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华经

念《地藏经》一般会出现三层境界

要明白佛经,真不容易,首先要有生命体验。念《地藏经》,一般会出现三种情况。第一层境界,认为《地藏经》很简单,每句话都听得懂。不像《金刚经》那样绕口令,感觉很高深。所以许多人,乃至学佛很久的人,他们看了许多大乘佛经,尤其是般若经典,他们就会轻慢《地藏经》。尤其是..

地藏经的富贵庄严,你有没有体会到

念地藏经时,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感觉到,经文中显现的种种庄严富贵。如果你感受不到庄严富贵,甚至一念经就打瞌睡,或者无聊,那还是你有业障。近代大德把地藏经归为华严经的眷属经,像弘一大师,梦参老和尚都把地藏经归于华严经。华严经是富贵的。也有大德把地藏经归于法华涅盘时,..

淫欲心炽盛如烈火?常念观音菩萨可转轻

【经典原文】若有众生多于淫欲,常念恭敬观世音菩萨,便得离欲;若多嗔恚,常念恭敬观世音菩萨,便得离嗔;若多愚痴,常念恭敬观世音菩萨,便得离痴。——《法华经》【佛经解释】假设有这一类的众生多于淫欲,他一边学佛法,一边生淫欲心;学的佛法越多,他淫欲心也越多越大。一天..

从“视师如师”到“视师如佛”

依止法在《道次第》中非常重要,为入道之根本。《道次第》在多个地方强调了视师如佛。如听闻规则于说法者生起承事:“专以信敬而听法,于彼不应生讥谤。说法师前兴供养,于彼当生如佛想。”视之同佛,断除不敬。六种想中,于如来作正士想:“随念说法者如薄伽梵,生起敬重。”依止..

敦煌文化的传承与弘扬

济群法师关于敦煌文化的研究,经过近百年的发展,已成为一门国际性的显学,在世界上有着重要地位。我是第一次来到敦煌,此前虽然看过莫高窟的影像资料,但置身其中时,还是深受震撼。在西北边陲,能留下莫高窟这么丰富而珍贵的文化遗产,是敦煌的福报,中国的福报,也是人类的福报..

南怀瑾:《金刚经说甚么》第五品偈颂

《金刚经说甚么》-第五品如理实见分、非相和空、法报化体相用、莲花生、身相的执着、第五品偈颂第五品如理实见分【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身相见如来不。不也。世尊。不可以身相得见如来。何以故。如来所说身相。即非身相。佛告须菩提。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

南怀瑾:性命兼修

总结:1、只修命,不修性——修性才能成就法身。禅宗的最高处就是认识了法身,不经过法身成就,见地就不清,亦不能谈修持,所以五祖对六祖说,不见本性,修法无益。2、只修性,不修命——修命才能成就报化身。报化身不成就,只有等到中阴才可能成就,充其量,死后中阴身的阴神不散..

方海权:这是使功德会翻倍的妙法

有什么妙法使我们所做福力增倍。只要我们把将自己所做一切好事、一切善事、所修一切善法门、利益大众一切行动,亲口传教给另外七个人,使他们依法而行,我们的功德和福份就会翻一倍。也即是教与七人之后我们等于二个自己在得福。在我们条件准可的情况下,我们若是看到好的佛书,能..

南怀瑾:《药师经的济世观》

《药师经的济世观》根据南怀瑾先生于一九八一年为了十方书院的出家同学作的演讲录音编辑而成。南怀瑾先生在讲解这本经典时,深入极微细处,并以自他人生经历,举例融会经义,谆谆告诫,处处提示,亲切幽默,使人必能有所领悟。南师更特别强调,《药师经》的重点,在于药师佛的十二..

救济众生的一剂良药

救济众生的一剂良药顶礼三宝!在佛菩萨的慈悲摄受下,我有幸值遇了佛法,有幸值遇了正法的道场——海城市大悲寺,有幸值遇了正法的法师、真正的善知识——上妙下祥法师,也有幸在入佛门不久就听到了上妙下祥师父讲解的《四十二章经》,这一切的有幸都来自于三宝的慈悲加持。但第一..

方海权:懂得佛法后原来有这些好处

佛为我等说我们的世界是堪忍世界,充满苦恼,何乐之有。有人认为既然没有乐,只剩下寄托极乐世界,人生岂不是没有意思。没快乐可言。又看到很多人经济环境都很好,正在享受快乐,那有没有快乐。所以认为这也许是没有福份财富之人才会有这消极想法,寄托于信仰之中。这样想以错。《..

南公上师:真正的佛法 没有佛教的形式!

学佛无形式(资料图)学佛的人讲要发心,到庙子去的居士们,听到和尚们说“你要发心啊”!就是说你要拿钞票出来布施,或者你要盖个庙子,那个是发心,发布施的心。但是真正的佛学、佛法、佛教,叫你发心是发“了生死”的心,这个才叫发心。这个发心,就是佛经上讲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

黄念祖:念佛往生的前提真信(六信)

生信信字非常重要。经云:‘信为道元功德母。’开示我们,信乃是道之本元,一切功德之母。因为从信才出生一切功德。又说:‘佛法大海,信为能入,智力能度。’这就是说,必须先具信心,才能深入佛法之海。若无信心,纵然广读佛书,对于佛法也是难于入门的。又说:‘佛法如宝山,信..

南怀瑾:开悟的十个标准你知道吗?

开悟的十个标准人人动辄谈开悟,所谓的开悟,究竟如何?标准是什么?最平实的说法,是永明寿禅师在宗镜录中提到的,包括了禅宗的见地、修证、行愿。宋朝有两部大著作,一是司马光的资治通鉴、一是永明寿禅师的宗镜录。两者差不多同时。可惜,谈世间学问的资治通鉴,流传后世,研究..

五种可以随时随地修行的方法

五种有意义的修行实验每个人因为环境不同,兴趣不同,有人欢喜这一种办法,有人却以那一种较为适宜,所以我提出的办法,只是供各位参考而已,各位举一反三,一定可以自己想出更多更好更适合的方法,来做这种有意义的修行的实验。哪几种方法呢?第一、利用各种机会安定你的心境各位..

信愿行往生极乐

第一、信不学佛则永远在六道中轮回,不得解脱,此事任何宗教皆办不到。第二、信学佛须三大阿僧祇劫才能成佛,唯有修净土法门,在短时间即能当生成就。古德云:“万修万人去。”阿弥陀经云:“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是经受持者,及闻诸佛名者,是诸善男子善女人,皆为一切诸佛之所护..

人在三界,出离要紧

《法华经。警喻品》说:三界无安,犹如火宅,众苦充满,甚可怖愄,常有生老病死忧患,如是等火,炽然不息。众生无智,不能发觉所处环境忧患,众苦迫切,一苦未完,又或一苦。身在火宅,不曾离开,何能不被火之所烧。没有佛陀教导,众生不知追求名利如蚂蚁在鼎中竞逐食物,纵得有食..

地狱有没有?其实在人世间就可以看到!

轮回与地狱在民间的佛教观念里,大都是相信因果,相信轮回。至于因果的道理如何?轮回的道理何在?又都搞不清楚。那么,是否彻底的相信呢?那也未必。一般都是盲目的信仰,盲目的信仰就是迷信。民间流行的净土宗,提倡修持念佛法门,就可以往生西方。这其中的道理在那里?大都搞不..

修行不是学佛法知识,而是培养灵性

现在佛法看起来很兴旺,但我们仍然要有忧患意识。其实评价佛法是否真正兴盛,不是看学佛的人多不多,而是看证悟的人多不多。不是看庙宇是否建的大不大,而是看真正的道风。许多人把佛教当成了佛陀的教育,这个概念很有问题。教育是一种知识的传授,属于大脑思维层次的。人有两个思..

学佛没便宜赚,为什么要来求佛保佑

有些修行人,虽然嘴巴上讲相信佛力,但行动上未必相信。有些相信佛力,变成了迷信,什么都祈祷保佑一番。这两种都是不可取的。佛力加持是有的,但具体是怎么回事呢?现在有些人解读佛经,就按照儒家思想来解读了,这就是对佛经的破坏。要知道,大乘佛法是给菩萨,乃至给证悟的阿罗..

这部佛经对中国影响最大

我们今天讲的《维摩诘经》,是与整个佛法、佛教、东方文化,尤其是中国的文化关系最大、影响最深、历史最久的一本经。如果把本经只当作是在家居士所说的一本经,这个观念就不对了!《维摩诘经》所代表的精神,是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本位而解脱成佛的法门,也指出了十方三世诸佛如..

刘素云:戒除淫欲的方法

下面我想说一说,怎么样做到清心寡欲。有的人可能不用学,都不用听,他自己本身就清心寡欲,我这阿弥陀佛加持,这多好!你要做不到这一点,那我教你几个方法,怎么样做到清心寡欲?第一个方法,常念观世音菩萨。这是《法华经》上教的,不是我编出来的。《法华经》上是这么说的,「..

王博谦居士《学佛浅说》

人何以要学佛列位要知道人们,何以要学佛的理由,须先知道释迦牟尼佛,何以出生的缘故。法华经说:‘佛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什么大事,就是人们的生死大事。列位要知道,人人都有一个本来面目。这本来面目,在佛教的名词,叫作佛性;在世俗通用的名词,叫作灵性。本是无形..

沈家祯居士:五种可以随时随地修行的方法

下面是我想得到的几种随时随地可行的办法。每个人因为环境不同,兴趣不同,有人欢喜这一种办法,有人却以那一种较为适宜,所以我提出的办法,只是供各位参考而已,各位举一反三,一定可以自己想出更多更好更适合的方法,来做这种有意义的修行的实验。哪几种方法呢?第一、利用各种..

黄念祖:佛教是科学而超科学

黄念祖:“佛教是宗教而超宗教,是哲学而超哲学,是科学而超科学。”忆于注经(注:指《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解》)之初,曾拟广引最新科学成就,以为譬喻,或作佐证。但动笔以来,始知此经广博幽深,浩若烟海。若再傍征科学,势必篇幅过巨。乃变初衷,舍繁就简。兹藉重..

南怀瑾:大彻大悟明心见性 才能发起真正神通

一般人学佛修道是假的,喜欢玩神通是真的,大家都求先知。万事求先知是很可怕的事,所谓“先知者,道之贼也”,千万要注意啊!神通的生起分五种,报通、修通、妖通、鬼通、依通。什么是报通呢?有些人前生修持过,这一生天生带来的,就是报通,很难得的。修通呢?这一生修行好,戒..

南怀瑾:理解观世音菩萨的四个要点

“观世音菩萨”的名号与他的慈悲威德深入亚洲人心目中,他慈悲为怀的精神与中华民族素以仁义存心的教化相融会,已成为家喻户晓、男女老幼无所不知的人生守则。观世音菩萨慈悲济世教化的精神,不但在人类历史上早已成为亚洲文化的中坚信仰,同时也可以说是人类文化多方面的光荣。因..

南怀瑾:什么是肉眼、天眼、慧眼、法眼、佛眼?

这是佛学里佛法的五眼,五种眼睛的分类,文字都差不多。是佛先提出来问,「须菩提,于意云何」,你的意思怎么样?佛有没有肉眼、天眼、慧眼、法眼、佛眼?佛经的三藏十二部,就是把佛经作十二种的分类,其中一种是「自说」,就是自己开始讲,不是人家提出来问的。这一节就代表了十二分类的自..

戒除淫欲的方法

下面我想说一说,怎么样做到清心寡欲。有的人可能不用学,都不用听,他自己本身就清心寡欲,我这阿弥陀佛加持,这多好!你要做不到这一点,那我教你几个方法,怎么样做到清心寡欲?第一个方法,常念观世音菩萨。这是《法华经》上教的,不是我编出来的。《法华经》上是这么说的,「..

黄念祖:无量寿经(第16集)

咱们就是要讲阿弥陀佛,他从国王,他学佛的过程。这个过程不是让我们学历史,出个题目考你,法藏比丘成佛的经过你都答对了,你一百分,不是这个事。而是你要从这里去吸取阿弥陀佛是如何成功的,什么样的道路,我应该怎么样,我应该受到什么样的感动,而向佛学习,将来咱们要成功,..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