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经如果方法得当,也是一种禅修。所谓禅,全称叫做“禅那”,汉译为“静虑”。心念不杂乱叫做“静”,心中观察明了叫做“虑”。能够这样调整安住自己的心,就叫做禅修。如果经常进行禅修,就会逐渐产生禅定和智慧。而实际上,并没有什么..
法华经
历代高僧:虚云老和尚
历代高僧:虚云老和尚——一锥直透到底,顿舍昔非虚云和尚是现代著名的禅宗大师,名满天下,望重宗门。虚云和尚诞生于1840年,圆寂于1959年,世寿120年,僧腊101年,戒腊100年,与赵州从谂齐年。20岁时依福州鼓山涌泉寺妙莲和尚受具足戒,法名“德清”。曾因..
活泼的中国禅宗 [杨曾文]
禅宗的创始人及历代著名禅师是怀着超越诸宗之上并且批评诸宗的意识创立和传播禅宗的。与诸宗相比,禅宗,特别是在唐末成为禅宗主流的南宗具有以下特点:自称教外别传,以心传心禅宗虽没有系统的判教理论,但在南宗兴起后自称是与禅宗以外诸宗相对立的“宗”、“宗..
中国观音文化的几个特点
在中国乃至整个东方世界,观音都是一位极受崇拜的菩萨。有人曾说,观音是半个亚洲的信仰,这是一点都不为过分的。在中国汉族地区,观音信仰的流传更为广泛,“户户观世音”这样的俗语就反映了这种流传的广泛程度。不论是古代还是今天,人们对观音信仰在中国盛行是没有任..
佛书、善书与邪书 [释清净]
佛、法、僧三宝,是我们皈依的对境。三宝可以帮助达成我们成佛的目标。若从因与缘的角度来看,三宝当中,佛宝与僧宝是外缘,那主因是什么呢?是法宝。法宝的外在表现形式就是经书、光盘等,我们助印与流通法宝就是在绍隆佛种、续佛慧命,也是在成就众生的法身慧命,功德自是无量。..
王雷泉:论《心经》
导语:什么是最好的佛教课题?本文作者王雷泉,现任上海复旦大学宗教系教授,他认为我们当下就能做的,而且完全符合我们国家利益,“环保”是一个佛教化世导俗最好的契入点。本文他以《心经》的智慧观照生命与环境为实相,来让人们对掠夺地球的资源、能源为代价的所谓现..
弥勒信仰的基本特征及其现代意义 [何劲松]
在中国佛教史上,弥勒的影响尤为显著。从现存的佛教遗迹可以看出,有关弥勒的内容不胜枚举。如弥勒菩萨与弥勒佛的单身金铜造像与石窟中的雕塑和绘画都极为多样,尤其是北朝。像四川的乐山大佛、敦煌石窟的南大像、北大像、天龙山石窟大像等即是唐代遗存的实例。从表现净土的角度,..
认识观世音菩萨(图文)
观世音菩萨的性别很多人想知道观世音菩萨究竟是男是女?是印度人还是中国人?中国人说他是中国人,印度人说他是印度人;也有西方人告诉我,圣母玛利亚大概就是观世音。曾经有人问我:“观世音菩萨究竟是男是女?”我说:“你认为他是女的,他就是女的;你认为他是..
佛教音乐的艺术魅力
一、佛教音乐的起源与历史沿革佛教音乐作为中国传统音乐而流传至今,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一支奇葩。伴随佛教传入中国,佛教音乐也与中国传统音乐碰撞并融合,且最终形成独具中国传统韵味的佛教音乐。佛教音乐始于印度吠陀时期,最早仅仅是僧侣念经的声音,即日常用赞颂的文字歌颂诸佛..
《金刚经》:超越宗教的大智慧
今天要讲的是金刚经,在中国文化中,金刚经是影响非常大的一部佛经。千余年来,不晓得有多少人研究金刚经,念诵金刚经,因金刚经而得到感应,因金刚经而悟道成道。金刚经是佛经典中很特殊的一部,他最伟大之处,是超越了一切宗教性,但也包含了一切宗教性。我们研究金刚经时,不能..
动物在佛经里的寓意
佛教以慈悲为怀,视众生平等,这其中也包括了动物。佛法认为所有的生命都是平等无二的,在本质上并无差别。由于因缘果报的关系,所以现前的生命形态各有不同。而佛陀善于根据众生不同的根性,以不同的教理说法,度其出轮回苦海。在佛陀的各种说法当中,譬喻说法是比较生动、形象的..
禅的智慧与人生境界
禅的智慧是通达生命本性禅,指中国独创的禅宗。“宗”,指直契佛心,以与依靠佛陀经教入门并传授的“教”相区别。禅宗在中国的产生,是佛教发展史上一次重大变革,也是出世的印度佛教在重视人文精神的中国土地上一次成功的文化移植。随着大批知识精英加入佛教..
独挑禅宗五脉的虚云禅师
「坐阅五帝四朝,不觉桑沧几度;受尽九磨十难,了知世事无常。」这副对联出自中国近代禅门泰斗虚云禅师(1840---1959)之手,成为「百年辛亥,百年佛教」沧桑历史的真实写照。百年的沧桑,造就了百年难遇的一代奇僧----虚云禅师。他一生历经四朝五帝,坐拥十五道场,中兴六大祖庭..
菩提
菩提(佛教解释)“菩提”一词是梵文Bodhi的音译,意思是觉悟、智慧,用以指人忽如睡醒,豁然开悟,突入彻悟途径,顿悟真理,达到超凡脱俗的境界等。菩提代表着大彻大悟,明心见性,证得了最后的光明的自性,也就是达到了涅盘的程度。涅盘对凡夫来讲是人死了,实际上就..
三世诸佛
三世诸佛三世诸佛,即过去、现在、未来等三世的一切诸佛。又作一切诸佛、十方佛、三世佛。一般以燃灯佛代表过去诸佛,释迦牟尼佛代表现在诸佛,弥勒尊佛代表未来诸佛。三世诸佛的相关出处三世出现之诸佛。法华经方便品曰:‘三世诸佛说法之仪式。’观无量寿经曰:&lsquo..
佛子
佛子(佛教解释)佛子,是阿罗汉(arhat)的通称。佛赞五百阿罗汉说 ‘汝等为子,从我口生,从法化生,得法余财。’印度的婆罗门(brahma^),自以为从梵天口生,从梵天化生,所以佛说 阿罗汉们是从听闻佛口说法声(所以名为声闻)而生,从法──法性寂灭的证入而成的。佛..
虚妄
虚妄(佛教解释)无实为虚,非真为妄。虚妄意即心执着于无实不真的东西。圆觉经曰:“虚妄浮心多诸巧见,不能成就圆觉方便。”法华经譬喻品曰:“佛之所说,言不虚妄。”涅盘经三十八曰:“一切恶事,虚妄为本。”盖万法唯心造,心外无别体。然愚痴..
辟支佛
辟支佛(佛教解释)辟支佛,辟支迦佛陀(辟支迦佛陀的简称,又音译作钵罗翳迦佛陀,或简称辟支迦佛、辟支等。指过去生曾经种下因缘,进而出生在无佛之世,因性好寂静,或行头陀,无师友教导,而以智慧独自悟道,通说为观察十二因缘,进而得到证悟而解脱生死、证果之人。所以亦称为..
法门
法门(佛教解释)法门,佛教用语,原指修行者入道的门径,今泛指修德、治学或作事的途径。古称南门为法门。另指《霹雳布袋戏》中有别于儒、道、释三教之外,以法理为本的教派,由法门教祖「殷末箫」一手创建,在武林中位居超然地位,受理武林大小派门委托审理各项案件纷争,赏善惩..
感应
佛教解释众生有善根感动之机缘,佛应之而来,谓之感应。感属于众生,应属于佛。玄义六上曰:“经中机语缘语,并是感之异目,悉语众生。(中略)应是赴义。”三藏法数三十七曰:“感即众生,应即佛也。谓众生能以圆机感佛,佛即以妙应应之。如水不上升,月不下降,..
四弘誓愿
四弘誓愿(佛教解释)一切菩萨于因位时所应发起的四种誓愿。又称四弘誓、四弘愿行、四弘行愿、四弘愿。略称四弘,或称总愿。(术语)梵语僧那,译曰誓愿。诸佛有总愿别愿,四弘誓愿为总愿,一切菩萨初发心时,必发此愿。以所愿广普故曰弘,自制其心故曰誓,志求满足故曰愿。缘四真谛..
四众
四众(佛教解释)四众,是佛教中的名词,有不同的解释。《法华经》: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 又称四部众、四部弟子。《法华文句》:发起众、当机众、影响众、结缘众。《异部宗轮论》:龙象众、边鄙众、多闻众、大德众。佛教徒四众:出家男女二众,在家男女二众。佛教的四众弟..
佛性
佛性(佛教解释)佛性,佛教术语,是指众生都有觉悟成佛的可能性。和法性、实相、如来藏等概念,义一而名异。《大乘玄论》卷三称:“经中有名佛性、法性、真如、实际等,并是佛性之异名。”《涅盘经》也说“佛性有种种名,于一佛性,亦名法性、涅盘,亦名般若、一..
随喜
随喜(佛教解释)随喜,佛教语。佛教指见人做善事而乐意参加,泛指随着众人参加集体送礼等。旧指游览寺院;随人游玩等。什么是随喜功德?随喜功德,是普贤菩萨所发十大愿之一。即见他人累积功德,如同自己积德般欢喜。如对佛陀之从初发心、不惜身命、舍头目髓脑、修诸苦行,以至成..
法会
法会(佛教解释)法会,佛教仪式之一。又作法事、佛事、斋会、法要。乃为讲说佛法及供佛施僧等所举行之集会。即聚集净食,庄严法物,供养诸佛菩萨,或设斋、施食、说法、赞叹佛德。印度古来即盛行此类集会,其种类名目甚多。佛教法会介绍在佛教中,法会是很多的,其中最盛大的是水..
梵音
梵音(佛教解释)梵音,指佛的声音,佛的声音有五种清净相,即正直、和雅、清彻、深满、周遍远闻,为佛三十二相之一。梵音多种解释梵音,【拼音】:fànyīn【英文】:Sanskrit(一)是梵语的发音名称,又作梵声。佛菩萨之音声,即佛报得清净微妙之音声,亦即具四辩八音之妙音..
天人
天人(佛教解释)天人,佛教名词。梵文(,Deva),又称天众,音译为提婆,指住于欲界及色界诸天界之有情。“天人”有时的意思是指天界与欲界人间的有情,因此也称作“人天”,因为人间与天界同属于善处,须无犯重罪戒者方能生于此间。持守五戒能于后世保有人..
常住
常住(佛教解释)1、常住,佛教教义名词。意谓恒常永住,不会变异毁灭。即,法无生灭变迁称作常住。《瑜伽师地论》卷六:“若一切时无变异相、若一切种无变异相、若自然无变异相、若自他无变异相,当知是常住相”。所以,一切“无变异”的现象,皆名“常..
舍利
舍利子(佛陀涅盘火化结晶体)舍利,梵语音译为(arīra),是印度人死后身体的总称。在佛教中,僧人死后所遗留的头发、骨骼、骨灰等,均称为舍利;在火化后,所产生的结晶体,则称为舍利子或坚固子。舍利的结晶体舍利子,其形成原因,目前在实验研究方面没有定论。依据佛典,舍利..
大乘
大乘(佛教解释)大:含有广大、崇高、无量之含义;乘:运载、运乘之含义。谓之诸大菩萨众将无量无边众生从生、老、病、死的苦难中度化到西方极乐世界,故名“大乘”。古印度大陆20个主流的部派佛教,大多都传入了中国。其中不仅有大乘教法,也包括三个最著名的小乘部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