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生

三皈五戒念佛

三皈五戒念佛五戒出《增壹阿含经》〔一、不杀戒〕,谓人若于彼众生,妄加屠杀,而夺其命,死堕恶道;或生人中,亦寿命短促。若不作是事,名不杀戒。〔二、不偷盗戒〕,谓人若于有主物不与而窃取之,死堕恶道;或生人中,亦受穷困报。若不作是事,名不偷盗戒。〔三、不邪淫戒〕,谓..

什么是三皈五戒证

什么是三皈五戒证三皈就是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三皈是皈依佛法僧三宝,密宗还要皈依上师,叫四皈)五戒: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言、不喝酒。(不论削发在家皆须遵守)佛教认为,这类不道德的行为应该严格禁止,所以称为五戒。十善:是在五戒的基本上建立的,约身、口..

三皈依教材--宏泰法师

三皈依教材夫三皈者,乃初入佛门之门径也。三皈虽不是戒,却是一切戒之根本。举凡五戒、八戒、沙弥十戒皆以三皈为得戒而纳受戒体,式叉摩那戒、比丘比丘尼戒虽以羯磨法而受戒,但在受戒之中亦须行三皈。另有受大乘菩萨戒者,在懊悔与发愿之前,也必先受三皈。是故三皈为万行之由籍..

护持佛法有功于世,阎王准其折罪延寿三十年

唐代某年,有圣旨叫天下所有小佛堂一律拆毁,大佛堂则全部封闭。天下不信佛的人,闻风而动,佛堂佛像都被捣毁。豫州新息县县令李虚,性情倔强,又好喝酒。这天他正喝得烂醉,得到州里传令后,心中反感,遂下令本县乡官里正:“保护好佛堂,莫理会上面那一套,你们谁毁佛堂,一律处..

净土法门法语:毁谤正法障碍佛法流通这个罪过是堕阿鼻地狱

1佛家常讲,断人慧命这个罪过大极了!“慧命”是什么?学佛的机会。你把人家学佛的机会给打断了,这个果报比什么都重!2唯有闻佛法、种善根才能够永脱轮回。闻佛法的机缘难得,所谓是“百千万劫难遭遇”,好不容易他遇到佛法,你忍心把他断掉,你说你这个罪多重!3佛在经上讲,毁..

观音菩萨的考验

禅堂中死一般的寂静,寂静得似乎空无一人。只有守关的老禅师心中清楚,参加此次闭关的四十名法师今天已经到了最后一关破死活关;死活关亦称情欲关,情欲赓续,死活难了。但愿这些法师今天能不出意外,顺利过关。就在守关老禅师担忧默祷中,门别传来了阵阵争吵声,是禅堂外护关的师..

什么叫受五戒?

受五戒我们的五戒,是一切佛戒的基本,然则五戒的戒目,并没有什么稀奇凸起之处。在印度的古代,各宗教都有五戒,而且都是大体相同。即便基督教十诫的后五诫,也是如斯,现在分别列举如下:一、佛教的五戒: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言、不喝酒。二、摩那法典的五戒:不杀生、..

五戒是良师

五戒是良师一、众生受戒入佛位诸位善须眉、善女人!你们发心回山求受三皈五戒,皈戒的目的是要在世间上做一个完美的人;不受戒就不能做完美的人吗?当然也可以,但功行福德没有受了戒那样来得广大喔!可贵的这种好良缘,你们放弃了家中一切重要的事来这里受戒,当然这比家里一切的..

三皈五戒的含义

三皈五戒的含义广超法师主讲,果逸居士笔录一、皈依的意义:皈依等于皈向、依靠之意。根据佛法说,众生在三界六道中轮回,在死活苦海中浮沉,无依无靠,甚为可怜;这好比为了避开战火的蹂躏,从外国逃来新加坡的难民,他们无依无靠,连一个亲人也没有,只依靠他国与社会热情人士的..

白狗报恩,惹人还魂

在蒲月十六日T201列车上,无座,拥挤。为了打发时间,我和一个四川籍妇女聊天,她说的话很难解,但我照样重复的问,她重复的说,慢慢听得懂一些,得知了她的一些因果故事,写来供人人参考。这个妇女没什么文化,典范的打工女子,看来命是比较苦的,但人的心肠是很善良、乐观、助人..

没有生成 释迦·自然弥陀

大乘佛法以圆成佛果为其目的,以法性空慧为方便,摄导万行趣证无上菩提。要达到成佛的果位,必须发大誓愿,行菩萨道,广行六度万行,证悟甚深不二窍门,中道实相义,诸法尽证无余,始成佛道。修行要亲自实践,亲自与诸法义谛响应;若不实践三藏圣典,身心懈怠,陷溺五欲六尘,口但..

什么五戒是良师

五戒是良师妙莲老和尚开示目录壹.五戒是良师-第一条:不杀生戒壹.五戒是良师-第二条:不偷盗戒壹.五戒是良师-第三条:不邪淫戒壹.五戒是良师-第四条:不妄言戒壹.五戒是良师-第五条:不喝酒戒贰.不说四众过戒参.结劝奉行肆.戒海释疑壹?五戒是良师一、止恶修善依佛戒在未讲..

关于居士五戒的介绍

居士五戒有不少皈依佛门多年的居士,都对居士五戒的具体细节不太清楚,为了令人人能够准确地进行取舍,今天简单地介绍一下居士五戒。一、总述戒律包括居士戒、沙弥戒、比丘戒等等。个中的居士五戒,是佛陀对佛教徒的起码要求。自古以来,学佛的人就可分为两种在家人和削发人。因为..

皈依三宝的介说

皈依三宝的介说惟觉法师皈依三宝的介说(一)于自由时报92.08.14(四)刊载皈依三宝,一般称为三皈依。佛教所说的三宝是指佛宝、法宝及僧宝。古德云:「滔滔苦国内,三宝为舟航;炎烈焰宅内,三宝为雨泽;冥冥大夜中,三宝为灯塔。」说明三宝对众生的恩惠恩泽无穷无尽。「滔滔苦国内..

不堕恶趣

不堕恶趣佛法认为,生命于六道轮转不息。个中,恶道之苦极为恐怖。经常思维恶趣苦,能激发猛利皈依之心。若将三宝视为生命独一归宿,承其加被,将不堕恶道。《嗟袜曩法皇帝受三皈依获免恶道经》云:诚恳归命佛,彼人当所得,若昼若夜中,佛心常忆念。诚恳归命法,彼人当所得,若昼..

佛典故事:八关斋戒传奇

一天,有五百位天人一起来到祇树给孤独园。他们至诚顶礼佛陀,佛陀亦为他们宣说佛法大意,最后皆证得须陀洹果。阿难尊者见五百位天人因缘如此殊胜,便向佛陀请示原因,世尊于是将过去的因缘娓娓道来。在迦叶佛的时代,有两位婆罗门跟随国王去拜见佛陀。这时,有位优婆塞就劝发他们..

布施的五大功德

布施的五大功德过去佛陀与其五百位大比丘弟子,一起住在毘舍离的獼猴林中。当时,有一位名叫师子的大将军前往拜见佛陀。将军见到佛陀,便五体投地顶礼佛足,然后恭敬的坐在一旁。佛陀问师子大将军:「师子!你平日仍然持续布施吗?」师子大将军回答:「是的,世尊!我还是常在四城..

第十六世噶玛巴的故事:一匹会加持信众的马!

注:本文中所提及的噶玛巴是指第十六世大宝法王(1924-1981),故事是由大成就者乌金仁波切(1920-1996)所讲述!千古奇闻:一匹不同凡响会加持信众的骏马!第十六世噶玛巴的故事——转世的生灵我再度见到噶玛巴是在色芒寺,我到那里去迎接结束长途旅行、自西宁返回的父亲。很幸运..

因果故事:孙子娶祖母

梁武帝时代,当时有一位高僧叫志公和尚,他有很大的神通。当时佛教兴起不久,有一个风俗就是大户人家有喜事都要请和尚来念经,叫“念吉祥经”,就是希望为这家人求福的意思。一次,一个有钱人家的儿子娶媳妇,便请志公和尚去念经。他一踏进门口,便叹息道:古古怪,怪怪古,孙子娶..

五百位婆罗门女净心得道缘

五百位婆罗门女净心得道缘。(图片来源:资料图)佛陀在舍卫国时,国土东南有海,海中突起一地,遍地尽是香花茂林,情况清幽高雅。当时有五百位婆罗门女,虽然精勤修道,却不知有佛陀这位圣人。一日,她们聚在一路,互相告言:我们今生得此女身,从少至老为诸多不自由所捆扎,人命..

贫穷妇人忠诚清扫精舍 获大福报

贫穷妇人忠诚清扫精舍获大福报。(图片来源:资料图)祇园精舍里的僧众在佛陀的教导下,和合共住,用功精进。天天,僧众肃静的讽诵、摄受的威仪,让精舍出现出一片肃穆祥和的法界,同时也让住在精舍旁的贫穷汉家,在耳濡目染下心生欢乐,和三宝结了善缘。多么肃静的佛陀,多么和合..

燃灯供佛到底有何功德

依据佛教三藏经典中《施灯功德经》中记载:“如是少灯奉施福因。所得果报福德之聚,唯佛能知。一切世间人天魔梵沙门婆罗门。乃至声闻辟支佛等所不能知。如是然少灯明。所受福报不可得说。舍利弗。诸佛境界不可思议。唯有如来乃知此义。舍利弗。彼施灯者。所得福聚。无量无边不可算..

奉行学处

奉行学处奉行学处,是敬佛、敬法、敬僧。首先是敬佛,包括一切泥塑木雕的佛像,皆应视为佛宝一般恭敬,切勿妄加评论。凡夫往往看到什么都想揭橥高见,甚至对佛像也不例外。这个问题看来很小,其实不然。须知,当我们评论佛像时,将或多或少地影响到佛菩萨在我们心目中的形象,甚至..

佛经故事:佛为比丘破前世情爱

佛为比丘破前世情爱(图片来源:资料图)佛陀住在舍卫城的祇园精舍时,一位比丘出外讨饭乞食,碰见了他削发前的妻子。前妻一向思念已削发的丈夫,很自然的,当她碰着前夫比丘后,便想令其还俗,持续以前的夫妻生活。于是,前妻施展少妇的妩媚,以各类优美的姿态,挑逗、诱惑前夫。..

教化猎人的白象

教化猎人的白象(图片来源:资料图)有一天,佛陀对须菩提说了一个他以前生转世为六牙白象的故事。在以前生中,我有一回投生于畜牲道,转世为有六根长牙的白象。有一天,一个猎人用箭射中了白象的胸膛,这时,白象不顾胸口剧烈的疼痛,却用象鼻紧紧缠住猎人,不让他再去伤害其它的..

你是从哪一道转世投胎到人世的

世间所有众生的身体、长相,一切皆是因果,世人的身形边幅、言行举止、行动作为,没有一个众生是无「习惯」的,每个众生的习惯都由来有之,端看此人的外相、言行、动作就可以知晓,从六道中何处来。─佛陀─习惯就像大蒜的气味一样,即使将它碾碎了,洒上香水,也难以消除,物以类..

阎罗王派到人世的五个使者,您都熟悉吗?

往昔有阎罗王,慈悲度化堕入地狱的众生。阎王问:你们知道为什么来到这里吗?罪人回答:我们死的时刻,跟着生前所作恶业来到这里,愿大王慈悲赦免我们的罪恶。阎王问:你们作了什么恶业?罪人回答:我们生前不孝父母,杀盗淫妄酒,打斗斗殴,欺负弱小善人,诽谤圣道,所作众恶,弗..

死后中阴身的定义与寿命

中阴身的定义自亡者断气,第八意识脱离躯壳,至转世投胎前之历程称之为「中阴身」。所谓「前阴已谢,后阴未至,中阴现前。」前阴已谢指此期寿命已尽,后阴未至意谓尚未投胎。就一般而言,人死后皆有中阴身。然大善大恶者则无。一人生前积极行善,认真修行,对三宝及净土深具信心,..

第二篇 食存五观

第二篇食存五观壹媒介王阳明有一首偈语说:饥来吃饭倦来眠,只此修行玄更玄;说与世人浑不信,却从身外觅仙人。修行本是如斯,日常生活里处处有禅味,吃饭睡觉中都能见出自己的清净本性。若何吃饭睡觉才是修行,才能悠游安闲呢?早年的高僧大德生活简朴,粗茶淡饭而怡然自得;现在..

第二篇 十法界

第二篇十法界壹媒介佛陀最初在菩提树下成道时,曾感叹说:奇哉!奇哉!大地众生皆有如来聪明德相,只因妄想执著而不能证得。因为这个无明的妄想,使众生在以前、现在及未来的三世中,赓续在六道中流转。六道就是:地狱、饿鬼、畜生、阿修罗、人、天,也就是十法界中的六法界,又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