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生净土神咒」大家都知道,他的名字是什么呢?「拔一切业障根本得生净土神咒」也叫「拔一切业障根本得生净土陀罗尼」这个咒语出自小无量寿经,小无量寿经,也可以这样说「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能诵此咒者,」就是能够诵往生咒者,后面这样说的,「阿弥陀佛常住其顶日夜拥护。」如..
佛弟子
佛法唯不遵佛教戒之僧能败坏
清末,世风日下,国家无暇提倡,僧众类多懈于修持,以致无正知见者,各怀驱僧夺产之念。然以世乱日亟,有心人各群起而学佛,尚不致于受大困厄。我同袍当念为佛弟子,当宏佛化,教化众生,为世津梁,报佛恩德。若自己尚不自励,反资驱僧夺产者之根据,为在家精修者所藐视,岂非自贻..
用智慧来支配身语意
人的生命,不仅有长度,还有厚度、深度,过好每一天。我们遇人处事常常粗暴而片面,脸谱化的一分为二“好人或坏人”,“朋友或敌人”,正是这种对立的思维方式让我们产生了无数痛苦,若能以缘起的角度去观待事物,就能减轻许多烦恼。人的心平静了,也才能有智慧去处理事情。我们对..
“我一定要比别人强”的思想会导致痛苦
问:师父慈悲,弟子在工作中经常遇到一些困惑。如果让工作平平庸庸的,我自己也说服不了自己,但职位一直往上升,又招来很多嫉妒和是非。如瑞法师:首先你做这件事时的动机是什么?你要体现人生的价值,这个没错,但是这里面不要有名利的思想。只要是我们做的这件事为国家、为人民..
修行的核心就是修心
佛教自古就被称作心性之学,并被国人奉为修身养性的指南。因为佛教关注的核心问题就是“心”,包括对各种心理的剖析,也包括对心灵的净化、改善和提升。从这个意义上说,修行的核心就是修心。因为我们的一切言行都受心的支配,心的频道调对了,言行才能真正发生改变。佛教中,关于..
众生是一群迷惑的演员
上苍给每一个人最大的恩赐,是原谅和宽恕。慈悲心到极处,看到世界的人,每一个人都无罪过,都没有罪过。愈接近真理的人,愈能包容别人。忧则天地皆窄;怨则到处为仇;哀则自己束缚;怒则大敌当头。人无十全,瓜无滚圆。大逆境会有大成就,不要难过。充满热诚的人,会像磁铁一样,..
宗舜法师:修行不说四众过 那看到邪见还要不要指出?
恭敬三宝三、爱恚赞毁戒、诽谤三宝戒对于“说四众过”的问题,有同修不能理解,提出:对破见者(邪见者),包括出家的五众,“不得向人赞叹其德是否等于将该人的名字连同其非法之行向天下广而告之?”要回答这个问题,不能纠缠要不要说,否则各有各的理由;而是要研究说了犯不犯菩..
有些人把烦恼当宝贝 还舍不得扔掉
把烦恼当成一个处理品生活中必然会有很多的烦恼。学习佛法就是学习如何处理这些烦恼。通过学习佛法,就会知道处理烦恼的方式。那就是,我们遇到烦恼的时候,用“断烦恼”或者“转烦恼”这两个方法。现实生活中,我们对待事情都说处理,为了使大家更容易理解,这里就借用“处理”这..
修行的三种目标
对学佛者来说,什么才是正确的目标?现在到寺院烧香礼佛的人很多,他们也有目标,这和佛法指引的目标是否一致?作为学佛者,我们是否明确究竟为什么要学佛?是增加一些佛法知识吗?是丰富一下业余生活吗?还是学习提升生命的方法?如果对目标模糊不清,我们就不知会走向何方,也不..
智慧法语:由定生慧!高僧们用这种功夫开悟
体光老和尚法像【经典原文】般若智以现前,菩提心而不退。——怡山惟然禅师《礼佛发愿文》【经文解释】虚云和尚他从黄山吃了早饭走,黄山到南京几百里地,他过了几道河?不知道,这中午吃饭不吃饭,都不知道了,他就是一心哪,有人说他是神通,那不是啊,那就是他的功夫纯熟了,他..
在家人是否比出家人更能利益众生
问:我认为我们修行实际上是修心的过程,要在生活中一点一滴地去培养自己的心力。心中有佛,自己的心就是修行的道场。把佛法真正地实践于生活,利益于一切可接受我们帮助的众生,实际就是修行的运用。那么,修行人出家和在家有什么区别呢?如果在家修行,不是能更好地利益众生吗?..
善因得善果行自己的善就好
真正来讲,我们皈依的是自性三宝。自性三宝是什么呢?我们内心本有的那份慈悲和觉醒的力量,就是自性佛宝;因为内心本有的慈悲和智慧,是我们生命的真相。与之不相应的、阻碍智慧和慈悲生长的是非法,非法应当舍弃,这就是自性法宝;要想获得智慧的提升,就要勇于实践,勇于实践就..
年轻是培养福报的好时光
年轻是修福的最好机会不怕杂念起,只怕觉知迟。此生有缘得遇佛法,当树立正知正念。想要离苦得乐,寻得解脱之道,就要把握好每个当下,精进修行,培养福德资粮,践行佛法。每次共修,看到大悲殿的观音菩萨,庄严面相,两耳垂肩,目光慈悲,下巴饱满。我就想,这就是福报相啊。什么..
美女在前 参禅人怎么修?
世界上人由少至老,都离不了“衣食住”三个字,这三个字就把人忙死了。衣服遮身避寒暑,饮食少了就饥渴,若无房子住,风雨一来无处躲避,所以这三个字一样也少它不得。人道如此,其余五道亦是一样,飞禽走兽,虎狼蛇鼠,都要安身住处,要羽毛为衣,也要饮食。“衣食住”三事本来是..
能遇到佛经是无量劫来的福德
大家要知道,能遇到佛经,是你无量劫来的福德,不然遇不到。所以你遇到了,就生希有想。现代印刷术很发达,到处都有佛经;假使没有原始的经本,还拿什么去复印啊!怎么能印得出来啊!现在的写作文章,不能算是佛经,你要怎么对待,我没意见,佛也没有说。我所指的是大藏经,那是诸..
如何生个被佛菩萨护佑的宝宝?
定光如来很多人来佛门求孩子,问师父该怎么办。首先要皈依,做了佛弟子之后,就在家里斋戒身心念“南无定光如来”。这是我师父亲自传给我的,要想家里有佛住世,就要皈依佛门,然后念定光如来。这尊佛曾发过愿,有求小孩的,以至诚心念他的名号,孩子会从佛菩萨的世界来投胎。所以..
灾害战争频发 真正皈依三宝的弟子会得到加持
善用其心皈依三宝我说这个主要题目善用其心,就说我们平常修行时候,你不论用哪一法门,你用功力的时候,你应当学会善用其心。文殊师利菩萨用这四个字教授我们,如何使我们所行都是清净的?就是净行品,净行品是由心来的,你善用其心,把你的净行全部变成清净,你口里所说的清净的..
在家人可以讲经说法吗
问:请问师父,在家人可以讲经说法吗?大安法师答:在家人不是说不能讲法,以交流的形式跟大家谈一谈也是可以的。佛陀在世的时候,作为居士的给孤独长者,虽然都已证到初果,但他在讲法之前也要先向比丘顶礼,也不升大座,就坐在旁边的座位上来说一说他修学佛法的体会、佛法的精要..
在家人可以讲经说法吗?
僧团为内护居士为外护有人问我在家人是否可以讲经说法?在家人不是说不能讲法,以交流的形式跟大家谈一谈也是可以的。佛陀在世的时候,作为居士的给孤独长者,虽然都已证到初果,但他在讲法之前也要先向比丘顶礼,也不升大座,就坐在旁边的座位上来说一说他修学佛法的体会、佛法的..
没人把好坏强加给你 每个人都是自作自受!
人来到世界上的意义是什么人从何处来?到何处去?人来到世界上的意义是什么?春秋战国时期,孔子的时候,他的弟子就问了他这个问题。孔子怎么回答的?“不知生,焉知死也!”意思是说,我都不知道你生从哪来,怎么知道你死往哪去呢?这说明一个什么问题呢?就是关于对生命真相的探..
世界为何有那么多大灾大难?佛弟子如何面对?
成住坏空日前,江苏盐城因厄尔尼诺现象而引发的强对流天气造成了巨大的人员伤亡,在面对灾难之时,人们总会对世界和生命产生更多的疑惑与反思,也更能够感受到世间万物的无常。佛教对于灾难有着独特的解读,佛法向我们展示了灾难为什么会发生,同时也向世人指明了灾难面前我们可以..
佛说预防、远离灾难的最根本方法
心向光明远离灾祸灾难距离我们是如此的近,可以说是无时无刻都会发生,我们应该如何去面对?难道只有惶恐、不安地渡日吗?答复当然是否定的。所谓“人同此心,心同此理”,以佛法来说,只要是人,只要是生命,都是平等的,都可以彼此心心相连心,只要我们将心比心,万众一心,如此..
“施食”就像关着家门做慈善 简单易行功德大
观音菩萨施食于饿鬼施食,这个法门是由观音菩萨发起的,跟阿难尊者配合,虽是启教阿难尊者,其实还是观音菩萨的大悲,所以大悲心很重要。因为观音菩萨了解、了知到饿鬼道众生的苦,阿难尊者那时跟着佛打坐,对饿鬼道众生不是很清楚,所以观音菩萨是通过佛陀的侍者——阿难尊者,其..
虚云老和尚:美女在前 参禅人怎么修?
美女在前参禅人怎么修?世界上人由少至老,都离不了“衣食住”三个字,这三个字就把人忙死了。衣服遮身避寒暑,饮食少了就饥渴,若无房子住,风雨一来无处躲避,所以这三个字一样也少它不得。人道如此,其余五道亦是一样,飞禽走兽,虎狼蛇鼠,都要安身住处,要羽毛为衣,也要饮食..
遇到横祸突然去世能往生吗
【以前曾经有佛弟子请问佛:“要是遇到横祸,突然去世,那能不能往生?”佛比喻说:要是一棵树一直向著东方长,突然砍断,它还是倒向东方。我们念佛就如同树倾向西方长,天天向西方长,即使突然被砍断,也还是倒向西方。然而,我们要反问自己啊,我们是不是朝著西方长?恐怕大有问..
圣空法师:《楞严经》大义
《楞严经》第二卷大义【圣空法师开示】真心自性在当下运用就是了,那为什么祖师大德还要到深山老林里长养圣胎呢?因为我们见到什么都动心,见到什么都喜欢,见到什么都管不住自己,所以知道自己管不住这个毛病怎么办呢?找个没人的深山老林,就是为了管住自己。【圣空法师开示】家..
五戒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五戒是一切种类戒的基础。一个人能够受三皈五戒,就可称为优婆塞、优婆夷,翻译成中文叫近事男、近事女,就是堪能亲近三宝,承事供养,种植福田的男居士、女居士。那么,五戒的具体内容是什么呢?五戒,是指戒杀生、戒偷盗、戒邪淫、戒妄语、戒饮酒。若展开来说,内容非常繁多,现..
求戒容易持戒难
唯佛才能制戒。为什么唯佛才能制定戒呢?因为人性当中的种种烦恼,就像海底世界,种种暗礁,种种曲折,唯有佛的智慧才能了解。佛为帮众生对治这些烦恼,制定戒律,并施设戒的开、遮、持、犯。所以我们依佛所制的戒律去行持,既有原则性,又有灵活性。“遮”就是戒的原则性;“开”..
大乘佛法为何是升恩斗怨的解药
问:为什么说“大乘佛法是升恩斗怨的解药”?明贤法师答:“升恩斗怨”,老话或说成“斗米养恩,担米养仇”,是中国人特别有智慧的一个词。当人快被饿死的时候,给他一升米,他会把你当作恩人;可你要给了一斗米,他就会怨你不给更多;你若一粒不给,他反而一点怨恨都没有。用经济..
学佛是否一定要持戒
戒名曰知止,就是世间人说的知道停止的地方。换一句话,就是知道什么事不可多做或者不能做。这代表佛弟子智慧的成熟,对于人生的自我确认有了真实的内容。佛陀说受持三皈依是一种善根,所谓的善根就像健康的根会长出花果枝叶一样。同样,大家不畏艰难来到道场,感受到一种强大的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