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树菩萨

大乘无量寿经指归(1-5集)

大乘无量寿经指归(第一集)1996/4美国圣荷西档名:02-031-0001诸位同修,古大德常说,《无量寿经》是十方诸佛共赞,千经万论指归。这次一些同修来找我,希望将《无量寿经》再讲一遍。我想这部经过去曾经讲过九遍,这一次这边的同修们又非常热心,将录音带写成了讲记,我从头到尾细..

我们一起去放生吧

诸余罪中,杀业最重,诸功德中,放生第一。――――龙树菩萨●杀生报应在十种不善业中,杀生和邪见的罪过最大。华智仁波切根据佛经而云:“若杀一有情,需偿五百生。”恭请杀业严重的人,想想你在来世需要偿还多少个自己的宝贵生命,如是你还愿意杀生吗?在《正法念处经》中说:“..

该有的一定会有,不该有的不会有

namoamituofo南阿陀佛人人都有欲望,都想要,都想攒点儿。其实不攒也一样,和喜鹊麻雀那些鸟儿似的,今天吃的今天找,明天吃的明天找,也不可能饿死,除非你业力现前了。若是你业力现前了,即使你攒再多的粮食也没用,也一样会饿死。人为什么内心不得安宁呢?就是有欲望,就想‘要..

人心的九个结

从前,印度有一位叫无著的菩萨,他是佛教非常有名的一位大德,也是大哲学家。他在《大乘阿毗达磨集论》中谈及到人心理的毛病――九结。结就是用绳子打结的这个结,打了死结,打不开,所以很麻烦,很痛苦。一、对自己想要的东西放不下:爱结爱结,也叫贪欲结。贪欲结能导致什么呢?..

宏圆法师:《妙法莲华经》第20讲

诸位法师,诸位居士大德,阿弥陀佛!我们今天继续学习《妙法莲华经方便品》。偈颂中佛正式说法的前四部分:总明诸佛、颂过去佛、颂未来佛、颂现在佛,在前面我们介绍完了,下面我们接着学习第五部分颂释迦牟尼佛。这里颂释迦牟尼佛分两段:第一略颂权实,第二广颂六义。我们先看第..

淫心不除尘不可出

《楞严经》:淫心不除,尘不可出。百善孝为先,万恶淫为首。淫是众生无法超脱六道轮回的最大障碍,是遮蔽本性真如,阻碍众生证得明道的最大考验,《楞严经》:淫心不除,尘不可出。纵有多智,禅定现前。如不断淫,必落魔道。《金刚经》: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

宏圆法师:《妙法莲华经》第17讲

诸位法师,诸位居士大德,阿弥陀佛!我们今天继续学习《妙法莲华经方便品》。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广开释迦牟尼佛权实的前三部分:开方便、显真实、举五浊解释方便,我们今天接着学习第四拣伪敦信。拣伪敦信,我们从两个方面来讲:第一就是拣真伪,第二开除释疑。我们先来看拣真伪。..

大安法师:《往生论注》2016第六讲(1-2)

《往生论注》2016第六讲(1)――大安法师诸位大德比丘,诸位居士同修,请看偈颂:【如须弥山王胜妙无过者】这是阿弥陀佛的功德成就的第六种,“庄严上首功德成就”。意思是说,阿弥陀佛的威德就像须弥山王殊胜、微妙,没有比这个佛的威德更超过的了。阿弥陀佛为什么会生起这一愿呢?..

南怀瑾:宗镜录略讲上册(第十六章)01

第十六章尽乾坤是个眼01上次讲到‘三报五果,鉴真俗之所归,则能斥小除邪,刳情破执’,重点是:要讲禅宗的明心见性,就必须把唯识心的作用弄清楚,才能够真正彻底地明白见性的道理。下面是介绍当时宏扬唯识的人:遂乃护法菩萨,正义圆明。西天大行,教传此土。护法是个人名。当时..

南怀瑾:宗镜录略讲上册(第十四章)

南怀瑾教授讲述第十四章法尔如是水同云01《宗镜录》到此卷第四十二,是说明因果的问题。将世间、出世间法的因果和三乘道的修行因果都说明了。最后提出来,以《华严经》所标示的‘因赅果海,果彻因源’为彻底究竟。对于因果的问题,为什么要讨论得那么严重,大家也许会觉得很奇怪。..

静虑能得三种功德

静虑三品者,一,安住静虑;二,引发静虑;三,成所作事静虑。前面的四种功德,都是一种散乱的状态,这个地方的功德是比较精致的。静虑的第一种功德,安住。就是我们要能够心中有一个所缘境,然后面对这个所缘境专一安住、相续安住,来调伏我们这种攀缘的心——攀缘过去..

只要往生到极乐,都能获得不退转

正定聚者,拣异邪定不定。以凡夫邪外已定,初心进退未定。今生安养,无论高下,皆不退转故。聚者会也,即文中诸上善人之会。今谓入此聚中,见佛闻法故。六心堕落者,身子发菩提心,已证别教六住,因逢乞眼,遂退大心,沉沦五道。——《佛说阿弥陀经疏钞》这一段是从多方..

见坏法者能呵责,当知是人真佛子

在现实生活当中,有很多信仰者陷入了一个误区,什么样的误区?慧思大师在讲解《法华经·安乐行品》中,有这样的说法:“若有菩萨行世俗忍,不治恶人,令其长恶败坏正法,此菩萨即是恶魔非菩萨也,亦复不得名声闻也。”(《法华经安乐行义》)如果有人行菩萨道的时..

食肉之人,将远离种种功德,招感一切灾厄,引起四百多种疾病缠身

namoamituofo南阿陀佛大乘佛法的教义规定禁绝吃肉,纯粹是出于利益众生的缘故,因此大家都应该发愿,生生世世不直接或间接去损害众生,永远不要用众生血肉来维持色身。食肉之人,将远离种种功德,招感一切灾厄,引起四百多种疾病缠身,八万四千的烦恼现前。食肉者烦恼很多,不容易..

以无我的智慧观察正报身心

就着我们正报的身心来观察,在正报的身心当中,先观察我们的色身,我们的色身是地水火风这四大所构成的。地水火风的体性,地大是坚性的,水大是湿性的,火大是热性的,风大是动性的。那么“坚、湿、热、动”这四种体性,基本上是互相冲突的,但是很不幸的,我们这个身体..

曾文杰:心心之火20

心心之火一点感悟是心的一朵火花,一点之正见,是真心透过无始劫颠倒妄想崩出的一点心光,虽不起眼,连成片却也能成一片光明,照亮人生前行的一段路。如同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人生让心光相续,慢慢总会化去包裹真心的迷障,由渐至顿,真心就会现前。(两个心,一个代表真心,一个代..

诵持《准提咒》的殊胜功德与利益

准提咒之殊胜,有三种,不同余咒。(1)准提咒,总含一切诸真言故,一切真言,不能含准提,如大海能摄百川,百川不摄大海。(2)准提坛法,人易办故,但以一新镜,未曾用者,便是坛法,不同余咒,建办坛法,须得拣选净处,香泥涂地,广造佛像,多用供具,方能成就。(3)为不拣染..

达真堪布:不怕没有人学佛,最怕大多数人都变成了佛教油子

为修持成佛要发殊胜菩提心!为度化一切父母众生要发誓修持成佛!为早日圆成佛道要精进认真闻思修行!今天是极乐法会的第五天,极乐法会期间我们主要修持的是藏传净土法――往生四因。前几天,给大家简单地讲解了显宗的往生四因(藏传)和密宗的三想破瓦法。今天给大家讲些平时修法..

宏圆法师:《妙法莲华经》讲记第6讲

诸位法师诸位居士大德阿弥陀佛我们今天继续学习《妙法莲华经》。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本经别序的前三部分:众集序、现瑞序以及疑念序,接下来我们学习第四部分发问序。发问序包括两部分:第一是长行,第二是偈颂。大家请看经文:尔时弥勒菩萨,欲自决疑,又观四众比丘,比丘尼,优婆..

刘素云:没有任何一个咒语能超过这四个字,它是密法的总纲

请同修们继续往下看经文:“又有普贤菩萨。文殊师利菩萨。弥勒菩萨及贤劫中一切菩萨。皆来集会。”先看看“普贤菩萨”。“普贤菩萨”的“普”是表遍一切处。我们平时都说普遍普遍,这个“普”是遍一切处。这个“贤”呢,是最妙最善。这位菩萨的心、愿、行及身、口、意,无一不平等..

彻悟大师「十信」解读

佛法大海,信为能入,众生对于至极圆顿、唯佛与佛乃能究竟的净土法门,生信尤难。而信在净土法门的修学中又起着关键性作用,何以故?净土法门以信、愿、行为三资粮,非信不足以启愿,非愿不足以导行,非持名妙行不足以满所愿而证所信。三者具有内在钩锁、相辅相成的关系,信心不具..

南怀瑾老师:没有做到“止”,修行是白费功夫,做事业也不会有成就

“先依如来奢摩他行,坚持禁戒,安处徒众,宴坐静室。”要证得真实之境,应如何修行呢?必须“先依如来奢摩他行”,此如来是指十方叁世壹切诸佛,不是单指壹个世尊。“奢摩他”是梵音,翻成中文是“止”的意思,止是修定之因,得定是修止之果。“奢摩他行”修止的法门是共法。修止..

度化众生需要哪些能力?

问:要度化众生,需要哪些能力?索达吉堪布答:《文殊师利宝藏陀罗尼经》云:“速悟七辩才,愿如文殊等,演法无穷极,导引群生类。”所以我们应该发愿:愿我很快具足文殊菩萨那样的七辩才,能够演说无量法门,将无数众生引入解脱道。其实每个人都应该拥有文殊菩萨的智慧、观世音菩..

大安法师:念佛也是开发智慧的胜妙方法

第二十九愿:设我得佛。国中菩萨。若受读经法。讽诵持说。而不得辩才智慧者。不取正觉。――《佛说无量寿经》阿弥陀佛悲心深切,他在因地为法藏菩萨时,考察他方世界,有些佛座下的弟子们,虽然也在修行,但是智慧辩才很有限,会让修行外道之法的人瞧不起。虑及于此,阿弥陀佛这一..

念佛也是开发智慧的胜妙方法

第二十九愿:设我得佛。国中菩萨。若受读经法。讽诵持说。而不得辩才智慧者。不取正觉。——《佛说无量寿经》阿弥陀佛悲心深切,他在因地为法藏菩萨时,考察他方世界,有些佛座下的弟子们,虽然也在修行,但是智慧辩才很有限,会让修行外道之法的人瞧不起。虑及于此,阿..

持往生咒的功德利益

往生神咒,全称“拔一切业障根本得生净土陀罗尼”,简称往生咒,是汉传佛教寺院《早晚课诵集》中十小咒之一。咒语全文只有54个字,非常容易背诵,但是却有无比强大的威力,持诵往生神咒,绝不仅仅是能未来得生净土,更是在现生当世就能收获非常明显而且巨大的功德利益。持诵利益由..

大安法师:阿弥陀佛教我们开智慧的方法

第二十九愿设我得佛。国中菩萨。若受读经法。讽诵持说。而不得辩才智慧者。不取正觉。――《佛说无量寿经》阿弥陀佛悲心深切,他在因地为法藏菩萨时,考察他方世界,有些佛座下的弟子们,虽然也在修行,但是智慧辩才很有限,会让修行外道之法的人瞧不起。虑及于此,阿弥陀佛这一愿..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