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常心

学佛要一门深入 不要见异思迁 得陇望蜀!

学佛要一门深入(资料图)近代的思想家胡适之先生曾经说过:“为学应如金字塔,要能广大要能高。”博览群籍是学问的基础,一门深入是学问的造诣。如果仅是博大而不精深,不能成为学问,只能算是常识,所谓门门通,门门稀松;不能在任何专门的范畴中出类拔萃、登峰造极,就不能够见其..

透过《西游记》看孙悟空的五蕴皆空

透过《西游记》看孙悟空的五蕴皆空《西游记》在中国可谓家喻户晓,耳熟能详。但俗语云“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普通人看《西游记》,只看到了师徒四人西天取经的艰辛、斩妖除魔的惊险,而河北沧州水月禅林的恒庄法师却从中看到了佛法的深意,看到了孙悟空降服内心之路。性格决..

命运通三世:一定要深信因果 决不能含糊!

净慧长老(资料图)净慧长老在佛界可谓德高望重。他一岁半即由父母送入尼庵抚养,14岁在武昌三佛寺拜师学经,其经历让人称奇。作为新中国第一批佛教研究生,他除了著述,还有译作。或许正是因为这种实相般若、观照般若、文字般若(即智慧)的积淀,近日在接受《晶报》记者电话采访时,..

星云大师:平常心是道

什么是平常心?有一次,有源律师问大珠慧海禅师:“和尚修道还用功否?”禅师答道:“用功。”有源问:“怎么用功?”大珠慧海说:“饥来食,困来眠。”有源又说:“所有的人都如此,怎么算是用功呢?”大珠慧海回答:“那不一样,他们吃饭时不肯好好地吃,百般思索;睡觉时不肯好好地..

大安法师:怎样才能与弥陀感应道交

怎样才能与弥陀感应道交(资料图)文:大安法师我们讲念佛法门的奥妙,理则是感应道交。这是这个世间上,这个法界当中,最深邃的心性上的学问,属于悟境的范围,不是属于第六思维逻辑范围。我们有至诚恳切念佛的心,这叫“能感之机”。而法界存在一种所应之力量,这种力量就是阿弥陀..

星云大师:人忙心不忙

忙碌的工作工作与休息要互相调理,在工作中,不感觉到辛苦;在休息时,培养随时都可以再工作的活力,就能做到人忙心不忙的安然态度。忙碌是一种生活状态,但不应该成为心灵的常态。若只能从忙碌中体会到烦恼与纷扰,便很难体验到游刃有余、自由洒脱的心境。在忙碌的世俗生活中,保..

星云大师:如何充实我们的人生

如何充实我们的人生星云法师答:有人说,时间是最公平的,不管贤与不肖,每个人的一天都是二十四小时。但是同样的时间,为什么有的人日子过得很充实,有的人却浑浑噩噩的虚度一生呢?这当中就在于懂不懂得自我充实,如何自我充实?一、生活佛法化:一般人的生活里无非是金钱、感情..

识得平常心,一切处都是道

昔日赵州问南泉:“如何是道?”泉曰:“平常心是道。”州曰:“还可趣向也无?”泉曰:“拟向即乖。”州曰:“不拟争知是道?”泉曰:“道不属知,不属不知。知是妄觉,不知是无记。若真达不疑之道,犹如太虚,廓然荡豁,岂可强是非耶?”州于言下悟理。我们说古人的空话,说平常..

圆智法师:将心静下摒弃困扰,吃饭也是修行

吃饭也是修行。我们吃饭时也要检查自己的心态:是带着贪心在吃?还是带着嗔恨心在吃。吃饭原始的目的只是为了生存,为了我们的色身得以维持。但很多人吃饭早已超过这个界限,有时为了贪图口腹之欲而大造杀业;有时为了虚荣和面子而一掷千金。所以说,如果我们不能以平常心来吃饭,..

用功的时候出现瑞相是好的现象吗

一信徒问师:师父,在用功的时候出现一些瑞相,是不是好的现象呢?师答:当你的信心与日俱增时,你的修行状态就会越来越好,但与此同时,你又会产生另外一种执著——对法的执著。这是一种非常感性的东西,不够虔诚的人还不会产生这种执著。但是,不管出于什么样的原因,生起执著便..

有没有好的办法让“平常心”永具呢

一信徒问师:师父,在生活中我也在努力保持一颗平常心,但还总觉得达不到要求,我发现,心里一有惭愧,就会立即产生懈怠,所以我想请问师父,有没有好的办法让“平常心”永具呢?感恩师父!师答:当我们能放下对外在世界的眷恋和牵挂,也能够踏下心来闻思修时,这时候才会有真正无..

既然要破除执著,为何还要讲“心”

一信徒问师:师父,既然要破除所有执著,为何还要不断讲“心”?这难道不是一种执著吗?师答:如果有人送我一个苹果,我就算不饿,也会马上吃掉它。因为那个人需要我这么做,我若这么做,他就会很开心。这是我们作为一个出家人的本分与义务!同样道理,我虽然不一定明白心,但仍然..

看惯了周公解梦 来看看佛教是如何看待梦的?

用平常心看待梦有人问我,如果梦见佛菩萨,这是正知正见,还是迷信呢?梦见佛菩萨是一种现象,这个现象跟正知正见还是迷信没有关系;你如何看待它,才跟正见还是迷信有关系。梦见佛菩萨,总体上来讲的话,如果你不执著,那就是一件好事,说明这是一种感应;但是如果你执著这种现象..

如孝法师:静看自己的生命成长

问:这段时间,我发现一个很奇怪的现象,就是在人前,我表现得很开心,很快乐,满满的正能量;但当我独处、安静下来的时候,我发现其实我不快乐,有时候还莫名其妙地哭泣,觉得自己很多事情都做得不好,非常郁闷。师父:可能所有的生命成长,都会经历一些意想不到的境界。你的这种..

净慧长老:禅是清凉自在的享受

禅是清凉自在的享受,是超越一切对立的圆满,是脱离生死的大自在,是不住生死不住涅盘的究竟自由。棉花是磨不出刀子来的。人的一生,经历了种种的磨难、种种的痛苦,才会知道人生真正的滋味是什么。修行首先要战胜自己心胸狭窄的关卡、畏首畏尾的关卡。战胜自我,把自我的下劣心、..

星云大师:如何安心立命

处在当前这个充满声色诱惑的世界里,我们如何安心立命呢?有四个方向:一、用平常心来生活:人的生命中如果只有金钱,一旦没有了钱,生活就会痛苦不堪;如果以爱情为生活的重心,一旦爱情变质了就会很苦恼。所以在世间上,应该要用平常心来生活。唐朝的青原行思禅师说:“没有参禅..

修行的目的是什么呢?

修行的目的就是调伏你不听管束的心有人问我,我们修行的目的是什么呢?你要牢牢记住,修行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调伏你不听管束的心。因此,不管什么样的觉受、什么样的神通、什么样的境界,都不会比你的平常心更加重要。当你想知道自己修行状态如何的时候,就观察自己的心,看看贪..

打佛七的利益和注意事项

一、佛七的内涵佛七,也称打佛七,指的是净业同修集中时间,在统一的地点,在规定的日期,洒净结界,排除干扰,集中精力,相互激励,以念佛为主,共同经行的佛事活动,是净业行人厌离娑婆、欣求极乐、精进办道的重要修行方式之一。它的主要目的就是克期(限定时日)取证,为往生极..

生活中我们应如何学佛?

把佛法的慈悲和善良学到生活中去学佛是对自己的良心交待,不是做给别人看的。我们学佛,要把佛法的慈悲和善良学到生活中去,学到心里去。做一个真正对社会有益的人,对自己负责的人。初学佛法者,最忌人云亦云。我们凡夫遇事非常容易起执著,所以初学的同修,只要诚敬,不要知见。..

学习佛法开启你体内的“洪荒之力”!

率真可爱的傅园慧(资料图)这两天最火的无疑就是这位已经使用了“洪荒之力”的游泳女将傅园慧了。在采访中,率真可爱、表情丰富的傅园慧称自己已经“用了洪荒之力啦”,并最终斩获一枚铜牌,可喜可贺!不过在我们体内,其实真的蕴藏着无限可能,而学习佛法,能真切地将这些“洪荒..

认识自己的心,叫做大悟。

你要讲佛法吗?《传心法要》讲,黄檗断际禅师讲:学道人,万法总不用学,但学无所住。这个无所住,是真功夫的无所住,不是讲一讲的。是心体离念,如法界的平等毕竟空寂。什么是涅盘?现在就是,生死就是涅盘。生死放得下,同时就是涅盘。不能离开现前当下这一念。离开了现前当下这..

放松身心的妙方

现代人的生活通常很紧张,如何使用真正有效的方法来让自己放松一下是非常重要的事。放松身心不是纵情娱乐放松身心和纵情娱乐并不相同。有些人以唱卡拉OK、跳舞、喝酒、飙车、开车兜风、钓鱼、登山、划船、打球等,作为放松自己的消遣娱乐。这些活动的确可以调整生活的节奏、转换生..

宗舜法师:修行不说四众过 那看到邪见还要不要指出?

恭敬三宝三、爱恚赞毁戒、诽谤三宝戒对于“说四众过”的问题,有同修不能理解,提出:对破见者(邪见者),包括出家的五众,“不得向人赞叹其德是否等于将该人的名字连同其非法之行向天下广而告之?”要回答这个问题,不能纠缠要不要说,否则各有各的理由;而是要研究说了犯不犯菩..

大乘佛法为何是升恩斗怨的解药

问:为什么说“大乘佛法是升恩斗怨的解药”?明贤法师答:“升恩斗怨”,老话或说成“斗米养恩,担米养仇”,是中国人特别有智慧的一个词。当人快被饿死的时候,给他一升米,他会把你当作恩人;可你要给了一斗米,他就会怨你不给更多;你若一粒不给,他反而一点怨恨都没有。用经济..

不要只是抱怨,要处理抱怨

「抱怨」是从家庭到社会上的每一个角落,都可以看到的普遍现象,也是正常现象。即使亲如父母子女也会互相抱怨,虽然父母疼爱子女自不在话下,但仍不免口出怨言。例如,母亲看到孩子不听话,可能会在父亲面前说:「这孩子像你一样,脾气那么坏,怎么教都教不好,你要好好管管他。」..

“斗米养恩担米养仇”的人性恶该如何化解?

我为你雪中送炭,你愿我家破人亡问:为什么说“大乘佛法是升恩斗怨的解药”?明贤法师:“升恩斗怨”,老话或说成“斗米养恩,担米养仇”,是中国人特别有智慧的一个词。当人快被饿死的时候,给他一升米,他会把你当作恩人;可你要给了一斗米,他就会怨你不给更多;你若一粒不给,..

师父啊 佛教的哪个宗派才是最好的?

法门无量有一天,法启禅师听到几个小沙弥在讨论佛教宗派的问题,有的说禅宗第一,有的说禅宗最好,议论间不乏表露出对其他佛教门派的歪曲贬低之意。他立刻把那几个小沙弥叫过来,让他们把寺院里的一棵生长得非常茂盛的小樟树给“修理”一番——只留一个树杈,把其他的七、八个树杈..

宣化上人:虛空打破明心地

四禅的境界参禅的过程好象读书一样,由小学进中学,进大学,进研究所,经过这四个阶段才能获得博士学位。参禅这个法门,亦复如是,分为四个步骤,也就是四禅的境界。简略述之如下:初禅名为离生喜乐地。就是离开众生的关系,得到另外一种快乐。此非凡夫所得的快乐,而是在自性功夫..

大学生学佛总被看成另类怎么办

有人问:我们大学生学佛,总会被别人看成另类,法师您对大学生学佛有什么忠告或建议?大学生学佛,有什么时代意义?首先,学佛你不要谈时代意义。为己之学,“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己就是我们的心性。你是为了心性的解脱去学佛,不是说为了时代意义。“人不知而不愠,不..

若能放下,即时解脱

最近看到苏轼的一首词《行香子·述怀》,词云:清夜无尘,月色如银。酒斟时、须满十分。浮名浮利,虚苦劳神。叹隙中驹,石中火,梦中身。虽抱文章,开口谁亲。且陶陶、乐尽天真。几时归去,作个闲人。对一张琴,一壶酒,一溪云。苏轼起笔写景,把月下之夜描写得极其清新,在这样寂..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