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度

山西老人158年三次转世 一世男身两世女身

牛文启居士是山西省石楼县裴沟乡裴沟村人,生于1916年农历二月初三日,是一位朴实的农村妇女。但她在山西石楼县裴沟乡很有名,因为她确颇有奇异之处。其一,是她能清晰地记得自己前两世轮回转世的情况,并能分毫不差地叙述。据她回忆,她第一世是陕西省西安市大雁塔人,男性,名叫..

我行我素不信三宝 悭贪嫉妒堕畜生道

编者按:今天这篇故事,出自《杂譬喻经》(东汉高僧支娄迦谶译本)。《憨山大师劝世文》曰:“荣华总是三更梦,富贵还同九月霜。老病死生谁替得,酸甜苦辣自承当。”富贵如浮云,功名似空华,情爱会变质,色身终衰亡。一口气不来,一切尽成空。唯有听法念心才是永恒,当中具足无量..

糊涂国王误信邪教 智勇皇孙折服妖道

编者按:今天这则故事出自《六度集经》,原题“须罗太子本生”,许钧居士翻译为白话文。这个故事情节曲折,有些内容经过后世演绎,影响较为深远。神王恭敬承诺,即以天宝化为宫殿,奉送太子回到故土我亲自听佛说:某时,佛居住在舍卫国祗树给孤独园,与一千二百五十位比丘一起,有..

山西老人158年三次转世 真实案例

牛文启居士是山西省石楼县裴沟乡裴沟村人,生于1916年农历二月初三日,是一位朴实的农村妇女。但她在山西石楼县裴沟乡很有名,因为她确颇有奇异之处。其一,是她能清晰地记得自己前两世轮回转世的情况,并能分毫不差地叙述。据她回忆,她第一世是陕西省西安市大雁塔人,男性,名叫..

不必为自己的将来担心

从前人念书,“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说就是法喜。古人读书是享受、是乐事,为什么?读书明理。宇宙人生、过去未来,他都明白了,不但是明白,而且把他所学的,变成自己的思想见解、生活行为,他当然快乐。 古人常讲“读书乐”,那个乐就是因为他有法喜,他得到真正的快..

各种动物在佛经里的寓意

佛教以慈悲为怀,视众生平等,这其中也包括了动物。佛法认为所有的生命都是平等无二的,在本质上并无差别。由于因缘果报的关系,所以现前的生命形态各有不同。而佛陀善于根据众生不同的根性,以不同的教理说法,度其出轮回苦海。在佛陀的各种说法当中,譬喻说法是比较生动、形象的..

中国佛教宗派的起源

中国佛教史开始于公历纪元前后,佛教开始由古印度传入中国,经长期传播发展,而形成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中国佛教。随着大量经论的传来,印度佛教各部派思想与我国民族文化相接触,经过长时期的吸收和消化,获得了创造性的发展。公元六世纪末至九世纪中叶的隋唐时期,是中国佛教极盛..

唐多括罗缘起

“唐多括罗”一词是藏语,意为“解脱转经轮”。释迦牟尼佛曾经对弟子说:“转动唐多括罗功德不可思议,可以使日月、山河、大地、河流的众生都得到解脱,可令所在地方吉祥圆满……。”对于没有去过西藏的人来说,是很陌生的。在藏区,这种“解脱转经轮”的确是无处不有,对于佛法至..

山西老人三次转世,一世男人两世女人

牛文启居士是山西省石楼县裴沟乡裴沟村人,生于1916年农历二月初三日,是一位朴实的农村妇女。但她在山西石楼县裴沟乡很有名,因为她确颇有奇异之处。其一,是她能清晰地记得自己前两世轮回转世的情况,并能分毫不差地叙述。据她回忆,她第一世是陕西省西安市大雁塔人,男性,名叫..

但见过年忙似箭,有谁离苦急如仇

2012年的除夕,原本计划像往年一样参加龙泉寺华严法会。上午9时许,后皮箱满载《净土》杂志等东林祖庭印制的净宗法宝,驱车前往凤凰岭景区的龙泉寺。途中,接到东林慈善功德会北京联络处助念通知,心意识现出波动:选择助念意味着放弃诵经,而诵经实吾之好乐也;但是多一人助念,..

山西老人158年三次转世,一世男人两世女人

牛文启居士是山西省石楼县裴沟乡裴沟村人,生于1916年农历二月初三日,是一位朴实的农村妇女。但她在山西石楼县裴沟乡很有名,因为她确颇有奇异之处。其一,是她能清晰地记得自己前两世轮回转世的情况,并能分毫不差地叙述。据她回忆,她第一世是陕西省西安市大雁塔人,男性,名叫..

能持戒不犯,就没有苦果

出家人头上烧了几个香疤,为什么?还有知道的吗?三坛大戒是哪三坛?恐怕还有许多人不清楚。说沙弥戒,还不知道是怎么叫沙弥;再说戒,更不知道。再说比丘、菩萨也不知道。这一种出家人,还能算是一个出家人吗?本来这许多话,不应在这个时候讲;要想不说,我又真替你们可怜!不得..

至心念佛十天,带地狱业,含笑往生极乐

学生:澳洲净宗学院王玉霞无量寿经学习班学习心得报告之三。尊敬的师父上人,诸位法师,诸位大德,阿弥陀佛。惭愧弟子王玉霞,虔诚向师父上人汇报的心得主题是「当信佛经语深,当信作善得福,当信阿弥陀佛圣号不可思议,当信至心念佛真能往生极乐」。弟子以感恩之心,虔诚的分享祖..

盲人摸象不见全体 凡夫论法亦复如是

编者按:在三藏典籍中有很多精彩绝伦的故事,包括本生故事、本事故事、因果故事、修行故事等等。下面这个故事出自《六度集经》,许钧居士翻译为白话文。今天这则故事,后人曾用一个成语概括,就叫盲人摸象。中国人一般都知道这个成语,只是未必知道这个成语最初源自佛经。盲人纷纷..

和尚是学佛的,怎么有些和尚很胡闹呢?

问:创造佛教的人是谁?答:这个人说起来谁都知道。他是印度迦毗罗卫国净饭王的太子,名叫悉达多,成道后称为释迦牟尼。他在幼年的时候,已经通晓世间一切学问,及至年纪渐大,看见世界上的人和物互相残杀,互相吞啖,循环不停,又感到生老病死是免不掉的,就觉得生活在这个世界上..

转轮圣王治国有方 天帝下凡邀请升天

编者按:在三藏典籍中有很多精彩绝伦的故事,包括本生故事、本事故事、因果故事、修行故事等等。下面这个故事出自《六度集经》,许钧居士翻译为白话文。华人佛教故事栏目所发文章,凡标明本生故事、佛经故事者,全都出自佛经,至于白话译文,多数出自权威译者,少数则是小编整理,..

高僧故事:牛头禅师慑服巨蟒 群鹿听法百鸟献花

四祖道信与牛头法融(图片来源:资料图片)牛头法融禅师,俗家姓韦,是润州延陵人(今江苏镇江市)。法融禅师十九岁时,就已学通经史,不久开始阅读《大般若经》,对般若真空之旨已有所悟人,曾感叹道:“儒道世典,非究竟法。般若正观,出世舟航。”于是产生了出家的念头,后隐居..

布施、智慧与解脱

一、施舍与菩萨道布施、智慧与解脱布施通常分为财施、法施和无畏施,这种解释侧重的是布施的内容。而换一个角度来说更全面一些,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施舍。“施”意味着给予,给予的内容就是上面所说的财、法、无畏三施,而所施的对象就是众生;“舍”意味着舍弃,表面看来我们舍..

佛教故事:辱骂母亲投胎变猪 托梦儿子恳请救赎

编者按:很多人看到“因果轮回”四个字,第一反应就是封建迷信,或者认为根本没有轮回。他们会说:“谁曾亲眼看见轮回?至少我们没有亲眼看见,没有亲耳听到,所以什么轮回转世根本就不真实。”但事实又如何?即便中国人不提倡多说怪力乱神之事,但无论是正史还是野史、笔记,轮回..

施恩、受恩与报恩

在《佛本生故事》中有一则《樵夫与熊》的故事:有一个樵夫上山去森林中伐木。等伐完木要回家时,天上下起大雨,而他在风雨中迷了路,怎么也走不出森林。最后他走进了一个山洞里,想躲避风雨取取暖。可是让他感到恐惧的是,山洞里竟然有一只大熊。樵夫非常害怕,惊慌失措地转身想跑..

为万民国君弃王位 救青年甘愿被砍头

编者按:佛陀很擅长以譬喻方式说法,也爱讲各种精彩的故事,包括本生故事、本事故事。在三藏典籍中,有些经典就是故事结集,分从不同角度讲述佛法要义,比如《六度集经》。今天小编从《经律异相》中选出一则本生故事,其实也是布施故事,原始出处是《佛说一切施王所行六度檀波罗蜜..

佛陀前世五戒治国 国人命终不堕恶道

编者按:在三藏典籍中有很多精彩绝伦的故事,包括本生故事、本事故事、因果故事、修行故事等等。曾有学者认为,佛教经论(汉译佛典)传入中国之后,不仅影响中国人的思想修为,也有利于中国古典文学的发展与提升。后世很多精彩的故事或传说,如果追本溯源,很多都来自于佛教经论。..

钱财乃五家所有

过去,有一位仁慈的国王,以平等心爱护人民,却不曾出宫巡视民间生活。有一回,宰相请示国王:‘祈愿大王出宫,亲自到民间看看。’大王高兴地说:‘很好,我就出宫看看吧!’次日,国王出宫,看到国内很多富贵的长者,住的是深院豪宅,雕梁画栋,金碧辉煌。国王心里一方面欣慰于人..

大悲咒的来历与功德利益

《大悲咒》为九十九亿恒河沙数诸佛所共同赞叹,功德威力无与伦比,是所有法会佛事中都一定会持诵的神咒。《大悲咒》出自“伽梵达摩”所译的《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广大圆满无碍大悲心陀罗尼经》,全名为《广大圆满无碍大悲心陀罗尼》。《大悲咒》全文84句。《大悲咒》在汉传佛法中具..

尽物布施,得福增多

布施破悭吝,乃六度菩萨行之首。布施有种种利益,诸大小经典广赞布施功德开示人天之善道,布施为福业善人之相,破贫穷断三恶道,能全获幸福快乐之果,并为涅槃之初缘。兹有一例,大月氏国弗迦罗城中,有一寒微的画师,名叫千那,到东方多利陀罗国作画十二年,得到了三十两金的报酬..

苦难轮回不堪 心灵深处探求解脱

在人生过程中,最重要的就是「一念心」,也就是观念要正确,能够如此,道路就不会有所偏差,否则,理想的目标就很难达成。有句话说:「差毫厘,失千里」就是在于一念心,即是观念的掌握。就如释迦牟尼佛在未出家前,他身为太子,可以享受天下之乐,备受国王的疼爱、姨母的呵护及全..

上善若水,至慈低眉

一日,女儿要画画,问我画什么。其时正在看书的我抬头看见厅台上的观世音菩萨像,为了给自己多一点清静的时间,我就建议她画菩萨。一本书被我读得差不多了,女儿还在安静地低头作画。这丫头极喜跳舞和画画,平时谈论理想时,她总自信满满地要当舞蹈家和画家。两者都是需要极大心力..

放生三年的有趣感应

回顾自己三年放生的经历,并且结合了自己的行业和心路历程。“不放不知道。”这是我经常对围观放生的人说的:“放生得财富,得健康,得智慧,不放不知道”。念佛是正行,放生是助行。正助双修。自我感到放生是学佛的第一助行,因为佛门六度第一是布施,而放生具足圆满“财布施,法..

佛教都为了普渡众生 那为何又有大乘 小乘之分?

佛教于公元1世纪左右开始分化,分成大乘教和小乘教。小乘佛教主要在弘扬与南印度与锡兰一带,该派尊崇释尊为伟大的教师,而非神明,其经典为比较古老的巴利文经典。上座部佛教主张恪守戒律,严守原始上座部佛教的教义。大乘佛教则不然,认为按照原始教义,只有少数人才能修道成佛..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