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与愿是往生的关键。蕅益大师说得明白:“往生与否,全由信愿之有无。”只要有真信切愿,临终十念,甚至一念也能往生。反过来说,如果没有信愿,纵然把名号持到风吹不入,雨打不湿,也难往生。深信之后,便要发愿。蕅益大师在《阿弥陀经要解》里说:“如此信已,则娑婆即自心所感..
临终
关于宋儒辟驳因果轮回
宋儒窃取佛经心性奥义,以宏阐儒道。深恐后人学佛,以致儒教门庭冷落,遂以得于人者,反谓人不我若。乃曲为辟驳,谓佛以因果轮回为骗愚夫愚妇奉教之据。且人死之后,形既朽灭,神亦飘散,纵有地狱苦具,将何所施。若如彼说,则人之生也,无所从来,人之死也,无所从去。尧桀同归于..
净土法门,一代时教中之特别法门
念佛求生净土法门,乃如来一代时教中之特别法门。普被三根,等摄凡圣。上之则等觉菩萨,不能超出其外。下之则逆恶罪人,亦可预入其中。有教无类,生正信者,咸得实益。即生了办,具烦惑者,亦预圣流。犹大海之普纳百川,若太虚之遍含万象。设如来不开此法,则末世众生,谁能断烦惑..
人为何受轮回?就因七情五欲太重了
人为何受轮回?就因七情五欲太重了。被七情五欲所迷,整天就是为财色名食睡,烦恼也就而至,业也就这样造出来了。轮回是有的,不要以为没有,很苦。以前寒山拾得看到人家办喜事,拍手大笑,你看他娶他祖妈,吃他姑姨,人家骂他们是空和尚乱讲话,他叫一只猪的名字,那只猪,真的走..
现在好好享受,临终时靠助念可以往生吗
问:每每逢缘劝人念佛求生净土,了脱生死,但常有一些人这样说:“不是有助念吗?当我不行的时候多请一些助念人员帮我助念吧,我再往生。现在我还很年轻,要好好享受生活,要干一番事业。”针对这些人的回答,应怎样解答?大安法师答:如果仅仅把宝押在助念上,而对现世的人生是这..
临终时一生所做善恶会全部涌现
【原文】人之将死,热气自下至上者,为超升相。自上至下者,为堕落相。故有顶圣,眼天生,人心,饿鬼腹,畜生膝盖离,地狱脚板出之说。顶圣眼天生等者,谓人气已断,通身冷透,唯头顶独热者,则必超凡入圣,了生脱死也。眼天生者,若眼及额颅处独热,则生天道。心处独热,则生人道..
印光大师:临终时一生所做善恶会全部涌现
生前所做善恶业在临终时会全部现前【原文】人之将死,热气自下至上者,为超升相。自上至下者,为堕落相。故有顶圣,眼天生,人心,饿鬼腹,畜生膝盖离,地狱脚板出之说。顶圣眼天生等者,谓人气已断,通身冷透,唯头顶独热者,则必超凡入圣,了生脱死也。眼天生者,若眼及额颅处独..
广钦老和尚100条行持语录
阿弥陀佛是我们的故乡1、我们修行主要是专心于佛号,心心念念不离佛号,四体作务都是随喜作的,扫地也阿弥陀佛,煮莱也阿弥陀佛,念念阿弥陀佛,事事随喜不挂碍,心则渐入西方境。2、如果要省却烦恼,凡事当随从大众或他人的意见,不可强就自己的看法,只有自己的事情,可以听自己..
现在好好享受 临终时靠助念可以往生吗?
临终助念有信众问我,每每逢缘劝人念佛求生净土,了脱生死,但常有一些人这样说:“不是有助念吗?当我不行的时候多请一些助念人员帮我助念吧,我再往生。现在我还很年轻,要好好享受生活,要干一番事业。”针对这些人的回答,应怎样解答?在我看来,如果仅仅把宝押在助念上,而对..
拜88佛和拜阿弥陀佛是否有同等的作用
问:请问师父,师父说忏悔业障要拜八十八佛,不过我们如果每天以拜佛的方式,有没有起到忏悔的同等作用?谢谢!净界法师答:大乘的忏悔必须有三个条件:忏悔、皈依、发愿。因为你忏悔的过程,一定要仰仗佛菩萨的加持,发愿是针对未来——我发愿未来宁舍身命绝不再犯。如果你拜阿弥..
一代时教,总一大念佛法门
【原文】此一念佛法门,如天普盖,似地普擎,无有一人一法能出其外,不在其中者。总佛一代时教,三藏十二部,半满①、权实②、偏圆③、顿渐④种种法门,无非显示唯心自性,圆成无上妙觉而已,得非总一大念佛法门耶?不唯宗教两门如是,即普天之下,士农工商,诸子百家⑤,纵不欲念..
修行得好不好 从梦中就能看得到
觉照每一个当下梦是什么?梦是种子现行结的果。凡是所造的业,最后都会形成一个种子潜伏在我们的记忆或心念中;现行就是由过去的种子产生我们今天的所作所为、大脑记忆回放等。在梦中,烦恼是以人和画面的形式显现出来的:你看到了想看到的人就生起贪的烦恼;看到不想看到的人就生..
境界折磨是修行的最佳环境
修行要在最困苦、最不好的环境,越是能修忍辱,越有境界折磨,才是修行最佳的环境。心要怎么修我们说出家修心,心要怎么修?就是没有分别心,心净则是佛。我们轮当执事人,与十方众人接触,就不能去分别对方,不论是俗家或出家,一律平等对待,不起分别心,我们度众生,就是以这无..
如何为亲人善巧助念
问:若人濒死或已命终,当地没有助念团或居士,如果长途开车把病人或亡者送过去恐有不妥,但家属又希望临终者得到助念,请问可以立牌位助念或者以其它方法善巧助念吗?大安法师答:如果家属希望助念,他自己就可以念,这不是什么很复杂的事情啊!只要具足真诚的信愿,以真诚的心去..
成刚长老临终开示:念佛在心 心里有佛 即是佛在
念佛没有巧路我们皈依三宝了以后,不管是出家僧人,还是在家居士,都要常念三宝的功德,要以三皈自居。居就是住的意思,就是我们的心要居住在佛、法、僧三宝上面,就是我们的心不能离开念佛、念法、念僧,这就叫以三皈自居。我们常念三宝的功德,一心念佛、念法、念僧,这就是我们..
临命终时见瑞相就表示解脱吗?
临命终时见瑞相临命终时见瑞相就表示解脱吗?可能是解脱,但多半不是。所谓临命终时显现的瑞相,是指奇香弥漫、天乐鸣空、光环光束光团的显现、佛菩萨影像现形、鸟兽齐鸣、香花乍开、草木变色、风云变化、雷电交作、遗体柔软乃至火化后出现舍利子等,这些都是由于修善积德的福德相..
临终舟楫
佛制亡僧焚化,原为令其离分段之假形,而证真常之法身也。故自佛立制以来,僧众奉为常规。奈法道陵夷,延久弊生。如今释子,率以焚化了事,不依制度。每有以病者临脱气时,遽为穿衣搬动。及入龛一二日,即行焚化者。可谓大违佛制矣。佛说人有八识,即知识也。前五识,名眼耳鼻舌身..
一心念佛即能往生吗
窃谓末法世界,于禅、教、律中,能断惑证真,现身即出生死轮回之外者,实难其人,以仗自力故。唯净土法门,则不论上中下根,但具信愿,皆可往生,仗佛力故。而守培法师一心念佛即得往生论,初言信愿念三如鼎三足,缺一不可,为古人一时逗机之谈,非普通之语,今人执定,则甘露反成..
人为何受轮回?因为七情五欲太重
人为何受轮回?因为七情五欲太重文:广钦老和尚人为何受轮回?就因七情五欲太重了。被七情五欲所迷,整天就是为财色名食睡,烦恼也就而至,业也就这样造出来了。轮回是有的,不要以为没有,很苦。以前寒山拾得看到人家办喜事,拍手大笑,你看他娶他祖妈,吃他姑姨,人家骂他们是空..
智慧法语:亲人临终时 设大供养可助其离恶道
临命终时,当须设大供养。【经典原文】是阎浮提行善之人,临命终时,亦有百千恶道鬼神,或变作父母乃至诸眷属,引接亡人令落恶道,何况本造恶者!世尊!如是阎浮提男子、女人临命终时,神识惛昧,不辨善恶,乃至眼耳更无见闻;是诸眷属当须设大供养,转读尊经,念佛菩萨名号,如是善..
亲人命终时 记住这3点可助其往生
临终三大要选自《临终三大要》,印光大师著。第一:善巧开导安慰,令生正信者第二:大家换班念佛,以助净念者第三:切戒搬动哭泣,以防误事者世间最可惨者,莫甚于死,而且举世之人,无一能幸免者,以故有心欲自利利人者,不可不早为之计虑也。实则死之一字,原是假名,以宿生所感..
亲人命终时 记住这三点可助其往生
极乐之境第一:善巧开导安慰,令生正信者第二:大家换班念佛,以助净念者第三:切戒搬动哭泣,以防误事者世间最可惨者,莫甚于死,而且举世之人,无一能幸免者,以故有心欲自利利人者,不可不早为之计虑也。实则死之一字,原是假名,以宿生所感一期之报尽,故舍此身躯,复受别种身..
生与死不过是时间轴上意义较大的两个点
生与死佛教对死亡之看法,与科学不谋而合。佛教云死亡为“往生”,乃“舍此投彼”之意。生命系由色身及灵魂(神识)构成。物质性之色身必随因缘而变化、死亡,精神性之灵魂(佛教谓神识)则是由原有生命形态,转化为另一生命形态,并未死亡。慧律法师说:众生于死亡罕有正确认识,..
为什么有些大修行人转世后不如前生?
为什么有些大修行人转世后不如前生?禅宗有些大德悟处很高,如五祖戒禅师、海印信禅师这些大修行人,有禅定,能开悟,为什么后世不如前生?为什么他们的戒定慧修行功夫在临终时用不上?首先禅宗的大德,他开悟,这时候从知见上来说,见解与佛同齐,当然开悟也有浅深,有些不一定是..
修学净土要发什么愿?不能发什么愿?
处处极乐信与愿是往生的关键。蕅益大师说得明白:“往生与否,全由信愿之有无。”只要有真信切愿,临终十念,甚至一念也能往生。反过来说,如果没有信愿,纵然把名号持到风吹不入,雨打不湿,也难往生。深信之后,便要发愿。蕅益大师在《阿弥陀经要解》里说:“如此信已,则娑婆即..
星云大师见闻的一则念佛感应故事
当我执笔写此文时,心中涌起无限的惭愧,我应该向诸佛菩萨忏悔;过去,每逢弘法讲演时,我很少讲说灵感的事迹;每在写文时,我也很少叙述奇异的故事。现在,我将报导一件千真万确的奇迹,这完全是佛菩萨的灵感。曾昭煊其人让我先来把这位蒙阿弥陀佛慈悲加被的主角介绍一下:曾昭煊..
净业行人应毕生致力于培养「向西定势」
《大智度论》里面有一位国王,是个虔诚的优婆塞,也有修行功夫。他问佛陀:“我常需要处理政务,有时甚至不得不领兵打仗。这种时候,我的心就会很散乱。如果我在临命终时,心也散乱,没有专注在念佛上,能不能到好的地方去呢?是否会投生到恶处?”佛对他说:“不要担心,如果平时..
一声阿弥陀佛,唯佛与佛能究尽
【原文】故一声阿弥陀佛,即释迦本师于五浊恶世,所得之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今以此果觉,全体授与浊恶众生,乃诸佛所行境界,唯佛与佛能究尽,非九界自力所能信解也。……设非本师来入恶世,示得菩提,以大智大悲,见此、行此、说此,众生何由禀此也哉!——蕅益大师《阿弥陀经..
佛教讲孝养老人的四重境界 你在第几层?
母慈子孝羊有跪乳之德,乌鸦有反哺之恩,孝顺父母、师长、长辈是天经地义的。佛门对孝顺之道有四种层次的要求:物质上的孝养生活起居,照顾周全;三餐饮食无欠缺,物质方面使父母无忧虑。但精神方面,为人子女,常不能让父母称心如意,譬如父母在家独守门庭,心情孤独、寂寞无聊,..
本性法师:侠士、武士、骑士精神与佛教的悲智愿行
华夏有侠士,东洋有武士,西洋有骑士。士者,代表着一个阶层,更象征着一种精神。何为士?《说文解字》说:“士者,事也。数始于一,终于十。”又引孔子的话说:“推十合一为士。”所谓“推十合一”,即是说,士人们能够综万理于一源。《白虎通》对士的诠释更为直白:“通古今,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