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严经

5月2日(农历四月初四),恭迎文殊菩萨圣诞日

5月2日(农历四月初四),恭迎文殊菩萨圣诞日文殊菩萨是大乘菩萨之首,佛经中常称为文殊师利法王子,也称为妙吉祥菩萨,在《华严经》的描述中他和普贤菩萨是本师释迦牟尼佛的左、右胁侍,他们合称为“华严三圣”。文殊菩萨智慧、辩才第一,为众菩萨之首,又被称为“大智文殊菩萨”..

什么五戒是良师

五戒是良师妙莲老和尚开示目录壹.五戒是良师-第一条:不杀生戒壹.五戒是良师-第二条:不偷盗戒壹.五戒是良师-第三条:不邪淫戒壹.五戒是良师-第四条:不妄言戒壹.五戒是良师-第五条:不喝酒戒贰.不说四众过戒参.结劝奉行肆.戒海释疑壹?五戒是良师一、止恶修善依佛戒在未讲..

五戒相经笺要集注

五戒相经笺要集注五戒相经笺要集注序◎广化律师夫五戒者,一切世出世间诸善法戒之根本也。佛法以五戒开演八关斋戒、沙弥十戒、比丘二百五十戒、比丘尼三百四十八戒,甚至梵网菩萨十重四十八轻之一切戒法。依之渐次修学,三聚悉持,清净无犯,得圆满成就尸罗波罗蜜,甚至圆满无上菩..

什么是皈依三宝的意义

皈依三宝的意义星云法师目录皈依的意义三宝的意义三宝的种类为什么要皈依三宝皈依三宝的法度模范皈依三宝的利益皈依者应留意的事项若何做一个佛教徒附录--三宝的呼唤皈依的意义皈依是「皈」投「依」靠的意思,也含有救济、救护之义。三皈依是指归投三宝、依靠佛、法、僧三宝,借着..

皈依三宝的介说

皈依三宝的介说惟觉法师皈依三宝的介说(一)于自由时报92.08.14(四)刊载皈依三宝,一般称为三皈依。佛教所说的三宝是指佛宝、法宝及僧宝。古德云:「滔滔苦国内,三宝为舟航;炎烈焰宅内,三宝为雨泽;冥冥大夜中,三宝为灯塔。」说明三宝对众生的恩惠恩泽无穷无尽。「滔滔苦国内..

优婆塞五戒便学录

优婆塞五戒便学录云南鸡足山释圣闻汇编释题优婆塞译为近事男,或清信士。南山《行事钞》引《杂含经》云:何名优婆塞?在家清白,修习净往,男相成就,口说三皈是也。五戒杀戒、盗戒、淫戒、妄言戒、喝酒戒。二埋律师《在家律学》:提到戒,就有四位分别:戒法、戒体、戒行、戒相。..

《仪轨》中七支供的说明

《仪轨》中七支供的说明七支供出自经中之王《华严经普贤行愿品》,在佛法修行中有着重要地位。普贤菩萨的大愿,又称十大愿王,内容极为殊胜。所有十方世界中等四颂为礼敬支,个中初一颂为三门总礼,后三颂为互异礼敬。以诸最胜妙华鬘等三颂为赡养支,个中前二颂为有上赡养,后一颂..

皈依的利益

皈依的利益皈依能为我们带来什么利益?或许有人会认为奇怪:学佛者也讲究利益吗?事实上,学佛并非排斥利益,只是不执著利益,以无所得的心来看待这一切。但不执著利益,并不影响应得的利益。事实上,学佛本身有大利益:一是暂时利益,即人天福报;一是究竟利益,即成佛。《金刚经..

悟不在坐,亦不离坐

悟不在坐,亦不离坐――读圣严法师《禅悟与静坐》偶感切实其实,正如圣严法师指出的,禅并不一定要静坐,然则要有静坐的基本。(见《禅悟与静坐》,下引同,不另注)静坐的利益,越来越获得人人的认同。可以说,哪怕只是为现代人的身心疲惫供给一种安顿的方便,静坐也是值得推荐的..

何为男身七宝,女身五漏

/*Generator:eWebEditor*/p.MsoNormal,li.MsoNormal,div.MsoNormal{margin:0cm;margin-bottom:.0001pt;text-align:justify;text-justify:inter-ideograph;font-size:10.5pt;font-family:"TimesNewRoman";}div.Section1{page:Section1;}/*Generator:eWebEditor*/文殊师利:男身具七..

二月十九,恭迎观世音菩萨圣诞

观音菩萨,本名观世音,梵语音译为阿那婆娄吉低输或阿婆卢吉低舍伐罗,与我国汉族寺庙中的文殊、普贤和地藏菩萨一起,并称为四大菩萨。在佛经中,称观音为大慈大悲的菩萨,受苦受难的众生,只要诚心诚意地念诵其名,观世音菩萨即时观其音声,皆得解脱,其名即由此而来。据说观音菩..

皈依的正行-法随法行

法随法行修行,是生命改造工程,这就需要反复赓续地练习。尤其是对于一些基本修行内容,更应念念不忘,不时不忘。此处重点介绍皈依修习、发心、五戒及四无量心。皈依之后,首先应以响应修习增长对三宝的信心,使之果断不移,甚至宁舍生命亦不舍皈依。藏传佛教各宗派中,均安排稀有..

因皈依而有各种窍门的施设

因皈依而有各种窍门的施设佛法有八万四千窍门,究其实,皆未离开皈依三宝的范畴。可以说,离开三宝就没有佛法。昔时,阿底峡尊者入藏后,见人们皈依之心不切而四处传讲皈依,时称皈依喇嘛。开始也有很多人不以为然:谁不懂得皈依呢?我想,在座的不少人看到本次讲座通知时,或许也..

第三篇 判教

第三篇判教壹判教的起源判教是将佛陀平生所说的教法,依教说的形式、方法、顺序、内容、意义等,加以判别、解释,以明佛陀一代教法的真义。判教在中国特别盛行。这是因为鸠摩罗什译经时代的学者,对于佛说的经典各有不合看法。罗什圆寂之后,六朝之间,对于经典的翻译更为隆盛,不..

第一篇 三藏十二部

第一篇三藏十二部壹媒介释尊说法四十九年,为后世留下千古不灭的真理。当时没有文字,这些教理都是以口口相传的方法记忆传承。佛陀入灭后,学生们为了避免遗教散佚和确立教法,以大迦叶为上首的五百学生,进行第一次的经典结集,由阿难诵经,优婆离诵律,然后由诸长老将诵出的经、..

第四篇 四无量心

第四篇四无量心壹四无量心的意义四无量心是指菩萨普济群生所应具备的四种精神──慈无量心、悲无量心、喜无量心、舍无量心,以现代的话来说,就是以无量的与乐心、拔苦心、欢乐心和包涵心来广度一切有情。「无量」两个字,涵盖了「四心」的因、缘、果、德各种相状,具有下列殊胜的..

第五篇 回向

第五篇回向壹回向的意义与种类回向是佛教极为殊胜而独特的修行窍门,回向的道理就好象手持蜡炬引燃其它的蜡烛,原来的蜡烛本身的光线不只不曾减弱,反而因为点亮其它的蜡烛,而使室内加倍通亮;回向好比将一粒种子再播种到田里,种子经由抽芽、开花,而结成累累的果实;珠宝散于遍..

第二篇 发心立愿

第二篇发心立愿壹媒介我们做任何工作,一定要先制定目标,有了目标才有努力的偏向;有了偏向,干事才能著力。制定目标就是立志,在佛教称为发心立愿。贰何谓发心立愿发心立愿,是学佛的根本。发心,又称初发意、新发意、新发心、初心、发意等,是指发自心坎的意念。《华严经》说,..

净土法门法语:一念为人是正是福,一念为自己是邪是罪

1我们读《华严经》,《华严经》到末后,文殊、普贤两位大菩萨都发心求生净土,他们两个人带头,华藏海会四十一位法身大士,都跟着文殊、普贤到极乐世界亲近阿弥陀佛。2我们想想这个境界:华藏世界的教主是毗卢遮那如来,文殊、普贤是毗卢遮那佛的大弟子,候补佛,等觉菩萨,他们在..

净土法门法语:不修十大愿王,生不了极乐世界

「本经会中,以普贤菩萨为一切菩萨之上首」,他做一个总的代表,代表出家的,跟《华严经》上所列的完全相同。「余文殊、弥勒、贤护等出家在家菩萨,暨十方来会无量无边之诸大菩萨,皆悉遵行普贤大士之德」,这一句重要,我们要特别重视。普贤菩萨所表的法,是成佛的第一法,我们要..

念佛与参禅的关系

我们人生住在娑婆世界里,如同在苦海中,是以没有一小我不想离开苦海的。但离开死活苦海,便需佛法。佛法的真谛,严格的说起来,是无法可说,那有言语文字形相呢?《楞严经》说:但有言说,都无实义。可是为接引一般各类根机不合的众生,致有无量的窍门。在中国的佛法,有人分出为..

憨山大师:佛祖之心,本无二也

问:佛说顿教渐教,禅开顿门渐门。二教二门,是同是别?答:佛祖出世,本无法可说。然法本无说,何有顿渐差别?言顿渐者,特为机设,非干法也!然教有顿渐者,如毗卢遮那初成正觉,于菩提场说《华严经》,顿示平等法界心地窍门,直示无遗。如日初出,先照高山,后判教者,称为圆顿..

“四缘”说

印光大师开示:“如未成正觉,众生堕三途,皆不出因果之外。”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有前因后果,绝对没有突然无因而生的果,也没有突然无果而灭的因,有因必有果,有果必有因,这种自然规律是非常科学的。二千五百年前释迦牟尼便已总结了前人的经验,经过自己高度的智慧分析与深入地实..

各种动物在佛经里的寓意

佛教以慈悲为怀,视众生平等,这其中也包括了动物。佛法认为所有的生命都是平等无二的,在本质上并无差别。由于因缘果报的关系,所以现前的生命形态各有不同。而佛陀善于根据众生不同的根性,以不同的教理说法,度其出轮回苦海。在佛陀的各种说法当中,譬喻说法是比较生动、形象的..

死后中阴身的定义与寿命

中阴身的定义自亡者断气,第八意识脱离躯壳,至转世投胎前之历程称之为「中阴身」。所谓「前阴已谢,后阴未至,中阴现前。」前阴已谢指此期寿命已尽,后阴未至意谓尚未投胎。就一般而言,人死后皆有中阴身。然大善大恶者则无。一人生前积极行善,认真修行,对三宝及净土深具信心,..

佛门教学的表法艺术

佛门教学的表法艺术-供水篇(第一集)我们在佛前的供养中,最重要的是「供水」。水代表什么?水代表心,看到这个水就想到我的心要像水一样的干净,没有污染,清净心;像水一样平,没有起波浪,平等心;像水一样能照,水清净、水平等,它就有照的作用,照是觉。那一杯水表什么?清..

第三篇 从自利到利他

第三篇从自利到利他壹媒介佛教分有大乘与小乘,大乘是指发上弘下化菩提心的菩萨,小乘是指以自己的解脱为主要目标的声闻、缘觉。乘是车子的意思,喻指能够将众生从烦恼的此岸载至觉悟彼岸的教法。菩萨发心普济群生,故称大乘。《大乘肃静经论》卷十二载,大乘的大有七种意义:1.缘..

第一篇 从人道到佛道

第一篇从人道到佛道壹媒介佛教是以工本钱的宗教,《维摩诘经》说:菩萨随其方便,则成就众生;随成就众生,则佛土净;若菩萨欲得净土,当净其心,随其心净,则佛土净。意思是说佛国、佛土在众生身上求,离开了众生,就没有佛,离开了群众去求道,是没有道可求的。佛陀在各类经论中..

第三篇 人世佛教的净土─唯心、华藏、佛光净土

第三篇人世佛教的净土─唯心、华藏、佛光净土壹华藏净土的特色《大方广佛华严经》中的华藏净土,是以清净法身毗卢遮那佛为教主,是个具足无量相海功德所肃静的妙境。在华藏净土中,三世诸佛同为一际,一一毛孔中涵容法界,一切境界都是重重无尽,甚深广大。能体会这种净土,一刹那..

第二篇 大乘不共法的净土─极乐、琉璃净土

第二篇大乘不共法的净土─极乐、琉璃净土壹极乐净土一、阿弥陀佛的本愿阿弥陀佛,是无量寿、无量光的意思,以圆满、弗成限量广摄一切功德,并以佛的聪明、愿力、光明拔济一切众生。自古以来,阿弥陀佛的净土思惟就已深入民气,我们可以从家家弥陀佛,户户观世音这句话中看到民间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