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日(农历四月初四),恭迎文殊菩萨圣诞日文殊菩萨是大乘菩萨之首,佛经中常称为文殊师利法王子,也称为妙吉祥菩萨,在《华严经》的描述中他和普贤菩萨是本师释迦牟尼佛的左、右胁侍,他们合称为“华严三圣”。文殊菩萨智慧、辩才第一,为众菩萨之首,又被称为“大智文殊菩萨”..
诵经
明日四月初八浴佛节,你知道他的由来吗?
明日四月初八,是佛教浴佛节浴佛偈我今灌沐诸如来净智功德庄严海五浊众生离尘垢同证如来净法身戒定慧解知见香遍十方刹常芬馥愿此香烟亦如是无量无边作佛事亦愿三涂苦轮息悉令除热得清凉皆发无上菩提心永出爱河登彼岸浴佛节的由来2500多年前的4月8日,印度迦毘罗卫国的王后摩耶夫人..
五戒相经笺要集注
五戒相经笺要集注五戒相经笺要集注序◎广化律师夫五戒者,一切世出世间诸善法戒之根本也。佛法以五戒开演八关斋戒、沙弥十戒、比丘二百五十戒、比丘尼三百四十八戒,甚至梵网菩萨十重四十八轻之一切戒法。依之渐次修学,三聚悉持,清净无犯,得圆满成就尸罗波罗蜜,甚至圆满无上菩..
范仲淹诵经救母
范仲淹诵经救母出自《灵山胜迹》宋朝范文正公仲淹,他的母亲去世后二十一天,梦见亡母哭著对他说:“我因为在阳间造恶业,被泰山府君羁押,日夜受苦难言。你素来非常孝顺,希望你诵念功德经,超拔救度我的罪业,万勿迟疑,要不然我会永远堕入地狱,受苦无量。”亡母离去不久又回来..
怎样用宽容化解因果?
一天傍晚,有个和尚在返寺途中,突然遇上倾盆大雨。雨势滂沱,看样子短时间内不会停,和尚见不远处有一座庄园,就想去借宿一晚,避避风雨。庄园很大,守门的仆人见是个和尚敲门,问明来意后,冷冷地说:“我家老爷向来与僧道无缘,你最好另做打算。”和尚恳求道:“雨这么大,附近..
七里禅师的强盗学生 懊悔罪恶入佛门
七里禅师的强盗学生,懊悔罪恶入佛门。(图片来源:资料图)一天晚上,七里禅师正诵经时,一个强盗破门而入,手持尖刀威胁七里禅师里说:快拿钱出来,否则就要你的命!七里禅师望着面前年轻的强盗,镇静地说:请不要打扰我诵经。钱在对面桌子的抽屉里,你自己去拿。说完持续诵经。..
惟觉长老开示:正定,枯定,邪定
(一)、修行要有目标,借使没有目标,就轻易走错路;有了准确的偏向,才能圆成佛道。修行的目标就是「明心见性,见性成佛」,只要一步步地落实修行,福慧双修、定慧等持、悲智双用,就能和佛陀一样,万德肃静,福德、禅定、聪明,都达到最圆满的境界。修行的过程如同读书,从小学..
佛经读诵安置须知
读诵须知:1、经典乃三世诸佛之师,如来法身舍利,亦当作真佛看,不可作纸墨等看。礼诵持念,种种修持,皆当以诚敬为主。2、必须端身正坐,如对圣容,亲聆圆音,不敢萌一念懈怠,不敢起一念分别,从首至尾,一直阅去,无论若文若义,一概不加理会。凡情妄想,卜度思量,将见亵慢之..
第一篇 三藏十二部
第一篇三藏十二部壹媒介释尊说法四十九年,为后世留下千古不灭的真理。当时没有文字,这些教理都是以口口相传的方法记忆传承。佛陀入灭后,学生们为了避免遗教散佚和确立教法,以大迦叶为上首的五百学生,进行第一次的经典结集,由阿难诵经,优婆离诵律,然后由诸长老将诵出的经、..
第二篇 结集
第二篇结集壹媒介结集又称集法藏,有等诵、合诵、会诵的意思。结集的方法,是先聚集许多圣贤比丘,再从众圣贤比丘中推出精晓法、律的圣者,由上座发问,宣诵者就凭记忆回答诵出,经与会大众合营审定,确认是佛陀所说,才是佛法。这种经由合营审定,等于全体合营诵出的方法,即名为..
第一篇 忸捏懊悔
第一篇忸捏懊悔壹媒介前人说: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没有过失固然可喜,然则有了过失能够勇改前非,更是难能宝贵,所谓不美无过,美其过而能改,就是这个意思。例如破戒,在佛教里并不是弗成原谅,只要能够心存忸捏,至诚懊悔,仍有更生的愿望。因为破戒是小我..
念佛念到经书自动翻
宜兰有一位年老菩萨,每天都念佛十万声,她很简单,只念佛,因为她不识字,其它的什么诵经都不会。老菩萨原来是一般民间信仰,每年会跟着人家搭游览车,到台湾岛绕一圈去拜拜,叫“进香团”。也就是一般所称的世间善人.老太太平常为人家洗衣服,因为家里不需要用钱,所以洗衣服所..
纪晓岚:老和尚记得自己前两世,一世为屠夫,一世为猪
阳光师姐按语:楞严经云:“以人食羊,羊死为人,人死为羊,如是乃至十生之类,死死生生,互来相啖,恶业俱生,穷未来际,是等则以盗贪为本”。以下三个人猪之间的轮回转世故事非常令人警醒,望有缘读者广泛转载,帮助人们戒杀吃素,功德无量!老和尚记得前两世,一世为屠夫,一世..
古籍中记载的《金光明最胜王经》感应
第一:西印度小国讲《金光明经》敌国得和感应(出《开元录》及〈摩腾传〉)西印度有一小国,请摩腾尊者,讲《金光明经》。俄而邻国师而来,既将践境,辄有事碍,兵不能进。彼国兵众,疑有异术,密遣使睹,但见群臣安然,共听其所讲大乘经,明地神王护国之法。于是彼国请和求法,俱得..
佛陀故事:佛陀分半座
大迦叶尊者(图片来源:资料图)佛陀的十大学生傍边,有一位大迦叶尊者,他已证得阿罗汉果位,他出身婆罗门贵族,是富可敌国大富豪尼拘卢陀竭波长者的独生子,他虽身在充裕的家庭,却不贪恋五欲的快乐。他四处访师求道,但诸师所说的事理,却无法知足他的愿望。于是他自负地以为,..
“禅宗”与“禅定”的关系与差别
我们常说的禅定与禅宗是有关系。但也是有分其余,因为,禅宗固然主张参禅习定,凡是禅定,却未必就是佛教的禅宗。禅宗一名,是在中国创立的。当佛陀的时代,并没有禅宗一名,而只有禅的功夫和禅的内容。佛教的解脱道的修持法,是由戒生定,由定发慧,由慧起修。戒、定、慧,称为三..
释迦牟尼佛成道日与腊八粥
/*Generator:eWebEditor*/p.MsoNormal,li.MsoNormal,div.MsoNormal{margin:0cm;margin-bottom:.0001pt;text-align:justify;text-justify:inter-ideograph;font-size:10.5pt;font-family:"TimesNewRoman";}p{margin-right:0cm;margin-left:0cm;font-size:12.0pt;font-family:宋体;}..
帮你明辨修行的境界:神通与悉地
【神通】变化莫测谓之神,无拘无碍谓之通,合起来说,就是既能使人莫测他之所以,又能为所欲为而了无障碍。能称为神通者必须是能自在无碍,所谓神通自在也。如果有些人修行一段时间后,有些灵感、预感或梦兆之类等,但却不能自己做主,达不到想用就有,不用也不会障碍自己的话,那..
死后中阴身的定义与寿命
中阴身的定义自亡者断气,第八意识脱离躯壳,至转世投胎前之历程称之为「中阴身」。所谓「前阴已谢,后阴未至,中阴现前。」前阴已谢指此期寿命已尽,后阴未至意谓尚未投胎。就一般而言,人死后皆有中阴身。然大善大恶者则无。一人生前积极行善,认真修行,对三宝及净土深具信心,..
第二篇 食存五观
第二篇食存五观壹媒介王阳明有一首偈语说:饥来吃饭倦来眠,只此修行玄更玄;说与世人浑不信,却从身外觅仙人。修行本是如斯,日常生活里处处有禅味,吃饭睡觉中都能见出自己的清净本性。若何吃饭睡觉才是修行,才能悠游安闲呢?早年的高僧大德生活简朴,粗茶淡饭而怡然自得;现在..
第二篇 从入世到出世
第二篇从入世到出世壹媒介佛法分世间法、出世间法,一般把世间法称做俗谛,把出世间法称做真谛。佛教虽然重视世间法,然则更重视出世间法。不过,人生在世,是不能离开世间法的,就是佛法也不能离开世间法,所谓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求菩提,如同觅兔角。所以对于世间、出..
第二篇 大乘不共法的净土─极乐、琉璃净土
第二篇大乘不共法的净土─极乐、琉璃净土壹极乐净土一、阿弥陀佛的本愿阿弥陀佛,是无量寿、无量光的意思,以圆满、弗成限量广摄一切功德,并以佛的聪明、愿力、光明拔济一切众生。自古以来,阿弥陀佛的净土思惟就已深入民气,我们可以从家家弥陀佛,户户观世音这句话中看到民间崇..
第二篇 十法界
第二篇十法界壹媒介佛陀最初在菩提树下成道时,曾感叹说:奇哉!奇哉!大地众生皆有如来聪明德相,只因妄想执著而不能证得。因为这个无明的妄想,使众生在以前、现在及未来的三世中,赓续在六道中流转。六道就是:地狱、饿鬼、畜生、阿修罗、人、天,也就是十法界中的六法界,又称..
第一篇 五欲六尘
第一篇五欲六尘壹五欲六尘的定义一般将牟取生命的恶鬼神称为魔,佛教将魔的意义延伸,凡是一切能屠杀我们的慧命,不论是来自外界的障碍,或是由自己身心所产生的扰乱,都名之为魔,并且经常以魔障称之,以强调它们对圣道的障碍感化。我们在日常修道所碰到的第一重魔障,就是五欲六..
佛教的中国文学之缘 -智悲佛网
手机阅读|返回上级佛教的中国文学之缘佛教起源于印度,于汉朝传入中国,在汉末和魏晋南北朝时期,佛经被大量翻译成中文,得到广泛的传播,引起了极大的震动。震动所波及的领域和阶层十分广泛,从思想到政治,从经济到文学,从绘画到建筑,从音乐到风俗,从帝王到平民……从此,佛..
出家纪事:没有手机的僧团生活 -智悲佛网
手机阅读|返回上级出家纪事:没有手机的僧团生活僧团里不让用手机,除了少数执事法师因寺务需要以外,出家众都不用。我们一进僧团之后,手机都上交,不再使用。对在家人来说,要是不用手机估计是比较难适应,因为当初出家以前,有很长很长的时间里,我在出门之前,要摸摸钱包在不..
扫清习惯,降伏其心
《金刚经》上须菩提问世尊:善须眉,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佛说:应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所谓降者,就是禁止的意思。使心不走作,就是降伏其心。所说发菩提心,这个心是人人本具,个个不无的,一大藏教只说此心。世尊夜睹明星,豁然大悟,成..
帮你明辨修行的境界:三明、五眼、六神通
三明、五眼、六神通【神通】变化莫测谓之神,无拘无碍谓之通,合起来说,就是既能使人莫测他之所以,又能为所欲为而了无障碍。能称为神通者必须是能自在无碍,所谓神通自在也。如果有些人修行一段时间后,有些灵感、预感或梦兆之类等,但却不能自己做主,达不到想用就有,不用也不..
第四篇 止观双修
第四篇止观双修壹止观的定义定慧二学在佛法上往往响应不离,《北本大般涅槃经》说:惟有定慧等持,才能得无相涅槃。在修习的方便上,佛教常以止观来代替定慧,因而有止观双修、定慧等持的说法。止观是什么意思呢?止,梵语amatha,音译为奢摩他、舍摩他,又作止寂、等观,意为止息..
第二篇 受持五戒、八关斋戒、菩萨戒
第二篇受持五戒、八关斋戒、菩萨戒壹为什么要受戒皈依三宝是学佛的入门,受持戒律是崇奉的实践。佛教徒皈依三宝今后,应该进一步发心受戒。因为戒是一切善法的根本,也是世间一切道德性为的总归。受戒好比学生遵守校规,国民固守司法一般,不合的是,校规、司法是来自外在的约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