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出家要有什么条件?济群法师答:关键是你的认识,如果你觉得出家是人生的最佳选择,只有走这条路,人生才会过得有意义,具有这种观念是选择出家的最基本条件。如果你还没有形成这种认识,暂时先不要出家。另外,家里的关系要处理好。佛经里讲,父母不听,不得出家。但这却不是..
健康
佛教对当今社会有什么积极意义
问:佛教的存在对当今社会有什么积极意义?济群法师答:刚才谈到佛教和其他宗教的区别时还有一点没有谈:佛教是人本的,而不像其他的宗教那样是神本的。佛陀说法四十九年,就是立足于对现实人生的关怀。在今天,佛教在我们现实人生中又能起到什么样的作用?其实,只要三宝还住世,..
如何看待国学热和佛学热的日渐兴起
问:最近两年,国学热和佛学热日渐兴起,纵观中国历史,佛教在中国皇朝乃至民间的流行往往出现在国富民安的时刻,您怎么看待这个现象?济群法师答:事实上,佛教并不仅仅盛行于国富民安的时期,在时局动荡的年代同样为人所尊。我们耳熟能详的“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
什么是盂兰盆会?它和孝道有什么关系
问:什么是盂兰盆会?它和孝道有什么关系?济群法师答:盂兰盆会是佛教法会之一,自传入中国以来,在民间广泛流传,成为相沿至今的重要传统节日。《佛说盂兰盆经》记载:目连尊者见母亲因生前造作恶业在地狱备受煎熬,悲伤不已,发愿救母。虽然他是佛弟子中的神通第一,却因其母罪..
中国企业家的精神困惑与希望
《中国商人》杂志:近年来,中国富裕阶层的移民潮和社会公众对贫富分化加剧已引起社会各界的普遍关切。请问,从中国传统的国学潮流中,是否能找到中国企业家精神的终极皈依处?济群法师答:据称,中国已成为世界最大的移民输出国。个中原因,媒体已有众多分析。其中最为突出的一点..
济群法师《出家人应当具备哪些素养》
作为出家不久的年轻僧人,在修学佛法的过程中,必须逐步培养起相应的素养。如是,才能成长为合格的僧人。否则的话,即使在寺院生活几十年,往往也只是光头俗汉而已。虽然我们外在的形象与在家人有所不同,但仔细考量一下,我们的观念、行为和在家人究竟有多大差别呢?僧众乃人天导..
济群法师《正信与迷信》
引言:新年伊始,名为“西园茶事”的一间茶室,在苏州西园寺悄然开张。茶室坐落在西园寺放生池边,设立在其重要的园林景观四面厅里。奇石假山、古树森森,冬雪春花夏雨秋虫,安坐下来,或者拿起笔抄抄经书,或者听听古雅的音乐小座片刻。案头的书签上有济群法师亲笔题词..
济群法师《佛教与人生》
看到定慧寺的弘法活动越做越好,听经的居士越来越多,真是非常高兴!大家能够踊跃地、积极地到这里来参加弘法活动,是大家的福德因缘,是多生累积的善根!人生难得、佛法难闻!在我们这个世界上,生而为人的非常多,有钱有势的也非常多,但能够闻到佛法的只是其中很少的一部分,听..
信仰与人生
人活着总是希望能够过上幸福的生活,如何才能拥有幸福的人生呢?通常人们会以为拥有丰富的物质财富,是实现人生幸福的最佳保证。于是许多人都在拼命的追求物质财富。在这竞争激烈的社会,人们想要获得财富并不容易;而获得财富的人也并不见得活得幸福快乐。有些人以得到永恒的爱情..
有情生命的四个阶段
生命是无尽的延续。我们从出生到死亡的这段人生旅程,只是生命延续过程中的一个环节、一个片段。那么,生命又是如何转递的呢?如何从过去转到今生、又从今生抵达来生?佛教告诉我们,有情生命的延续大体要经历四个阶段:即生有、本有、死有、中有。一、生有生有,不是指我们从母胎..
佛法对心理问题的解决
我是首次参加心理学界的论坛,本着交流和学习的态度而来。听了众多专家学者的发言,深受启迪。我觉得,佛学界和心理学界有共同关心的话题,那就是如何解决心理问题。就这一点来说,佛学和心理学的目标是相通,甚至相同的。心理学起源于西方,就目前发展来看,也偏向西方式的治疗方..
佛教怎么看世界
佛教究竟怎么看世界?可能有人会奇怪:佛教关心的是人生烦恼及痛苦的解脱,与认识世界、了解世界有什么关系呢?事实上,对世界能否达成正确的认识,直接关系到我们的幸福。因为人生的许多烦恼和痛苦,都是由错误的世界观造成的,正如我们平时所说的那样: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
心灵环保
今天,我要和大家谈一谈有关心灵环保的课题。环保是当今世界的热门话题,也是社会的潮流所向。在这个物质文明飞速发展的时代,地球正经受着前所未有的破坏,我们的生活环境正日复一日地遭到污染。生活在城市的人感觉会特别明显。曾几何时,纯净的蓝天已成为难得一见的风景;新鲜的..
心,人生的导演
在人生舞台上,每个人都投入地扮演着自己的角色,起先,是父母的孩子;后来,又成为孩子的父母。与此同时,还担纲着形形色色的职业身分、社会身分。事实上,在这场无休止的连续剧中,我们有着演不完的角色。即使眼前这个角色命终,不过下场片刻,又会换上另一副面目登台。戏中,多..
生命的美容
世人都很关注相貌和身体的美,其实,那种美是非常短暂的,所谓红颜易老,青春难驻。从佛法角度来看,世间一切都是无常的。我们的一生,色身从小到大,由盛而衰,其间种种变化,就像时光的脚步,不曾少息。所以,永葆青春不过是一场注定失败的梦想,因为那是在和自然规律抗争。几千..
从药师如来的本愿探讨理想社会的建设
人类几千年文明,始终在探讨着建设一个理想的社会,希望因此而过上幸福的生活。从原始的部落到国家,从专制到民-主。今天的发达中国家的社会制度,也许比起以往任何一个时期都要建全了。可是今天社会存在的问题,似乎并不比以往要少,甚至要多的多。可见今天的社会制度并不圆满。..
济群法师《普贤行愿品》
第一章导论尊敬的大和尚、各位法师、各位居士:净慧大和尚慈悲,让我给大家讲《普贤行愿品》,我本人对这部经典没有什么研究,正好借这个机会,跟大家一起学习。《普贤行愿品》是佛教界流传非常广泛的一部经典。很多出家人、在家居士都以此为日常修持的功课。在我们早晚的课诵文中..
佛教如何看待知识
问:佛教怎么看待知识?济群法师答:知识对人类究竟意味着什么?自古以来,一直有两种不同的看法。比如,儒家推崇知识,老庄就比较反对知识。《庄子》讲,浑沌因为有了知识就死掉了。佛教对此也有两种不同看法,既有“知之一字,众妙之门”的赞誉,也有“知之一字..
如何看待现代人的健康
问:您在各地演讲时,经常谈及身心健康、幸福等问题。您如何看待今人的健康?济群法师答:健康是当今时代的一大主题。对每一个生命来说,身心健康才是第一要务。现在,社会大众普遍处在亚健康的状态,不管身体还是心理。不少人身体有病,更多的人则内心充满了负面情绪,每天生活在..
有良好的心态才有幸福
幸福的根本是什么?就在于良好的心态。因为外在的一切都会变化,家庭会解体,财富会失去。尤其是今天这个全球化的世界,影响命运发展的因素已经越来越多,包括有形的、无形的,直接的、间接的。过去,很多人一辈子生活在小山村或小城市中,信息非常闭塞,甚至邻村发生些什么事都不..
济群法师新浪微访谈问答系列
问:如果要学习佛法,是否应该皈依呢?济群法师答:真正学佛,是必须皈依的。问:佛家的轮回是什么意思?济群法师答:轮回是内心迷惑的显现,也是各种需求、执着的重复和延伸。问:怎么让自己学会放下?济群法师答:能用佛法智慧看清人生真相,自然就容易放下。问:有些事只有不断..
《人物周刊》专访济群法师
并非名僧的高僧见到济群法师,他正坐在西园戒幢律寺一间独居的禅房内盘腿打坐,墙壁上的一副对联巧妙地嵌入了法师的名号,“发心求正觉,忘己济群生”。法师身前的小几放着茶道的全部用具。合十见礼,彼此坐下,法师一袭灰衣,面带祥和微笑,斟泡手法娴熟。法师现在的功..
佛教在商业浪潮中反思:关于寺院的经济来源
在早期的佛教僧团,僧人遵循传统的乞食制度,物质生活非常简朴。而中国传统的寺院,经济来源主要靠信徒的布施。同时,寺院早晚普佛,为信徒消灾或超度,也能获得一些供养。除此而外,许多寺院还拥有山林、土地等寺产,尤其是禅宗寺院,地处山林,僧人通过农业生产自给自足,农禅并..
佛教在商业浪潮中反思:寺院经济的合理使用
寺院的财物通称三宝物,也就是属于三宝所有,分别为佛物、法物、僧物。佛物是佛陀在世时信徒供养他老人家的,只有佛陀本人才有资格享用,现在则可用于庄严佛像;法物是用于佛法的流通;而僧物则是用于僧人的修行、生活。在戒律中,又把僧物分为四类:一是常住常住,属于僧团的固定..
出家后如何成为法器
出家,需要依止一位懂得戒律的师长,在其指导下培养僧格,树立正见,成为合格的法器。可我们现在出家后,多数师父并不懂得戒律,也不能如法对弟子进行教育。甚至有些师父只是为了找人帮忙做事才剃度弟子,根本不关心弟子的法身慧命。事实上,出家后马上陷入事务的话,很容易把原有..
僧人的威仪与形象也是度众方式
人有人格,国有国格,僧人也应该有僧格。作为三宝之一的僧宝,每个僧人都代表了佛教在世间的形象。社会上的人怎样了解佛教呢?是不是先到藏经楼去研究佛经呢?不是的,大多数人是通过直接与出家人接触来了解佛教。他们对佛教的认识,往往取决于对僧人的认识。看到一个好师父,就觉..
大安法师:十种念佛方法
至于念佛方法,净宗经典与历代祖师大德提供了诸多繁简浅深的行仪。现代净业行人可结合自己的工作生活状况,择一相宜方法修持即可。念佛以往生净土为旨归,亦以对治烦恼,遣除妄想杂念为下手功夫。佛以六根为六贼,贼众则难以一网就擒。娑婆众生,耳根最利,意根功德最全。故应在制..
大安法师:贵贱贫富的原因
因果的法则是决定不虚的。经云,要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要知后世果,今生作者是。人活在这个世间上,为什么有的贫穷,有的富贵?社会地位有的高贵,有的低贱?有的坎坷痛苦一生,有的非常安逸快乐一生?有的一辈子光宗耀祖且寿长,有的一辈子备受侮辱还寿短?这样的命运差异,乃..
错综复杂的业因果报
佛教讲的三世因果的法则,是我们佛教徒最起码要认知的道理。要相信它,要接受它,这对于我们自身修行、扬善止恶非常重要。三世因果所传达的是真理,不是一般人所认为的是佛教劝善的语言,说教之词,不是那么回事。我们一定要建立一个生命轮转的观念,我们的神识不会随着肉体的消灭..
《道次第论》修学的目标和重点
《道次第》属于藏传佛教的典籍。说到藏传,不少人会等同于密宗,觉得我又不修密宗,不必学此。其实,本论是关于显教部分的建构,修学内容和汉传佛教相通。也有人觉得,我学净宗,抱定佛号即可,不用费心学教。还有人觉得,我学禅宗,一招直入如来地,何须次第步骤?但我们要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