俱舍论

当代第一比丘尼隆莲法师:心经浅释

《般若波罗密多心经》今天大家要求讲《心经》,因为大家天天都在念,如果不讲一下,就容易产生误解。一、先释经题:《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佛教小乘在藏经中属于“阿含部”。“阿含”是音译。含:即包含。南洋国家没有大乘经典,只有五部阿含,中国只译了《杂阿含》、《长阿含》、《..

隆莲法师:《心经》浅释

今天大家要求讲《心经》,因为大家天天都在念,如果不讲一下,就容易产生误解。一、先释经题:般若波罗密多心经佛教小乘在藏经中属於“阿含部”。“阿含”是译音。含:即包含。南洋国家没有大乘经典,只有五部阿含,中国祗译了《杂阿含》、《长阿含》、《中阿含》、《增—阿含》,..

五逆重罪和诽谤正法的人会堕落到哪里

先讲“五逆重罪”和“诽谤正法”的人堕落到哪里?既然他往生不了西方了,那么“诽谤了正法”和犯了“五逆重罪”的人到底去哪里呢?根据《楞严经》上说「有谤大乘经典毁佛禁戒狂妄说法更生十方阿鼻地狱」“阿鼻地狱”就是无间地狱。《地藏经》也讲「若有众生出佛身血」刚才讲到了嘛..

星云大师:佛教的时空观

佛教时空观第一篇·时间(剎那不算短劫波不算长)1、前言晋朝田园诗人陶渊明有一首诗说:“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宜自勉,岁月不待人。”说明人自出生到这个世间上来,就在时间的不断推移中走过生命的历程。所以,人活着,便离不开时间的关系。时间本是一大长流,实在无法..

如何辨别自己的皈依是否如法

皈依是入佛法门的第一步。《优婆塞戒经》说:“若男若女,若能三说三皈依者,名优婆塞、名优婆夷。”(净三归品第二十)宗喀巴大师在所造《菩提道次第广论》中说:“是故皈依,是于佛教,能入大门。”(卷四,116页)是否获得皈依体是“内”道与“外”道的分水岭。而皈依体能否获..

佛法宗派大概

关于佛法之种种疑问,前已略加解释。诸君既无所疑惑,思欲著手学习,必须先了解佛法之各种宗派乃可。原来佛法之目的,是求觉悟本无种种差别。但欲求达到觉悟之目的地以前,必有许多途径。而在此途径上,自不妨有种种宗派之不同也。佛法在印度古代时,小乘有各种部执,大乘虽亦分“..

贫穷不是光荣 佛教也鼓励人们富有

正确的修行方法是中道一、佛教并不主张贫穷佛教主张物质生活是所有精神生活发展的基础,没有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作为基础,就没有作为情感生活和精神生活的人的主体生存与存在。当年,佛陀为了寻求解脱人类痛苦之道,六年苦修,骨瘦如柴,身体极为虚弱,犹不得要领,终于意识到极端..

《俱舍论略注》《俱舍论颂疏表释》特色及俱舍之弘扬

——宗宙法师在2016年5月1日敏公上师《俱舍论略注》新书发布会上的讲话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嘉宾、法师们、居士们:上午好!很高兴和大家在这里相会!今天坐在这里的每一位贵宾都是由着《俱舍论》这一书的因缘,也是由着《俱舍论略注》及《俱舍论颂疏表释》的作者——敏公上师的因..

智敏上师:人类的男女之别因何而生?佛经里这样说

【俱舍论颂疏】由渐耽味,地味便隐。从斯复有地皮饼生,竞耽食之,地饼复隐。尔时复有林藤出现,竞耽食故,林藤复隐。尔时有非耕种香稻自生,众共取之,以充所食。此食粗故,残秽在身,为欲蠲除,便生二道,因斯遂复有男女根生。【智敏上师讲解】“由渐耽味,地味便隐”,东西是越..

人类的男女之别因何而生?

【俱舍论颂疏】由渐耽味,地味便隐。从斯复有地皮饼生,竞耽食之,地饼复隐。尔时复有林藤出现,竞耽食故,林藤复隐。尔时有非耕种香稻自生,众共取之,以充所食。此食粗故,残秽在身,为欲蠲除,便生二道,因斯遂复有男女根生。【智敏上师讲解】“由渐耽味,地味便隐”,东西是越..

跟谁结婚是命中注定的吗?

【《俱舍论》颂疏原文】“释曰:上句标下句释,谓诸圣人,名正性定聚。造五无间者,名邪性定聚。”【智敏上师解释】那么自余凡夫,其他凡夫,圣者以外,无间罪以外,余下的当然是凡夫了,就是不造无间罪的凡夫,叫不定聚,不定性聚,这个性可加可不加,不加也可以,加也可以。【《..

佛教不是宿命论,而是创造命运

“释曰:上句标下句释,谓诸圣人,名正性定聚。造五无间者,名邪性定聚。”(《俱舍论》颂疏)那么自余凡夫,其他凡夫,圣者以外,无间罪以外,余下的当然是凡夫了,就是不造无间罪的凡夫,叫不定聚,不定性聚,这个性可加可不加,不加也可以,加也可以。“颂言余者,正邪定余”(..

凡夫性情不定,遇正则正遇邪则邪

不定性者,除正邪外所余有情,遇圣入圣遇邪入邪,名不定性聚。--《俱舍论》“不定性者”,那就是一般的凡夫,除了正性聚、邪性定聚之外,所有的有情,他碰到圣者,他可以入圣,遇到邪的恶知识,邪友,恶友,可以入邪,不定聚。所以说凡夫修行要找环境,你说凡夫不找环境的话,你随..

供佛斋僧的缘由及功德

供佛斋僧是佛教的一种传统,也是为了让僧俗二众有培养福报、消除业障、积功累德、报恩报德的机会,佛陀特别指定的方法。经云:“佛弟子要行慈者,皆应为所生现在父母、过去父母,于七月十五日佛欢喜日,僧自恣日,以百味饮食、新鲜果品,施十方僧众,祈愿现生父母增福增寿,无一切..

修行者为什么必须节制淫欲

从此大文第二,便显余义。一、明六天行淫,二、明诸天初生,三、明欲生乐生也。此即第一,明六天行淫。论云:如是所说,诸天众中,六天行淫云何?颂曰:六受欲交抱,执手笑视淫。“从此大文第二,便显余义”,讲了天的器世间,其他的事情顺便讲一下。第一明六天行淫,第二明诸天初..

服用动物制品,则是不知惭愧

所言天冷身弱,衣丝绵者,必须非此不能生活方可,若借冷弱为名,以自图华美轻快,则是不知惭愧①之人,以所杀蚕命,实非小可。至于服阿胶,更非所宜问者,此与吃肉有何分别。阿胶吃了就会不冷乎,倘日常礼拜,身体自然强壮,何用阿胶为哉。彼贫人亦曾过冬,谁曾用丝绵阿胶乎。一言..

圣严法师:自杀者果报惨烈 死时死后将受无量痛苦

核心提示:近日,出现多起青年学者及大学生自杀事件,在舆论一篇惋惜声中,不乏糊涂的赞同声。在佛教中,自杀属于不可忏悔的重罪,其果报异常惨烈,直至地狱。凤凰佛教《般若讲堂》今日奉上一篇台湾圣严法师对自杀问题的详尽开示,请诸君深读细思,并奉劝一句,生命的困境有许多解..

物质需求与精神生活

外出朝山,行走于东北乡间小道上。一老农肩挑重担,迎面而来。他好奇地问道:“请问小师父,你是信佛教还是道教?”“佛教,你呢?”老农认真答道:“我既不信佛教,也不信道教,就信‘睡教(觉)’。”说着,他又继续干他的农活。而我却陷入了深深的沉思。是啊!这位老农为了养家..

汝宜自造安全洲,不复重来生与老

汝宜自造安全洲。迅速精勤为智者。拂除尘垢无烦恼,不复重来生与老。(法句经)佛在世的时候,有一位岁数很大,接近死亡的老人。他的一生也没有做过什么善的事情;但他的儿女们非常的孝顺,也皈依了佛陀。于是儿女们就把佛陀请到家里,希望佛陀能对他们的父亲开示。佛陀说:“你已..

信心是善法的根本

内心如何与佛法相应而解决问题呢?很关键的一点就是要培养信心。去除怀疑,才能真正体现佛法的作用。疑是五盖之一,盖的意思就是遮盖善法。疑心如同毒药,能够污染内心的善法种子。随着疑心在内心一点一点积累和扩散开来,内心就逐渐丧失了佛法的力量和进步的动力,因此要着意对治..

「爱」与「慈悲」的区别

南传《法句经》说:“从爱生忧患,从爱生怖畏。离爱无忧患,何处有怖畏?”在佛教里面,“爱”这个词有特殊的定义。唯识法相里面说,爱以染污为性。也就是说,世间的一切感情,无论用什么漂亮的话去包装,它其实都是有条件和有原因的。在古代,中国人其实并不讲“爱”这个词。中华..

佛法智慧与身心健康

据统计显示,近年随着社会节奏加快、生活及各种压力的增大,中国精神类疾病患病率有大幅上升的趋势,特别在城市中,每6个市民中就有一个患有精神疾病,其中最常见的3种疾病为「心境障碍」(抑郁症类)、「物质使用障碍」(酗酒等)、「焦虑障碍」。究其原因何在?就是因为人心的烦..

学诚法师《怎样亲近善知识》

一、认清世间过患,远离恶友恶法我们今生得到了暇满的人身,遇到了佛法,非常地幸运。学习佛法,第一步就是要认清世间的过患,远离恶友恶法,多亲近善知识、善友。为什么这么讲呢?因为人是生活在群体当中的,必定会受周围环境的影响。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我们在什么..

学诚法师《皈依三宝的意义》

一、进入佛门第一课,认识皈依须明辨谈到皈依三宝,大家都非常熟悉,但真正认识皈依的内涵却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比如说我们到寺院里来,常常会看到许多人烧香、磕头,拿很多供品去供养佛菩萨,但很难由此判断这些人是不是信佛、是不是佛教徒、有没有受过皈依的仪式。这些人可能信..

信愿法师:略解念佛往生愿

「十方众生」者,明所被之机,竖通三世,横含十方,十界众生,一无弃物。横摄众机中,且就人道明普益者,性有利钝,位有豪贱,功之久近,行之善恶,报有男女好丑,形有老幼缁素,正像末法之世,临终平生之时,处有中边,缘有厚薄;如上众机,皆为所被。假令谤大乘,造五无间,一阐..

明贤法师:求法高僧从未远去佛弟子应永远追随

西行求法僧是人人应敬仰的勇士,值得后世佛子永远追随。在我心目中,“西行”是求法精神的代名词,曾经不知有多少仁人志士、高僧大德前赴后继,为求一法,行脚天竺。我常常在历史中注视着西行求法者的身影。中国最早的求法者是三国魏甘露年间的朱士行,为求《般若经》正本,他出塞..

圣严法师:学佛更容易下地狱这种说法并不确切

地狱思想是人类宗教的共同信仰地狱思想是人类宗教的共同信仰,不过对于地狱的描述和看法,因了地域、时代及文化背景的不同而颇不一致。此由于各民族、各宗教的信念互异,所见地狱的景象也不一样,在某一宗教认为可升天堂的人,在另一宗教竟又是要把他们收到地狱里去。印度佛经里所..

无瞋才是最好的供养

我们可以看见这世间上,每天报章新闻不知多少人被杀或遇害,无论是暗杀、明杀、仇杀或恨杀,总离不开「瞋恨」二字;但这个「瞋恨」到底从何而来?对社会、现实人生有多大的影响?我们到底有没有认真思考过?一、瞋心的起因依佛法来说,「瞋」是根本烦恼之一,又作瞋怒、瞋恚等,指..

海涛法师《八关斋戒之开导讲解》

凡是众生都有感情,从有感情开始,必得要享受变化,有聚合便有分离,这是世间的常态。那天我看见一个老菩萨很会念佛,念珠都发亮啊!我说老菩萨,你现在好好念佛,不要烦恼,阿弥陀佛一定来接你,趁你现在身体健康,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最好,人不一定要活很久,我这样跟他说。结果呢..

佛教对饮酒吸毒的态度

20世纪80年代以来,毒品在全世界日趋泛滥,毒品走私日益严重。毒品的泛滥直接危害人们的身心健康,并给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带来巨大的威胁。日趋严重的毒品问题已成为全球性的灾难,世界上没有任何国家和地区能够摆脱毒品之害。而近日中、港两地,乃至台湾,名人、艺人涉毒事件,似..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