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徒

真的有风水吗?

问:佛教徒对风水要持什么样的态度?要相信有风水还是相信没风水?慧律法师答:佛教徒是采取中道的态度。这风水对我们凡夫来讲确确实实是有的,如果对一位证果的圣人如佛陀、菩萨、阿罗汉通通没用,他会飞天钻地,神通来去自如,什么风水都没作用。所以,我们中国人说地灵人杰,风水..

宗萨钦哲仁波切--南方人物周刊专访

。“当时贝托鲁奇正打算拍电影《小活佛》,想要一些哲学上的建议。我的一个朋友的朋友刚好遇到他,告诉他有个喇嘛喜欢电影,他们联系上了我。在现场我见到了中国最好的演员之一:英若诚。”后来,他去纽约电影学院读了电影专业。他导演的两部佛教主题电影朴素而耐人寻味。《高山上..

宗萨钦哲仁波切--南方人物周刊专访

了解。”他没说,“请来加入。”他说他的教导必须受到检查和分析,他的道路不应该只是在字面意义上被接受,他鼓励这样的分析。他说不应该有指定的领导者创建和强迫推行规则,拥有权力的是僧伽(僧侣团体)。这就是民主。佛陀教导说,时间是相对的,外在的全能的造物主并不真正存在..

宗萨钦哲仁波切--南方人物周刊专访

此外,明白生命多么无常,的确有助于我们感恩。忘记无常时,我们倾向于把事情看得理所当然。就像我经常说的,我们购物时,就像自己还要再活1000年似的。由于每个人都这么做,我们因过度而破坏了世界。我们买了太多不必要的东西,做了太多不必要的事。我们那么做是因为有点忘记生命..

宗萨钦哲仁波切--南方人物周刊专访

佛陀可以说是一个印度人。除此之外,我越来越少有“在家”的感觉。世界变得这么小,你可以在香港喝到新西兰的猕猴桃汁,基本上你想买什么就可以买到什么。任何你在纽约能得到的,在香港也能得到,商店看上去都一个样。遗憾的是,它们都努力变得一样。人物周刊:您对死亡还有恐惧吗..

宗萨钦哲仁波切--南方人物周刊专访

佛陀传人宗萨蒋扬钦哲仁波切“我会说佛教是理解世界的一种观点,而且是一种相当深奥的观点。但我不会说佛教所说的真理是惟一的真理,那样太自大了”宗萨蒋扬钦哲仁波切显然和一般人印象中的佛教上师有些不同。他被认为是最具现代气息的佛教导师。他的弘法风格鲜明大胆、独树一帜。..

吴启华:我爱佛祖(图文)

“大反派”吴启华竟然是名副其实的佛教徒,在与蔡少芬的“蔡吴恋”中他坦言他与蔡少芬之间最大的鸿沟是各有所“爱”。蔡少芬是虔诚的基督徒,但他是佛教徒:“我在佛诞时出世,与佛祖有缘。我跟少芬的宗教信仰分歧太大,我爱佛祖,她爱耶稣。”所以吴启华跟蔡少芬只能在荧幕上成为..

学佛是怎么一回事

、众生三无差别的平等观点,以及由意识的活动而自作自受的因果法则,更是与宗教家创世主权高于一切的迷信说法完全相反。佛教的所谓佛和菩萨,是能以佛法来自利利人,肯牺牲自己,为人民、为众生而服务,在不同觉悟程度上的人的代名词。可是由于千百年来民间习俗的影响,一切愚昧无..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全文及解释

想聪明、治病、富贵吉祥,都可以念诵心经。心经感应神奇,令人震撼。有缘者,可以多读心经。-----佛国大光明《心经》是一本佛教徒必读,必知的一本经典佛经。全称《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梵文paramitahrdayasutra。略称《般若心经》或《心经》。全经只有一卷,260字.属于《大品..

咒中之王“楞严咒”的甚深秘密 书写持诵佩戴功德无量

楞严咒,是佛教真言中的咒中之王,出自《大佛顶首楞严经》。《楞严经》和“楞严咒”是正法的代表,经为咒而说,经文几乎用了一卷的篇幅讲述此咒。佛言:“是佛顶光聚悉怛多般怛啰秘密伽陀微妙章句,出生十方一切诸佛。”宣化上人:“所有十方一切诸佛都是从楞严咒里边生出来的,所..

《诸经巡礼--阿含藏》

v目录w------------------------------------------------------------------1.增一阿含经卷二十声闻品〔一位具异能者皈佛记〕---------------------------------22.增一阿含经卷二十四善聚品〔您知道阎罗王想出家吗?〕------------------------23.增一阿含经卷二十四善..

多读《心经》会有殊胜的加持

一些老修行、老出家人都知道,在遇到一些大的违缘,如地震、海啸等等时,大家都要念《心经》。藏传佛教中也有这样的传统,在出现一些违缘,特别是在每年藏历的12月29日,大家通常都要念《心经回遮仪轨》。在《心经》的基础上,加上一些咒语和仪轨,其中《心经》占了主要的成分,以..

同喜班修学半年回头看

一、从法义看我们学习的法义,导师几乎都是先描述出不同问题的现状、提出问题,然后再从佛法角度看问题,一边剖析原因,一边给我们开示佛法正见,最后再提出解决方法和总结。引经据典,不分派别,为我所用,甚至为了让我们明白,使用流行词汇,增强表现力,紧紧围绕重点要说明的问..

兼善天下先从做好自己开始

“独善其身”这一成语出自《孟子·尽心上》:“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从古至今,“独善其身”并不是一个非常好的词,因为与“兼善天下”相对而言,它有一丝能力不足的局限和格局狭隘的隐喻。从小,我就被要求有大理想、大梦想,要为社会做贡献,要为国争光,要兼善天..

我的悲观与乐观

大家好,我是悟天。今天与各位分享的题目是《我的悲观与乐观》。按现代心理学来说,悲与乐是一种动物本能。为什么?因为欲望得到满足了,心情就舒坦。如果得到满足的概率较高,就容易产生乐观情绪。反之,一旦欲望不被满足,就不舒坦。如果一直努力仍得不到满足,就容易悲观。我们..

随缘,让我在反思中成长

从宣布被选为班长的那一刻起,我便觉无边的压力铺天盖地而来!似乎突然间找不到人生方向了!我不停地问自己,问资深的师兄,我该怎么办,该从何做起?感觉自己像一只无头苍蝇乱碰瞎转,不得要领,急于求成却烦恼四起。被人误解,难受;被人看不起,愤怒、逃避,甚至想逃离!那种崩溃的..

延续佛灯明

经过一段时间的修学,我们这些羽翼渐丰的出家众也该踏出寺门,做做传灯活动了。通过召集一次出家众小小读书会,才知道还有那么多出家众身在小庙里,心向往着正法,渴求着智慧,却无从下手!她们虽具一颗积极进取的心,但福德因缘一时难以成就心愿。读书会上看到她们畅饮甘露的法喜..

一世父母多世情,如法孝亲盼皈依

学习《佛教徒的人生态度》之多情还是无情后,我想起了我的父母。转眼间,父母已经70多岁。当我看到母亲花白的头发时,突然感到岁月的蹉跎,忆起世间的无常。父母已不再是那个为我遮风挡雨的大伞,我的心被深深地刺痛了。修习佛法后,我思索,父母情到底是怎样的一种感情?父母把我..

“六种想”如何避免停留在理论

第一部分:事前准备建立立足点我在修学《道次第》的过程中,感觉确实像导师所说,道前基础是现代学人的薄弱之处,而我感到,六种想又是道前基础中自己修学得最薄弱的地方。第一遍怎么学的已经忘记了,第二遍学的时候也觉得很艰难,一直启白三宝。终于在看病的过程中观察到自己的病..

佛法让我的生命品质逐渐提升

当今社会,很多人都认为佛教是封建迷信,是人到老年后无所事事,通过烧香拜佛,祈祷家人平安的一种精神追求。以前,我对佛教的看法也和很多人一样,认为佛教是封建迷信。但后来在生活中经历了很多不幸的事,在思想上找不到出路,就接触到了佛教,通过不断学习,我对佛教的观念也在..

年轻时戒酒是消极的吗

本期我们学习了《佛教徒的人生态度之一》。我想结合“消极与积极”这部分的法义来分享我的一个经历。过去我挺爱喝酒的。本科时经常会买瓶二两半的白酒,在寝室边看电影边喝。下酒菜是不需要的,一包薯条就可以,没有也行。2014年8月我第一次皈依时,可以受五戒。考虑到未来工作和..

正见真理,勇往直前

本周学习的内容是佛教徒的人生态度,出世还是入世,无情还是多情,随缘还是进取。一般人对世界有两种态度:贪著或厌离。西方宗教普遍认为尘世是短暂、虚幻的,天堂才是永久的归宿。印度宗教的核心思想是轮回与解脱。从某种意义上说,西方宗教和印度宗教两者都有“出世”的情怀。佛..

心变了,世界就变了

加入三级修学已有一年半的时间,获益很多。我来修学,是为突破工作、生活、个人发展的各种瓶颈。那段时间的夜里,我每每莫名地醒来。黑暗中,我睁着双眼问自己:为什么整天就是重复那些事?我活着是为了什么?2015年9月19日因缘巧合参加了学佛沙龙,主题为:《活着是为了什么》。生..

精进去做精神上的富翁

《佛教的财富观》分七个章节,讲述了佛教徒应该怎样看待财富、获得财富、支配财富,以及何为人生的究竟财富等。结合本章法义的学习,我对自己的财富观进行一番审视,发现了自己很多不如法的观念和行为。一、以前在我心里,义和利是对立的。我以为朋友间谈钱就显得生疏见外了,其实..

义工行让我成长

可能了解我背景的人都知道我是名老义工,出家前我就是一名义工,跑在慈善的最前线。我最初的想法也只是想做点公益,让自己的生命有意义,仅此而已。却没想到,这个微小的善心念如同蝴蝶效应,整个地改变了我之后的人生。做义工前,可以说我是一个比较封闭的人。我不太热衷于与人交..

母亲——最熟悉的陌生人

我家族的人都是佛教徒,可也只是停留在烧香、拜佛、念经和做义工上。所以我们家并没有因此而有太大改变,依旧是不断争吵,甚至发生更严重的问题。相信大部分人,都有被长辈用巴掌教育过,肯定也曾因长辈训斥而心生厌烦。我就是这大部分人中的一位。我有一位严苛的妈妈,她不仅对自..

敦煌文化的传承与弘扬

济群法师关于敦煌文化的研究,经过近百年的发展,已成为一门国际性的显学,在世界上有着重要地位。我是第一次来到敦煌,此前虽然看过莫高窟的影像资料,但置身其中时,还是深受震撼。在西北边陲,能留下莫高窟这么丰富而珍贵的文化遗产,是敦煌的福报,中国的福报,也是人类的福报..

从痴情到法情到多情

学到《佛教徒的人生态度》之三,导师讲解了出世与入世、多情与无情、随缘与进取三个主题。班级共修的时候,除辅助员师兄分享了“随缘和进取”之外,师兄们都分享了“多情和无情”。看来,大家的角度多是以自己为原点,用法来审视自己的因缘和亲友、爱人......有心学佛,本身都有一..

正确认识财富·大爱点染人生

本期法义主要从怎样看待财富,财富与道德、修行的关系,佛教徒能否追求财富,怎样追求财富,合理支配财富,从物质财富到精神财富六个方面来阐述财富剖。其中让我感触最深的是本期法义中的一句话:只有将财富当做“行善的工具”去追求,才能使财富发挥出更大的作用。是啊,如果每个..

活着为什么

《佛教徒的人生态度》这一课,导师从“消极还是积极”“悲观还是乐观”两大主题入手,分析了佛教徒应该怎样树立对世界、对人生的正确认识。通过学习,消除了我之前认为的“佛教是消极”的错误认知。对照法义深刻检查自己,发现以前的我,如果事事顺利就会盲目乐观,活在自我设定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