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徒

年轻时戒酒是消极的吗

本期我们学习了《佛教徒的人生态度之一》。我想结合“消极与积极”这部分的法义来分享我的一个经历。过去我挺爱喝酒的。本科时经常会买瓶二两半的白酒,在寝室边看电影边喝。下酒菜是不需要的,一包薯条就可以,没有也行。2014年8月我第一次皈依时,可以受五戒。考虑到未来工作和..

正见真理,勇往直前

本周学习的内容是佛教徒的人生态度,出世还是入世,无情还是多情,随缘还是进取。一般人对世界有两种态度:贪著或厌离。西方宗教普遍认为尘世是短暂、虚幻的,天堂才是永久的归宿。印度宗教的核心思想是轮回与解脱。从某种意义上说,西方宗教和印度宗教两者都有“出世”的情怀。佛..

心变了,世界就变了

加入三级修学已有一年半的时间,获益很多。我来修学,是为突破工作、生活、个人发展的各种瓶颈。那段时间的夜里,我每每莫名地醒来。黑暗中,我睁着双眼问自己:为什么整天就是重复那些事?我活着是为了什么?2015年9月19日因缘巧合参加了学佛沙龙,主题为:《活着是为了什么》。生..

精进去做精神上的富翁

《佛教的财富观》分七个章节,讲述了佛教徒应该怎样看待财富、获得财富、支配财富,以及何为人生的究竟财富等。结合本章法义的学习,我对自己的财富观进行一番审视,发现了自己很多不如法的观念和行为。一、以前在我心里,义和利是对立的。我以为朋友间谈钱就显得生疏见外了,其实..

义工行让我成长

可能了解我背景的人都知道我是名老义工,出家前我就是一名义工,跑在慈善的最前线。我最初的想法也只是想做点公益,让自己的生命有意义,仅此而已。却没想到,这个微小的善心念如同蝴蝶效应,整个地改变了我之后的人生。做义工前,可以说我是一个比较封闭的人。我不太热衷于与人交..

母亲——最熟悉的陌生人

我家族的人都是佛教徒,可也只是停留在烧香、拜佛、念经和做义工上。所以我们家并没有因此而有太大改变,依旧是不断争吵,甚至发生更严重的问题。相信大部分人,都有被长辈用巴掌教育过,肯定也曾因长辈训斥而心生厌烦。我就是这大部分人中的一位。我有一位严苛的妈妈,她不仅对自..

敦煌文化的传承与弘扬

济群法师关于敦煌文化的研究,经过近百年的发展,已成为一门国际性的显学,在世界上有着重要地位。我是第一次来到敦煌,此前虽然看过莫高窟的影像资料,但置身其中时,还是深受震撼。在西北边陲,能留下莫高窟这么丰富而珍贵的文化遗产,是敦煌的福报,中国的福报,也是人类的福报..

从痴情到法情到多情

学到《佛教徒的人生态度》之三,导师讲解了出世与入世、多情与无情、随缘与进取三个主题。班级共修的时候,除辅助员师兄分享了“随缘和进取”之外,师兄们都分享了“多情和无情”。看来,大家的角度多是以自己为原点,用法来审视自己的因缘和亲友、爱人......有心学佛,本身都有一..

正确认识财富·大爱点染人生

本期法义主要从怎样看待财富,财富与道德、修行的关系,佛教徒能否追求财富,怎样追求财富,合理支配财富,从物质财富到精神财富六个方面来阐述财富剖。其中让我感触最深的是本期法义中的一句话:只有将财富当做“行善的工具”去追求,才能使财富发挥出更大的作用。是啊,如果每个..

活着为什么

《佛教徒的人生态度》这一课,导师从“消极还是积极”“悲观还是乐观”两大主题入手,分析了佛教徒应该怎样树立对世界、对人生的正确认识。通过学习,消除了我之前认为的“佛教是消极”的错误认知。对照法义深刻检查自己,发现以前的我,如果事事顺利就会盲目乐观,活在自我设定的..

哭泣的小黄车

昨天跟朋友聊天,提起时下风靡全国多地的共享单车。她很生动地描述着,她是如何发现小黄车一车只有一个密码,不被别人骑走,就永远不用再花钱的美事。以及使用完不上锁,可以帮助下一个骑自行车的人省下一元钱的乐事,并指责那些给共享单车上私家锁,妨碍他人用车的过分行为。又评..

在做事中修行

昨天晚上,小组共修的内容是《佛教徒的人生态度》。其中,在第一讲关于“佛教是消极还是积极”的讲解中,导师提到,在佛教的修行里,有一个法门叫做忍辱。其实这个忍辱,跟我们世间上的人所理解的不一样。忍辱,事实上是一种非常强大的心理力量。忍,是一种接纳能力,你要学会去接..

同沾法喜的这一年

时间过得真快啊,转眼间,365个日夜就匆匆而过了。同喜班的这一年,是我人生中最最快乐的日子,任谁都能轻易地从我满是笑容的脸上,看到我由内而外散发的喜悦,而不仅仅来自于我开朗、乐观的性格。一年以前,我并没有觉得我的生活有多么痛苦,多么需要改变,也并不知道有什么是能..

发心做一个积极、乐观的佛弟子

这周学习《佛教徒的人生态度》,我很有感触。我认识到佛教徒不是常人所理解的只求自身福报、不管苍生祸福的消极避世之人,而是以自觉觉他、四弘誓愿为修行目标,积极追求真理的人。每次听四弘誓愿,我都觉得能发如此大愿的人真是不可思议,竟然有这样的心量,要做这样难得的事情。..

如何在生活中修习皈依?

这两周学习如何修习皈依,事实上,我最近一直都在思考这个问题。导师说的关于学佛的几个根本,我一直牢记在心:皈依是佛法的根本,发心是修行的根本,正见是解脱的根本,戒律是僧团的根本。而皈依既是我们学佛的开始,又贯穿着我们修行的全过程,成就自性三宝也是我们修行的终极目..

回顾来时路

仿佛还是昨天,盈盈笑脸面对着相机,我们成为同喜班幸福的学员;仿佛还是那一刻,不同年龄、不同职业、不同性格的你我,却同样欣喜又庄重地彼此承诺;仿佛从那天起,我们开始逐步了解三级修学,知道运用八步骤的重要性,并开始了自修和共修的日子……从此,西园、导师、佛法、义工行..

皈依,我生命中最重要的选择

在接触佛法之前,我是标准的唯物主义者,不信神,不信鬼,更不信上帝;以知识分子自居(85级的大学生,那时候考大学不容易,大学生还很少)崇尚科学,崇尚自由,追求丰富的物质生活。上学时学习勤奋是为了考大学,毕业后工作努力是为了升职、加薪,被认可被尊重,结婚生子后又一切围..

做事与“羞行”

一直认为自己已经比较精进,通过修习定课、自修共修,烦恼感觉少了,佛法的知识多了,生活也平静了,经常还会“法喜充满”地自得其乐优哉游哉。以为贴上了“佛教徒”的标签、搭上了“菩提号快车”,剩下的就是解脱自在了……做了网络读书会的义工,才明白自己的“修行”原来只能叫..

信仰与超越信仰

同学聚会,谈到信仰的问题。其中一位同学说,他的一位信仰伊斯兰教的外国朋友与其交谈时问道:你有什么信仰?同学回答:我没有信仰。那位外国朋友叹息地说:那你什么都没有了。“那你什么都没有了!”虽然学佛有几个年头,但这句话确实让我感到震撼,他们对于信仰是这么看待的,可见..

以出世之心积极面对生活

新年放假,朋友们自然少不了聚会。我原是一个超级喜欢热闹的人,在各种聚会中穿梭奔忙,每周能在家吃饭的机会很少,喝酒吃肉都是我的长项,谁都乐意和我在一起嗨!身边形形色色的朋友如走马灯一样,我习惯了灯红酒绿,习惯了整天在半醉半醒中生活,什么都不往心里去,很洒脱,但又..

您是我的菩萨

妈妈今天回家了,送妈妈坐上车,看着车辆远去,突然感觉心中莫名的失落。好像又回到小时候的某个场景,看着妈妈离开,自己会感觉不安全,被遗弃了。很清楚自己现在的感觉不太实际,不应该这样,我也一遍遍地说服自己,可是越说服,反而失落感越重。而且从某种程度来说,我也不接纳..

持戒很容易吗

佛教戒律建立在信仰层面,是自觉的行为,是以因果观为基础的。一旦犯戒,不仅和宗教信仰相违背,且必然受到相应的惩罚、招感相应果报。因此,信徒只要对信仰足够虔诚,就绝不会有侥幸心理。所以戒律所起的作用是防患于未然。作为一名佛教徒,我选择三宝作为究竟的皈依处。在做出正..

“真”爱

本期学习的法义内容是《佛教徒的人生态度》之三《纵欲·禁欲》《重生·重死》《自利·利他》。在本章节的学习中,导师重点阐述了佛教徒既不纵欲也不禁欲,而是少欲知足,知足常乐;佛法既关心死后的归宿,同时也重视现实人生;佛子可以通过纯粹的利他而达到充分的自利。导师在阐述利..

同愿同行觉醒之灯

临近年末,本月正好要给观元师兄庆生,大家一致商议后决定,邀请有因缘的师兄们及亲朋好友,来一次集共修、聚餐、庆生于一体的年终聚会,地点定在观渡师兄的工厂。周六,我们浩浩荡荡一行20余人,来到与南京比邻而居的观渡师兄的工厂,看到久违的大自然,师兄们都挺兴奋的。学佛后..

难忘腊八

——记第一次和女儿共做皈依共修腊八节的殊胜,相信对于每一位佛教徒而言,都有深刻的认识。佛陀在尼连禅河边发出的感慨:“奇哉!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只因妄想执著不能证得”,震彻着无始以来的大千世界。因为这种殊胜的因缘,所以我特别喜欢下面这幅图画。佛陀宁静安详、..

我对“佛教”的看法

每次听到导师开示的时候,总是在想,导师真是太厉害了,怎么知道我对这些问题很迷糊呢?迷糊的意思是不知道答案,且从来没有深入地想过。本周修学的法义内容是《佛教徒的人生态度》之一和之二,导师从态度的消极和积极、悲观还是乐观进行了层层剖析。看完视频,我再细细对照自己对..

在无限中找到当下的位点

——分享一个提升慈悲和智慧的小窍门主持沙龙、导读读书会,碰到一个问题:每期要讨论的主题,原设想要逐步展开的,但是大家纷纷在开头就给了高大上的答案,搞的一下子话头凝住了,推不动了。比如《用佛法智慧解析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开始时,学员就说一切人与人之间的矛盾缘于我执..

如果你业障消除了 会出现这五种征兆!

消除业障(资料图)1、如果你业障消除了,你本有的出离心就会升起。那么你的贪心,执着就会慢慢减少,起码的你看淡世间的物质的执着,情感的执着。如果你学佛了,抓着佛法紧紧不放,世间的物质情感名利也放不下。说明你的业障并没有消除,因为学佛修行要的不是抓,而是舍。有的人学..

明如居士:如何孝顺父母?

对于一个学佛人来说,孝敬父母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因为学佛唯一要行持的实际上就是“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从根本上来说,断恶行善始终要在心地上下功夫;而从事相或对境上来说,断恶行善应当首先从孝敬父母开始。古人说:“百善孝为先。”意思是说,通过孝敬父母可以培养出一切..

方海权:楞严咒至真、至善、至美、解脱一切苦

楞严经云:十方所有的佛就是持着楞严咒而成佛,可以看出要成佛必须诵楞严咒。在经中提到二十五菩萨证到圆通时,诸菩萨运用各种各样法门而得成圆通。若要得无上道,十方诸佛都是修行楞严咒。所以可以看出楞严咒至尊的地位。读到《楞严经》才知道,持楞严咒功德很大,因为《楞严经》..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