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西方极乐国是从何处去?(陈荣进)答:从心上去,此须听经或看经注,方能了解。问:‘南无阿弥陀佛\’为何意?(丘高秀)答:‘南无\’系皈依敬礼之义,‘阿弥陀佛\’乃为一尊佛名,其义为‘无量光寿\’等(等指智慧慈悲神通愿力种种),此须看阿弥陀..
助缘
念佛人如果遇到意外命终,怎么办?
问:念佛人最要紧的就是临终正念分明,我在早课念诵心经、大悲咒,平时又散念观音圣号,不可能同时念佛,如果遇到意外命终,怎么办?答:不管修什么法门,都要一门深入。念佛人应该以念佛为主,念心经等等可作课外助缘,但也不能占用太多的时间,妨碍正课。真正修净业的人,不会遇到意外横祸。..
世俗的嗜好不能痛改,能否往生?
问:佛经说往生西方,要具备‘信愿行\’,世俗的嗜好不能痛改,是否能够往生?答:信愿行的行字是指正行和助行,正行是六字洪名,助行是多做好事,多结善缘。正行和助行如鸟的双翼,缺一不可。经上明明告诉我们‘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明知有过错,却不愿改..
请问什么样的人算是有缘人?
问:我是教育学原理专业的学生。您说最喜欢做的有两件事,一是看书,一是以自己微薄的力量,尽量帮助有缘的人。请问,什么样的人算是有缘人?和有缘人相对的,是不是无缘之人,对于他们,我们应该怎么样帮助?索达吉堪布答:有缘和无缘,是相对而言的,每个人都可能是有缘之人。判断有缘和无缘..
香港理工大学问答
香港理工大学问答(一)问:我是香港大学教育学院的学生。现代脑科学发现,特定的脑区,与情绪、记忆等有种种关联。所以,很多人认为心识只不过是大脑的产物,大脑死了,心识也就不存在了。请问,如何遣除此种疑惑?答:现在所谓的脑科学,只是对大脑的部分结构作了一些分析,至于心与脑之间的..
北京师范大学问答
北京师范大学问答『2011年11月30日晚上』(一)问:我是教育学原理专业的学生。您说最喜欢做的有两件事,一是看书,一是以自己微薄的力量,尽量帮助有缘的人。请问,什么样的人算是有缘人?和有缘人相对的,是不是无缘之人,对于他们,我们应该怎么样帮助?答:有缘和无缘,是相对而言的,每个人..
兰州商学院问答
兰州商学院问答『2012年07月03日下午』(一)问:我是高三刚刚毕业、即将步入大学的学生。现在的媒体、网络中有很多色情内容,以女人的裸体为美;而现在人穿得也很暴露,能露的都露,让我很迷惑,请问您对这些怎么看?答:在古代中国,乃至现在的藏地,一般人的穿着都相当保守。而现在人以暴露..
哪两种根基的人可以修世间八法?
哪两种根基的人可以修世间八法?达真堪布很多人在修行的过程中,都没有远离世间八法。其实世间八法并不是每种人都可以修的,因为人的根基不一样,修行的层次也不一样。大致上说,众生有三种根基:下等根基、中等根基和上等根基。下等根基的人可以修世间八法,上等根基的人也可以修世间八..
为什么金刚兄弟之间不和睦就会影响成就
为什么金刚兄弟之间不和睦就会影响成就达真堪布上师是父亲,坛城是母亲,金刚兄弟之间是生生世世的缘分,生生世世的兄弟姐妹,一直到成佛,成佛以后也要在一个坛城里。所以大家一定要互相尊重,搞好团结,不能有矛盾,不能有怨恨,更不能相互伤害、诽谤。我们很多人毕竟还是凡夫,天天在一起..
祈祷的修法是怎么样的?
祈祷的修法是怎么样的?益西彭措堪布开示(节自正法妙音第五册《净心引导讲记》)此后,以猛利敬信从内心深处如是祈祷:此座之中,唯愿加持我与一切有情,心中能生起净心修行次第。祈祷圣众加持修行成就是非常重要的加行。实际上,每位修行者行住坐卧时时刻刻都应祈求三宝加被,不论修何种..
阿罗汉所证空性为何不能引发大悲心?
从因上讲:“证悟的智慧不会无因无缘的产生,只有在菩提心的基础上,修法无我空性,功德才会生起,俱生我执、法执才会断除。”“若无相似的菩提心,修大圆满、大手印等密法,也修不上去,反会造业。”也就是说,所谓由证悟空性而引发的无缘大悲菩提心是通过世俗相似菩..
违缘是顺其自然还是当断则断?
问:违缘是顺其自然还是当断则断?答:我不知道你所说的“违缘”具体指什么,所以很难笼统作答。同一个人在不同情况下,面对不同的问题、障难,应采取的态度和对策会不一样。不同的人,由于脾气秉性、根器、福报、因缘各异,在同样情况下,面对同样的问题,态度和对策也会不同。世..
常见学法问答
常见学法问答法增比丘1.什么是佛教?答:佛教是根据释迦牟尼佛(SakyamuniBuddha)的教育,作为一个人的信仰,以佛的教法和实践为核心,而成为古代印度的一个独立宗教,时至今日,全世界各地都有佛教在传播,其信仰人数已超过十亿。2.什么是佛法?答∶佛法是释迦牟尼佛觉悟,解脱缠结,出于三界..
帕奥禅师答:佛陀教导周利 陀伽 「扫帚、扫帚」而使他证得阿罗汉果,这是什么道理?
问:佛陀教导周利 陀伽 「扫帚、扫帚」而使他证得阿罗汉果,这是什么道理呢?「扫帚」也是他的业处吗?光 「扫帚」也能修成四禅八定、证悟初果乃至四果吗?帕奥禅师答:根据南传经典,周利 陀伽尊者并不是诵 「扫帚」,而是像我刚才谈到的,诵 「容易遭到污染」。在过去某一生中,周利 陀伽生为一个..
李炳南答:惟有因无果,与有果无因,颇难求证,未审是否?
问:佛家主因果,在因果律中,一因一果;一因数果,与数因一果诸端似易找出事物求证,惟有因无果,与有果无因,颇难求证,未审是否有诸?(黄朝华)李炳南答:原则上有因必有果,有果必有因,尊问二则,在相似法上看,似有此事理,实则非也。‘有因无果’者,如种因后,久不遇缘,便伏而不生,..
帕奥禅师答:佛陀教导周利 陀伽 「扫帚、扫帚」而使他证得阿罗汉果,这是什么道理呢?
问:佛陀教导周利 陀伽 「扫帚、扫帚」而使他证得阿罗汉果,这是什么道理呢?「扫帚」也是他的业处吗?光 「扫帚」也能修成四禅八定、证悟初果乃至四果吗?帕奥禅师答:根据南传经典,周利 陀伽尊者并不是诵 「扫帚」,而是像我刚才谈到的,诵 「容易遭到污染」。在过去某一生中,周利 陀伽生为一个..
诸事不顺皆有因,看过此文便知!
当人现有的福分超过所能承受的福分时,一点小事也会镇不住,也就是会产生抑郁、自杀、忧愁、斗诤、烦躁、悲伤、绝望、怨恨、指责等情绪。某段时间没有福报,即使拥有很多很富有,也感受不到快乐。福报不足的人,好比一锅汤,遇到些许小困难,就像一碗污水倒入一锅汤,整锅汤都坏了..
坦尼沙罗尊者答:佛教的目标之一是以平和心面对一切境遇,无情绪反应吗? 还是说,能够感受全部的情绪,但不执取它们?
坦尼沙罗尊者答:有关情绪,佛陀最详尽的讨论是在中部137。他一开始,描述了如何利用悲哀、喜悦、舍离等情绪作为圣道助缘。(是的,哪怕悲哀也可以作为助缘,比如,当你想到自己尚未达到目标而为之难过时,该情绪激发你对修行付出更多的精力。)接下来,他描述了自己作为导师的相关情绪。他..
法增比丘答:为什么要学观照呢?
法增比丘答∶佛法修行依四个层次来开展∶那即是亲近善知识,听闻正法,如理思惟,法次法向。这在《杂阿含843经》里称作入流分∶「有四种入流分;何等为四?谓亲近善男子(善知识),听正法,内正思惟,法次法向。有四分成就入流者:何等为四?谓于佛(成就)不坏净(信),于法不坏净(信),于僧不坏..
法增比丘答:什么是八正道?
法增比丘答:八正道也称为八支圣道(Ariyaatthāngikamagga),它是正道因为它不是偏激的。佛陀教导我们以避免走极端的方式来过生活,不纵容自己去追求感官的欲乐享受,或是以折磨身心的方式来求净化自己,而应是以中道的方式来净化自己。八支圣道是解脱轮回的方法。(1)正见是对三有、轮..
帕奥禅师答:放生、印经书、慰帕奥禅师答病人等善行是波罗蜜吗?
问:放生、印经书、慰问病人等善行是波罗蜜吗?帕奥禅师答:如果那些经书的内容是真正的佛法,而且他印经书时发愿证悟涅 ,那么它就是布施波罗蜜,能够成为他证悟涅 的助缘。但是如果他印经书是为了获得世俗的成就,例如事业成功及投生到天界,那么它只是福业而已,并不是波罗蜜。简而言之,如..
帕奥禅师答:段食、触食、思食及识食这四个与名色法有何关系?修行缘起法时如何观此四食?
问:段食、触食、思食及识食这四个与名色法有何关系?修行缘起法时如何观此四食?帕奥禅师答:在这里我要举例来说明。佛陀开示说:──「一切众生依靠食。」这里所谓的「食」是指「因」而言,而不是指食物。「四食」就是四种因。段食是指四类色法,即业生色、心生色、时节生色与食生色。..
五种修行心态错不得
佛教是个重实践,重自力的宗教。所谓“个人吃饭个人饱,个人生死个人了”;在佛教的修持中,唯有通过自己的努力才能达到解脱,如果佛陀能够让众生成佛,那早在2500多年前释迦牟尼佛就把众生给度完了,我们何必还沦落至此。佛教的终极目标终得个人去实修实证,而非只是终..
释迦牟尼佛的一生-图解-智慧的象征-人生的体会
第一章释迦牟尼佛的一生第一节释迦牟尼佛名号的由来佛教自印度传入中国,已有二千多年的历史,为我国广大佛教徒信仰和尊崇。佛教“诸恶莫作,众善奉行”的教义,对净化人间,解除人们的烦恼和痛苦,产生了无比威力。正如圆瑛大师所开示的“欲无烦恼须学佛,知有因缘不羡人。我们既..
略论禅宗的证悟之道
略论禅宗的证悟之道圣凯中国佛教的特质在于禅。自从达摩东来传法,后来一花开五叶,禅宗逐渐成为中国佛教的一大主流,对中国文化产生深远的影响。禅宗一向以“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为口号,禅宗的实践意在使禅者截断当下思虑之心,使心不向外奔驰,而能反躬自察,默证此..
高处的智慧 低处的心 [达真堪布]
大地在最低处,我们在大地上挖地基、盖楼房,在大地上种树、种花……我们可以滋养大地,也可以破坏大地,但是对大地来说是一样的。无论是去保护它,还是去破坏它,大地都没有伤心或快乐,总是把自己放在最低处。我们的心也应该是这样,父母众生对我怎么都行,无论是伤..
佛教中的因缘与果报怎么讲
因缘生万法,是佛法中重要的理论,由于因缘,而说果报。“因”是事物的本源,“缘”是一种助力,“果报”是后来的结局。由因得果,全是缘的力量助成,所以缘对于因的关系之重要,是值得我们注意的。缘,是指一切物事之间生起一种互相交涉的关系。佛..
修行人要放下这四种畏惧
在修行人中,许多人由于各种畏惧心理,反而被障碍的寸步难行。一、是畏惧生活整天为眼前的生活和未来生活顾虑重重,总怕生活没有保证。因此虽修行,心却不能清静,总有后顾之忧,故难以修出清静心。其实,今生的一饮一啄莫非前定,你今生挣多少钱花多少钱皆是定数,何况天无绝人之..
初入佛门该怎样修行?
初入佛门者,往往有一个错误的认识,以为能打坐、念佛、诵经、持咒的功课,每天坚持做,这样就是修行了。不知道这只是修行的助缘,真正的修行,是修正自己的身口意行为,特别是心理行为,把自己不善的习惯改过来,变得善良;把自己心胸狭 的习惯改过来,变得心胸宽广,有容人之量;..
用觉悟的心生活就是最好的修行
人生难得、佛法难闻!在我们这个世界上,生而为人的非常多,有钱有势的也非常多,但能够接触到佛法的只是其中很少的一部分,听闻佛法后又懂得如何修学的就更少,也就是说,信佛的人中真正学佛的并不多。信佛和学佛,其实还是有区别的。有很多人,信佛只是烧香拜佛,只是祈求佛菩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