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

阎王「生死簿」真实存在

一九五三年,我初接触佛法时,好友叶会西先生看到我研究佛学,有一天他来告诉我,他有位同乡对佛学有很深的造诣,问我愿不愿意认识他,可以向他请教。我很乐意,於是他就为我介绍认识朱镜宙老居士。老居士当时已经七十岁,我才二十六岁,他把我当作小朋友看待。他创办「台湾印经处..

呷绒多吉上师:为什么看见别人吃肉口水都流下来了?

《佛子行三十七颂》讲记(189)讲述:呷绒多吉上师时间:2013年11月12号(藏历九月初十,天降月的莲师荟供日开讲)无戒自利尚不成,欲成他利岂可能,是故无有贪有心,护持戒是佛子行。所以真正的一个出离心很重要,多观察观察自己:“是不是我今天之前修的法是为了生起出离心才修的?..

南怀瑾:宗镜录略讲上册 第四十二章 龟迹能卜空有迷02

第四十二章龟迹能卜空有迷02缘非缘,物非物中观论偈云:无物从缘起,无物从缘灭,起唯诸缘起,灭唯诸缘灭。故知万法既不从缘生,亦不非缘生。这些逻辑观念真要命!据我几十年经验,中国人的个性对这种用逻辑方法说明的论述,不大欢迎,因为太费脑筋。如唯识、法相不容易发达,而《..

救生护生,功不唐捐,福不唐捐

[妙法莲华经-普门品]讲“若有众生,恭敬礼拜观世音菩萨,福不唐捐,是故众生皆应受持世音菩萨名号”。这里面的福不唐捐,是什么意思呢?简单讲,就是你恭敬礼拜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你的这种福报不会泡汤,是做数的,肯定会有福报的。这事我经过验证,佛菩萨都是实语者,无妄语者,..

昌臻法师:高僧百解033 念佛怎样才能达到一心不乱?

大家好,我是三生居士,在学佛供灯修行近十年中,发现很多人对佛教有一些错误的认知,因此特意收集了佛门中一些高僧大德的文章,并集结成册,名为《高僧百解》,希望大家多做传播,以期解开更多人心中的疑惑,南无阿弥陀佛。以下内容,为昌臻法师开示:怎样才能达到一心不乱呢?讲..

宏圆法师:一分放下,一分自在

佛法里面说:福报从利他的心得,智慧从清净心得。我们学佛学的一定是要觉悟,你放下的越多,你的心越得清净越得自在,你的清净本性才能显现出来。摘自宏圆法师《阿弥陀佛四十八愿》讲义

一切众生所犯五逆十恶者,称八十八佛名号,一切罪业皆得消除

普贤菩萨对善财童子说:“所谓忏悔业障就是,菩萨自己思维,‘我从过去无量劫以来,由于贪心、嗔恨心、愚痴心深重,迷失了自己的本性,产生了身业、语业、意业,所做的种种恶业无量无边。假如恶业有形体相,就是遍满虚空也容纳不了。我现今以完全清净的三业:清净的身业、口业、意..

经典佛家禅语你悟到几句

经典佛家禅语你悟到几句1、佛曰:我执,是痛苦的根源。2、佛曰:不可说,不可说,一说即是错。3、一念离真,皆为妄想。4、但于一切一切法,不作有无见,即见法也。5、但悟一心,更无少法可得。6、念念无相,念念无为,即是学佛。7、佛曰: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

惟贤长老:怎样做一名真正的佛弟子?

一、学佛首先要念苦你们今天能够皈依三宝,走向学佛之路,这是一条解脱、觉悟的光明大道,是好事情。学佛首先要念苦,念苦才能发出离心,不念苦就发不了出离心。若只图眼前之乐,对生前死后的事都不管,那就是懵懵懂懂的一辈子,没有觉悟,本来生活在苦中或者在苦中作乐而不觉得。..

出家之后的事更多

我们生在这个时代来出家,你若没有个主宰,还是会入邪道。一定要持戒,佛不是说吗?佛法存在不存在就在于出家人持戒不持戒,到这个末法时候来了,这邪里邪气的人到处都有,伪装呀!出家之后事更多,你像这持戒坐禅在家人不干,很早起来上殿,在家人也不干,这都是事啊,你说什么工..

患难不必求鬼神

邪魔外道有一种非常蛊惑人的方法,就是他给你消灾,给你免难,给你积累福报,明白吧,很多邪魔外道,有一种非常重要的蛊惑人的方法,其中就是做这个。“世人有病及有危险灾难等,不知念佛修善,妄欲祈求鬼神,甚至杀害生命,业上加业,实为可怜”。有很多学佛的人,不知..

学佛为什么会退心?

问:学佛为什么会煺心?答:煺心不外乎两个因素:第一个因素,自己烦恼很重,也就是业障重;第二个因素,外面环境诱惑的力量太强。学佛的人,特别是初学,古人有一句话说:「学佛一年,佛在眼前」。初发心的人,这个心很纯、很真,非常的殊胜,却很不容易保持。所以,一个人能够保持..

应以什么身得度就现什么身

第七,「隐胜彰劣恩」。这要从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他早就成佛了,他的相是报身。在实报土,身有无量相、相有无量好,这是胜,无比殊胜。他到人间来,人间造的业太重,所以身相都不好,都很丑陋,如果现那样的身,把我们人都吓跑了,我们不敢亲近他。为什么?他太庄严,我们觉得这..

相信自己有佛性

佛说“众生皆有佛性”,又说“人身难得”。《法华经》里有个“贫子衣珠”的比喻,说我们的佛性,就像衣领中藏珠似的,藏在我们的身体中,佛性就是我们生命的核心。为什么需要相信自己有佛性我们从一出生就进入了二元的生活领域,根尘相对,加上六识如胶似漆的纠缠不清,分别不息,..

宣化上人:学会〈楞严咒〉,这一生做人就没白做

宣化上人慈悲开示:尔时世尊,顶放百宝无畏光明:在这个时候──就是大家跟着佛一起回到桓精舍这个时候,世尊(释迦牟尼佛)在头顶上放出百宝无畏光明。“百宝”也可以说表示“百界”;“千叶宝莲”,就表示“千如”。这个慢慢地研究都可以,现在你把这个意思明白了,这是最要紧的。..

孩子出问题,是福报不足托不起来了

刘师兄夫妻,按刘师兄自己的话说,八年来都是生活在地狱之中,因为孩子不听话逆反,学习成绩不好,他们可真是操尽了心,受尽了折磨,心中时时处在煎熬之中,痛苦无奈,才想学佛探求解脱之法。学佛后,孩子慢慢也在改变,孩子脾气好些了,但依然还没让人不操心。今天正好是女儿的生..

南怀瑾:宗镜录略讲上册(第四十二章)01

宗镜录略讲上册(第四十二章)南怀瑾教授讲述第四十二章龟迹能卜空有迷01《宗镜录》第四十四卷,从这里开始,讲到生灭与不生灭的道理。生灭,一切法有生有死、有断有常,是跳动性、间隔性的。不生不灭,是讲宇宙万有形而上的本体,是永恒的,然而它不同于普通物质,不能以物质的概念..

宣化上人:修行忏悔的人,要明白忏悔的方法

《占察善恶业报经浅释》◎天竺三藏菩提灯译美国万佛圣城宣化上人讲述开经偈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I2.正示忏悔法(分二)J1.明忏仪J2.明忏期J1(分二)K1.广明昼时佛事K2.略示夜时佛事K1(分九)L1.明严净道场L2.明香花供养L3.明清净三业L4.明称名敬..

善护口业,一定要少说他人的是非

常常听到别人说“某某人很坏、很差劲”这样的评论。如果,我们没有与当事人相处过,也并不了解他的做人,如此,听一听也就算了,千万不要再二度宣传,因为,人往往透过主观来评断人、事、物,难免与事实是有所差距的。而一般学佛的人,常会犯的一种毛病,那就是到一个道场参访,如..

宣化上人:听《大乘起信论》的人,马鸣菩萨就来给你摩顶

《大乘起信论浅释》◎马鸣菩萨造美国万佛圣城宣化上人讲述于1971年开经偈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马鸣菩萨造“马鸣菩萨造”:这一部论是谁造的呢?是马鸣菩萨,也就是佛教的一位祖师。这一位菩萨,他说法的时候,众马悲鸣。众马,这一切的马听见..

仁清法师:不往生过失在己

下边这一段呢是答复的郑琴樵居士的一封信。上面有这么一段:它的题目是《不往生过失在己》。不往生过失在己,不是佛的过失,是我们自己的过失,佛光一直在助照我们。佛发的愿,他从来没有因为哪一个人不听话,他收回他的愿力去。我要度尽一切众生,这是佛发的愿,不管是谁,十方世..

供灯千篇文五十五:供灯共祈福

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我每写一遍圣号,大家就跟我诵念一遍圣号,生活就会有大不同。常常会有善知识问,为什么人世间那么多灾难,佛菩萨却不能帮助去改变?对于这样的问题,三生居士推荐大家去读一读一行禅师所写的《佛陀传》,你只有真正的知道佛陀的一生,才会理..

宏圆法师:离四相修一切善,则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以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修一切善法。则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所言善法者。如来说即非善法。是名善法。】刚才我们讲到是法平等无有高下,直显性体,此体每个众生人人本具,每个众生个个不无,虽然众生本具的真性和诸佛如来无二无别,但是诸佛已经亲证,而众生因妄想执..

拜读释迦牟尼佛五百大愿的感悟:355

学佛感悟词……拜读释迦牟尼佛五百大愿的感悟:355:正法千岁愿空前绝后惊天愿,檀波罗蜜盈慈善。修道树善根,学佛先为人。待涅之后,益众生千岁。永无老死依大乘,令发阿耨菩提心。

隆莲法师:想远离一切痛苦原来要从“它”下手!

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先讲“十二因缘”:十二因缘:无明、行、识、名色、六入、触、受、爱、取、有、生、老死。顺推“十二因缘”就是生死流转,逆推即无明灭则行灭,乃至老死灭,就是出生死的还灭法。十二因缘是众生起惑造业流转生死的次第,众生流转生死是从无..

传正法师:如此修行才能有真正的进步与收获

传正法师在修学当中,我们总是强调要破除我慢贡高。弥勒菩萨有一个偈颂,讲得很有道理:“手把青秧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如果能把头低下来,就能看得更高更远。道理虽浅,但做起来却不容易。大多数人早已习惯了以高昂的面孔示人,突然要“低下头”实在很难。大家可以仔细回想..

看破是智慧,放下是功夫

现前我们遇到了净土的缘分,使我们想到过去我们与阿弥陀佛、与本师释迦牟尼佛都有很深厚的缘分,绝对不是偶然的,对此我们要相信。我二十六岁学佛,是向方东美先生学的。他为我讲了一部《哲学概论》,从西方讲到东方,最后讲到佛法。我很疑惑,我说宗教是迷信,它怎么会有哲学?方..

无论是生病,无论是灾难,这个念头好

「老苦有二种:一者增长,谓从少至壮,从壮至衰,气力羸少,动止不宁」。这就是从小到老一个阶段、一个阶段在变化,到什么时候感到苦?气力衰了,肢体渐渐老化,行动不方便。「二者,灭坏。谓盛去衰来,精神耗减,其命日促,渐至朽坏」,朽坏就是死亡,这老苦。人的一生,老苦是真..

为何说学佛,有必要证到“极乐世界”呢?真知道的人不多

学佛的人都知道,佛教最核心的理论就是“四谛”,即苦、集、灭、道。前边两个讲的是苦和苦苦的来源,后两个探讨的是止息,这就是佛陀所说的最核心的教义。在佛教之中,苦和乐其本质都是苦的,也就是说,就算是乐的,最终也是苦的。因此,去“极乐世界”就必须把苦和乐都断灭掉才行..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