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本文为2016年2月15日寂静法师受邀参加福慧灯教育集团成长研讨会精彩开示节选。图片来源于活动现场。怎么样解脱我们生命中的苦难?这也是跟我们的心有关。一个人从小生活到现在,总是受过各种各样的苦,要么小时候生得卑贱,要么小时候被欺负,要么贫穷,要么不顺,在我..
临终
临终处理的注意事项
人生苦短,人命无常,一息不来,即成隔世,超升堕落与否,临终处理至关紧要。如何引导亡者神识得所,助成往生西方的大事因缘,完全在眷属认知与处理是否得当,下列注意事项:一、对病人给予开导安慰,劝其看破放下,勿生贪恋执着,如有应交代之事,速令交代,交代后便置之度外,一..
该如何面对和消除人生中的种种苦难
痛苦在生活中可以说是无处不在:生有生苦,十月怀胎,一朝分娩,母亲痛,孩子苦;老有老苦,昨日还朝气蓬勃,转眼就岁月斑驳。病有病苦,再强健的人,都会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死有死苦,纵然世间万般烦恼,临终之时也难以割舍,总有挂怀。爱别离苦,亲情、友情、爱情总有一样..
十善业道之除贪嗔痴三毒
不贪欲经云:诸苦所因,贪欲为本,与无明共为起三界轮回之根本烦恼。贪欲者,大致分为贪取、贪爱、悭贪三种,为十恶之一,三毒之一,十大烦恼之一。不知足之贪心,于国土、人、财、物,总想占有及控制,贪而无厌,是名为意贪业。无想则无欲,无欲则无爱憎,无爱憎则无贪嫉,无贪嫉..
用正念面对临终与死亡
临终时临终之际,切勿询问遗嘱,亦勿闲谈杂话。恐彼牵动爱情,贪恋世间,有碍往生耳。若欲留遗嘱者,应于康健时书写,付人保藏。倘自言欲沐浴更衣者,则可顺其所欲而试为之。若言不欲,或噤口不能言者,皆不须强为。因常人命终之前,身体不免痛苦。倘强为移动沐浴更衣,则痛苦将更..
《临终三大要》述义
《临终三大要》作于民国十九年,即一九三○年,这篇文稿完全是从印光大师的真实心里面流现出来的,文句直白,义理幽深。为一切众生如何面向死亡,提供了一个辉煌的往生净土的起点。惠以众生真实之利,让他了脱生死轮回死亡,世间人无一幸免,众生内心最深的恐惧就是死亡。临命终时..
临终注意事项
光自七月廿五至申,今日回山,适由山转来汝书,知汝父将欲去世。须知人生百岁,亦有去日,切不可作无益之悲伤。但宜劝彼一心念佛,如在牢狱,思归家乡,不可有一毫留恋心。汝与家中眷属,宜分班在前念佛,令彼摄耳详听。至若去世之时,彼若能自行澡浴换衣,则甚好。否则,切不可先..
不与一切万法为伴侣
你看我们现在都活在妄想,所以我们往生弄得自己非常没把握。我们一个人要往生,要假设临命终的时候没有人刺激我们,要假设我不能死在马路上,我要假设身上没有插管子,我要假设有人帮我开示,我要假设有人帮我助念,我要有七八个因缘具足,我的正念才会勉强出现。你认为这个正念,..
临终之时,阿弥陀佛抢先把我们带走
复次是利,约命终时,心不颠倒而言。盖秽土自力修行,生死关头,最难得力。无论顽修狂慧,懡无功,即悟门深远,操履潜确之人,倘分毫习气未除,未免随强偏坠。永明祖师所谓十人九蹉路,阴境若现前,瞥尔随他去。此诚可寒心者也。初果昧于出胎。菩萨昏于隔阴。者里岂容强作主宰。侥..
《大悲咒》的九种世间利益
?就是因为大悲咒不可思议出世间的一种功德,不可思议的鬼神之类的一种加持。它的这种作用能够让一切鬼神听号令,当然我们不去乞求,命令不一样,命令神。我们知道大悲咒这种作用,知道它的这种功德,我们正确地去理解。降诸天魔,制诸外道。我们平常遇到的干扰是自性魔障啊!这是..
《大悲咒》的九种世间利益
世间利益共分九项:第一、不受恶死:“若诸人天诵持大悲心咒者,不受十五种恶死也”。一、咱们已经说过生死啊是一生当中的大事,我们修行解决的就是生死问题,那么我们还没有证果之前啊,还没有成就之前,还没有到临终的时候,这段时间里最好是不死啊,最好是不要横死。所以说呢死..
禅茶三戒
十年前,有幸目睹“天下禅茶会赵州”的盛况。十年后,感觉气象大不一样。以前是把人聚在一起,现在是把思想把见地汇集在一起,发展脉络不是简单的叠加,而是层层递进。慧公长老发起的禅茶大会举办了十届,可谓“天下皆吃赵州茶,赵州儿孙遍天下”,目前任何一个茶馆,都称“禅茶一..
颠倒凡夫如何得到临终的正念
我们佛教的修学,相对于其他的宗教来说,算是比较多元化的。一般来说,我们有八万四千个法门。这么多法门,我们可以把它归纳成五大类,就是五乘的修学法门。我们可以根据它的修学重点,把它分成三大重点,就是你整个一生当中,从一种颠倒凡夫到临终的正念,你必须做三件事情:第一..
学佛是如何消除苦难的
痛苦在生活中可以说是无处不在:生有生苦,十月怀胎,一朝分娩,母亲痛,孩子苦;老有老苦,昨日还朝气蓬勃,转眼就岁月斑驳。病有病苦,再强健的人,都会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死有死苦,纵然世间万般烦恼,临终之时也难以割舍,总有挂怀。爱别离苦,亲情、友情、爱情总有一样..
净土宗是他力还是自力呢
唯有信愿、持名,仗他力故,佛慈悲愿,定不唐捐,弥陀圣众,现前慰导,故得无倒、自在往生。佛见众生,临终倒乱之苦,特为保任此事,所以殷勤再劝发愿,以愿能导行故也。临命终的时候,就算我们冲过了烦恼关,我们能够保持善念,甚至于正念,这个时候要赶紧的依止信愿的善根,还有..
莲池大师《弥陀疏钞》念佛法语
1.一切方便之中,求其至直截至圆顿者,莫若念佛,求生净土。2.一切念佛法门之中,求其至简易至稳当者,莫若信愿专持名号。3.持名一法,普被三根,摄事理以无遗,统宗教而无外。4.名以召德,德不可思议,故名号亦不可思议。5.持名一法,收机最广,下手最易。可谓方便中第一方便,了..
到了极乐世界,你还有什么舍不得
《阿弥陀经》里除了一至七日念佛,可以往生极乐世界,《无量寿经》和《观无量寿经》还说到另外的方便法门,就是临终十念。《无量寿经》四十八愿愿文甚至说,只要有众生听到阿弥陀佛的名号,就可以往生极乐世界,而《法华经》也说:「一称南无佛,皆已成佛道。」而且不管是称哪一尊..
老年痴呆也可以往生!
有居士问:老人痴呆可以往生吗?其实如果他平时有真信切愿,持名念佛,不妨碍往生。因为我们认为的所谓痴呆,都是属于心意识的范围:或者反应迟钝,或者认不出人,或者思维紊乱,或者语言有障碍等,这些都是生理上、业力上的问题。在我们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会来加持,他的加持力能..
轮回真相与处理方法
众生有两种缘起。佛陀在大乘经典中,把我们生命的缘起分成两大块:一个是清净的缘起,一种是杂染的缘起。这两种缘起的根本不太一样,清净的缘起,它的根本是依着真如。真如有两个特点:第一个是“何期自性,本自清净”,第二个是“何期自性,本自具足”。在一念清净的心中具足无量..
修行的第一件事就是改造我们的业力
在祖师大德的判教当中,把我们整个大乘的成佛之道分成了三个部分:第一个是安乐道,第二个是解脱道,第三个是菩提道。我们前面讲到人乘跟天乘,它主要的重点是修学安乐道。安乐道的重点,主要是一种业力的改造,就是我们过去生在流转当中,由于一念烦恼的活动,造了很多杀盗淫妄的..
活出生命真正的价值与意义
正月初五拜财神,是中国传统的汉族民俗。大家既然来拜财神,那财神爷给你了,你也要心存感恩。其实我们人最缺的是智慧。一个人若有智慧,无论怎样的生命境界都能成为生命的财富。没有智慧、福德,拥有得越多有时反成一种祸害。智慧,生命的财富一个人拥有大福报,必然要有与其相对..
修净土法门获得真正的长生不老
世人想求长生,殊不知修净土法门正能获得长生不老。昙鸾大师就有这个觉悟,昙鸾大师为什么修净土?他原来也想修仙道,向陶弘景求得仙书十卷,准备修长生不老之术,等他修好了之后,再来弘扬佛法。结果正好碰到菩提留支在洛阳。他问菩提留支,佛法里是不是有像我们中国这样的仙道,..
论发菩提心与往生
1、凡修净业者,第一必须严持净戒,第二必须发菩提心,第三必须具真信愿。戒为诸法之基址,菩提心为修道之主帅,信愿为往生之前导。(续编·卷下·净土指要)2、凡夫修行,当发利人利物之大菩提心。其利人利物之事,则力能为者,勉而为之。不能为者,必令此心常存。则固与大乘之..
胎儿没成人形之前堕胎算犯杀戒吗
我们看真实的人乘,开始是五戒。这当中有两段:第一段正示戒相,第二段忏悔方法。正示戒相当中分成五段:一、不杀生,二、不偷盗,三、不邪淫,四、不妄语,五、不饮酒。首先我们看不杀生。先解释什么叫杀生,解释它的名义。请合掌,我们念一遍。断有情命,是名杀生。凡有命者,不..
吃肉,不只是跟众生结恶缘
这个不杀生我们再谈一下。《楞严经》不杀生的定义更广。诸位你看《楞严经》讲不杀生,它讲杀盗淫妄四种清净明诲,它很强调不吃众生肉,这一块要注意喔,这是断间接的杀生。《楞严经》的意思就是说,没有一个众生死亡是心甘情愿。它福报差,它有罪业,它变成一只鸡,但是它身为一只..
留点福报在临终时用
一旦无常到,方知梦里人;万般带不去,只有业随身。我们前面花了大概两堂课的时间来学习业果,这一段就是它的总结了。我们一般的业都是保存到什么时候才开始算账?临命终,就是无常到的时候,把你过去生、今生的业一起算,强者先牵。所以这时你一生就像做梦一样,这个梦即将要结束..
带业往生,你不能带着重业
修净土宗,你要做两件事情。你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想办法不能让你的业太重。我们讲过,临终的感应是需要一段时间的。你把罪业弄得这么重,可能连提起正念的机会都没有了。临终时,业力马上起现行,要到三恶道去了,怎么跟阿弥陀佛感应呢?你自己都没有准备啊!所以“愿我临终无障..
真如的心必须要离开三件事情
当我们能够在因地于妄念当中,“离言说相,离名字相,离心缘相”,达到离三种相时,它的果报,它的果地功德就是“毕竟平等,无有变异,不可破坏,唯是一心,故名真如”。这个地方讲真如的心,前面讲妄念的心。真如的心必须要离开三件事情,我们从细讲到粗,先讲离心缘相。一个妄念..
临命终时无障碍该安立呢
身为一个凡夫众生,在一期的生命当中,我们或多或少都会起一些重大的烦恼——贪瞋痴,造一些杀盗淫妄的罪业。这种烦恼罪业的生起,它的病根只有一个,就是颠倒妄想。佛陀解释颠倒妄想,是分成三部分来解释。第一个,就是我们内心的感受。这个感受是来自于业力的刺激。我们的心跟外..
不是佛号有问题,而是你的心有问题
净土宗的修学是本尊相应的法门,就是说,我们临命终是仰仗弥陀本愿的摄受而往生,关键是我们怎么去跟弥陀感应道交。就是说弥陀的本愿功德已经存在,但是你必须把它启动起来,套一句蕅益大师的专业名词,叫“转他成自”。你如何把弥陀的功德转化成你的功德呢?按照善导大师的说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