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篇判教壹判教的起源判教是将佛陀平生所说的教法,依教说的形式、方法、顺序、内容、意义等,加以判别、解释,以明佛陀一代教法的真义。判教在中国特别盛行。这是因为鸠摩罗什译经时代的学者,对于佛说的经典各有不合看法。罗什圆寂之后,六朝之间,对于经典的翻译更为隆盛,不..
因果
第一篇 三藏十二部
第一篇三藏十二部壹媒介释尊说法四十九年,为后世留下千古不灭的真理。当时没有文字,这些教理都是以口口相传的方法记忆传承。佛陀入灭后,学生们为了避免遗教散佚和确立教法,以大迦叶为上首的五百学生,进行第一次的经典结集,由阿难诵经,优婆离诵律,然后由诸长老将诵出的经、..
第一篇 忸捏懊悔
第一篇忸捏懊悔壹媒介前人说: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没有过失固然可喜,然则有了过失能够勇改前非,更是难能宝贵,所谓不美无过,美其过而能改,就是这个意思。例如破戒,在佛教里并不是弗成原谅,只要能够心存忸捏,至诚懊悔,仍有更生的愿望。因为破戒是小我..
第二篇 发心立愿
第二篇发心立愿壹媒介我们做任何工作,一定要先制定目标,有了目标才有努力的偏向;有了偏向,干事才能著力。制定目标就是立志,在佛教称为发心立愿。贰何谓发心立愿发心立愿,是学佛的根本。发心,又称初发意、新发意、新发心、初心、发意等,是指发自心坎的意念。《华严经》说,..
纪晓岚:老和尚记得自己前两世,一世为屠夫,一世为猪
阳光师姐按语:楞严经云:“以人食羊,羊死为人,人死为羊,如是乃至十生之类,死死生生,互来相啖,恶业俱生,穷未来际,是等则以盗贪为本”。以下三个人猪之间的轮回转世故事非常令人警醒,望有缘读者广泛转载,帮助人们戒杀吃素,功德无量!老和尚记得前两世,一世为屠夫,一世..
施巧计平定世界 丑王子复得佳丽
编者按:在三藏典籍中有很多精彩绝伦的故事,包括本生故事、本变乱事、因果故事、修行故事等等。曾有学者认为,佛教经论(汉译佛典)传入中国之后,不仅影响中国人的思惟修为,也有利于中国古典文学的成长与提升。后世很多精彩的故事或传说,假如追本溯源,很多都来自于佛教经论。..
你是从哪一道转世投胎到人世的
世间所有众生的身体、长相,一切皆是因果,世人的身形边幅、言行举止、行动作为,没有一个众生是无「习惯」的,每个众生的习惯都由来有之,端看此人的外相、言行、动作就可以知晓,从六道中何处来。─佛陀─习惯就像大蒜的气味一样,即使将它碾碎了,洒上香水,也难以消除,物以类..
劝人念佛有功德可以免除死难
吴允升,字常导,安徽歙县人。年轻时,于苏杭一带做生意,有一天,在虎邱偶遇一位僧人,僧人仔细注视吴允升,告诉他说:你颇有善根,可惜二十九岁有溺水之灾,当若何是好呢?吴允升认为很害怕,于是请求若何解除免于水灾的对策。僧人过了良久才说:从今今后,你要戒杀放生,每日忠..
火车坠河 独获幸免
一九四六年冬月,粤汉铁路某班次快车自湖北开往广州。到达英德站时,泊车歇息,让搭客下车午餐。众搭客餐毕上车持续南下,只有一位湖南搭客,生平吃素,因为车站邻近找不到卖素食的,于是到别处寻找。当他吃饱返回车站时车已开动,他赶不上搭车,很觉懊恼。该次班车经由过程英德大..
净土法门法语:一切为众生没有丝毫一念是为自己这叫学佛
1我们为什么学佛?为什么修行?一般人回答都是为自己,为自己求安乐。而世俗的人为什么学佛?为什么要拜佛?为什么到庙里烧香?求升官发财,求健康长寿,求佛菩萨保佑他平安,目的在此地。2全是为个人、为家庭,坚固的我执一丝毫都没有化解,念念增长执着,念念增长分别,所以他所..
净土法门法语:别人做好事情我们随喜,决定不能障碍
「随喜功德」,一定要会,别人做好事情我们随喜,决定不能障碍。障碍别人的好事,果报是什么?果报是我们自己将来有好事别人也障碍我们,冤冤相报,没完没了,你愿意吗?何况如果这个好事是利益众生的,这一障碍众生的利益得不到了,这个因果责任你要负责。他这桩好事功德愈大、时..
参禅人士须不时防备的禅病
参禅之士知道了用功方法之外,尚须不时防备禅病,以防走错了路头。这里所说的禅病,主如果指在修行过程中所有障碍修行的邪知邪见、虚妄执着和不准确的用功方法。禅病的具体表现虽然千差万别,但根本的病因却不外如下几种――一是远离中道,落入二边。这是导致禅病的最主要的原因,..
憨山大师:佛祖之心,本无二也
问:佛说顿教渐教,禅开顿门渐门。二教二门,是同是别?答:佛祖出世,本无法可说。然法本无说,何有顿渐差别?言顿渐者,特为机设,非干法也!然教有顿渐者,如毗卢遮那初成正觉,于菩提场说《华严经》,顿示平等法界心地窍门,直示无遗。如日初出,先照高山,后判教者,称为圆顿..
释迦牟尼佛成道日与腊八粥
/*Generator:eWebEditor*/p.MsoNormal,li.MsoNormal,div.MsoNormal{margin:0cm;margin-bottom:.0001pt;text-align:justify;text-justify:inter-ideograph;font-size:10.5pt;font-family:"TimesNewRoman";}p{margin-right:0cm;margin-left:0cm;font-size:12.0pt;font-family:宋体;}..
“四缘”说
印光大师开示:“如未成正觉,众生堕三途,皆不出因果之外。”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有前因后果,绝对没有突然无因而生的果,也没有突然无果而灭的因,有因必有果,有果必有因,这种自然规律是非常科学的。二千五百年前释迦牟尼便已总结了前人的经验,经过自己高度的智慧分析与深入地实..
佛陀是如何看待杀生祭祖的
春节将至,世人又难免杀生庆祝或祭祖。良辰美景,人逢之而色喜,物遇之而心伤。为什么呢?人在此时,欢呼畅饮,物在此时,魂飞魄散。人在此时,骨肉团圆,物在此时,母离子散。人在此时,穿新衣,贺新禧,山珍海味,杯盘狼籍,物在此时,血淋漓,肠寸断,肝脑涂地,惨不忍睹。因此..
死后中阴身的定义与寿命
中阴身的定义自亡者断气,第八意识脱离躯壳,至转世投胎前之历程称之为「中阴身」。所谓「前阴已谢,后阴未至,中阴现前。」前阴已谢指此期寿命已尽,后阴未至意谓尚未投胎。就一般而言,人死后皆有中阴身。然大善大恶者则无。一人生前积极行善,认真修行,对三宝及净土深具信心,..
佛教常说的“业”有哪些含义
佛教常说的“业”是指有情之行为。梵语karman,音译羯磨,为“造作”、“行为”之义。此“业”之思想,原是印度独特的思想,在印度人中相当普及,并以之为招致轮回转生之一种动力。佛教沿用此语,谓以此“业”为因,能招感苦乐染净之果。而得众生与器界之报;若于迷界而言,由烦恼..
第一篇 从人道到佛道
第一篇从人道到佛道壹媒介佛教是以工本钱的宗教,《维摩诘经》说:菩萨随其方便,则成就众生;随成就众生,则佛土净;若菩萨欲得净土,当净其心,随其心净,则佛土净。意思是说佛国、佛土在众生身上求,离开了众生,就没有佛,离开了群众去求道,是没有道可求的。佛陀在各类经论中..
第三篇 人世佛教的净土─唯心、华藏、佛光净土
第三篇人世佛教的净土─唯心、华藏、佛光净土壹华藏净土的特色《大方广佛华严经》中的华藏净土,是以清净法身毗卢遮那佛为教主,是个具足无量相海功德所肃静的妙境。在华藏净土中,三世诸佛同为一际,一一毛孔中涵容法界,一切境界都是重重无尽,甚深广大。能体会这种净土,一刹那..
第一篇 苦乐交集
第一篇苦乐交集壹人生之乐我们常说:人生有酸甜苦辣,人生充满了悲欢离合。追求快乐是每小我所愿望的。人生有那些快乐呢?金榜落款是快乐、事业有成是快乐、妻贤子孝是快乐、财源滚滚是快乐、大病初愈是快乐、喜获麟儿是快乐、苦尽甘来是快乐。大体而言,我们可以将人生的快乐分为..
第三篇 死活烦恼
第三篇死活烦恼壹死活的过患死活事大,无常迅速。死活是修道人最大的魔障,因为有生,我们就必须为了生计,面对人生的诸多诱惑与艰苦;因为有死,不只中断了修行,在生离死其余时刻,往往因为爱念深重,而干扰情识的思维,成为往生善道的绊脚石。为了惕励人人能够精进修道,超越死..
第二篇 十法界
第二篇十法界壹媒介佛陀最初在菩提树下成道时,曾感叹说:奇哉!奇哉!大地众生皆有如来聪明德相,只因妄想执著而不能证得。因为这个无明的妄想,使众生在以前、现在及未来的三世中,赓续在六道中流转。六道就是:地狱、饿鬼、畜生、阿修罗、人、天,也就是十法界中的六法界,又称..
第二篇 三毒五盖
第二篇三毒五盖壹三毒五盖的定义五欲六尘是攀缘外境所引起的魔障,对治之道,应该从心坎去寻找真正的原因;三毒五盖是从心坎的意念所产生的魔障,一切的魔障都是以而起。三毒,指贪、嗔、痴三种根本烦恼,因为它们荼毒众生身心甚剧,妨害修道,所以称之为三毒。又因为能起惑造业,..
第一篇 十二人缘
第一篇十二人缘壹媒介我们每小我都有以前、现在、未来三世流转的生命。生命究竟从何处来?又将往何处去呢?佛法说:生命是由人缘而来的。人缘是什么?因,就是生命的根源;缘,就是生命赖以存续的前提。生命不是忽然有的,也不是零丁存在的,而是因为许多前提的互相依存而产生的。..
佛教的中国文学之缘 -智悲佛网
手机阅读|返回上级佛教的中国文学之缘佛教起源于印度,于汉朝传入中国,在汉末和魏晋南北朝时期,佛经被大量翻译成中文,得到广泛的传播,引起了极大的震动。震动所波及的领域和阶层十分广泛,从思想到政治,从经济到文学,从绘画到建筑,从音乐到风俗,从帝王到平民……从此,佛..
漫谈社会上误解佛教的人们 -智悲佛网
手机阅读|返回上级漫谈社会上误解佛教的人们一、对佛教歧视的人这种人又分二类:一类是有意的,另一类是盲从的。前者是胸存成见,故意诬蔑的;后者是人云亦云,随声附和的。前者如外教的传教者,为了自抬身价,不惜颠倒黑白,对佛教加上落伍、迷信、消极、逃世等帽子,以表示自己..
弘一法师与印光法师 一个飘逸一个凝重 -智悲佛网
手机阅读|返回上级弘一法师与印光法师一个飘逸一个凝重作者:叶圣陶在到功德林去会见弘一法师的路上,怀着似乎从来不曾有过的洁净的心情;也可以说带着渴望,不过与希冀看一出著名的电影剧等的渴望并不一样。弘一法师就是李叔同先生,我最初知道他在民国初年。那时上海有一种《太..
轮回真实案例:娇蛮公主
轮回真实案例:娇蛮公主前来做催眠的是一位34岁的女性,曾经有过三次堕胎经历。现有个9岁的儿子。案主向老师诉说,丈夫外面有个保持多年关系的情人,那个女人还多次电话给案主,说要跟她丈夫在一起。在09年6月的一个夜晚,丈夫酒醉后开摩托车去接这个女人因车祸去世。丈夫很喜爱喝..
尼泊尔庙方以及高等法院正式明文禁令:禁止杀生 -智悲佛网
尼泊尔庙方以及高等法院正式明文禁令:禁止杀生尼泊尔大地震已经以前三个多月,然则短暂的时间和岁月,不会抹去人们心中的惊恐与悲痛。然则恐惧与悲痛并不能让世人摆脱业力、因果带来的灾害,尤其对尼泊尔的印度教徒每年一次的杀生血祭活动、和四年一次的大血祭行为进行了强烈训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