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同样是父母所生的孩子,为什么有的差别那么多?答:不同的因缘时机,所招感来的孩子就不同,所以有的大儿子很孝顺、老二就很叛逆,了解就好,了解了就多修功德回向给他们,多帮父母消业障。2.听师父说孩子如果要开公司,要持准提神咒增加他的福报,我替我的孩子持可以吗?答:当..
平常心
我们如何转苦为乐
生活在世上的每一个人天性都是渴望快乐的,谁都不希望与痛苦为伴。但是大部分人都认为自己的人生经历是苦乐参半的,甚至是痛苦多余快乐。这是为什么呢?我们又如何转苦为乐呢?在佛教观点里,痛苦和快乐的根源都是自己,也就是说痛苦和快乐都是源于自己的思想和行为,不是别的神或..
了幻法师《超越情爱好修行》
自笔者的《佛法与婚姻》一书2005年流通以来,收到不少读者来信。开通QQ后,渐增至700人,所咨询问题,大都与修行与情爱有关,涉及两-性、婚外情、离婚、子女教育等。“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人的最基本的欲望:一是饮食,二是男女,学会超越情欲烦恼,是学佛者的必..
婚外情的人与佛的对话
俗云:无恩怨不成夫妻债。众生可以看看周遭,许多夫妻都是吵吵闹闹终其一生;不能说吵闹就是不好,,犹不免干戈。何况夫妻之间,开门七件事,总有意见不合,相互争执不下之际,所以夫妻之欠债是体现在另外的争端。有许多条件不错之夫或妻,但另一半却明显不如,可是条件较优之人,..
夫妻与家庭
什么是夫妻?相爱一辈子,争吵一辈子,忍耐一辈子,这就是夫妻。什么是家?家是夫妻共同经营的,编织着梦和苦辣酸甜的窝。家不是房屋,不是彩电,不是冰箱,不是物质堆砌起来的空间。物质的丰富固然可以给我们一点感官的快感,但那是转眼即逝的。试想,在那个空间中,如果充满暴力..
净空法师答:对人祝福或者诅咒有因果报应吗?
问:平时我们对他人的祝福或者是诅咒,是否真正会影响他人的幸福与不幸?譬如有人,如果下了几天雨,就口中有词说:大雨下七七四十九天才好,遇到旱情的时候出现,就说大旱九十九天才好。请问这样会有报应?净空法师答:有报应,这个因果报应道理很深。因果报应什么时候有的?宇宙..
用佛法智慧解析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善知识,为具足正见、德才兼备,能引导众生断恶修善、趣向佛道的良师益友,又称善友、胜友。在今天,如果能有那么一段时间,我们可以放下一些对利益的追求和对关系的执著,参访生命中的善知识,那么一问一答之间,桂花正香,秋意渐起,那些黏着的关系放下了,生命也就渐渐趋向自然..
为何解脱的佛陀仍会遭受毁谤?
因果律可以说是宇宙间一种最佳的“道德公正律”,不止一般人无法逃离因果的大罗网,连解脱的圣者如佛陀也无法逃离因果的业报。一位少女未婚却怀孕了,于是她去找在精舍中精修的佛。佛正在为弟子说法,这位怀孕的少女径直走到佛面前,直指着佛说道:“沙门!你害得..
所求有多远,人就能走多远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网友问:我在企业单位上班这些年来一直很努力终于有机会要提拔了,结果我没送礼就被压了下来,我现在非常郁闷很苦恼。不知道是继续前进还是抱着平常心让精力回归家庭?学诚法师:所求有多远,人就能走多远。如果只是求名求利求提拔,得不到时就..
禅茶和“八正道”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茶、喝茶,可以说与修行佛陀的教诲“八正道”一致。因为泡茶时,要以正念、正定的心境,集中精神才有好的色、香、味。此外,静静地喝茶的态度,也类似于坐禅修行法。有句话说:“茶禅一味”即喝茶和修禅是一个味道。..
不要把烦恼升级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网友问:师父早安,个别家长去校长那反应我讲课又是快,又是慢,又是孩子听不懂,我都有敌对情绪了,哎,真的是我讲课的问题吗?我看是他们不接受我这个人。难道我和他们业缘不好吗?我这是非理作意吗?感恩师父。学诚法师:面对公众的人,一定..
为什么佛教又称为“不二法门”?
很多人都听说过“不二法门”,这个是彻底的佛门里的话。有两个意思,一个是超越二元对立,什么是二元对立呢?就是主观和客观,你和我,能和所,此岸和彼岸。我们所谓的世界就是这样以自我为中心进行构建的。那么超越二元对立,就是要超越是非对错,超越主观和客观。你站..
论述禅宗学在中国的形成与发展
一、禅宗学的形成过程中国禅宗的出现是与菩提达摩来中国弘传禅法联系在一起的。南印度的菩提达摩于刘宋末或齐梁时代来华传“南天竺一乘宗”之禅法,被奉为中国禅宗的东土初祖。其传承则一直上溯至传佛心印的摩诃迦叶。据说昔日在灵山法会上,大梵天王向释迦牟尼佛献上了..
接受不了男朋友有很多小毛病,该怎么办?
居士:我曾在菩萨面前祈求,希望有个男朋友。但现在有了男朋友,又觉得他有很多毛病,自己接受不了,想离开又舍不得,怕自己后悔。妙江大和尚:你自己如果是一个完人,完美的人,那什么事情就都能接受。你如果以一个平常心、一个宽宏大量的心、一个完美的心、高尚的心看待这些,这..
前世今生谈爱情!
一、前言前世今生之后,我们会有什么爱情?“十年修得同船渡,百年修得共枕眠”。会成为夫妻,除了爱情,也需要缘份。在世间寻寻觅觅,怎么会遇到他?是否在冥冥之中,姻缘天已注定?不仅众生迷惑,连学佛人也一样迷惑。然而为什么在结婚之后,有的甜蜜幸福,有的&ldquo..
老子经典名言,句句道尽人生真谛!
1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老子《道德经》第八章译文:最高的善德,像水一样。水乃万物之源,可它却利养万物而于世无争,始终保持一种平常心态。它安处于众人不喜欢的卑下之地,所以接近于道。感悟:老子用水来比喻有高尚品行的人,认为他们的品..
出家人没有你想像的那么容易做(图文)
“要学会做一天的出家人,需要一年的时间,要学会做一年的出家人,需要十年的时间。”师父常常重复老和尚的这句话来勉励我们,学习做一个出家人很不容易,在来到安国寺的这几个月里,才发现有这么多功课要学习。在许多人的印象中,晨钟暮鼓就代表寺院的生活,作为一个初..
给人生留一点空白
人生要留白,一丝净土,却趣味横生。然此空白并非什么都没有,干干净净。就像文学,不着一字,言有尽而意无穷。给人生留一点空白,中国画多用“留白”,即所谓的“计白当黑”“以无为有”.通俗地说,就是匠心独到地在画面上留以空白。画家的神来之笔、画幅中最能引人冥思遐想玩赏不..
有距离,才会有尊重
所谓知足常乐,并不是有的吃有的喝就不思进取,每天混混日子。真正的知足常乐是指该努力努力,该打拼打拼,不求付出必然得到回报,不会因努力暂时没结果而赌气,能用平常心去面对挫折。只有后者,才能终将得到应得的回报,才有无论发生任何变化都常乐的本钱。身边人总不断更替,一..
走进大山里的寺庙 看看出家人的伙食
1・汉传佛教的习俗是不允许吃荤的,所以这里的僧人们都是以素食为主,图:出家人的日常伙食。2・在他们的房间内,一切的东西都很朴素,而一些稍好些的用品也都是一些居士送的,僧人们的膳食非常简单和单调。3・靠着大山,许多的东西也都可以自给自足。4・山上有的是木柴和泉水,荒..
人不一定要信佛 但一定要有佛性
1・人不一定信佛,但一定要有佛性。用佛待人,自己即佛;用佛性悟人,人可兼佛。2・不说他人长短,不念他人恩怨,是善心,时刻诚心待人,日夜专心做事,是懿行。3・心地善良的人,容貌一定动人;心里知足的人,生活一定快乐。贪欲是痛苦之根,淡泊是快乐之源。待人要有平等心,对..
素食素心素念
夫养生之道,荤以强身,素以养神,神可交心,素食者常怀一颗素心,非淡泊无以明志,非食素无以醒脑。素食素心,慈悲为怀,健康常在。古人有云:“食肉,勇敢而悍;食素,智慧而巧。”我们民间广泛流传的“脑满肠肥”也是揭示了肉食肥胖之人没有素食者聪明的基本道理。食素尤可清心..
心有多静,福有多深
心静,是一种境界,一种智慧,一种思考;也是人生转折的必要过程,更是人生成功的必要成本。人一旦进入了“静”界,便多了一些祥和,少了一些纷争;多了一些幸福,少了一些灾祸。属于自己的风景,从来不曾错过;不是自己的风景,永远只是路过。天地太大,人太渺小,不是每一道亮丽..
抱朴守拙,做人的最高境界
1.守拙的智慧:心头洞明,表面糊涂做人的最高境界,就是抱朴守拙。明明什么都知道,却一副痴呆愚顽的表情。这种人不张扬,不高人一等,平易近人,反而更易得众人的欢迎。社会是很现实的,人心更是难测的。当你的聪明外观、锋芒毕露时,则遭人妒忌。那又何必呢?炫耀自己,无非想让..
真正带给你痛苦的人
有时候,不是对方不在乎你,而是你把对方看得太重,以至于压垮了彼此。我有两个亲戚,她们的媳妇很像,都不做家事、好逸恶劳;都很会管先生,对公婆却从未主动关心。然而,一个家里有严重的婆媳问题,另一个家里却从未发生过,一家和乐。深入探究,发现原来第一个婆婆对媳妇有预期..
最好的心境,就是静心和沉稳
兰居幽谷,虽孤独亦芬芳,不争不抢,这是一种淡泊;梅开偏隅,虽寂静亦流香,不愠不火,这是一种优雅;水滴顽石,虽遇阻而不滞,不疾不徐,这是一种低调。我们苟活于世,心态当像兰,凡事都能看得通透;性情当似梅,学会在命运的冬季艳丽地盛开;意志当如水,你能包容什么,终会得..
素食为主、每天散步、保持糊涂,是养生的三大基石
生命质量在于健康,保持健康源于养生,素食为主、每天散步、保持糊涂,是养生三大基石。素食为主膳食是健康的物质基础,合理膳食应以植物性食物为主。植物含有动物缺乏的生物活性成分:膳食纤维、植物固醇、类胡萝卜素、多酚类、皂甙、植物雌激素、芥子油甙、硫化物等,这些物质对..
素食生活故事:浪费一粒米,减掉一份福!
浪费一粒米,减掉一份福!人的一生用的都是有定数的!浪费粮食的行为是对社会和自己极不负责任的行为。既对不起辛勤劳作的农民,也浪费了国家的资源,更削减了自己有限的福报,并造下了三涂的恶因。——师兄寄语素食网@如华我愿生生世世不食众生肉,功德回向给法界一切众生。素食..
圣空漫话 | 平常心
老实开示
明代有一高僧辨融禅师,师初住卢山,朴实无华,自律甚严,精勤行道,时忘寝食。一日,诵《华严经》,顿证华严三昧,得大解脱法门。后入京师,大作佛事,化度群品。当时王公大臣,名士俊彦,无不瞻仰敬服。有一天,云栖大师,因久慕师之德学,结同参道友二十余人,往诣京师,参礼请益。融师曰:&ldqu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