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谛的内容无常变坏的依正二报,使众生造业受苦。世间法就是无常的,不断在变化,中国的《易经》称它为「生生不已」,在佛法则是「生灭不已」。因为在生的同时,已经有了灭的、坏的现象,事实上,生灭是一体的两面,同时进行。无常的现象,可分三类的四相,来解释说明:1.生住异灭..
释迦牟尼佛
圣严法师:提起与放下
提得起。放得下现今社会到处有着问题,就是因为我们的社会正在变动的缘故。当我们的身体在跟著社会脉动而在动的时候,还要保持心不动,是件很难做到的事。如何能在动中取静,一方面须有正确观念的指导,另一方面还要有踏实的修行工夫。以下我们就来谈如何‘提得起·放得下’。一、..
“信他”的含义
信则信自,信他,信因,信果,信事,信理。——蕅益大师《佛说阿弥陀经要解》信他,是指从佛的那一面产生信心。主要从三个方面来说。首先,信释迦佛所言不虚。释迦牟尼佛来到我们这个南阎浮提,一代时教千经万论处处劝导我们往生西方极乐世界。释迦牟尼佛绝对不会讲假话,一定要相..
你怎么对待别人,最后一定回报在你身上
再说个故事,这是发生在日本的真实故事:有一位妈妈要到楼下买东西,她将两岁的孩子留在家里。她想:“下去一趟顶多十分钟,买完东西就上来,应该不会有事。”当她一到楼下,邻居跟她打招唿,她抬头一看,看见自己的孩子爬出窗户,一个不小心,孩子掉了下来。当时她穿着高跟鞋而且..
圣空法师:诵楞严咒能不能往生?
摘自《54届楞严法会》答:在《楞严经》里这样讲的,我们往生的时候,随着你自己的愿力,你说我想见释迦牟尼佛,就见释迦牟尼佛;你说我要见阿弥陀佛,就见阿弥陀佛;我要去见弥勒佛,就见弥勒佛;你说我要见东方药师琉璃佛,就去见东方药师琉璃佛;我要见卢舍那佛不来不去,当下真..
表现自己的特长是否是一种欲望
一信徒问师:师父,表现自己的特长,是否也是一种欲望?师答:那就要先问问您的动机了,是为了表现自己给别人看,还是奉献自己成就别人?这种界限只能看自己的发心了。但古人给我们总结了一个经验,就是:“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对了解我们的人,表现什么他们都会理解;对我们有偏..
大安法师对萧平实若干种净土著作的辨析
问:弟子最近在福州寺院看到上海佛学书局出版的《念佛真实义》等几本书,作者是台湾觉云居士。上网一查,乃知是萧平实之作。此人颠倒黑白,附佛之说,如今摇身一变,又以净土宗善知识自居,彻底否定净土宗历代祖师。不明真相之人,极易受其迷惑,破坏行人念佛往生之信心,毒害极大..
星云大师:怎样才算真学佛 你学到了第几层了?
学佛信佛(资料图)随着“人间佛教”的风起云涌,现在举世的佛教徒增加了。平时经常听到有人统计说台湾的佛教徒有多少,世界的佛教徒有多少,但是总说虽然都是佛教徒,其中却有“信佛”、“求佛”、“拜佛”、“念佛”、“学佛”与“行佛”的不同:一、信佛一般人信佛,刚开始仅止于..
如何才是人生的快乐根源
一、身心的健康。身心健康是快乐最重要的条件,西谚云:"健康生快乐,快乐生健康。"试想,你的身体四大不调,卧病在床,或者你的心中三毒炽盛,障门大开,起惑造业,能快乐吗?有人说欢笑能补脑,胜于服食药物;每日笑口常开,身体自然能健康调和。二、仁慈的心念。有仁慈心肠的人..
称佛名号相应为要
称彼如来名者,谓称无碍光如来名也。如彼如来光明智相者。佛光明是智慧相也。此光明照十方世界无有障碍。能除十方众生无明黑暗。非如日月珠光,但破空穴中暗也。如彼名义,欲如实修行相应者。彼无碍光如来名号,能破众生一切无明,能满众生一切志愿。然有称名忆念,而无明犹在,而..
阿弥陀佛也是古佛应化
在《大佛顶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中,大势至菩萨谈自己的修证方法——忆佛念佛,追溯到了非常久远的时代,说明念佛法门的缘起是大不可思议的,是非常古老的一个法门。当时他遇到一尊佛出现世间,这尊佛称为无量光佛。无量光佛之后又有十二尊如来,相继在一个大劫里面示现成佛——“..
“圣僧”在大乘佛法里指的是几地菩萨?
圣僧”在大乘佛法里指的是几地菩萨?有人问“圣僧”在大乘佛法里指的是登地菩萨以上?是几地菩萨?“再来人”指的是几地菩萨?诸位善士!佛教以三宝为中心,所谓三宝,即是佛、法、僧。僧有圣僧及凡夫僧。初地以上的菩萨及初果以上的出家人为圣僧,一般的出家人为凡夫僧,住持佛法,则..
佛说种种法 应生不同机
我们说末法众生有个特点,不知恩不报德,很多众生对释迦牟尼佛的恩并不了解。因为释尊在这个五浊恶世——劫浊、见浊、烦恼浊、众生浊、命浊中竟然还能成佛,成佛竟然还能说一个一切世间特别难信的法门,这桩事情那就是稀有啊,稀有的大事因缘。所以《佛说阿弥陀经》中就用十方诸佛..
宗柱法师:百八首诗胜楚歌,闻者厌离娑婆
净土宗十一祖省庵大师(1686~1734年),活动于清朝的康熙、雍正年间。大师宗教兼通,精进实修。早年依绍昙法师深研经教,对三观十乘之旨、性相之学无不通贯。绍昙法师为授记,传天台灵峰法脉,为第四世。后来大师又叩灵鹫和尚于崇福寺,参“念佛是谁”话头,禅修精进,历经四个月..
逆境要忍,顺境更要忍
现代人往往火气很大,因此整个社会总是弥漫著一股暴戾之气,而这种瞋心,就是我们常常说的「无明火」。人之所以起瞋心,是由于个人的欲望、贪爱不能得到满足;或是虽然得到了,但又失去了。因为非常在乎自我,所以只要能够顺自己的意就不会起瞋心,偏偏世间不如意的事十之八九,于..
释迦牟尼佛因地的大悲愿心
释迦牟尼佛因地的大悲愿心——《净土宗教程》讲记二十二今天我们讲第二讲,翻到第一编“净土宗的成立”。我们主要讲第一章,净宗之教起所因,就是净土法门教法的缘起。这个问题我们做一些深入了解,真的会感觉到释迦牟尼佛和阿弥陀佛那种无尽的悲心。我们每天读诵《阿弥陀经》,《..
自称某大师弟子的人聚会过除夕,该怎么拒绝
一信徒问师:师父,一个自称是某位大师的弟子的人,邀请我去他们聚会的地方一起过除夕,我不想去,但又不知道怎么拒绝,现在很苦恼,求师父开示。师答:这有什么好苦恼的啊,直接把不能去的理由告诉他就行了呀!他要是真拿你当哥们,肯定会理解你。就怕我们被对方“某某大师”的弟..
财富怎么来的?贫穷为什么还在?
财富(资料图)经云:财富从布施中来,贫穷从悭贪中来。长寿从慈悲中来,短命从杀生中来。尊贵从持戒中来,卑劣从破戒中来。庄严从忍辱中来,丑陋从瞋恚中来。高位从恭敬中来,下位从憍慢中来。因果有一个对应关系,比方财富怎么来的呢?是从布施的心跟布施的行为创造出来的。贫穷怎..
佛度有缘人
佛能不能度众生,众生能不能被度,这其中的关键就是看有没有缘。有缘就容易度,没缘就度不了,不在于水平的高低。释迦牟尼佛有一次碰到须达长者家的一个老婢女,就度不了她。她一听到佛的名字就不愿听,看到佛来了就躲。佛放光让她四面躲不了,她就蒙着眼睛不看,这就是无缘。佛知..
竺摩法师:人生该不该有信仰
人生渺渺,世事茫茫,何去何从,很难确定,原因是个人的力量有限,对人生的认识亦不够,对人生世界所发生的许多复杂问题实在不易解决,所以应有一个信仰的对象,那面对现实社会,会更理智更有信心,不致於傍徨歧路,不知如何是好。有些人认为人生不需要有什么信仰,只要信仰自己就..
人生为什么不能十全十美?财富 长寿从哪里来?
财富从哪里来?长寿从哪里来?美貌从哪里来?(资料图)经云:财富从布施中来,贫穷从悭贪中来。长寿从慈悲中来,短命从杀生中来。尊贵从持戒中来,卑劣从破戒中来。庄严从忍辱中来,丑陋从瞋恚中来。高位从恭敬中来,下位从憍慢中来。因果有一个对应关系,比方财富怎么来的呢?是从布施..
传喜法师法语:从生命的束缚中解脱
从生命的束缚中解脱佛教的智慧具有穿透力,当我们带着这种智慧来思维生命、解剖生命时会发现,我们的生命完全不由自主。我们被时空所束缚,被生老病死所束缚,活在表面繁荣的危机之下,没有找到解决危机的办法。我们学佛的目的,就是要找到生命的真谛,解决生命的困惑。释迦牟尼佛..
梦参老和尚:我们有什么可骄傲的呢?要谦恭卑下!
谦卑(资料图)有些人当他得势或是升官、发财的时候,他六亲不认了,他不了解,这些是不常的,反而傲慢得不得了。或者是他有学问,轻视没学问的;或是他有财富,轻视穷人。这些都不可以,要把骄慢转成谦恭卑下。例如说,战国时候,齐国的宰相晏子,为人非常的谦虚,小心谨慎,很怕说..
警醒:修道不须向外求
修道不须向外求谁能把六根、六尘,六识这十八界降伏,令它们不造**,谁就是菩萨。谁能把自己的感情收拾干净,没有邋遢,谁就是菩萨。菩萨也不哭也不笑,随时随地都自在,无拘无束、无挂无碍、无烦无恼、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学佛的人,要在这个地方用功夫。禅宗以不立文..
佛陀最笨的弟子
在释迦牟尼佛的弟子中,周利槃陀伽是最笨的一个人。他的哥哥教他一个偈颂,他三年都记不下来,奇笨无比,所以哥哥就觉得他不具备出家的根机,叫他还俗。周利槃陀伽为此很痛苦,在路边哭哭啼啼时,正好遇到了佛。佛问怎么回事?他说哥哥要他还俗,说他没有修道的根机。佛观察了他的..
传喜法师:亲近善者才能改变命运
孟母教子断机杼亲近善者才能改变命运一个人命运的转变,除了自己努力外还要亲近善人、学习好人。古代的孟母三迁;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孟子小时候贪玩,模仿能力很强。他家原来住在坟地附近,年幼的孟子常常玩筑坟墓或学别人哭拜的游戏。孟母认为这样不好,就把..
认真念佛,自然就有成就的那一天
在释迦牟尼佛的弟子中,周利槃陀伽是最笨的一个人。他的哥哥教他一个偈颂,他三年都记不下来,奇笨无比,所以哥哥就觉得他不具备出家的根机,叫他还俗。周利槃陀伽为此很痛苦,在路边哭哭啼啼时,正好遇到了佛。佛问怎么回事?他说哥哥要他还俗,说他没有修道的根机。佛观察了他的..
不要老以为自己业障深重 你本来就清净
不要老以为自己业障深重,你本来就清净(资料图)这里所要诠释的观念,就是《楞严经》一再强调的一个观念:“不为物转,则能转物,即同如来。”就这一句话!我们这个明了的心,刚开始是“为物所转”,这个“物”就是一个假相,凡是有相状的,就叫做“物”,我们的心是没有相状的,那..
净宗十三祖的由来与净土思想的传承
净宗十三祖的由来与净土思想的传承(资料图)能够称为祖师的,无论是宗门、教下还是净土宗,一定要悟明心地。禅宗一定是要大彻大悟,教下一定要大开圆解,在净土念佛这一宗里面,也一定要得念佛三昧。而且是道盛德隆,具有很强、很大的弘法力度,这样才能堪称为祖师。祖师一般是能够..
圣严法师:靠自己获得解脱
圣严法师我常常想,现在这个社会真是不可思议,什么事都讲究快速,连修行也不例外。很多人都以为找到一位大师,有一套秘方,就可以立即成佛。那有这么便宜的事呢?当然,也不能怪大家有这样的想法,我们在《楞严经》里面,也看到佛陀的大弟子阿难,在佛前忏悔说,他以为跟在佛陀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