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发生在浙江省岱山县衢山镇法华禅院的一件真实奇事。法华禅院的厚存老法师,一生修行以念佛为主,2009年12月示现小病,安详示寂,圆寂四年后开龛,惊现肉身不坏。厚存法师生于1928年,岱山县衢山镇鼠浪村人,俗名金彩利,三岁被别人领养,六岁因全身出水痘导致双目失明。之后,..
印光大师
印光法师小传
一、简状印光法师,法讳圣量,自署常惭愧僧。1861年出生于陕西省合阳县,俗姓赵。幼攻儒书,21岁出家,22岁受具足戒。行脚参方,博学多闻,勤于劳作苦行,而以净土法门为根本之修持。33岁,由北京至普陀山法雨寺,精修念佛达20余年。1918年,法师58岁,始有居士将其文稿20余篇刊印..
净空法师答:净土宗学人如何对待器官捐赠?
问:净土宗学人如何对待器官捐赠?净空法师答:站在净土宗的角度,基本上是不鼓励大家器官捐赠,因为临终的正念非常重要。你今天不是要求增上生,当然你有善业,来生会依止善业去得增上生。但是你净土宗的人很强调你一定要在临终生起对弥陀皈依的正念,因为净土法门是感应道交,你..
净土门内的上上人
净土门内的上上人,就是老实念佛人。老实念佛不容易啊!真正能做到老实念佛的只有两种人,一是通宗通教的大智慧者,一生精勤修学,一大藏经通彻明了,真正弄懂了世尊出兴世间的本怀,千经所指,万论所归,种种权巧方便,原来都是劝人念佛求生净土。此时方能放下世出世间一切,死心..
佛教是如何看待风水的
据近代学者考证,历史上对风水最早下定义的是晋代的郭璞,在其著名著作《葬书》中有言:“葬者,乘生气也,气乘风则散,界水则止,古人聚之使不散,行之使有止,故谓之风水。风水之法,得水为上,藏风次之。”由此亦可看出风水即是相地之术,重点在于对住宅及埋葬环境进行选择和处..
广结善缘的几种方法
有人说:二十世纪最伟大的发明,就是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佛经上也说:“未成佛道,先结人缘。”所谓结缘,就是和他人建立融洽的关系和良好的沟通。人生最可贵的一件事就是“结缘”,为了我们自己的生活愉悦,也为了大家的生命快乐,广结善缘实在重要。那么,怎么样才能广结善缘呢?..
《佛七开示》
第一日上:念佛的障碍念佛的障碍我们念佛,要先把念佛的障碍除掉。你们跟我们这些师父们不一样的,净土部的师父天天念佛,天天念经。你们这次儿来这里打佛七,就要先把障碍除掉。什么障碍呢?你到了山上庙里头来,随着师父一起念佛,要把你在家的事都放下,如果你心里头还牵挂那些..
文珠法师《修福修慧修净土》
一、修福(一)福的意义与类别何谓福?福是指人间富贵寿考,子孙繁盛,身体健康而言。韩非子云:‘全寿富贵之谓福’。人生得意之极,该是五福临门,所谓的五福,一曰寿,二曰富,三曰康宁,四曰好德,五曰考终命。但此仅人间有限的、无常的俗福,还不及天上的洪福。而天..
《一句佛号,一部经,一生成就》
能增长善根福德因缘。善根福德因缘是往生的条件,“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善根福德因缘从哪里来?就从念这一句佛号来,并不是要另外去念很多的经、很多的咒才能得到,这是《阿弥陀经》上面佛陀的开示。我们的信要建立在这上面。你如果这个都不信,你还去听别人给你讲要..
《净土法门是末法众生的对症良药》
佛所说的一切法门,都能了生死,证菩提,法法平等,无有高下。但是,由于时节因缘不同,众生根机各异。如同治病,心须对症用药,方能获得疗效。从这个意义讲,当前提倡修习净业,更具有适时契机的特殊意义。第一,净土是末法最为适时契机的法门,一般说末法众生,善根浅,福报薄。..
《学佛必须明白因果》
因果问题,属于佛教的基础理论,也是佛法的核心。不明白因果,就不可能真正懂得佛法。所以,弄清因果问题,是学佛的一个重要前提。下面分四个问题谈:一、因果规律和它的重要性因果,又叫业、因、果、报。业:梵文译音,意为造作、活动。指一切身心活动,包括身、口、意“三业”。..
《净土法门的十六字纲领》
经上说:“初发心时变成正觉。”只要今天我们发了菩提心,就种下了未来成佛的因。发心是因,成佛是果。因此,发菩提心的功德是不可思议的。清代省庵大师,是净土宗第十一代祖师。他的《劝发菩提心文》上说:“《阿弥陀经》说:‘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不能够少善根、..
《净土法门的十六字纲领》
,我一听,思想上很反感,认为净土法门是认不得字的老婆婆修的,怎么叫我修?!他送我的书根本没有看。自己好高骛远,禅宗,密宗都学过,结果都没有收获,时间也耽误了。后来,自己才忏悔,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是所知障,我慢贡高,在“学”佛中造成自己很大的失误,走了很多的弯路,..
《净土法门的十六字纲领》
净土法门的纲领,概括起来,就是四句话,十六个字:“真为生死,发菩提心,以深信愿,持佛名号。”这是清代彻悟禅师提出来的。彻悟禅师早年参禅,大彻大悟后,改修净土,致力专弘净土法门。太虚大师论述近代中国佛教史,谈到由禅而净提倡净土的大师们时,说:“……而成就最高,得..
「念佛现世获十种殊胜功德」浅释
一句佛名,是万种功德的结晶,具有不可思议的大威神力。它是生死苦海中的慈航,是漫漫长夜里的明灯。尤其是末法时期的众生,人根陋劣,退缘很多。正如《大宝积经》所说:“末法亿亿人修行,罕一得道(证道果),唯依念佛,得度生死。”当代高僧道源法师也说:“末法时代的众生,非..
昌臻法师答:为什么学佛要先从做人下手?
问:为什么学佛要先从做人下手?昌臻法师答:太虚大师说,学佛先学做人,把人做好了,才能成佛。佛陀,梵文音译,意译是“觉悟的人”,并不是神,也不是天生的。我们大家是“没有觉悟的佛”,我们是迷着的,但是我们的本性没有迷。佛揭示了这个奥秘:众生都有佛性,都能成佛,这就..
教育儿女比送经书更重要
一位居士经常请经书送给别人。印光大师对她说:“你有这份心很好,因为请佛书送给别人是一件好事。但是有一件事比请佛书送人还重要。”这位居士听了,用很疑惑好奇的眼光看着大师。大师加强语气继续说:“你要教育儿女!因为把儿女教育好,功德比请经书送人还要殊..
印光大师教你正确烧纸钱
人之入道,各有时节因缘。既因文钞而知佛法,从事修持,即是皈依。不必又复行皈依礼,方为皈依。不行皈依礼,不名皈依也。但愿汝能依到底不中变,即真皈依,又何须每日顶礼于不慧也。果以礼不慧之礼以礼佛,则彼此均得巨益矣。锡箔一事,虽非出佛经,其来源甚远。古农虽不知来源,..
印光大师谈爱情婚姻
(1)立志如山,守身如玉兹有江苏太仓吴紫翔居士,念世祸之日亟,彼新学派,提倡废伦废节,专主自由爱恋,如决江堤,任其横流,俾一班青年男女,同陷于无底欲海漩澓之中。遂发心广印欲海回狂,施送各社会以期挽回狂澜。然众志成城,众擎易举,恳祈海内仁人君子,大发救世之心,量力..
印光大师一句让人目瞪口呆的话
印祖文钞中有一篇《示周余志莲女居士法语》,开篇第一句就是:汝已七十多岁,不久就要死了。感觉这是一句非常让人目瞪口呆、没有脾气、无计可施、毫无商量余地的话。如果是一般人说这句话,会被认为是一句诅咒,从而带来一场战争。然而这句话是印祖对自己的一个贪恋世间享乐、虽然..
居士早晚课应专修净土
佛说经咒甚多,谁能一一遍持。古人择其要者列为日课,早则《楞严》、《大悲》、《十小咒》、《心经》,念毕,则念佛若干声,回向净土。晚则《弥陀经》、《大忏悔》、《蒙山》、念佛回向。今丛林皆图省工夫,早则只念《楞严咒》、《心经》,晚则单日念《弥陀经》、《蒙山》,双日念..
印光大师综述念佛人的种种误区
一、修净土者应当修学的经典:《印光大师文钞》中摘录净土行人当学习经典如下:1、净土五经:《阿弥陀佛经》、《无量寿经》、《观无量寿经》、《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普贤行愿品》。2、《净土十要》、《印光大师文钞全集》新版共六本、《安士全书》、《太上感应篇》、《俞净..
印光大师开示念佛方法
一切众生,皆具佛性,即皆有佛慧。但以贪、嗔、痴、等杂糅其中,则佛慧便成众生知见矣。今既知佛慧本具,务于居心、动念、行事处检点,不令贪、嗔、痴、等知见发生。又须以深信、愿,持佛名号,戒杀护生,爱惜物命,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行化他,同修净业,则其慧当渐渐而纯。若..
印光大师极赞西方三圣
阿弥陀佛像赞悲哉众生无所恃怙,孤露竛竮如逃逝子。纵闻佛法依教修行,自力劣弱难破无明。猗欤世尊慈悲心切,四十八愿三根等摄。普令众生信愿持名,仗佛慈力带业往生。以果地觉为因地心,感应道交如磁吸针。如来恩德穷劫莫赞,唯冀含识悉副佛愿。阿弥陀经塔赞宝塔巍巍耸太空,无边..
净业行持
凡修净业,以决志求生西方为本,而净土法门以信愿行三法为宗。听言“信”者,须信娑婆之苦,苦不可言,极乐之乐,乐无能喻。娑婆之苦,所谓生、老、病、死、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五阴(音印,与荫同,盖覆也)炽盛(五荫炽盛者,谓中生于色、受、想、行、识五阴之中,起惑造业..
劝注重因果
◎因果者,圣人治天下,佛度众生之大权也。约佛法论,从凡夫地,乃至佛果,所有诸法,皆不出因果之外。约世法论,何独不然。故孔子之赞周易也,最初即曰: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夫积善、积不善,因也。余庆、余殃,则果矣。又既有余庆余殃,岂无本庆本殃。本..
印光大师论至诚恭敬
)。有以坐看为不恭,跪读行披立诵者(栖贤湜三终大藏皆如此)。有毕生日持一部《法华》者(永明寿、首山念)。有看经唯恐打差(差音叉,去声,异也),贴帖子于方丈门首,曰看经时不许问话者(仰山寂)。有持观音圣号者(明教嵩,日诵十万观音,世出世间经书,不读而知。又华林觉..
印光大师论至诚恭敬
一、敬惜佛经善书1.尊敬佛经善书一切佛经及阐扬佛法诸书,无不令人趋吉避凶,改过迁善。明三世之因果,识本具之佛性。出生死之苦海,生极乐之莲邦。读者必须生感恩心,作难遭想。净手洁案,主敬存诚。如面佛天,如临师保。则无边利益,自可亲得。若肆无忌惮,任意亵渎。及固执管见..
念佛人十大碍行
妙叶禅师《宝王三味念佛直指》云:详夫一心平等,体性无亏。虽缠绵于业识之中,靡不有出尘之志。方欲究道,魔境先彰。一事亏心,万善俱失,成小败广,得者还稀。况乎物欲交倾。死生迁变,递相仿效。易地皆然。使如来三大阿僧祗劫不惜生命所得法门,因兹障碍,退其心故,一旦在我而..
佛视众生皆是佛
佛视众生皆是佛,众生视佛皆是众生。佛视众生皆是佛,故多方化导,种种折摄之,纵令绝无信心,亦不弃舍;曲垂方便,令种善根,待其因缘时至,自然发生增长,依教奉行耳。众生视佛皆是众生,故闻佛之言,不生感激,反以己之邪知谬见,多方毁谤。须知父母于逆子,尚生弃舍之心。佛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