断正法,于法味真谛,不信不乐,更不肯奉行,就象愚蠢的人背明向暗,世世障蔽,劫劫染污,终究无法看清生死的真相。佛陀告诸弟子:人这一生禀受身形,肉眼所见现在之事,父母亲属等,明明白白,然而不能看见知道前世从哪里来,当..
大安法师:梵行高远 慈悲一切--
梵行高远慈悲一切【第七觉悟:五欲过患。虽为俗人,不染世乐;常念三衣,瓦钵法器;志愿出家,守道清白;梵行高远,慈悲一切。——《佛说八大人觉经》这是第七——出家梵行觉。欲界众生对五欲的危害可谓刻骨铭心,整个身心都是欲望的表现形态,每天欲望之火在内心沸腾!不要以为欲..
大安法师:众生体平等 男女相有别--
众生体平等男女相有别男身具七宝。女身有五漏。何名七宝。一有志气之宝。到处游行无畏。二有主为之宝。行事善掌权衡。三有成家之宝。善能生财立业。四有安生之宝。善能辅君养亲。五有圣智之宝。善能决断是非。六有安邦之宝。举理上下皆从。七有定性之宝。善能亲贤袭圣。是名男子七..
大安法师:等念怨亲 不憎恶人--
等念怨亲不憎恶人【第六觉知:贫苦多怨,横结恶缘。菩萨布施,等念怨亲,不念旧恶,不憎恶人。】——《佛说八大人觉经》这是修布施平等觉。菩萨要觉知思惟,世间上很多贫穷厄难的人,常常会怨天尤人,觉得老天不公,为什么别人比他更有钱。他们因为贫苦就容易滋生盗心,就得想办法..
大安法师:常行精进 摧伏四魔--
常行精进摧伏四魔【第四觉知:懈怠堕落,常行精进,破烦恼恶,摧伏四魔,出阴界狱。】——《佛说八大人觉经》【懈怠堕落常行精进】常即不间断;行即行持;精即不杂,专心致志、一门深入;进即有进无退。精进是要培养我们的意志力。修道就像战士披上盔甲上战场,跟百万魔军去对决,..
大安法师:修行净业切忌“叶公好龙”--
修行净业切忌“叶公好龙”据《净土圣贤录》记载,有一位老和尚念佛念了几十年,很有功夫。有一天他把寺院全体僧众都叫过来,说:“我今天要往生了,我还能带一个人走,看看你们在场人谁能够跟老僧一块走。”这一问,全场突然沉默,没人出来说要走了。一个十一二岁,天真烂漫的小沙..
生命宝典:七难、七不净,四无常......
1.凡人皆有七种不净,因而对自身不必过于执着,有这样的认知,在修行的路上,可以消除诸多的障碍。七种不净是:一、种子不净,二、受生不净,三、住处不净,四、食啖不净,五、初生不净,六、举体不净,七、究竟不净。2.世间有四件事物绝对不可长久:一、常必无常。二、富贵必贫贱..
罗汉在佛教的含义
我们常说的“罗汉”实为“阿罗汉”的简称。为声闻四果之一,如来十号之一。又作阿卢汉、阿罗诃、阿啰呵、阿黎呵、遏啰曷帝。略称罗汉、啰呵。意译应、应供、应真、杀贼、不生、无生、无学、真人。指断尽三界见、思之惑,证得尽智,而堪受世间大供养之圣者。此果位通于大、小二乘,..
图解禅宗五家七派:一花开五叶,结果自然成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谁曾想这短短的四句偈竟成为禅宗中国化革命的标志,是禅宗进入成熟阶段的开始。公元656年前后,唐朝武则天时代的某日清晨,一位身着灰色的打满补丁,却清洗洁净衣衫的青年,肩挑一副柴担,匆匆行走在乡间小道上。由于青年身材瘦..
烟是魔女的化现,吸不得!
一位得释迦牟尼真传的大师给弟子讲经时说道:“许多人不知道烟的由来,认为佛陀的五戒中没有烟戒,所以抽烟应该没什么关系。其实吸烟的危害远胜于杀、盗、淫诸罪,今天这里有七位吸烟者,所以我就给大家讲讲烟的由来,你们要好好听许久以前,约在佛陀进入涅槃一百年后,魔王波旬无..
为何说《楞伽经》是传灯印心的无上宝典?
初祖达摩亲传二祖慧可,以作传灯印心的无上宝典。(图片来源:资料图片)一、殊胜地位“楞伽”为梵语“难至”的音译,表示该经为“无上”经典。实叉难陀译本御制序言云:“所言入楞伽经者,斯乃诸佛心量之玄枢,群经理窟之妙键……入如来之藏,游解脱之门……伏以此经微妙,最为希..
佛经中绕佛三匝含义?
右绕:敬礼之一。在尊者之傍旋绕于右也。无量寿经上曰:“稽首佛足,右绕三匝。”“四分律云:客比丘于塔边,左行过,护塔神嗔。佛言:不应左行过,应右绕塔而过。萨婆多毗尼毗婆沙云:右绕者顺佛法故,所以右绕。”我们去寺院时见一切三宝圣物都可转绕(佛像,佛塔,大殿或围绕整..
详解各种动物在佛经里的寓意
佛教以慈悲为怀,视众生平等,这其中也包括了动物。佛法认为所有的生命都是平等无二的,在本质上并无差别。由于因缘果报的关系,所以现前的生命形态各有不同。而佛陀善于根据众生不同的根性,以不同的教理说法,度其出轮回苦海。在佛陀的各种说法当中,譬喻说法是比较生动、形象的..
修心十德-大乘菩萨的境界
修心十德1.若闻讥讽心能堪忍2.若闻称赞反生惭愧我们要恒常不忘惭愧心,遇到称赞表扬,更要惭愧,检查自己的不足。佛陀的目光都是下垂的,我们还能目中无人吗?3.修道欢喜自庆不傲遇明师得正法,也不自骄于人,只在内心充满法喜。修行人应视己为凡夫,视一切众生为大善知识。4.人之..
修建寺庙功德利益
修建经堂寺庙具有无量功德,对于我们的现世或将来都有不可思议的利益。《莲花经》云,任何善信发心赞助建寺与佛坛,可以获得以下十大功德:1、无始以来诸恶业,得以减轻或消除。2、天人护佑,逢凶化吉。3、去除障碍物,免夙仇报复之苦。4、妖魔邪怪,不能侵犯。5、脱离烦恼和无明..
五大菩萨
五大菩萨第一节弥勒菩萨(一)弥勒的事迹弥勒,全译梅达丽(maitreya),又译为慈。弥勒是姓,名阿逸多,义译无能胜。公元前六世纪人,与释迦牟尼同时。生于印度波罗奈国劫波利村,波婆利大婆罗门家。他生而相好肃静,聪慧异常。按印度的习俗,生了孩子要请相师看相。相师惊异地说..
禅宗史话
禅宗史话第一节禅宗的起源及其在印度的流传禅学是佛教根本教义的一个中间论点,它是佛说一切教法之中的一大总相窍门。这恰是《华严经》所说的,无不从此法界流,无不还归此法界。在开悟的人看起来,所谓头头是道,法法皆真。真是见色闻声,无非这个,扬眉瞬目,尽是玄机。可是对于..
略释佛义
略释佛义宗教的崇奉是心灵上忠诚的依靠,崇奉应懂得教义与事理,才不至于落出神信或盲目的遵守。中国是文化悠久的国家,中国的文化及道德思惟是环球钦慕的;文化和道德思惟间接地带动了宗教哲学。是以,佛教浩瀚隐赜的哲理,随著历代高僧大德及士大夫的弘扬,终于在中国落地生根了..
诸恶莫作、众善奉行
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人类为了追求精神上的依托而寻找于宗教;各类宗教也为了人类调和的共存而制定各自的道德准则。佛教,严格言之,它长短宗教亦非哲学,它是佛陀的教导;然则,佛陀也不例外埠制定了众生共存的准测,在佛法中称之为戒律。戒是防非止恶的感化,律是和合僧团的法度模..
律宗初探
律宗初探第一节序言如来成道记说:净法界事,本无出没,大悲愿力,示现受生。我佛释迦牟尼、他亲证了法事、本来是没有生、没有灭。可是为了大悲心切,度生愿深,是以于无生中示现有生,于无灭中示现有灭。才有从兜率、降王宫、八相成道的一大事人缘,应化事迹,风闻世界,道播四方..
媒介
媒介日月如梭,时间似箭,一刹那间,我已七十五岁了。回想六十多年来的削发生活,遵照先师圆瑛大师的教导,对自己要求:严净毗尼,如法修行,研习经论,弘法利生,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求福求慧,求生净土,无有疲惫。期以答谢四恩于万一。我平生难忘的事,乃是母亲赞成我削发时,..
净土窍门在中国的流传
净土窍门在中国的流传第一节净土窍门所依的经论净土窍门,是佛教最轻易使人接收和崇奉的一个宗派。它方便易行,所以导致人们欢乐修学、信受奉行。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真是是男是女总堪修,若智若愚皆有分的无上窍门。我们按此修去,尽此平生,就一定能达到离苦得乐、了生脱死、横..
佛陀教导的修证窍门
佛陀教导的修证窍门释迦牟尼佛平生说的教法,总的说来是说阿罗汉、辟支佛、大乘权教菩萨、实教菩萨实践的四谛、十二人缘、六度、四摄法、三心、四愿各类窍门。现在介绍如下:第一节声闻行果四谛窍门(一)阿罗汉的概念阿罗汉有三层意思第一杀贼:意即杀掉烦恼之贼。阿罗汉在因地修..
圣贤之道
圣贤之道中国古时刻的教导不外乎要使学生遵守古圣先贤之德,求得高尚品德正仁正人的风仪。所以期望学生希圣希贤实是祖先教导的目的。我国近代净土宗印光大师在文钞中,也是语重心长地劝勉我们要以希圣希贤为榜样,求生净土为圆满究竟。佛法从印度传到中国以来,成佛渡众生及因果轮..
佛灭后印度佛教和东传中国
佛灭后印度佛教和东传中国第一节三藏圣典的结集(一)第一次结集结集二字包含有编辑的意思:而古来翻译法师应用结集的词语,是指人人聚集在一路会诵佛说过的遗教,在二千五百多年以前的古印度还没有文字记录,只能用说话把回忆的常识,经由过程师承传诵保存下来。释迦牟尼佛涅槃之..
往生的三张护照
a往生的三张护照学生们出国留学时要申请留学生护照;商人们出国考察时要申请考察护照;一般人们出国旅游时要申请观光护照。各类护照申请的单位虽然不合,但凡是想要出国旅游都需要拥有一张护照。而一个净土的修学者要往生西方也必须拥有护照,而往生的护照我们称为净土三资粮。拥..
释迦牟尼佛传奇的平生
第一节释迦牟尼佛名号的由来佛教自印度传入中国,已有二千多年的历史,为我国广大佛教徒崇奉和爱崇。佛教诸恶莫作,众善奉行的教义,对净化人世,解除人们的烦恼和苦楚,产生了无比威力。正如圆瑛大师所开示的欲无烦恼须学佛,知有人缘不羡人。我们既是一个佛教信徒,首先对于释迦..
常随佛学十大学生
常随佛学十大学生第一节舍利弗尊者(一)八岁走上论师宝座舍利弗译为身子,其母身形好,身子所生,故名。又译鶖子,母眼清白,如鶖鹭眼。生于摩竭陀国王舍城郊区迦罗臂拿迦村。父名婆陀罗,是婆罗门教中著名论师。舍利弗八岁时,即能通晓一切书本。时摩竭陀国有吉利、阿伽罗兄弟二..
先明因果
先明因果人在平生中往往有各类不合的遭遇,是祸是福、是苦或是乐;外面上看是射中注定,命运所使,不能改变,是好是坏皆父母生成,但人们可会想到这一切遭遇背后,是否蕴含着一股巨大的无形力量推动着?假如谜底是肯定的,那它就是佛法所说的因果业力了。因果业力并非什么神奇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