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行

详解佛教五戒的制戒因缘

佛教修行者归依三宝后,当依法修行,即戒定慧。夫“戒”者,生善灭恶之基,道德之本,以从戒生定,从定发慧,因戒定慧,方由菩提路才成正觉。故才登戒品,便成佛可期,故曰“戒为无上菩提本也”。五戒的制戒因缘慎独/文2011年《寒山寺杂志》第二期五戒是佛教的根本戒条,需要全体..

佛说常睡懒觉的过患

佛言:弥勒,初业菩萨应当观察睡眠过失有二十种。若观察时,能令菩萨发起精进,意乐无倦。弥勒,云何名为乐于睡眠二十种过?一者懈怠懒惰;二者身体沉重;三者颜色憔悴;四者增诸疾病;五者火界羸弱;六者食不消化;七者体生疮疱;八者不勤修习;九者增长愚痴;十者智慧羸劣;十一..

大安法师:勿作“二宝”弟子

勿作“二宝”弟子在家信众修行中首先要恭敬僧宝。尤其在佛灭度之后,佛宝、法宝还完全依靠僧宝来传递,离开僧宝一切免谈。大陆现在有所谓的“二宝弟子”,就是皈依佛、皈依法,但不皈依僧。到最后一宝都没有,成为“活宝”。对出家师父没有恭敬心,就难以得到修行佛法的利益。袈裟..

详解「大势至菩萨」名号的含义

“大势至”这个名字,它是直接跟光明联系在一起的,大势至菩萨叫“无边光”,有的称作“无边炽盛光”。他全身的光明可以遍照十方微尘数刹,具有紫磨真金色。大势至菩萨在因地是以智慧来选择它的法门。在他成就等觉菩萨的果位时,他就以智慧光明普照一切,使他方世界六道轮回的众生..

何以拜佛能罪灭河沙

佛教主张礼拜佛、菩萨圣像,当然它有很深的哲义存在。且说佛陀灭后,后世不见报身真佛。那时优填王因思念佛陀,就用旃檀香造佛像,视同真佛供养,为佛像肇始,为后人带来忆念追思之需。《圆觉经》说:“若复灭后,施设形像,心存目想,生正忆念,还同如来常住之日。”故今佛弟子皆..

《杂阿含经》中佛陀教导的居士修行方法

《阿含经》是佛灭度后首次结集的教法,属于佛教的根本圣典。《杂阿含经》为汉传佛教四部《阿含》之一,南朝宋时,由求那跋陀罗依据梵本译出,共50卷,收录1320经,因每部经短小杂碎而得名。在四部《阿含》中,它属于现存最早出现的基本经典,是佛教经论、教理的母体,古德判为“纯..

佛经开卷的六种成就

佛经开卷的六种成就佛经开卷的六种成就据《大般涅槃经》中载:佛临入涅槃前,阿那律尊者请阿难问佛四件事:一、佛灭度之后,佛弟子将依谁而住?二、以何人为师?三、于经典结集时,一切经首应安何语?四、恶性比丘应如何处置?佛答:一、如来灭度后,佛之弟子应依四念处而住;二、..

图解佛诞日、浴佛节的详细由来

佛诞日是佛教的一个重大节日,与七月十五日自恣日一起历来被称为“佛欢喜日”。历史上,寺院内外于此日往往举办大型的庆祝仪式,比如浴佛、行像、放生、供灯、斋戒等(详见浴佛、行像、放生诸条)。明清以来,寺院于佛诞日举行佛诞仪。相传二千多年前,在喜玛拉雅山脚下,今尼泊尔南..

暇满人身的真正含义

暇满人身中的“暇”指闲暇,即是远离了八种无暇之处,包括非人中的四种、人中的四种。首先是转生为非人的四种:1)地狱:恒时有寒热的痛苦,根本没有修行的空闲;2)饿鬼:整天有饥渴的痛苦,不可能有修行的机会;3)旁生:有愚痴和被役使的痛苦,也没有修行的机会;4)长寿天:在..

进寺庙常识知多少

一般大殿有三个门,从左边的门进,右边的门出,不要走中门,进殿男左脚女右脚进,脚不要碰到门坎,更不能踩到上面,切记!为什么拜佛?佛是佛陀的简称,意为觉悟的人,大慈大悲的人,大福德、大智慧的人,拜佛就是以佛为导师,学佛的为人处世,积德修福,做一个慈悲与智慧的人,一..

南无大势至菩萨:净土法门殊胜之处

西方极乐世界,又称“净土”,为何称为净土,就是因为我佛国土,清净庄严,妙洁无上,又凡是我佛国土之人,皆是莲花化生。因为末法以来,众生灵根日昧,业障深重,唯有念佛法门三根普被,利钝兼收,所以凡是知晓念佛之人,皆是善根敦厚之人。如果未皈依佛门,心地善良,众善奉行,..

演习12 观察受之根源 二 正念观受

演习12观察受之根源二正念观受彼正感到身体之乐受时,心中了了分明,我正感到身体之乐受。彼正感到心灵之乐受时,心中了了分明,我正感到心灵之乐受。彼正感到身体之苦受时,心中了了分明,我正感到身体之苦受。彼正感到心灵之苦受时,心中了了分明,我正感到心灵之苦受。彼正感到..

演习19 克服忸怩和恐惧 四 正念观法

演习19克服忸怩和恐惧四正念观法彼有掉悔,心中了了分明,我有掉悔。彼无掉悔,心中了了分明,我无掉悔。尚未生起之掉悔云何会生起,心中了了分明。已生起之掉悔若何弃舍,心中了了分明。已弃除之掉悔若何令未来不生,心中了了分明。在佛教心理学中,悔(梵文:kaukrtya,remorse或..

识破轮回惊破胆:人畜轮回26例

自序轮回转世之公案、人缘果报之实例,数千年来不曾间断,正史多有记载。至于野史笔记,俯拾等于,不胜列举。此吾国文化之大端、世道人心之维系也。可叹魔子当道,邪说炽盛,为害百年而不休,荼毒四海而犹荣。而当代风日下,邪说日炽,黄钟毁弃,瓦釜雷鸣,致使害群之马层出不穷,..

【六道轮回】图讲解,佛教的六道轮回是哪六道?

六道轮回(佛教解释)六道轮回,佛教用语。世间众生因做作善不善诸业而有业报,此业报有六个去处,被称为六道。六道是佛根据业报身所受福报大小划分的。分别为:天道(化生)、人道、畜生道、阿修罗道、饿鬼道、地狱道(化生)。六道轮回简介六道轮回是古印度婆罗门教的世界观。后来..

大悲咒修行仪轨,最灵验的大悲咒仪轨

大悲咒修行仪轨行者若未经灌顶授法,发愿修持此大悲心咒,应先于佛前合掌虔诵大轮金刚陀罗尼21遍,即同入坛,易得成验,不成盗法。此仪轨为趺坐结印修法,以期三密响应(手结印、口诵咒、意观想),速得大悲心三昧。)一、顶礼三宝一心顶礼十方常住三宝(一拜)一心顶礼本师释迦牟..

演习10 经由过程观照喜来治疗创伤 一 正念观身

演习10经由过程观照喜来治疗创伤一正念观身复次,比丘观身如身,比丘者,离生喜乐,渍身滋润,普遍充满,于此身中,离生喜乐,无处不遍。复次,比丘观身如身,比丘者,定生喜乐,渍身滋润,普遍充满,于此身中,定生喜乐,无处不遍。复次,比丘观身如身,比丘者,无喜生乐,渍身滋..

演习8 身体和宇宙互相依存 一 正念观身

演习8身体和宇宙互相依存一正念观身复次,诸比丘,彼身无论处于何种姿势,彼应依界(组成身体之四大)而观其身曰:此身之中有地、水、火、风等四大种。这个演习向我们注解,我们的身体和宇宙中的一切事物是内在联系的。它是我们亲证一切存在着的事物具有无我和不生不灭性质的主要方..

演习20 播下安祥之种 四 正念观法

演习20播下安祥之种四正念观法彼有喜(轻安、舍)觉支,心中了了分明,我有喜觉支。彼无喜觉支,心中了了分明,我无喜觉支。彼应了了分明尚未生起之喜觉支若何生起,了了分明已生起之喜觉支若何圆满。这个演习的目的是为了在我们的心中播下安祥、喜悦和解脱的种子,并且给他们浇水。..

演习9 观身无常 一 正念观身

演习9观身无常一正念观身九观想(尸首分化的九个阶段):1、观死尸膨胀瘀黑,脓烂充满。2、观死尸或为乌鸦、鹰隼所啄,或为秃鹫、野狼所咬,或为蛆虫所食。3、观死尸骸骨筋络连络,略有余血余肉。4、观死尸只余骸骨,皮肉尽脱,血迹斑斑。5、观死尸只余骸骨筋腱,无血无肉。6..

演习15 慈观 三 正念观心

演习15慈观三正念观心彼无嗔恚,心中了了分明,我无嗔恚。已生起之嗔恚若何弃舍,心中了了分明。已弃除之嗔恚若何令未来不生,心中了了分明。彼心离执着,心中了了分明,我心离执着。彼心无恨,心中了了分明,我心无恨。在南传佛教《增支部》(AnguttaraNikaya,卷161)中,佛陀教..

演习11 了别受 二 正念观受

演习11了别受二正念观受彼正感到乐受时,心中了了分明,我正感到乐受。彼正感到苦受时,心中了了分明,我正感到苦受。彼正感到非苦非乐受时,心中了了分明,我正感到非苦非乐受。受有三种:乐受(pleasantfeeling)、苦受(unpleasantfeeling)和舍受(neutralfeeling)。这个演习是教我..

初入佛门该如何修行?

初入佛门者,往往有一个缺点的熟悉,以为能打坐、念佛、诵经、持咒的功课,天天坚持做,这样就是修行了。不知道这只是修行的助缘,真正的修行,是修正自己的身口意行为,特别是心理行为,把自己不善的习惯悛改来,变得善良;把自己气量气度狭獈的习惯悛改来,变得气量气度宽广,有..

对前九个演习的评论 一 正念观身

对前九个演习的评论一正念观身当我们修习佛陀所开示的上述这九个即身观身的演习时,我们或者把留意力集中在呼吸、身体、身体的姿势、身体的动作、身体的各个不合部位和构成身体的四大上,或者把留意力集中在身体的分化上。当我们这样去观察身体的时刻,我们就与它发生了直接的接触..

楞严咒的功德利益,持诵楞严咒的功德利益

楞严咒是佛顶光明,化身如来所说的神咒,所以妙弗成思议。每一句有每一句的用途,每一字有每一字的奥妙。佛顶光明表示咒的力量,能破除一切阴郁,降伏一切妖魔,成就一切功德。只要你能用清净无染之心来持咒,抱着慈悲救度众生之愿来持咒,一定可以消除一切灾害,将来又能得成无上..

【修行】若何修行?佛教修行的基本方法

修行(佛教解释)修行是一个过程,意思是,经由过程修正言行意,相符特定风格的生活方法。以期达到一种理想的境界。修行,即一刻接一刻的觉察情感、思惟、言语、行动、念头。有人说:真正的修行就是一个事理:断恶修善、成就太上圣道。其实修行不应该有什么善恶之分,佛教修行的基..

“居士五戒”的具体规定是什么?

有不少皈依佛门多年的居士,都对居士五戒的具体细节不太清楚,为了令人人能够准确地进行取舍,今天简单地介绍一下居士五戒。一、总述戒律包括居士戒、沙弥戒、比丘戒等等。个中的居士五戒,是佛陀对佛教徒的起码要求。自古以来,学佛的人就可分为两种在家人和削发人。因为削发人不..

演习14 观嗔恚 三 正念观心

演习14观嗔恚三正念观心彼有嗔恚,心中了了分明,我有嗔恚。彼无嗔恚,心中了了分明,我无嗔恚。尚未生起之嗔恚云何会生起,心中了了分明。已生起之嗔恚若何弃舍,心中了了分明。已弃除之嗔恚若何令未来不生,心中了了分明。这个演习是正念地观察我们的嗔恚。在佛教中,我们懂得到..

占察善恶业报经原文

本文是占察善恶业报经原文阅读译文请点击:占察善恶业报经译文占察善恶业报经卷上如是我闻:一时,婆伽婆一切智人,在王舍城耆阇崛山中,以神通力,示广博严净无碍道场,与无量无边诸大众俱,演说甚深根聚窍门。尔时,会中有菩萨,名坚净信,从座而起,整衣服,偏袒右肩,合掌白佛..

演习16 择法 四 正念观法

演习16择法四正念观法彼有择法觉支,心中了了分明,我有择法觉支。彼无择法觉支,心中了了分明,我无择法觉支。彼应了了分明尚未生起之择法觉支若何生起,了了分明已生起之择法觉支若何圆满。无明(ignorance,或delusion)是对事物的缺点的想(perception)。为了修正我们缺点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