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群法师

济群法师: 只有止恶行善生命才有光明前景

只有止恶行善,生命才能进入良性循环,才能有光明前景。否则,我们自己就会成为最大的受害者,首当其冲的受害者。深信业果也是下士道的重要修行内容,其中包括见和行两方面。见就是缘起因果,行就是止恶行善。佛法非常重视正见。所谓见,就是一种世界观、人生观。什么是生命延续的..

济群法师:人类社会动荡不安佛教揭开四大根源

古往今来,人类社会始终处于动荡之中,而对社会安定破坏最大的莫过于战争。翻开人类历史,几乎可以说是一部战争史。在中国,春秋战国时期,诸侯混战,互相吞并。其后,这段战火纷飞的动荡时期由秦始皇统一中国暂告结束。但不久又是楚汉相争,战火再起。待汉朝建立后,内战虽然结束..

济群法师:“现世乐”和大家所关心的现实利益有什么区别呢?

佛法所提倡的现世乐,从世间的层面来说就是“种善因得乐果”,通过正确的人生观念和健康的生活方式来获得人生幸福。在佛教的五戒十善中,还涉及到自他双方的关系,也就是通过持戒修善建立自他和乐的人生。需要明确的是,从佛教的观点来看,现世乐和来世乐又是统一的。佛教所说的出..

济群法师:到底什么是幸福?我们怎样把握幸福?

多数人对幸福的理解确实存在问题,他们往往是从外在条件来考量,如家庭、地位、金钱等。事实上,幸福只是一种内在的、不稳定的感觉。当然,外在条件也是激发幸福感的助缘,但关键是在心灵而非物质。若一味外在条件,以为得到某些东西就能幸福,无疑是本末倒置。我们不仅要对幸福的..

济群法师:对治烦恼的法宝

如何才能对治欲望?佛陀告诉我们:“若欲脱诸苦恼,当观知足。知足之法,即是富乐安隐之处。知足之人,虽卧地上,犹为安乐;不知足者,虽处天堂,亦不称意。不知足者,虽富而贫;知足之人,虽贫而富。不知足者,常为五欲所牵,为知足者之所怜悯,是名知足。”知足,也是中华民族的..

济群法师:学佛发心两大误区佛子应当尽力避免

普通人因为从凡夫心出发,所以成就了凡夫心。那么学佛者的发心是否就正确呢?其实也不尽然。很多学佛者的发心,并没有摆脱原有的心行习惯,也不属于正确的发心。一、基于某种贪著而发心学佛者的发心,往往存在两种误区。一是从开始发心就不对,是带着某种贪著开始学佛。深究起来,..

济群法师:戒律的十大利益

当比丘出现某种不如法行为,佛陀便会根据所犯制定戒条。佛陀每次宣说戒条前,首先要阐述制戒的十种利益,然后才是关于戒条的具体内容。这十种利益,也就是十句义。具体内容为:第一、摄取于僧。这是总的原则,即以戒律、制度管理僧团。当然,制度要靠人执行,但执行的依据是戒律,..

济群法师:中道—符合真理的方法

佛教的正道是中道。中道不是一种折中,而是符合真理、符合实相、与解脱相应的方法,佛陀将其总结为八正道:正见、正思维、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佛陀在鹿野苑转法轮的时候,提出了中道的修行观点。中道的意义在于,首先在生活上要远离二边,既不放纵,也不自虐,..

济群法师:拥有什么,就会牵挂什么

有情被执著所缚,拥有什么,就会牵挂什么。若是拥有财富,就害怕别人惦记他的财富;拥有地位,就害怕别人嫉妒他的权位;拥有娇妻,就害怕被别人窥视他的家庭。即使只是穿上一件贵重的新衣,也害怕弄脏了,小心翼翼地不敢乱动。总之,因为执著而害怕失去,终日处于担忧中。觉者透彻..

济群法师:放下屠刀真可以立地成佛吗?

编者按:佛教传入中国之后,中国人的语言、词汇在无形中深受影响。以大众常用的成语、俗语为例,就有很多直接出自佛经,还有一些间接源自佛教。比如“放下屠刀立地成佛”这个成语,就是源自佛教,当然现在人们一般用引申义。但就这句成语本身来看,又当怎样理解?将所有杀心转化为..

济群法师:学佛不能讨价还价皈依是为成就自己

成为佛教徒,最基本的衡量标准便是皈依。正如入党需要宣誓、入学需要注册那样,通过相应仪式获得合法身份;皈依是成为佛教徒必须履行的入门手续,也是远离三恶道苦、迈向菩提之道的开端。时常有人询问:“若不皈依,可否依法修行?”当然,若按佛法教义调整身心,按相应法门修习实..

济群法师:人最根本的问题就是看不清自己

人最根本的问题,就是看不清自己。所以,修行的首要任务是了解自己——知道究竟什么代表着你,什么是安身立命的根本。我们每天都在关注自己,处处以自我为中心。那么,我们现在认定的这些身份、相貌、想法等,究竟是不是“我”?事实上,这一切都无常变化,也许现在与你有关,但并..

济群法师:学佛不能讨价还价 皈依是为成就自己

成为佛教徒,最基本的衡量标准便是皈依。正如入党需要宣誓、入学需要注册那样,通过相应仪式获得合法身份;皈依是成为佛教徒必须履行的入门手续,也是远离三恶道苦、迈向菩提之道的开端。时常有人询问:“若不皈依,可否依法修行?”当然,若按佛法教义调整身心,按相应法门修习实..

济群法师:学佛不是放弃一切 是让生活更有智慧

学佛不是放弃世间一切,是让生活、工作更有智慧。(图片来源:资料图片)有些弟子会在学佛后认识到,修行才是人生最重要的事,自然会投入更多精力。不过我们现在所引导的是菩萨道的修行,不是要放弃一切,而是要更积极地做有益社会的事。我们提倡学佛者能在生活中践行佛法,也包括..

济群法师:命运不是上天赐予 主宰还是我们自己

改变心行、改变习惯,就有能力改变命运。(图片来源:资料图片)习惯从哪里来?无非就是某件事我们做多了、想多了,以致成为自然。比如,我们习惯于每天见到哪些人,习惯于每天做些什么,习惯于每天吃些什么,一旦这种习惯固定下来,就会逐步发展为某种生命模式,成为我们的性格。..

我喜悦:看破无常不是逃避现实 不执着不等于消极

编者按:看破无常是不是意味着逃避现实?不执着是不是过于消极?若不了解佛家文化,就很容易产生这些问题。也有人曾这样请教济群法师,那么济群法师如何回答?无常,是世间的真相,是人生的实质。所以认识无常非但不是逃避现实,恰恰是要我们认清人生最大的现实,整体的现实。世人..

人在死亡时有几种心态?

编者按:关于死亡前后相关问题,小编先后发过两篇文章,一篇题为《人死后的去向由什么来决定》,一篇题为《怎样判断一个人死后的去向》,但是这个问题依然非常复杂,所以今天再发一篇文章,题为《人在死亡时有几种心态》。在这篇文章中,济群法师诠释经论内容,详细介绍有情众生临..

济群法师:佛教反对纵欲 并不提倡一味禁欲

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图片来源:资料图片)社会上的人普遍认为出家人是禁欲主义者,所以年轻人听到学佛不免有几分畏惧:学佛后能否结婚?能否继续常人的生活?似乎学佛后就要到深山里与世隔绝,世上的一切都不能拥有、不能享受,很多人因此对学佛望而生畏。其实这也是错误的..

菩萨无所得

菩萨以悲悯心帮助众生,但这种悲悯是建立在无所得的智慧之上。无所得不是说没有结果,而是结果再好也不执著。你的心不粘到结果上,不粘到你所做的事情上,因为一切法的当下都是空性。菩萨安住在空性中去度众,去行种种利他事业,只是在慈悲心推动下的自然反应,并不会粘着于事情本..

佛教是生命觉醒的教育

佛教是生命觉醒的教育,寺院便是一所学校。佛教的信仰是建立在佛教教育的基础上,忽略了佛教教育的内涵,一味强调信仰、崇拜,很容易让佛教流于迷信、庸俗。——济群法师

解脱,是逐步解脱贪执

自我的满足,始终隐含着巨大的贪执,使生命不断形成依赖、束缚和烦恼,从而失去独立,失去自由。解脱,是逐步解脱贪执,以及贪执形成的依赖,恢复生命的独立,恢复心灵的自由。——济群法师..

什么是人生最有价值的事?

有人追求攀登大自然的高峰,有人追求事业的高峰,可是这种成功都只能带来一时的满足,何况一山更比一山高,有人既使登上心目中的峰顶,发现也不过尔尔。因此,圣哲们都以了悟生命真相,攀登生命的高峰为目标,以为这才是人生最有价值的事。——济群法师..

济群法师:敢于审视传统佛教中的陈规陋习

核心提示:济群法师出生于闽东,父母都是虔诚的佛教徒。幼时,在双亲的带领下,全家信佛并吃长素。在他印象中,家里常年有僧人来住宿、吃饭,而母亲总是热情招待,家中每天早晚都念经拜佛。一年秋天,母亲发心到闽东支提寺帮忙修补藏经,14岁的济群跟着同去,在支提寺生活了三个多..

静波法师:学佛与思维观念的转变

非常感谢净慧大和尚给了我这个机会与大家结法缘。实际上,学佛有赵州禅师说的“吃茶去”一句话就够了,吃茶以后就行脚,明白了道理就去实践,把握自己的心。由于是生活禅,我们把它放在生活中去阐述,使它更有生命力与说服力,其实到最后还是一句“吃茶去”。..

济群法师:吃素能吃蛋吗

问:吃素后,蛋类能不能吃?济群法师答:严格的素食者,是不吃蛋类的。佛教提倡素食的理论依据,是为了不杀生,为了体现对众生的慈悲。而鸡蛋是生命胚胎,特别是一些有性的鸡蛋,吃了也涉及杀生。当然,现在养鸡场出来的鸡蛋,很多是没有生命的,应不属于杀生范畴。如果实在戒不了..

济群法师:现在有病需要吃肉是否可以

问:吃素已经六年,现在有病需要吃肉,是否可以?济群法师答:一般来说,生病都不是因为吃素引起的。许多研究调查都表明,搭配合理的素食,远比肉食有益于身心健康。所以,生病后更应该坚持吃素,一方面有利于身体恢复,一方面,病中容易体会生命无常,应借此机会加倍精进。..

济群法师:学佛后能养小动物吗

问:学佛后,家中可否饲养小动物?济群法师答:很多人通过养小动物获得生活乐趣,并成为业余爱好。但我们可曾想过,把小鸟关在笼内限制自由,是对它正常权利的损害。所以,菩萨戒规定,家中不可豢养狸猫猪狗。佛教提倡众生平等,不仅人类有人权,一切众生都有众生权。每个生命是独..

济群法师:三皈依的利益

皈依能为我们带来什么利益?或许有人会觉得奇怪:学佛者也讲究利益吗?事实上,学佛并非排斥利益,只是不执著利益,以无所得的心来看待这一切。但不执著利益,并不影响应得的利益。事实上,学佛本身有大利益:一是暂时利益,即人天福报;一是究竟利益,即成佛。《金刚经》、《普贤..

济群法师:昏沉死与痛死

问:昏沉死是什么结局?如果是痛死,是否也在消业?一定会前往恶趣吗?济群法师答:昏沉而死属于无记,非善非恶,非快乐非痛苦。其结局如何,主要取决于往昔的善恶业力,何种业力先成熟,即往生何处。至于痛苦而死的人,是否一定往生恶处呢?其中有两种情况:一是回顾平生,因所作..

济群法师:如何去除妄想

问:怎样去除妄想?济群法师答:妄想和执著有关,我们越在意的东西,越容易引发妄想。所以,我们要把环境和需求变得简单些,看得淡些,妄想就会减少活动机会。更重要的,则是培养正念。所谓正念,一方面是对事物的正确理解,如无常、空、无我的认识;一方面是建立内在的觉察力,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