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我们往生到极乐世界后,恶业种子不起现行,那这些恶业最终会怎么样呢?大安法师答:首先须了解何谓恶业。恶业是吾人虚妄心识鼓动身口意三业造作出来的,故知恶业乃缘生法,无有自性。西方极乐世界是阿弥陀佛愿力所流现的法性土,阿弥陀佛曾发“国中无三恶道愿”,所..
果报
年轻人如何净化心灵的几点建议
问:您能否从佛教的角度对我们年轻人就如何净化心灵,克制物欲、私欲,排解各类烦恼,提出几点建议?大安法师答:现在二、三十岁的年轻人出生、成长在我国改革开放时期,具有很强的现代意识,思想活跃敏锐,求知欲强,刻苦耐劳,有许多良好的品德。然而生长在这个市场与科技为主干..
道德是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必要前提
道德是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必要前提,亦是个体立身成业的基石。道德内蕴二重价值结构,“道”乃终极价值系统,无形无相,却充塞天地,蕴入人心,为一切行为价值之源;“德”乃工具价值系统,是道在行为层面的外显。道与德乃是体与用、理与事的关系。可知&ldquo..
具足十信心,往生便有把握
第一相信有出生必有死亡(普天之下,从古到今,还没有一人逃过生死)。第二相信人命无常(呼出的气息虽存,吸入的气息却难得保证,一口气不来,便是后世)。第三相信轮回路险(一念的差错,便堕到恶道中,能保持人身不失者如同指爪上的土一样少,失去人身者如同大地上的土一样多)..
半信半疑的人能否往生
问:如病人生前半信半疑,阿弥陀佛能带他往生西方吗?当他死后子女其中一人请了法师为他皈依三宝,他能带业往生吗?大安法师答:病人生前半信半疑,那当你说半信半疑的话,那可能他就多疑少信了,他没有至诚信愿持名,他是很难往生的。我们看到《无量寿经》里面讲边地疑城有这么一..
普贤菩萨十大行愿
普贤十大行愿是修学大乘佛法的基本准则。普贤十大行愿,约因来说,就是正因佛性(即上求佛道、下化有情的大菩提心);约缘来说,即是缘因佛性(十大行愿具足离染行、方便行与大悲行);约果来说,十大行愿即是了因佛性(每一行愿具足与佛性相应的无分别智)。普贤十大行愿是净宗修持的重..
持戒近善、转短命为长寿之法
僧不二将投师受戒。菩萨曰:“惜哉惜哉!堂堂相貌,表表仪形,不知自反,计其所作与俗人无异。吾见汝身在此处,而神游地狱矣。急宜痛加修省,断恶遵善,上求佛果,下化群生;不可昏昏昧昧,失此有限光阴,自贻万劫之累。至受戒一事,不受则已,若一受,更不得分毫毁犯。当守..
在春节给父母磕个头
孝道是我国儒家文化的核心理念。百善孝为先;天地之性,人为贵;人之行,莫大于孝。尧舜圣人之德,无非孝悌而已矣。古人崇信《孝经》,身体力行,移孝作忠,爱敬一切。孝悌作为一切仁义道德的根本,得到国人的广泛认同与践履。佛教的孝道理念佛教倡导知恩报恩的人文理念,对孝道尤..
举心动念行为造作,举头三尺有神明
谈到自然造化的法则,有时候你深信因果到这个程度,才会如履薄冰、如临深渊。自然造化的因果,我们可以举个例子:阎王殿里有一个功过簿,有些阳间的人被阴间派点差事,到阴间办点案,才发现这个簿里不是说非要记录什么,阳间的人做个什么事情,自然在他的簿里就显现字样出来。如果..
千万不要向阿弥陀佛请假
我们在人世间的成就不是有多大的产业,名下有几栋房子,有名牌的跑车。阎浮提众生举心动念无不是业无不是罪,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我们这一生积累了地狱的恶因,感得三途的果报,这才是我们的“成就”。所以说,要发往生净土的愿,往生净土后,倒驾慈航我们有这个能力。..
以净土法门作为自己安心立命之所
业缘就是我们来到这个世界是受业力所牵引,有种种的因缘,最重的因缘就是为生计所迫。为了生存,我们必须要忙碌,必须要干事业。如果福报不够,睁开眼睛就要为吃喝住行去奔波,去动脑筋,就没有专门的时间精力来修行净土法门了。但也没有关系。如果你真的有信愿,愿意念佛求生西方..
吃动物的肉,迟早要还的
业障越来越重,智慧就越来越薄,福报就越来越浅。于是对正法,就越难以产生信心;没有信心,对因果、对轮回,他听了之后就不相信,甚至哈哈大笑。你跟一般人谈因果轮回,他会哈哈大笑,他觉得你很迷信:“哪有这个事情呀?你看世间都是善人受煎(欺),恶人得势。没有因果!&..
要「知大」,要「见远」
【知小而不知大,见近而不见远者,此众生之常分也。】——《彻悟禅师语录》首先提出众生在认知层面上狭劣的特点:“知小而不知大,见近而不见远”。我们众生本有的智慧,应该是广大无边的。然而一念无明妄动,我们受俱生我执,受色、受、想、行、识五蕴的局限..
如何看待收取药物回扣的现象
问:末学有个问题请教,我是一名医生,业内常有收取药物回扣的现象。请开示。大安法师答:古人云:“不为良相,则为良医。”医生救死扶伤,需要一颗慈悲的心,仁爱的心。有这种心的人,他的医术才能高明。要把一切病人都看作自己的父母、子女。病人的痛苦就等同于自己的..
不生净土,身后便是地狱
有些人自力的禅得不到利益,同时净土仰靠阿弥陀佛慈悲愿力带业往生——他也靠不上,两头都靠不上。两头靠不上,那就什么呢?他一辈子也在修行啊,他也在持戒啊,但是他解决不了生死问题。解决不了生死问题,以他持戒修行这种程度——有浅有深的定慧之力,就自..
净业三福,变化气质
南无阿弥陀佛!尊敬的李木源林长,尊敬的诸位大德法师,诸位居士同修:今天是我们最后一讲,讨论的题目是《净业三福,变化气质》。三福属于念佛行人修行的助行,三福的提出,是来自《观无量寿佛经》。当韦提希夫人哀请世尊开示往生净土一法,教我思惟,教我正受的请法之后,在未介..
梦里的境界是怎么出现的
【如人梦中所见山川人物,皆依梦心所现。若无梦心,必无梦境。设无梦境,亦无梦心。故知心外无境,境外无心。全境即心,全心即境。若于因中察果,当须观心。设于果处验因,当须观境。故曰,未有无心境,曾无无境心。果必从因,因必克果。苟真知此心境因果一如不二之理,而犹不念佛..
为什么恶人不得恶报
问:佛家强调因果报应,但在当今这个社会,我看到的都是恶因善果,善因恶果。对于这样一个社会,佛教应该怎样做?用佛教理论来说,我们个人又该采取什么行动?大安法师答:这可能是很多人对因果报应理论产生质疑的地方。佛教是强调因果报应的,因为因果报应不是说教,它是真理。首..
如何回向给被堕胎的胎儿
问:如果由于医院检查出了胎儿有畸形,因而犯了堕胎的重罪,丈夫和妻子会有恶报吗?念《地藏经》能化解重罪吗?念《地藏经》能的话,如何回向给被堕胎儿的亡灵?若念《地藏经》不能化解的话,应该如何化解?请慈悲开示。大安法师答:首先我们应该要有对生命的尊重,虽然婴儿是畸形..
边地疑城往生
在《无量寿经》五种原译本中,释尊开示边地疑城往生之因行果报的经文有二处:一是三辈往生的经文中,说示中辈与下辈往生因行中,别开出与中辈及下辈相应的疑城往生情形。此参见汉译本与吴译本。二是在《无量寿经》下半部,尊者阿难在释尊教敕下,面西顶礼求见阿弥陀佛,即时阿弥陀..
三辈往生的因行果报
总结三辈往生的因行果报,可归纳如下几项特质:1、三辈行因:三辈往生的共同条件,均须发菩提心,一向专念阿弥陀佛。三辈往生的不同条件是:上辈生者,发心广大,出家行道,精进禅定,饶益众生。《无量寿经》汉译本赞叹出家功德云:“其有欲出身去家,舍妻子,绝去财色,欲来..
净业助行,培福载道
净宗以信愿持名为宗,以往生西方净土为趣。念佛法门虽是大乘特别法门,然并不违异于大乘通途之因果律。西方极乐世界乃阿弥陀佛净业所成,所以净业行人亦应在信愿持名的前提下,随分随力地修诸菩萨净业,用以增上往生的品位。净宗正助双行,如顺风扬帆,再加橹桨,既稳且速。净业助..
娑婆世界的厌离行
净宗愿门的核心内涵是厌离娑婆,欣求极乐。然娑婆世界众生欲生起厌离心,殊为不易,是故释尊详陈西方净土依正庄严,极乐圣众种种功德,意在由此参照系,反衬出娑婆世界的秽浊与败坏,激活厌离娑婆、欣慕极乐之心。对娑婆世界五欲六尘的厌离,需要甚深般若智慧的观照。或借助苦缘的..
一句名号成佛有余,何况世间的福德利益
南无阿弥陀佛六字洪名,由弥陀悲智愿心称性缘起,乃法界至上不可思议之音声,至简约、至玄妙。六字洪名赅摄诸佛如来无尽的奥藏秘髓,具足度尽一切众生的威德力用。其殊功妙德,唯佛与佛方能究尽,非吾辈凡夫心意识所能拟议。兹谨依净宗圣言量与祖师法语开示,从三方面予以阐述:一..
净土宗与现代社会
净宗寓示着真善美慧的法界文明,寄托着一切众生终极的生命关怀,使众生于一切恐怖中,获致大安乐。净宗文明在无量劫的历史长河中,以种种形式向法界无数刹土播扬,或极乐世界佛菩萨分身他方刹土以种种身份宣说;或净业行人透过信愿持名的践履,接纳并显彰净宗精神;或仰信净宗的文..
三世因果迟速有报
前面讲因果的错综复杂关系,其中有一点让一些人难以相信的就是这个善恶,看到善人往往受罪,处境不好。恶人往往得势。他就觉得还有什么因果报应呢?由于这样的情况他就不相信因果。由于不相信因果,他就由此推演出他不相信净土法门。这确实是相信因果的瓶颈。在现实生活中也常常出..
生病后医治效果不明显,如何才能好
问:我得皮肤病多年,多方医治效果不明显。现在吃净口素,念大悲咒,念佛号,并放生,效果比过去强些,并没有好利索。是我的悲心不够,还是过去生打众生打得太狠?如何能好?请慈悲开示。大安法师答:是啊,现在得病人,病来方知身是苦。确实,生了病,诸多的不自在。那这个病有今..
要让小孩能够吃亏,要帮助一切人
现在一些做父母的不了解因果的道理,把他的子女作为他自我的一种延伸,所以就溺爱他的子女,对子女与生俱来的不好的东西不加以管束,甚至教育小孩去竞争,不能吃亏,不能上当,逐步地从小就养成了小孩好乐钱财、好贪便宜的习惯。以为占便宜、一切都占为己有,可以保住他的家业,让..
学佛正确的八种发心
【然心愿差别,其相乃多,若不指陈,如何趋向。今为大众,略而言之。相有其八,所谓邪,正,真,伪,大,小,偏,圆,是也。云何名为邪正真伪大小偏圆耶。世有行人,一向修行,不究自心,但知外务。或求利养,或好名闻,或贪现世欲乐,或望未来果报。如是发心,名之为邪。既不求利..
忏悔业障,发菩提心
【云何忏悔业障。经言犯一吉罗,如四天王寿五百岁堕泥犁中。吉罗小罪,尚获此报,何况重罪,其报难言。今我等日用之中,一举一动,恒违戒律。一餐一水,频犯尸罗。一日所犯,亦应无量。何况终身历劫,所起之罪,更不可言矣。且以五戒言之,十人九犯,少露多藏。五戒名为优婆塞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