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迦牟尼佛

达真堪布:遇到一种违缘,就能提高一个层次;遇到一种障碍,就能增长一种智慧

若想获得美妙的佛果,得到非常殊胜的成就,一定要修忍辱。我们随时都要提醒自己生起嗔恨心的过失和修持忍辱的功德:嗔恨心有非常大的过患,忍辱有非常大的功德。所以我们不管在什么样的情况下,都应该修忍辱,不应该对众生生起嗔恨心。“一切损害如宝藏”。对修行人来说,一切损害..

嘎玛仁波切:如果没有智慧,善良跟愚昧是同等的,善良和智慧缺一不可

很多时候,善良跟愚昧是同等的我们世间有很多人,善良到不太使用大脑去思考。现实生活中,因为心地善良,轻信别人,误入歧途的人也特别多。所以说,不仅要有善良的心,还必须要有智慧,如果没有智慧,善良跟愚昧是同等的。人有一颗善良的心就像是肥沃的土地,可以用善良的心做好事..

净慧长老:无相偈

我今天讲的可以分两个部分,一是试图对这七天当中讲演的一些根本问题做一个归纳,二是想用很短的时间讲一讲《六祖坛经》与生活禅。先讲第一个问题。各位老师的讲课,都是如理如量地对很多的法义进行了阐述。我只能简单地提几点,使大家在思想上有一个比较清晰的认识。第一是关于佛..

佛像的种类

佛陀应身的金容涅已经两千多年了,生在末法时代的我们,只能瞻礼到佛陀的圣像,初学者也只有从圣像上才可以对佛陀庄严的相好,慈悲的金容稍有认识。今以佛陀圣像来说明我们对佛陀应有的体认。佛陀的圣像,有人说这是偶像,向偶像敬礼,没有什么不好。因为任何人都不能离开偶像观念..

大乘佛教里的“佛身”

‘佛在世时我沉沦,佛灭度后我出生,忏悔此身多业障,不见如来金色身。’一般佛弟子常以生不逢佛世,未能亲睹佛陀的身相金容而引为憾事。然而在两千多年前进入涅的佛陀,其实只是佛陀的应化之身,佛陀真正的法身如同虚空,横遍十方,竖穷三际,随时随地与众生同在。有关佛身之说,..

生理病冤业病恶业病,持戒念佛还生病,是重罪轻报

量子力学家知道这个原理,所以今天他们提出以心控物,我们的念头可以控制物质环境,地球上的灾难可以把它化解,在理论上讲决定讲得通。所以科学家告诉我们,地球上的居民如果真正回心转意,从今天起,弃恶扬善、改邪归正、端正心念,地球上什么样的灾难都可以化解。释迦牟尼佛在经..

索达吉堪布:布施只会让你越来越富

布施,只会让你越来越富。如今的人们,不太明白因果的取舍关系。原本发财需要布施之因,他们却为了发财,一味地掠夺;明明长寿需要放生之因,他们却为了长寿,一味地杀生------最终只能南辕北辙。现在很多人都希望发财,想方设法改变风水、生辰,以期自己财富盈门、财源广进。其实..

一句弥陀就能成佛,为何还要讲法四十九年

问:法师,既然一句阿弥陀佛能往生成佛,世尊为何讲法四十九年?宏海法师答:大家要知道,释迦牟尼佛一代教法四十九年,他要千机并育。他讲法的任务要顾全大局,顾全大局是什么呢?就是说有些众生,这辈子要种种子,有可能就跟他结个缘,这辈子就让他见一下释迦牟尼佛,或者听一次..

到极乐世界能得寿命无量,修行永不退转

又舍利弗,极乐国土,众生生者,皆是阿跋致。佛陀又向舍利弗尊者说道,在极乐世界,众生一旦往生到极乐世界之后,全部都会入到不退转位。不但是现在已经在西方极乐世界的,都是声闻菩萨,就是陆陆续续往生到那里去的众生,也都是只有慢慢地往上修上去,没有修退转的。阿跋致,是梵..

禅宗的无味之味

参禅这个修行方法我个人认为是佛教诸多法门中最奇特的一种方法。说它奇特乃是因为所有其他的方法都要运用我们的思想、意识、分别,通过思想意识、通过对一定的知识概念的了解,进一步落实到操作上、落实到实践中,只有参禅这个方法很奇特,它把我们的意识,我们一直以来习惯的各种..

圣严法师:燃顶、燃臂、燃指有必要吗?

根据原始佛典以及比丘戒律,凡是损毁、伤害、虐待自己的肉体,均非佛所允许。至于印度苦行的外道,用火、用水、用刀,以及种种自虐方式,使自己的肉体受苦,作为修行的方法,目的是为自己赎罪而求得神的宽恕。其起源可能跟用动物乃至生人祭神有关,神类喜欢血食,以生肉供养是表示..

达真堪布:自以为离成就不远,其实可能还没有入门

释迦牟尼佛在印度菩提树下成道后共转了三次法轮,现在佛的教法也还没有隐没,虽然快到像法时期了,但如果能精进修行的话,还能成就。什么是像法时期?就是在表面上都有,实际上没有。现在就已经有预兆了,无论是藏地还是汉地都有很多规模很大的寺院和道场,可是没有道,这就是快要..

娑婆世界是指什么?怎么理解?

“娑婆世界”有不同的解释:狭义的说,就是指我们所在的这个苦难的世界。佛经里说的婆娑世界是指“人的世界”,也便是永远存在缺憾而不得完美的世界。熙熙攘攘,来来去去,皆为利往。人活在这婆娑世界中就要受苦,而这苦字当头却也不见得立时就能体会。便是体会了也不等于解脱,看..

恭逢释迦牟尼佛涅纪念日!祈愿正法久住、众生早日破迷开悟、离苦得乐!

今天3月21日农历二月十五,是佛教重大节日-释迦牟尼佛涅日。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释迦牟尼本是古印度迦毗罗卫国太子,父名净饭,母名摩耶,二十九岁出家,三十五岁成道,说法四十五年,八十岁时示现涅。《释迦牟尼佛传》记载:佛陀不久进入了拘..

悟显法师:吃素不需要里由

过年过节一定不可以杀生吃肉,这是佛弟子一定要做到的。还有,不要煮荤腥给家人吃。一年刚开始,要有个好兆头,绝对不煮荤腥。在过年的时候,你煮荤腥,你杀人全家,你家就会有灾殃。所以,绝对要求学佛人要吃素,因为特别有一些人在过年过节时,会随顺人情、会自己乱开缘。你的开..

圣严法师:“缘”分为哪些种类?

缘又可分为四种:因缘、次第缘、缘缘、增上缘。因缘是主缘;次第缘又名等无间缘,是前后两个相连接的主缘之间不容任何他缘加入;缘缘又名所缘缘,是主缘因对象而有活动;增上缘是以上三缘之外对现象生起的一切助缘。这四缘本系唯识学上对于诸法生起的原因作分解说明,相当难懂,今天..

宏海法师:如何让自己一心不乱,增强记忆力

问:一、在修行的过程中如何让自己一心不乱?二、怎样才能增长智慧、增强记忆力?答:首先一个一心不乱,如果做到的话已经非泛泛之辈了。那么我们在学修佛法的时候,我不知道这位同修,他已经学修到了一个什么地步,或者是时间有多久,或学修相续有多长的一个过程。那么一心不乱有好..

佛陀“四依法”之详解

世尊灭度的时候说的四个依据,留给我们判别到底什么样的法才是正法:第一、依法不依人;第二、依义不依语;第三、依了义不依不了义;第四、依智不依识。第一、依法不依人。佛不在世了,我们能守住佛的遗教「四依法」,就等於佛在世没有两样。特别是在我们现在这个世间,现前这个阶段..

释迦牟尼佛涅日,让我们聆听佛陀最后的教诲

今天3月21日农历二月十五,是佛教重大节日-释迦牟尼佛涅日。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释迦牟尼本是古印度迦毗罗卫国太子,父名净饭,母名摩耶,二十九岁出家,三十五岁成道,说法四十五年,八十岁时示现涅。《释迦牟尼佛传》记载:佛陀不久进入了拘..

农历二月十五释迦牟尼佛涅日,祈愿众生功德圆满

释迦牟尼,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意译“能仁寂默”,也是“释迦族的圣人”之意。释迦牟尼出生、出家、成道与涅的具体时间,经典以及相关史书记载不一,或以为佛陀降生于公元前六二三年,二十九岁出家,三十五岁成道,说法四十五年,八十岁时(即公元前五四三年)涅。汉传佛教、南传..

什么是真正的供养僧?

问:第一个问题,老法师常说不要看别人的缺点。但在日常生活中,乃至弘护正法的道路上,往往会遇到一些令人很难理解的人事问题。说出来怕讲是非,反成小人;不吐为快,心中困惑不已,请老法师开示。答:这桩事情说起来是我们无始劫来的烦恼习气,能不能除得掉?说实在的话,能。我是..

什么是“将错就错,西方极乐”?

问:宋朝的杨杰,临终说了一首偈:「生亦无可恋,死亦无可恋,太虚空者,之乎者也,将错就错,西方极乐。」答:他对於「将错就错」怀疑!这个事情,我早年学佛,亲近李炳南老居士,我到台中不是跟他学净土,是跟他学讲经的。他讲经讲得好,我们很佩服,是去学讲经不是去学净土。李..

悟正法师:“观世音菩萨”名号怎么来的?为什么这么灵?

译名观世音菩萨,是一位悲心恳切,觉照圆明,寻声救苦,随类应现,并与娑婆世界因缘最深的等觉大士。以处处展现“于苦恼死厄,能为作依怙,具一切功德,慈眼视众生”的大悲精神著称于世。在《法华》、《楞严》两部重要佛教经典中有着集中反映。观世音菩萨,梵文Avalokitesvara,汉..

(诗词拜佛)临江仙顶礼释迦牟尼佛涅日

(诗词拜佛)临江仙……顶礼释迦牟尼佛涅日(农历二月十五日)舍弃功名求大彻,细观明察红尘。菩提树下译经文,宏扬慈善爱,普度众黎民。一世倾心兴佛教,布施聪慧善根。涅归逝化天神,真经留万代,四谛永传承。..

猕猴修行得道 你得到哪些启示?

编者按:你认为学佛修行的基础是什么?怎样才能使自己正确的走上修行之路?请看今天凤凰网佛教的《佛教故事》,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内心专注、不被私心杂念所干扰最重要,一群猕猴模仿僧人转塔,诚心念经,就可转世成为天人。人类肯定比猴子聪明的多,也正因为这一点,人类的私心杂念..

黄念祖居士《无量寿经讲座》14集

黄念祖居士1988年讲于北京中国佛学院所以我们本师释迦牟尼佛,究竟的极果,“乘大愿船”。为什么说乘大愿船?咱们的本师无量无量尘点劫尘点劫以前,久已成佛。但是“以大愿故”,还示现到了尼泊尔出生,所谓这一种完全是示现成佛,为度我们啊!所以才演说这一部经。而且将来一切经..

快速增加福报的方法

一戒杀放生:归依佛法的人,要有慈悲之心。不能戒杀,他的慈悲恐怕要打上折扣了。我门在日常生活中,要学会与一切众生和平相处,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保持居住环境的整洁。儿时的我由于无知造尽杀业,现在回想起来还是毛骨悚然。正因如此,疾病和痛苦便是我成长过程中形影不离的伴..

怎样是“诸恶莫作,众善奉行”

七佛通戒偈: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此偈从内容来看有两个层次:一是“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奉行去恶为善以保持思想清净和行为规范,这是尚有善恶相对立的属于世俗层次的伦理。佛教又称“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是“有漏善”。“漏”是烦恼,即带有烦恼的善。1..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