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严法师:佛教中的“念佛”与“持咒”有何不同念佛与持咒,本来源于修定的方法之一,然在净土教法及密宗教法独立成派之后,便与修定的方法分了家。如果站在整体佛法的立场来说,仍是彼此呼应的。念佛的方法,可以涵盖念一切佛与一切菩萨的圣号在内,未必单指念的阿弥陀佛。例如七..
圣严法师
【禅定】什么是禅定?佛教禅定若何修?
禅定(佛教解释)禅,为梵语dhya^na之音译;定,为梵语sama^dhi之意译。禅与定皆为令心专注于某一对象,而达于不狼藉之状态,或曰禅为dhya^na之音译,定为其意译,梵汉并称作禅定。又色界之四禅与无色界之四定,合称四禅八定。法华经提婆达多品与坐禅同义。五家参详要路门附录(大..
【无我】是什么意思?无我境界是如何的?
无我是什么意思?佛教无我的意思无我,梵语(Anātman),即世界上没有一个恒常不变的自力个体,所谓的我只不过是一个相续赓续的五蕴聚集体。佛教根据缘起理论,认为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没有自力的、其实的自体,即没有一个常住、自力、安闲、主宰的自我(灵魂)的存在。一般人都认为..
【修行】若何修行?佛教修行的基本方法
修行(佛教解释)修行是一个过程,意思是,经由过程修正言行意,相符特定风格的生活方法。以期达到一种理想的境界。修行,即一刻接一刻的觉察情感、思惟、言语、行动、念头。有人说:真正的修行就是一个事理:断恶修善、成就太上圣道。其实修行不应该有什么善恶之分,佛教修行的基..
观音嫁人佛陀救子,何情堪比此情深…
人之生也荏弱,其死也顽强。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顽强者死之徒,荏弱者生之徒。-老子人在出生和发展时,身体是柔嫩的,生命力很强。而在灭亡后,躯体是僵硬的,生命力是终结的。花草树木,在萌芽初生和发展之时,是优柔的,而一旦枯死,则是枯而干硬的。所以说:坚硬逞..
婴灵作祟之说有无经典根据?
编者按:最近两年小编在不少学佛交流群看到婴灵附体之说,他们往往提到一部《佛说长寿灭罪护诸童子陀罗尼经》。婴灵附体之说究竟如何,可有其他经典依据?圣严法师曾有专文解答这一问题,详情见下。文中提到的《佛说长寿经》,就是《佛说长寿灭罪护诸童子陀罗尼经》。这部经典与《..
皈依是什么意思?皈依三宝又是什么意思?
目录:皈依/皈依三宝的意思为什么要皈依?皈依三宝的原因皈依与不皈依的差别关于皈依的基本问答皈依是什么意思?皈依三宝又是什么意思?「皈依」为皈投或依靠之意,「皈依三宝」就是皈投依靠佛法僧三宝,是佛教徒的基本入门。佛宝,指彻悟诸法实相,而能教导他人的教主,泛指一切..
圣严法师:每日打坐之道
问:若何进行每日的打坐修行?师:这是一个重要的问题,虽然在一些修行人看来这也许是显而易见的,其实遭到许多人误解。我经常在想,到底有若干人只是因为不知道若何进行,乃至在日常修行中卡住了。准确认知日常修行是很重要的,因为这是我们最常做的事――自己一小我,离开禅中间..
禅宗就是禅定吗?
禅宗就是禅定吗?圣严法师答:不。禅宗和禅定是有分其余,因为,禅宗固然主张参禅习定,凡是禅定,却未必就是佛教的禅宗。禅宗一名,是在中国创立的,当佛陀的时代,并没有禅宗一名,而只有禅的工夫和禅的内容。佛教的解脱道的修持法,是以戒为起步,以定为重心,以慧为目的,戒、..
开悟者的心灵状态
开悟者的心灵状态若何?圣严法师答:这个问题很复杂,要看开悟的程度若何;而且,体验开悟和真正开悟有很大的差别。开悟的经验是内在深刻的灵光乍现,来而复去,只留下那个经验的记忆和力量。再者,开悟的经验可深可浅。浅悟的人可能清楚自己的烦恼,但依然无法不时控制烦恼。深悟..
皈依三宝之意义
皈依三宝之意义一、何谓三宝在皈依三宝前,我们首先要明白什么是三宝。三宝,是指佛宝、法宝和僧宝,宝代表了罕见名贵,因为佛、法、僧在世间的出现异常罕见可贵,所以称之为宝。佛宝是指十方三世一切诸佛,佛代表着觉悟,觉悟宇宙人生真理,能够自觉、觉他、觉行圆满;同时,在聪..
佛门五戒是指哪五戒?
佛门五戒五戒是佛教中最根本的戒律,是一切戒律的基本。所有在家的佛教徒都要受持五戒,所以五戒也被称为在家戒,也就是居士戒【五戒】谓戒有五也。一不杀。二不偷盗。三不邪淫(在家人受。则云邪淫。若削发人受。则云离非梵行缘。一切都断故)。四不妄言。五不喝酒(前四是性戒。后..
五戒教材
五戒教材序文夫三皈者,乃初入佛门之门径也。三皈虽不是戒,却是一切戒之根本。举凡五戒、八戒、沙弥十戒皆以三皈为得戒而纳受戒体,式叉摩那戒、比丘比丘尼戒虽以羯磨法而受戒,但在受戒之中亦须行三皈。另有受大乘菩萨戒者,在懊悔与发愿之前,也必先受三皈。是故三皈为万行之由..
五戒相经笺要集注
五戒相经笺要集注五戒相经笺要集注序◎广化律师夫五戒者,一切世出世间诸善法戒之根本也。佛法以五戒开演八关斋戒、沙弥十戒、比丘二百五十戒、比丘尼三百四十八戒,甚至梵网菩萨十重四十八轻之一切戒法。依之渐次修学,三聚悉持,清净无犯,得圆满成就尸罗波罗蜜,甚至圆满无上菩..
悟不在坐,亦不离坐
悟不在坐,亦不离坐――读圣严法师《禅悟与静坐》偶感切实其实,正如圣严法师指出的,禅并不一定要静坐,然则要有静坐的基本。(见《禅悟与静坐》,下引同,不另注)静坐的利益,越来越获得人人的认同。可以说,哪怕只是为现代人的身心疲惫供给一种安顿的方便,静坐也是值得推荐的..
圣严法师:怀疑与疑情
疑,可分成两个部分来讲:一、通俗的怀疑;二、禅修的疑情。一、通俗的怀疑(一)蒙昧的疑对于所接触到的人、事、物,因为不知道、不懂得,所以与之保持距离不敢碰它,碰了怕会上当、惹祸、受伤害,这是为了自己的安然而起的怀疑。这种情形,在我们的日常生活里,谁都可能碰到。当..
禅宗说的“本来面貌”是什么意思?
所谓「本来面貌」,禅宗的意思是说:在没有生与死之前的本来面貌是什么?已经进入了死活,这是一种现象,是身体的现象、心理的现象、情况的现象,这些现象加起来,就是生与死。那么,离开了这些死活现象,既不生也不死,既无生也无灭的本来面貌,是人人本具的,那究竟是什么呢?那..
提起放下
提起放下孔雀虽有色严身,不如鸿雁能远飞;白衣虽有富贵力,不如削发功德胜。《大智度论卷三释初品中四众义》此偈的外面是说,孔雀虽有华丽的外表,然则不如鸿雁能够远飞;在家人虽然富贵而有势力,但不如削发人的功德殊胜。似乎是说,从外表上看,在家人比削发人高尚,其实刚巧相..
台湾佛教界教给了我们什么 -智悲佛网
手机阅读|返回上级台湾佛教界教给了我们什么台湾佛教深入台湾社会,是司法之外维持社会治安的一股约束力量,也与当局公权力形成有力互补机制。到过台湾的人,多有一个印象,那就是佛堂寺庙随处可见,民众生活中的宗教色彩非常浓厚。可以说,宗教在台湾社会起着教化人心、安定秩序..
从小我到无我:禅是什么
作者:圣严法师首先我想告诉你的,禅不等于常识,常识并不离开禅;禅不等于宗教,宗教的功效,可以从禅而获得;禅不是哲学,哲学却无法超越禅的领域;禅不是科学,科学重实际、重经验的精神,亦恰是禅的要求。所以请你不要以好奇的心理来探索禅的内容,因为禅并不是一桩新事物,自..
晒台早期禅法的心性说
内容提纲晒台宗是接收初传期禅法最为凸起、最为圆熟的一个宗派,素以教观双美著名。本文从禅法的角度对晒台思惟进行审阅和归纳,整理出晒台宗的禅法思惟。心性说是晒台宗二祖慧思大师禅法思惟的核心,主要有七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心为万法之本体,二是心即全妄而皆真,三是如来藏说..
慧思大师的心性说
慧思大师禅法思惟中的心性说,是繁复而周备的。历来学界都是从思惟的角度对他的心性说进行粗略的勾画,而且大多把它放在了晒台宗这一特殊的思惟背景下来分析,并未将其作为一个自成体系的整体来商量。实则在《大乘止观窍门》等著作中,慧思大师对心性这一极抽象的概念所进行的解剖..
困境也是无常的
圣严法师一般人碰到无常,很可能的消极:「既然无常就不要管了!既然是无,还能做什么呢!」这是缺点的无常观。准确的无常是指,因为无常,时间异常有限,所以必须珍爱,必须赶紧趁现在自己还有用的时刻,赶紧充分自己、奉献自己。例如你不有三天的时间可用,三天就要当成十天来用..
中外影视明星的佛缘
首页>>佛学书库>>中外影视明星的佛缘中外影视明星的佛缘刘德华信佛学佛的因缘刘德华居士参加灵岩山寺释迦佛像开光典礼VCD赠送结缘!刘德华,是香港娱乐圈的四大天王之一,影视歌坛的三栖红星,众多年青人的偶像。鲜为人知的,原来他是一位虔诚的佛教徒,是台湾灵岩山寺妙莲老和尚..
一场大病换来了世间的无价之宝(杨牧贞博士著)
首页>>佛学书库>>一场大病换来了世间的无价之宝一场大病换来了世间的无价之宝杨牧贞博士著和几位菩萨教授,携手合作出版此书,深深体会到一件事—她们办利益大众之事,可说比一般健康人都迅速切实而且热诚乐意。她们听闻佛法、及信受奉行的精神真让我们惭愧感动。她们真懂得把握有..
怎样做一个居士
首页>>佛学书库>>怎样做一个居士怎样做一个居士圣严法师著目录一、三类法门二、解脱道与菩萨道三、居士宜修菩萨道四、菩萨道的重心五、居士应具的条件六、居士的家庭生活七、居士的社会生活八、居士的宗教生活在家人信仰了佛教,通常被称为居士。那么,做一个居士,跟普通的在家人..
人生佛教在当代的弘扬
首页>>佛学书库>>人生佛教在当代的弘扬人生佛教在当代的弘扬济群法师著佛法是人生的智慧,是生活的智慧,济群法师的这一理念渊源于太虚、印顺法师的人间佛教思想,希望籍此摆脱人们对佛法的误解,使佛法真正走入生活。自《心经的人生智慧》、《学佛者的信念》及《幸福人生的原理》..
红尘中的佛光演艺圈明星皈依佛门之剖析
首页>>佛学书库>>红尘中的佛光——演艺圈明星皈依佛门之剖析红尘中的佛光——演艺圈明星皈依佛门之剖析索达吉堪布著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在当前这样一个充斥着邪见与欲望的社会中,直接向众生讲述佛法的甚深义理,恐怕不但打动不了多少听众,反而会引起一些愚痴者及怀抱极大偏见与..
戒杀与吃素
首页>>佛学书库>>戒杀与吃素戒杀与吃素于凌波居士著我国大乘佛教的传统,特别重视不杀生与素食,因此吃素就成为佛教徒的标志。不杀生是佛教的根本五戒之一。根本五戒,是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出家众根本断淫)、不妄语、不饮酒。五戒,在印度不是佛教所独有,比佛教历史更古老..
素食主义
首页>>佛学书库>>素食主义素食主义海涛法师选辑目录一.前言二.世界名人素食观三.世界名人素食小故事四.美国素食主义五.怎么吃才聪明?健康新主张六.现代人吃什么才好?七.饮食新概念八.世界冠军的秘密九.基督教的素食观十.佛教的素食观十一.结论一.前言长久以来,许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