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佛教是举世公认的世界宗教之一,但是佛教的教义和其它宗教教义有所不同。一般宗教把世界归于一个主宰者,宇宙万有的来源都是直线的;而佛教把宇宙万有归于缘起法,宇宙人生都是圆形的,所谓「无终始、无内外」。其它宗教的信仰者,都是希望祈求神明赐给他们身体健康、长寿富贵..
四十二章经
星云大师《佛教对「战争与和平」的看法》
这个世间,战争与和平永远都纠缠不清。人类自从有历史以来,无论是东方或西方,大大小小的战争从未停歇,因战争而导致的人命伤亡、财产损失、建设摧毁、经济困顿、文化破坏等等惨不忍睹的景象,都是每个人厌恶而不乐见的。既然安居乐业、和平过日子,是人类所向往的,为何世界各地..
星云大师《如何增进人生的幸福》
幸福,是我们每个人所希望、所追求的目标,但是世界上,究竟有多少人,认为自己是很幸福快乐的人呢?由于每个人根性的不同,因此所追求的幸福也不尽相同。有的人认为拥有了钱财,人生就很幸福。但是金钱使用不当,往往是罪恶的来源。而今日社会上更有许多不知普济助人,只知守住金..
星云大师:世间最困难的战争是内心佛魔之战
众生颠倒,往往以邪为正,以恶为善,若无代表正义的韦驮、伽蓝诸大战将,以武力来维护世间和平,则群魔猖狂,善良的百姓无以安居乐业。人间是个佛魔各半的世间,光明使者往往要伴随著胜利凯旋之歌才能到来。如同今日,世界各国高峰会议,若无强大的国防力量做后盾,则无争取和谈的..
有播种,才会有收成
记得一九五一年,我在新竹「台湾佛教讲习会」教书时,有一次在路上,一位正在扫地的沙弥来问我:「我常看到有人送面给您吃,为什么别人都喜欢煮给你吃,却不煮给我吃呢?」他问得天真,但我一时却不知要怎么说,看他在扫地,即刻回答他:「只要你好好扫地扫个十年,自然就会有人煮..
佛教的战斗观
人类乃至一切众生,要生存于天地之间,「战斗精神」无可欠缺。大至佛陀超俗出家、降伏内外众魔军,得证圆满佛果,需要强大的战斗力;小至日常生活中克服周边逆境,乃至身心协调、起心动念之间,无一不须具备「战斗精神」。众生颠倒,往往「以邪为正,以恶为善」,若无代表正义的韦..
大安法师答:为什么说富贵学道难?
问:《四十二章经》中佛说二十难中有富贵学道难。佛本身是大富贵者,其弟子中也有出身王族者,佛为什么这样说呢?大安法师答:佛说富贵学道难,是观察众生的根机加以述说的。何以富贵学道难呢?一个人今生能得到富贵,也是他的宿世行善积德的异熟果。而在享受种种五欲六尘快乐时,..
修行人要耐得住寂寞
原文摘自:《净土》杂志2013年第一期作者:释清净一个居士说:自从学佛后,似乎跟人处处格格不入了,因为经常吃素、放生等,被亲戚、邻居、同事当傻子笑话。也没有什么爱好了,过去的酒友、牌友、舞友、聊友现在见了面也不亲了,她们都说我学佛学的没人情味了。我自己也经常感觉很..
业力不可思议,但愿力也更不可思议
业力固然不可思议,但愿力也更不可思议;众生心地无明,受无明支配,不得洞彻诸法实相,生心染污五欲六尘,因而造作一切恶业,也因造恶业,感召无量苦,如是起惑、造业、受苦,有如车轮辗转,终无止息。若能遇到诸佛菩萨,乃至善知识指点迷津,必能转迷为悟,离苦得乐,趋向解脱之..
出家人看到异性还会动心吗
很多居士来寺庙里找师父倾诉,都是因为情爱的烦恼而来,在叙述完自己的烦恼后都会羡慕地感叹一下:“还是法师们清净”。但同时也会忍不住八卦一下:“师父,你们这么年轻出家,难道看到漂亮的异性,不会心动吗?”每每遇到这种情况,我都特别无语,因为无论做..
佛说:人的欲望如被风旋起的尘埃
身在红尘心向菩提(网络图)欲与心年轻时,常觉得自己品位不高。因为,总会不自觉地想女人。漠漠人流中,一袭红裙走过,那可爱的红脸蛋,柔美的嗓音,婀娜的身姿,总能让人如沐春风、心动不已。却羞于启唇。只是在内心自我批判,我是多么丑陋啊。后来,我发现,所有的男人都不高明。..
苦难的源头
鱼篮捕鱼的人在河中设置只能进、不能出的竹篮,旁边放一些水草,引诱鱼儿前来藏身。鱼儿们争先恐后地游了进去,以为找到了安全的避难所,而不知道自己已经进了篮中。爱河中的竹篮也是这样。人们只知道无病无患的时候家舍平安,妻子儿女可作依靠,悠悠忽忽地过日子,不知道觉醒。一..
百丈禅师《丛林要则二十条》
百丈怀海禅师(720—814)是唐代禅宗高僧,我国禅宗丛林清规之制定者。福州长乐(福建)人,俗姓王。因其后半生常住于洪州百丈山(江西奉新县),故世称“百丈禅师”。百丈禅师自幼喜欢游访寺院,二十岁时从西山(广东潮安)慧照禅师出家,后从南岳之法朝律师受具足戒,未久至安徽..
三宝门中好修福 一文种下万文收
供养福德无量一、佛经中说供僧功德《俱舍论》云:“若能一昼夜持不杀戒,于未来生,决定不逢刀兵灾;若能以一粒诃子,以殷净心奉施僧众,于当来世,决定不逢疾疫灾;若以一抟之食,起殷净心奉施僧众,于当来世,决定不逢饥馑灾。”《楼房经》中说:“若对僧众供养一粒诃子、一勺饮..
高僧眼中的几种人生状态
人生究竟是怎样一回事?这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也是一个研究不尽的问题;但不是研究人生哲理的人,似乎很少注意到这个问题。其实站在人道的本位,多研究人生问题,增加自己对人生真理的理解与认识,是有意义的。对于人生的观察或看法,名人皆有其不同的观点,约略可以分成四种:..
中国第一部汉译佛经出现在什么时代?
白马寺一、殊胜地位东汉永平十年(公元69年),汉明帝梦到全身散发金光的神仙落于皇宫大殿,太史傅毅解梦认为是天竺佛陀飞临。于是便派使者羽林郎中秦景、蔡愔、博士弟子王遵等十三人去西域取经。天竺高僧迦叶摩腾、竺法兰为他们传法,并受邀来华译经,驻锡皇帝在首都洛阳专门为他..
僧人培训的必要内容应包括世俗基本道德修养
僧团的素质决定着佛教未来的发展我以为僧格的素质既应该包含佛教特有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也不应该缺乏那些既符合佛陀教义的精神又没有时代和社会文化局限的世俗美德。僧人的人生观不外乎就是四谛教义,它在佛陀那里就是正见的内容,是出家学佛的人思想上的起点,也是他修行..
光孝寺:未有羊城先有光孝
光孝寺位於广东省广州光孝路北端。据《光孝寺志》载,初为南越王赵建德之故宅。三国时代,吴国虞翻谪居於此,世称虞苑。虞翻在园里讲学并种了许多频婆树和苛子树,亦叫“苛林”。虞翻死後,施宅为寺,名曰:“制止寺”。光孝寺的历史源远流长。民谚说:“未有羊城,先有光孝。”寺..
说人家的是非,是作恶
睹人施道,助之欢喜,得福甚大……譬如一炬之火,数百千人,各以炬来分取,熟食除冥,此炬如故,福亦如之。——《四十二章经》三伏天,禅院的草地枯黄了一大片。“快撒点儿草种吧!好难看呐!”小和尚说。“等天凉了。”师父挥挥手,“随时!”中秋,师父买了一包草籽,叫小和尚去..
心里不干净,说的话就不干净
一个人心里不干净,他说出的一切话都是不干净的。就像这一个杯,这个杯本来就是很脏的,有很多灰尘,虽然你往里倒了很多的干净水,最后你倒出来的时候,这水都是被污染的水。佛法很清净,你讲得好像是很有道理,但是由于你的容器不干净,倒出来的法水,它也变成不干净了,所以你没..
人间所有的阴谋暗行鬼神全知道且连累祖宗
纪晓岚阅微草堂笔记卷十如是我闻中记载:一、沧州插花庙有一董姓的老尼姑,曾经告诉纪晓岚的外祖父雪峰弭公一件事。有一位卖花的老妇,夜间经某熟识的妇女的墓时,突然见到此夫人的阴魂站在树下,用手指着自己。由于无可逃避,只好战栗地向前拜见。这位夫人告诉她说:“我每天晚上..
佛陀是如何为年少比丘断灭欲念的?
觉意灭淫者,常念欲不净昔佛在舍卫国。祇洹说法。时有年少比丘入城分卫。见一年少女人端正无比。心存色欲迷结不解。遂便成病食饮不下。颜色憔悴委卧不起。同学道人往问讯之何所患苦。年少比丘具说其意。欲坏道心从彼爱欲愿不如意愁结为病。同学谏喻不入其耳。便强扶持将至佛所。具..
轮回路险,用功须生处转熟
古代赵州禅师,三十年不杂用心,这三十年功夫都不打失,他这极熟啊!昼夜六时功夫都在,我们这一枝香能不能叫它在,可能还不容易,这样来说我们比古人就要差一些,那古人他怎么能多少年都不打失?念阿弥陀佛一日乃至七日,一心不乱,不要说是七日了,你能有一个钟头不乱啊,你这个..
为什么要出家
我有一个好朋友,出身富裕之家,从小就在家人的宠爱中长大,就像一个公主一样,可是,在二十三岁时,正在她妈妈热心为她准备婚纱的时候,她却选择了出家。这个举动令她的亲人及我们这些好友很不理解,试想一下,出身富裕之家,一出生就拥有了丰富的物质生活,不用为柴米油盐而操心..
人死后神识也会随之死亡吗?
人死后会发生什么?【经典介绍】《佛说处处经》,后汉安息国沙门安世高译,为佛教传入中国早期翻译的一部经典,里面叙述多种事项,蕅益法师认为:“似律中杂杂因缘。”体裁类似于《佛说四十二章经》,但每段互相之间没有明确的关联。【经典原文】佛言:昔一人往难比丘言:“人死识..
佛说阿罗汉也会生病 但和凡人大有不同
【佛经介绍】《佛说处处经》,后汉安息国沙门安世高译,为佛教传入中国早期翻译的一部经典,里面叙述多种事项,蕅益法师认为:“似律中杂杂因缘。”体裁类似于《佛说四十二章经》,每段之间互相之间没有明确的关联。阿罗汉的业果与凡夫不同【佛经原文】佛言:阿罗汉有盛阴无五阴,..
为啥人常做蠢事?佛说根本原因是这个
【佛经介绍】《佛说四十二章经》是从印度传到中国来的第一部重要经典著作。迦叶摩腾、竺法兰把佛所说的某一段话称为一章,共选集了四十二段话,编集成了这部《佛说四十二章经》。又绘画释迦牟尼佛像供养,由是东土佛法僧三宝具足,是为佛教传入中国之始。《佛说四十二章经》集结了..
佛说能正确忍辱的人定会受到众人尊敬
【佛经介绍】《佛说四十二章经》是从印度传到中国来的第一部重要经典著作。迦叶摩腾、竺法兰把佛所说的某一段话称为一章,共选集了四十二段话,编集成了这部《佛说四十二章经》。又绘画释迦牟尼佛像供养,由是东土佛法僧三宝具足,是为佛教传入中国之始。《佛说四十二章经》集结了..
人都觉得有我 为什么世尊说无我
雁过长空有无痕迹?《四十二章经》:当念身中四大,各自有名,都无我者,我既都无。其如幻耳。【后注】一切法都是依因缘和合而生,缘散而灭,相对的,彼此相互依存,所谓“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并无“我”的恒常不变的实体及自我主宰的能力。从无常..
出家人证成神通阿罗汉的四个阶段
《四十二章经》佛言:辞亲出家,识心达本,解无为法,名曰沙门。常行二百五十戒,进止清净,为四真道行,成阿罗汉。阿罗汉者,能飞行变化,旷劫寿命,住动天地;次为阿那含,阿那含者,寿终灵神,上十九天,证阿罗汉;次为斯陀含,斯陀含者,一上一还,即得阿罗汉;次为须陀洹,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