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

念念不忘这一桩事情,即使生活有问题也不著急

【愿当安住三摩地。恒放光明照一切。感得广大清净居。殊胜庄严无等伦。】这一首是法藏自求殊胜的果报,他自己要求的,也是我们应当要效法的。我们不求人天福报,不求这些;不求人天福报要从现在开始,要学知足常乐。我的生活能过得去就可以了,不必再求富贵,这是个觉悟的人,我吃..

苦从哪里来的?乐从哪里来的?

佛救众生,救些什么?「生老病死众苦恼」。这是一切经里头常常告诉我们的,三界六道有三种苦,第一种叫苦苦,第二种叫坏苦,第三种叫行苦,这个苦的事情太多太多了,总而言之,不出这三大类。第一类就是说我们欲界,只要有欲望,有贪痴慢,有五欲六尘,你就一定有这些苦。苦苦里面..

佛教之中,神通从何而来?其实就是这两个字

学佛的人都知道,佛陀本人是不主张弟子们修神通的,但这一作法,却间接地证明了,在远古的印度,确实有神通的存在,据佛经记载,佛陀的弟子当中如目犍连、迦叶等人是有神通的,而且目犍连还号称神通第一。那么,在佛教之中,神通从何而来?其实佛教之中,神通是经过修禅定来实现的..

大道至简,一点都不麻烦

中国人懂得教育,重视教育,有教育的理念、有教育的方法、有教育的内容。从小教伦理,伦理是什么?人与人的关系。关系都搞清楚了,这就有尊卑,对长辈要尊重,对平辈要友爱,对晚辈要慈悲。都从小时候就养成了,习以为常,熟透了,任何状况之下不会错了规矩。人有喜怒哀乐,喜怒哀..

人至纯可通天彻地天,至纯则万物不欺

人至纯可通天彻地,天至纯则万物不欺。智慧的人做到内心纯洁,心无杂念,可以与天地沟通,大自然就富有这样的纯洁对待世间万物都是公平的。无德禅师善昭,是首山省念禅师的法嗣,他曾住于山西省汾州太子院,举扬临济宗风。天圣二年示寂,谥号“无德禅师”。有一位虔诚的佛教信徒,..

宏圆法师:佛说般若波罗蜜,即非般若波罗蜜

【所以者何。须菩提。佛说般若波罗蜜。即非般若波罗蜜。】有的经文后面还有一句,是名般若波罗蜜,现在有的流通的版本中,还有是名般若波罗蜜。依照《乾隆大藏经》鸠摩罗什的译本中,没有这一句是名般若波罗蜜,所以我们这里依照《大藏经》中鸠摩罗什的译本来讲解的。我们看还有一..

阿育王的故事

阿育王的故事佛陀灭度后,印度出了一位阿育王,他统一了印度,但同时也造了许多杀业。后来,他皈依了佛门,成为佛教的护法。阿育王想要供养佛陀的舍利,但人间已经没有佛舍利了。他就去问他的国师。这位国师是个有神通的阿罗汉,他告诉阿育王说:“佛陀舍利只有在龙宫和天宫有,你..

世尊拈花,迦叶微笑。究竟解析禅宗第一公案,学佛的你应该知道

禅宗里的许多公案,本不适合公开讲。因公案本是让众生生大疑情,以疑情而引以入道。另外禅宗公案大多是为印证各阶段心法功夫而设,彻底通透的解析,易让后来者沦为只会谈玄说妙,数食不饱的"口头禅″。但禅宗第一公案是禅宗法脉的由来,也是禅宗立宗的根本。正确理解、认知、解悟..

宣化上人:楞严经是佛的真身

《楞严经》是佛的真身宣化上人开示开经偈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在佛教里面,有很多的经非常重要,但是最重要的经典就是《楞严经》:有《楞严经》的地方,就是正法住世;《楞严经》没有了,这就是末法现前了。所以我们每一个佛教徒,必须要拿出..

南怀瑾:宗镜录略讲下册(第五十章)02

宗镜录略讲下册(第五十章)南怀瑾教授讲述第五十章寻物多害丧心病02法师弘法的歧路‘法师十过者’,什么样的出家人才称为法师呢?必须是研究经教,佛经的大小乘、三藏十二部都通的人。以佛教的戒律而言,大法师是佛,其次的法师最起码是通一部经或一部论。破坏佛法的法师的十种过患..

南怀瑾:怎样改变命运?改变命运的十六个方法11

南怀瑾:怎样改变命运?改变命运的十六个方法11第十一:知识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亦文章。我们现在学的知识是前人经验的积累。知识通常有三种类别:一是现量;二是比量;三是圣教量。现量是你眼睛能见到的物质,并能知道物质的质量、大小、颜色、形状等等。比量是你听见屋外有声音..

莲池大师:弥陀疏钞新白话版24

(2)持以供佛【其土众生,常以清旦,各以衣,盛众妙华,供养他方十万亿佛,即以食时,还到本国。】这是说天降雨华,众生取来供养佛啊。所谓众生,就是除佛以外啊。所谓清旦,就是六时之一啊。所谓衣,就是盛华的器具啊。供完佛后回到极乐国,还没有吃早饭,因为神足通很快。所谓除..

净慧老和尚:《金刚经》中三心不可得的境界是什么?

以下内容,为净慧老和尚开示:《金刚经》讲,一个修行的人要达到三心不可得的境界。三心者,过去心、现在心、未来心。这三种心都是人们妄想中的影子。我们坐在禅堂里可以观察一下,一支香下来,我们内心活动的内容是什么?无非是昨天的事、前一念的事,都属于过去心;或是明天的事、..

索达吉堪布:吸烟饮酒的可怕果报

殊胜本师上师莲花生,教藏持明成就者之前,祈祷汝等以大悲威力,愿救重罪有情离恶趣。蒙受本尊上师之劝请,以极清净发心撰此文,但愿诸位莫违佛陀语,猛厉发誓断恶而行善。在此,对吸烟饮酒以及屠杀野生动物之过患作概括性的阐述。先以确凿可靠的佛经论典中所说的教义为依据,再以..

为什么我们天天念阿弥陀佛,还有这么深重的罪业?

『道禁』,望西云:「为佛道故,制禁诸恶,谓之道禁。」这个就是佛法里面的小乘戒,小乘戒的内涵就是诸恶莫作。譬如五戒里头,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这叫道禁,禁止,决定不能做。十善里面也是的,它分身口意三业,身业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跟五戒相同;口..

向内求,一切圆满;向外求,永远得不到

极其微细的念头是我们觉察不到的,频率非常高。我们根据弥勒菩萨的谈话,菩萨告诉我们,最微细的念头,在多高的频率之下产生的?菩萨说「一弹指有三十二亿百千念」。三十二亿乘百千,一百个千是十万,三十二亿个十万就是三百二十兆,这一弹指。我们现在科学用作时间单位是秒,那一..

中国这么好的教学理念方法被抛弃了,真可惜

民间通常接受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古时候学校不多,教育,家负主要责任,国家只是开科考试选拔人才,主要教育全是家庭,所以家有家学,叫私塾。私塾里面教学,遵守大自然的规律,老师教学生是采取个别传授的,一个老师能够应付二、三十个人,最多一般不超过四十个人,老师才能完全..

学佛感悟:为什么不争、不贪、不求、不自私、不自利、不打妄语

为什么不争,打赢了坐牢,打输了住院为什么不贪,贪恋是贫穷的种子为什么不求,有求皆苦为什么不自私,自私对不起自他为什么不自利,如果人人都是损人利己,那样的世界太黑暗可悲为什么不打妄语,因地不真,果招迂曲为什么善好对疑情,善好是自他两利、没有障碍隔阂的,疑情是自私..

供灯没什么用?真正认识下供灯的功德

namoamituofo南阿陀佛很多人对点灯的功德认识浅薄,甚至觉得点灯没有什么作用,只是照亮佛堂而已。只有出现障碍后,就常点灯,同时诵《地藏经》,等感受到了加持力后,才会对点灯有了信心。众生因为业力不同,对外界环境的感受也不同。比如人在空气可以生存,在水里就淹死了,可是..

宏圆法师:以无尽的慈悲摄受众生

那么菩萨究竟应当以怎样的方式去恒顺众生呢?以下是进一步的加以详细来说明。于诸病苦,为作良医。《大智度论》中说,“种种内外诸病名为身病,淫欲、嗔恚、嫉妒、悭贪、忧愁、怖畏等种种烦恼、九十八结、五百缠、种种欲愿等名为心病。”也就是说,众生的病苦有两种,身病和心病。..

学佛有两条路子,哪一条占便宜?

下面从第三首,我们看到法藏比丘他所发的愿。他初学佛,立定这样的志愿;回过头来,我们再反省反省,我们自己现在初学佛,我们有哪些愿望?我们跟法藏比一比,究竟差多少?这就是我们要学习的地方了。【愿我得佛清净声。法音普及无边界。宣扬戒定精进门。通达甚深微妙法。智慧广大深..

为什么不能给别人做媒、劝别人结婚呢?

我们为什么不能给别人做媒、劝别人结婚呢?这些都是去称赞淫欲,害别人继续轮回于生死苦海的行为。现在很多人自己有儿女,当您的儿女想要独身在家修行或者出家,您一定要大力支持他们,这样会功德无量。千万不要去劝他们结婚,而堕落到生死轮回的大火坑里。如果是您的行为致使他们..

普贤菩萨就是以这种态度,立“称赞如来”的愿

称赞如来十大愿王第二条真实的仰慕和对佛的称赞,应该出自如佛一样的作为。普贤菩萨第二大愿是称赞如来,如果您把它想成是世间惯用的赞美,那普贤菩萨的大愿就没什么意义了。难道佛也需要赞美吗?当然不是!佛不像凡夫,如果受到批评,就会难过;听到恭维,立刻开朗起来。佛不受毁誉..

南怀瑾:怎样改变命运?改变命运的十六个方法10

第十:尊师父母给了我们的身命,老师给了我们的慧命(智慧的生命)。在孝敬父母的同时,我们必须生起“尊敬心”去奉事师长。不知道你有没有这样的感受:你喜欢和尊敬的老师,你学习的那一个科目成绩就会很好;反之你的成绩就会很差。我们经常讲“三人行必有我师”,三人是什么呢?一个..

宣化上人:念几个月〈楞严咒〉也背不出来,为什么?

宣化上人慈悲开示:我们现在要研究研究这舍利弗尊者,他怎么智慧第一?他怎么叫大智舍利弗?这就要讲到因果上。舍利弗,在因地的时候,最初他发心学佛,遇着一个师父。这位师父就教他:“你要不要聪明?”他说:“我想要聪明,我想要有智慧。”“你想要聪明、有智慧,你就要学习般若..

请珍惜自己的生命,对自杀理性的批判

第三章理性的批判近来报纸上,刊出的自杀统计表上分析,因失恋而自杀的,占自杀总人数百分之四十;为情困扰自杀的,占百分之二十;为失业自杀而死的占百分之二十;其他原因为百分之二十;由此可知生计困难,确是自杀而死的一项重要原因。然而男女两性为情感所迷,因而牺牲生命的,竟有..

万事万物都是因缘所生

以佛的智慧来看世间,无论是我们的生命或是外在的环境,包括心理、精神、物质、自然等一切现象,全都是因缘所生。而缘起缘灭之间,并没有一个永恒不变的自性,所以一切都是空的,这就是佛法所说的“缘起性空”法则。“有生必有灭”,生灭的过程就是不断地变化,其中并没有一定不变..

德森法师:南通西方寺功德堂记

南通西方寺功德堂记(一九四二年七月一日)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此文载于宣圣孝经。孝顺父母师僧叁宝,孝顺至道之法。孝名为戒,亦名制止。此义着于世尊戒经。盖世出世间,莫不以孝为重。顾世间之孝,专事其迹而不知其本;出世间之孝,专致力于本而略轻其迹。世间孝之..

星云大师:《八大人觉经》十讲 第四讲 知足为守道的根本03

星云大师《八大人觉经》十讲第四讲知足为守道的根本03觉悟的人就不会非法多求,因为觉悟的人永远是知足的。觉悟的菩萨,并不是不要钱,而是觉悟的菩萨善于用钱。钱财保存得再多,并不属于自己,把钱财用于有用之处,才是属于自己的。所以觉悟的人处理财富的方法:十分之二用于救济..

佛在《金刚经》里告诉菩萨,如何生清净心

我们都知道学佛人心要清净,清净心难得啊,普通人被世俗的五欲六尘所烦恼,心不安定,被境界牵着走,自己做不了主,成了命运的奴隶。修行人看破世间一切相皆为虚幻,不再迷惑追逐,就能自己选择命运,这里面的关键就是发清净心。如何发清净心?佛在《金刚经》里讲到:“是故须菩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