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的本相!!!释尊在佛譬喻经中,以一段有名的譬喻,向我们开示〈人生究竟是什么?〉这譬喻是这样的:在一个寂寞的秋天傍晚,无尽广阔的荒野中,有一位旅人赶着路。忽然,旅人发明薄暗的野道中,散落着一块块白白的器械,仔细一看,原来是人的白骨。旅人正困惑思虑时,溘然早年..
无常
兔王父子为法舍命 仙人宁死亦不食肉
布达拉宫的弥勒佛(图片来源:资料图)如是我闻。一时佛住摩伽提国寂灭道场弥加女村安闲天祠精舍。时有迦波利婆罗门子。名弥勒。躯体金色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放银光明黄金校饰。如白银山威光无量。来至佛所。尔时世尊。与千二百五十比丘经行林中。又有结发梵志五百人等。遥见弥勒威..
阿阇世王杀父篡位 一切罪业皆是自造
纯粹的佛性被欲念遮蔽,产生阴影而动摇信心,一切罪业皆是自造。佛在世时,引导学生修行,学生中有一位叫提婆达多,他是佛陀俗家的堂弟。提婆达多学佛之后,不只没有缩小自己的欲心,反而更增强欲念,对佛生起不恭敬之心,甚至反水佛陀的教诫,煽动僧团中的学生──引导五百位削发..
净慧老和尚:亡三心
《金刚经》讲,一个修行的人要达到三心弗成得的境界。三心者,以前心、现在心、未来心。这三种心都是人们妄想中的影子。我们坐在禅堂里可以观察一下,一支香下来,我们心坎活动的内容是什么?无非是昨天的事、前一念的事,都属于以前心;或是明天的事、下一念的事,这就是未来心;..
无记
【无记是用念所创,并非无念】这个观空啊,有的书上说:坐禅不要观空无念,落于无记。这种说法实际上是不准确的。虽有无记这一说,实际上我们做不到无记。无记和一念不生是两个概念。无记呢,是因为人有念,而创造了一个无记。是用念头创造了一个无记,并不是没念,这个它有差别。..
《金刚经》知识9
心病:从庄严佛土在心中。精神病人也是自己理解为别人要攻击自己的,但是别人并没有这个意思。都是自己心里想的。你自己心里想别人对我很好,怎么还会想别人会害你呢?怎么还会想报复呢?所以说庄严佛土在心中。至虚极,笃静行。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如..
佛教经典名句一百句,看懂学会你就成功了一半
1.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2.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3.知幻即离,不假方便;离幻即觉,亦无渐次。4.世间无常,国土危脆,四大苦空,五阴无我生灭变异,虚伪无主,心是恶源,形为罪薮。5.我观是南阎浮提众生,举心动念无不是罪。6...
诸经佛说地狱集要(七)
诸经佛说地狱集要(七)正法念处经卷第十一元魏婆罗门瞿昙般若流支译地狱品之七又彼比丘。知业果报。复观焦热之大地狱。复有何处。彼见闻知复有异处。彼处名为无终没入。是彼地狱第九别处。众生何业生于彼处。彼见有人盗杀邪行饮酒妄语。乐行多作。业及果报。如前所说。复有邪见身..
念佛法门你真的会吗?
念佛法门你真的会吗?夫无为境界迥绝名言。有漏色心要凭修证真如具含众德。方便而有多门。上自离相平等下至十念称名。总括不离三乘往生冥符九品。有念终归于无念。有生直至于无生。可调一句弥陀群机普应矣。1.离相念佛三昧无住法门慈照宗主云。离相念佛三昧者。上根智人悟此深理。..
什么五戒是良师
五戒是良师妙莲老和尚开示目录壹.五戒是良师-第一条:不杀生戒壹.五戒是良师-第二条:不偷盗戒壹.五戒是良师-第三条:不邪淫戒壹.五戒是良师-第四条:不妄言戒壹.五戒是良师-第五条:不喝酒戒贰.不说四众过戒参.结劝奉行肆.戒海释疑壹?五戒是良师一、止恶修善依佛戒在未讲..
五戒相经笺要集注
五戒相经笺要集注五戒相经笺要集注序◎广化律师夫五戒者,一切世出世间诸善法戒之根本也。佛法以五戒开演八关斋戒、沙弥十戒、比丘二百五十戒、比丘尼三百四十八戒,甚至梵网菩萨十重四十八轻之一切戒法。依之渐次修学,三聚悉持,清净无犯,得圆满成就尸罗波罗蜜,甚至圆满无上菩..
什么是皈依三宝的意义
皈依三宝的意义星云法师目录皈依的意义三宝的意义三宝的种类为什么要皈依三宝皈依三宝的法度模范皈依三宝的利益皈依者应留意的事项若何做一个佛教徒附录--三宝的呼唤皈依的意义皈依是「皈」投「依」靠的意思,也含有救济、救护之义。三皈依是指归投三宝、依靠佛、法、僧三宝,借着..
皈依三宝的介说
皈依三宝的介说惟觉法师皈依三宝的介说(一)于自由时报92.08.14(四)刊载皈依三宝,一般称为三皈依。佛教所说的三宝是指佛宝、法宝及僧宝。古德云:「滔滔苦国内,三宝为舟航;炎烈焰宅内,三宝为雨泽;冥冥大夜中,三宝为灯塔。」说明三宝对众生的恩惠恩泽无穷无尽。「滔滔苦国内..
优婆塞五戒便学录
优婆塞五戒便学录云南鸡足山释圣闻汇编释题优婆塞译为近事男,或清信士。南山《行事钞》引《杂含经》云:何名优婆塞?在家清白,修习净往,男相成就,口说三皈是也。五戒杀戒、盗戒、淫戒、妄言戒、喝酒戒。二埋律师《在家律学》:提到戒,就有四位分别:戒法、戒体、戒行、戒相。..
五戒修学述要
五戒修学述要净界法师主讲第一卷《五戒修学述要》。诸位法师慈悲,诸位居士,阿弥陀佛!请放掌。那么我们从今天开始有四堂课的时间,要跟人人合营的来进修这个五戒在修持上的一些重要的观念跟方法。那么在讲这个主题之前,我们先简单地说明,就是诸位在两天之后就要再受五戒了,当..
皈依的意义与方法
皈依的意义与方法目录壹:皈依的重要性贰:总标皈依的意义甲一、解释名义甲二、三宝内涵参:别明皈依的方法甲一、事相皈依甲二、理体皈依乙一、皈依业果乙二、皈依空性乙三、皈依实相肆:结示劝修甲一、功德利益甲二、举颂劝修皈依的意义与方法净界法师讲述○将释此义,大分为四:..
皈依的修习
皈依的修习皈依的最终目的,是于自身成就三宝具有的品德,这一过程贯穿了佛法的全部修行。是以,皈依后还须反复修习,不时强化,藉由三宝功德转化现有生命。佛法的一切修行,都建立于对三宝的信心之上。有关于此,大小乘经论中有着丰富内容。在原始经典《阿含经》中,主要表现为三..
诸戒之本
诸戒之本戒为正顺解脱之本,亦为无上菩提之本。但所有戒律的受持奉行,都是建立于对三宝的信心之上。无论是受持五戒、八戒,照样沙弥戒,都是经由过程皈依,经由过程对三宝的宣誓来纳受戒体。我们对戒的崇奉,关键取决于对三宝的崇奉。若对三宝不具信心,就不会以纯粹的求解脱之心..
有分别心时,修行容易沦落为一种作秀
卢伊巴是一位王子。后来,他抛弃王位,在一位上师那里,他得到了胜乐金刚法之后,他一直如法而修,精进不辍。但他一直没有明白心性,所以他细微的所知障和分别心并没有清除。一天,他遇到了一位有着乞丐外相的空行母。她给卢伊巴供养了腐烂的食物,卢伊巴嫌脏不吃。空行母说,你其..
桥流水不流 什么是明心见性?
明心见性,是超脱死活的关键,是佛教的精髓。空手把锄头,步行骑水牛,人从桥上过,桥流水不流。傅大士偈语傅大士这首偈看起来有些玄虚,叫人莫名其妙。人从桥上过这句话还好懂,我们从桥上以前了,但怎么会桥流水不流呢?空手怎么就是把锄头呢?步行又怎么说是骑水牛呢?这是什么..
佛陀生生世世答谢父母恩
释迦佛生生世世答谢一切父母恩,因孝亲而成佛,后世学生以孝为戒。知母、念恩、报恩,加上慈、悲、增上意乐,合起来是修佛门的大孝。以下从本师释迦牟尼佛说起,谈谈佛门中的孝道,以此引起每一位佛学生的重视。佛世时,有一外道为了利养,对三宝心怀嫉妒,而欲毁谤,见阿难尊者讨..
舍利弗闻法顿悟 欢乐皈依
舍利弗听闻佛法,像朗日照耀,面前立时光明,心中疑云,一网打尽。出生的前后在南印度的摩竭陀国,离首都王舍城大约有二三里的路程,有一个迦罗臂孥迦的村落,茂林修竹,山明水秀,是个很安静的地方,这是聪明第一的舍利弗尊者的故乡。舍利弗出生在婆罗门种姓的家庭,父亲提舍是婆..
不死之法 打落门牙和血吞
不死之法求法不是件轻易事菩提达摩从广州上岸(他从印度乘船来到中国),便到金陵(南京),经由神光法师讲经的地方,进去问神光,你在这里做什么?神光说,我在讲经。达摩又问,讲经做什么?神光说,为了死活。达摩说,法本来弗成说,无法可说。你讲的黑是字、白是纸,怎能了死活..
五百位婆罗门女净心得道缘
五百位婆罗门女净心得道缘。(图片来源:资料图)佛陀在舍卫国时,国土东南有海,海中突起一地,遍地尽是香花茂林,情况清幽高雅。当时有五百位婆罗门女,虽然精勤修道,却不知有佛陀这位圣人。一日,她们聚在一路,互相告言:我们今生得此女身,从少至老为诸多不自由所捆扎,人命..
心与性——迷悟虽有差,本性则无异
禅者的人格:进退有据,高低有时(图片来源:资料图)有一学僧至南阳慧忠国师处参学,请示道:禅,是心的别名,而心是在佛不增,在凡不减的真如实性,禅宗祖师们将此心易名为性,请问禅师,心与性之差别若何?慧忠毫不隐藏的回答道:迷时则有差别,悟时则无差别。学僧又再进一步的..
小老虎转世 精进修行证得阿罗汉
小老虎转世,精进修行证得阿罗汉。(图片来源:资料图)优波笈多修得阿罗汉果后,仍然持续在摩偷罗国的那哆婆哆寺,跟随舍那婆私修习佛法,后来他才开始独自外出参学。离那哆婆哆寺不远有一片茂密的森林,森林中住一只母虎。后来这只母虎怀孕了,因为身子沉重,不能走很远的路去觅..
弥陀的呼唤——信受弥陀救度01
佛的本怀是要众生在今生就直接离开六道之死活轮回。是以,真正佛教徒必须是不贪恋财色、名利等世间欲乐(有出离心),懂得世间虚假、人生无常。所有万物,一切长短短长、成败得失、苦乐祸福等,只是宿世之因与当代之缘暂时的和合,其本身没有一个自体,既非固定不变,也非永远不灭..
关于“念佛是谁”的开示
我们谈佛教,就要去懂得佛教的根本,而不仅仅是理论,重点在于去实践。这几日,恰逢文峰寺在打佛七,这个契机是很好的,在这里我就想问人人:念佛是谁?有法师说是自性佛,有法师说是阿弥陀佛,那到底哪个才是我们的谜底呢?在揭晓谜底前,我们先分享一个佛教公案:一日,学人问禅..
有漏皆苦是什么意思?
“漏”就是烦恼。众生不明白一切法缘生缘灭、无常无我的道理,在无常的法上贪爱追求,在无我的法上执着为“我”,或为“我所有”,这叫“惑”。“惑”使人烦恼,所以又叫做烦恼。烦恼的种类极多。贪(贪欲)、嗔(嗔恨)、痴(不知无常无我之理等第)是三毒,再加上慢(傲慢)、疑..
皈依的正行-如理作意
如理作意作为佛学生来说,应具备哪些基本观念呢?藏传佛教中,以思维人身可贵、念死无常、思惟轮回是苦和深信业果作为佛学生必须具备的共有观念,简称四共。时常忆念思维这几点,可以赞助我们逐渐摆脱凡夫心,使修行持续深入。在皈依之因和皈依的选择这部分,已介绍了前三项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