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戒

早知会破戒,还不如不受。这样对吗?

问:“早知道会破戒退失,还不如不受戒。”这种说法对吗?索达吉堪布答:《涅槃经》,里面说迦叶曾问佛陀:“既然您早知道善星比丘会生邪见,最终将堕入地狱,为什么还开许他出家呢?”佛陀回答:“如果不开许善星出家,他在家的话,会继承王位,而且力量很强大,必定毁坏佛法,这..

佛教徒进寺庙要注意的九个问题

佛教寺院是清净的圣地,所以,非佛教徒进入寺庙一定要注意以下九个问题:一,衣服要整洁,不能只穿背心、短裤、打赤膊、穿拖鞋。二,当寺内举行宗教仪式时,不能高声喧哗干扰。三,未经寺内执事人员允许,不可随便进入僧人寮房(宿舍)等地方。四,为了保持佛地清净,严禁将一切荤..

如何忏悔才能让罪业清净

每个人都会犯错,每个人也都犯过错。我们自身缺点很多,习气早已难以割舍。往往以自我为中心,不愿承认自己的错误,更不愿改正。一旦做错了,将错就错,自暴自弃。在《百喻经》中就有这么一个故事,有一个牧牛人有二百五十头牛。牛主人精心喂养着,每天驱赶牛到水草丰盈的地方。有..

用智慧去观照,才能照见五蕴皆空

五蕴:色、受、想、行、识。(一)色蕴:凡一切物质,都是色蕴所摄,一切物质不外乎坚、湿、暖、动四性而构成(是由地、水、火、风四大种所构成)。六根中眼、耳、鼻、舌、身五根;六尘中色、声、香、味、触、无表色,都是色蕴所摄。眼、耳、鼻、舌、身为内五根是物质的,色、声、..

受戒与持戒之间的关系

对于这个持戒啊,我们一定要记住。持戒的前提是要受戒。受戒是要通过一定的仪轨,这个仪轨让我们得戒体,然后持戒的过程是养护这个戒体的过程。明白吗?假如我们没有通过一定的仪轨,就得不到一定的戒体。没有戒体,你就是有善行也不是在持戒。比方说我们受了三皈五戒了,不杀生戒..

进入佛门的第一步是什么?应从皈依三宝着手

在当今时代,很多烧香拜佛的人,并未受过三皈依,却自称是佛教的信徒。我们虽不必否认他们的信仰,但按照佛教戒规的要求,如要信佛,应从皈依三宝着手。皈依三宝虽为进入佛门的第一步,但如不走第一步,岂能走出第二、第三步?要走第二、第三步,必定先从第一步开始。佛弟子的次第..

受五戒后给家人烧放料酒的话,会破了酒戒吗?

善士问:法师您好!弟子受了五戒,自己并不喝酒,也不食五辛,但要给家人烧菜吃。听佛友说给家人烧荤腥菜时,不可用到料酒和葱蒜,否则就是破酒戒。弟子感到很疑惑,请开示,以便让我决定是否要舍掉酒戒。大安法师答:五戒中的不饮酒戒制的是自己不喝酒,所以做到了自己不喝酒,就..

如何感得地藏菩萨亲自给你受戒

【复次未来之世。若在家若出家诸众生等。欲求受清净妙戒。而先已作增上重罪不得受者。亦当如上修忏悔法。令其至心得身口意善相已。即应可受。】复次未来之时,地藏菩萨又嘱托我们,在末法的时候,未来那时候,或者在家的、或者出家的这些众生,想要求一个三皈五戒清净的妙戒。但是..

心无分别时,敬僧功德就圆满了

各位有缘,大家吉祥。我们这会儿呢,从山下爬到佛顶山来了,我后面呢就是这个佛顶山的山门牌楼。从这儿进去呢,就入三摩地,入清凉境了。佛顶山呢是一个非常神奇的地方,虽然这里的海岛上面,还有其他的山比这儿高,但是呢只有这个佛顶山,一直是云缠雾罩,仙气十足的。所以,大家..

嘎玛仁波切:约束自己,时刻反省,业力不管大小,时间一到,一定会成熟在自己的身心上

业力不管大小,时间一到,一定会成熟在自己的身心上,这是很可怕的事情。如果我们没有学佛,可能不懂这其中的厉害之处,也不知从哪里反省。但是,学佛以后,如果还无法约束自己,那么就尽量在每天睡觉前,好好观察反省,不要推卸责任,也不要找借口,因为这时候没有人知道你当下心..

圣严法师:菩萨戒的由来是怎样的?

说到菩萨戒的由来,可以分为三类:《璎珞经》及《梵经》为一类;《瑜伽论》、《地持经》、《善戒经》为一类;《优婆塞戒经》独成一类。现分述如下:壹璎珞梵类有人以为《梵经》属于华严部,佛初成正觉,即于妙光堂,诵出《梵经》。太贤《梵经古迹记》说:“妙光堂者,即华严云普光堂..

净慧长老:菩萨戒的可尊可贵,乃是由于涵盖而又超胜了一切戒的缘故

菩萨戒的可尊可贵,乃是由于涵盖而又超胜了一切戒的缘故。菩萨戒是优婆塞、优婆夷、沙弥、沙弥尼、式叉摩尼、比丘、比丘尼等七众戒之外的波罗提木叉(别解脱戒),菩萨的身分,可在七众之中,也可在七众之外,优婆塞优婆夷可受菩萨戒,乃至比丘比丘尼也可受菩萨戒,这是存在于七众之..

圣严法师:菩萨戒的由来

说到菩萨戒的由来,可以分为叁类:《璎珞经》及《梵网经》为一类;《瑜伽论》、《地持经》、《善戒经》为一类;《优婆塞戒经》独成一类。现分述如下:壹璎珞梵网类有人以为《梵网经》属于华严部,佛初成正觉,即于妙光堂,诵出《梵网经》。太贤《梵网经古迹记》说:“妙光堂者,即华..

受三坛大戒前,为何要有忏摩仪式

在三坛大戒中,每于受戒前夕,戒场都会为戒子们安排隆重殊胜的忏摩仪式,戒子须礼佛、忏悔、发愿,以达身心清净,纳受戒体。梵文ksama,音译为“忏摩”,省略为忏,意译为悔,合称为“忏悔”。即“忏其前愆,悔其后过”之意。忏悔,翻译成白话的意..

僧人受具足戒前所问遮难的内容及其意义

僧团为简别出家者是否有资格求受具足戒,事先提出一系列问题以询问戒子,此一系列问题总称为“遮难”。本文参照道宣律师《四分律行事钞·受戒缘集篇》中对十三重难、十六轻遮的解释,并查阅诸律中制定遮难的缘起及意义,大致学习一下僧中受具足戒前所问遮难的主要..

地狱――罪苦众生的集中营

我们知道,在六道轮回中,地狱道众生在最底层。此道众生因往昔造作极重的十恶业,导致堕落地狱,遭受种种罪报痛苦,是三界中最可怜者。下面我们从地狱的基本情况、遭受苦报的状况、堕落地狱的业因、解脱地狱之苦等几个方面对其具体情况进行阐述。一、地狱的基本情况(一)概念及含..

达真堪布:戒律帮我们回到正确的轨道

现在的人对受持戒律没有太大兴趣,觉得是一种约束,让人不自在,这其实是一种误解。人的习惯是无始劫以来的串习。比如有些人喜欢抽烟喝酒,要戒很难。我们没有这些习惯,对此没有意乐,所以不会对抽烟喝酒感兴趣。抽烟喝酒吃肉等,最多只是几十年的串习,而我们的很多烦恼习气是无..

悟显法师:印经布施开智慧

悟显法师讲述/印经布施开智慧我们常劝大家要布施印经,要多听讲经,其目的就是为了开智慧。印经布施,让大众听闻大乘,自己自然就能听闻大乘,能遇大乘正法,这是一件很难得的事情。你看这世间要学佛的人这么多,能够听闻大乘佛法的又有几个呢?有些人想了脱烦恼,可是却偏偏学了不..

纪念太虚大师:一代高僧创建中国第一所尼众佛学院

2017年3月,适逢太虚大师圆寂70周年纪念日,武汉市佛教协会、武昌佛学院将隆重举办系列纪念活动,缅怀大师,策进来学。从近现代历史看,太虚大师作为划时代的非凡高僧之一,他在武汉的一系列卓越爱国行动与弘法历程,一度将武汉推至佛教文化全国中心地位,使武汉成为蕴育中国化大..

信愿法师:念佛两月,体弱多病从容往生的严云霞老居士

【念佛感应录】念佛两月,体弱多病从容往生的严云霞老居士老伴严云霞,临终前两月,要请观世音菩萨像,我及时为她起草发愿文,她在菩萨前虔诚上香,发愿念佛往生。其后即在念佛机伴音下念佛。临终前一天她要求两个在外地工作的儿子回来。临终前约四十分钟,我对她说:“我知道你病..

宏海法师: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讲)好,诸位,我们一起合掌。还是依旧,先念三皈,请大家,各称法名。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三称)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南无华严会上佛菩萨(三称)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好,请放掌。各位佛子,各位有缘,大家上午吉祥。..

这些耳熟能详的词语都源自佛教!

佛教传入中国以后,随着佛经的翻译流传,反映佛教概念的词语也大量进入汉语语系,使汉语词汇丰富了起来。纵览汉语,来自佛教的词语,其数量之大,令人叹为观止。梁启超生前,曾用过不少精力从事佛学研究。据他说,由于佛教的传入,至少给汉语增加了3万5千多个新词汇,等于增加了3..

广钦老和尚:别人骂你,那是消灾

凡事要能忍才是修行广钦老和尚开示“忍辱波罗蜜”1.人家侮辱我、欺负我、占我便宜,如果我们能忍下来,不去斤斤计较别人占我多少便宜,也不去挂碍它,这样,不但宿世业缘消除,且当下便能平静无事,又能增长福慧,延长我们的寿命。2.有功夫的人,耳朵不听人的是非,眼睛不看人的善..

净土法门:《妙法莲华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讲记

净土法门:《妙法莲华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讲记(第一集)1983/12台湾景美华藏图书馆档名:08-004-0001【妙法莲华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这一次在我们观音佛七当中,为了求得解行相应,所以在七天当中,每一天有四个小时讲经,四个小时称扬菩萨圣号。在讲席当中,我们采取前清大义法..

宣化上人:皈依三宝 回头是岸

宣公上人一九九三年一月十七日开示于台湾板桥台北县立体育馆皈依,这是「苦海无边,回头是岸」的初步。可是这一初步,你们要向前勇猛精进,不要向后退转,这才是成佛的一条道路。你若向后退转,还会堕落三途,流浪八难。所以说:师父领进门,修行在个人。自己吃饭自己饱,自己生死..

虚云老和尚:一有动作威仪,就不是本来面目

云居山方便开示七月初八日(1955年8月25日)我是一个闲人,常住什么事都与我不相干,与大众有缘,在堂里摆摆闲谈。百丈大智老人,以禅宗肇自少室,至曹溪以来,多居律寺,虽别院,然于说法住持未合规度,于是别立禅居。古人一片婆心,为了培育人材,而定规矩、立次序。时至今日,认..

嘎玛仁波切:修3遍,7遍,21遍,108遍百字明,分别有什么好处?

很多人是因为身心遭受痛苦而学佛的。身体有疾病、心里有烦恼、小孩不听话,被父母逼着结婚……这些都是业障现前。每个人似乎都苦哈哈的,被老公、老婆、情人折磨,为情所困;被财富、权力等欲望折磨,如履薄冰。衣服穿得不如别人好看,手表戴得不如人家名贵,车子开得不如人家豪,..

净土宗历代祖师传记

净土宗第一祖慧远大师大师法名慧远,俗姓贾,是雁门郡楼烦县人。大师从小爱学习,13岁时,就跟随舅父到许昌、洛阳一带游访参学。由于大师博学六经,融会贯通,尤其精通老庄之学,因而儒门宗匠、达官显贵,没有不佩服大师的。21岁那年,大师本想南渡长江,拜当时的大学问家范宁为师..

《净土圣贤录》之往生比丘

《净土圣贤录》初编者际清居士彭二林评论道:佛法传入中国已经很久了。从汉朝到晋朝,高僧大德,多以解论经义为自度度人之急务。从庐山远公开始,建白莲社,修行念佛三昧,并以此自利利人。从此后代所有净业弟子,都以此为归。达摩祖师从西东来,传下直指人心的大道,六祖大师在曹..

以戒为师什么是汉传佛教的三坛大戒

三坛大戒为汉传佛教出家僧人的受戒仪式,依初坛、二坛与三坛正授,分别得到沙弥(尼)戒、具足戒、菩萨戒的戒体。作为一位戒行具足的比丘或比丘尼,除了要有崇信佛法的坚定信念和恪守清规的顽强意志外,首先必须经过佛教戒律中规定的程序。即在剃度出家后的几年或更长时间,履行受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