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佛法以圆成佛果为其目的,以法性空慧为方便,摄导万行趣证无上菩提。要达到成佛的果位,必须发大誓愿,行菩萨道,广行六度万行,证悟甚深不二窍门,中道实相义,诸法尽证无余,始成佛道。修行要亲自实践,亲自与诸法义谛响应;若不实践三藏圣典,身心懈怠,陷溺五欲六尘,口但..
无明
不能小看的老和尚
老和尚讲法从11月9日进戒场至今11月25日的半个月间,经历了太多,感触也很多,一时不知从何说起,但印象最深的就是昨晚的罚跪和22号的本堂露罪。以前法师也会慈悲斧正自己的问题,但习惯固执,没有痛彻骨髓的纠正,很难悛改来。而在戒场的半月内,几位引礼师父真是大慈悲,敢管敢..
净土法门法语:请问应如何有智慧的放生与护生?
这要多读圣贤的典籍,人才有智慧。实在讲,一般人的真实智慧与诸佛如来是平等的,佛在《华严经》说:「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众生有三件事情与诸佛如来完全平等,第一是「智慧平等」;第二是「德」,用现在话讲是能力、德能,佛能做的事情,我们都有这个能力做到,万德万能..
由疑情而悟
参禅要从疑情开始,起疑是证悟的前提,没有疑情发生,就不能证悟,所以自古就有看疑就是禅,无疑不名参、大疑大悟,小疑小悟,不疑不悟、念念见性,常行平直,到如弹指,便睹弥陀等等之说。所谓疑情就是由因果构成的一个境,有了疑情才能使自己从中看个究竟,不论是主观认知,照样..
圣一老和尚参禅问答辑
问:有人说参禅是上根利智所修,净土则三根普及,此话对否?答:参禅不分上中下根,也是三根普及,最主要有下列三点:1、内宿业外魔障―无始劫以来的习惯种子在静的时刻涌出来,是名业,属于心,有戒有惭槐心就可以抵得住,戒对自己来说,忸捏心对别人来说,故大众同住易生忸捏心..
宣化上人:修行用功的要诀
不要太紧了,也不要太慢,要合乎中道我们人修道就是忽进忽退,有几天就精进了,精进一个时期又懒惰下来,又不精进。那么在精进这个时代,认为也没获得什么益处,于是乎就懒惰下来;懒惰一个时期,就想要精进了。也就和我们人走路一样,我们人走路,一开始的时刻走得很快,经由一段..
净业三福
净业三福净业三福分别为:第一福、「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第二福、「受持三皈,具足众戒,不犯威仪」。第三福、「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目录1简介2净业正因3孝道师道4净宗三皈5守法6觉是佛法7深信因果1简介佛学术语,净宗修学以净业三..
《金刚经》知识9
心病:从庄严佛土在心中。精神病人也是自己理解为别人要攻击自己的,但是别人并没有这个意思。都是自己心里想的。你自己心里想别人对我很好,怎么还会想别人会害你呢?怎么还会想报复呢?所以说庄严佛土在心中。至虚极,笃静行。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如..
出家修行应如何选择道场
出家(梵语pravrajya),音译作波吠俨耶。即出离家庭生活,专心修沙门之净行;亦兼指出家修道者,与沙门、比丘同义。为在家之对称。又以出家乃远离世俗之尘,故又称出尘。出家须剃落须发,抛弃服饰,并穿着坏色之衣,故出家又称落饰、剃发、落发染衣、剃染、落染。比丘、比丘尼、..
心经的效用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全文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
佛教经典名句一百句,看懂学会你就成功了一半
1.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2.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3.知幻即离,不假方便;离幻即觉,亦无渐次。4.世间无常,国土危脆,四大苦空,五阴无我生灭变异,虚伪无主,心是恶源,形为罪薮。5.我观是南阎浮提众生,举心动念无不是罪。6...
念佛法门你真的会吗?
念佛法门你真的会吗?夫无为境界迥绝名言。有漏色心要凭修证真如具含众德。方便而有多门。上自离相平等下至十念称名。总括不离三乘往生冥符九品。有念终归于无念。有生直至于无生。可调一句弥陀群机普应矣。1.离相念佛三昧无住法门慈照宗主云。离相念佛三昧者。上根智人悟此深理。..
五戒相经笺要集注
五戒相经笺要集注五戒相经笺要集注序◎广化律师夫五戒者,一切世出世间诸善法戒之根本也。佛法以五戒开演八关斋戒、沙弥十戒、比丘二百五十戒、比丘尼三百四十八戒,甚至梵网菩萨十重四十八轻之一切戒法。依之渐次修学,三聚悉持,清净无犯,得圆满成就尸罗波罗蜜,甚至圆满无上菩..
皈依三宝的介说
皈依三宝的介说惟觉法师皈依三宝的介说(一)于自由时报92.08.14(四)刊载皈依三宝,一般称为三皈依。佛教所说的三宝是指佛宝、法宝及僧宝。古德云:「滔滔苦国内,三宝为舟航;炎烈焰宅内,三宝为雨泽;冥冥大夜中,三宝为灯塔。」说明三宝对众生的恩惠恩泽无穷无尽。「滔滔苦国内..
优婆塞五戒便学录
优婆塞五戒便学录云南鸡足山释圣闻汇编释题优婆塞译为近事男,或清信士。南山《行事钞》引《杂含经》云:何名优婆塞?在家清白,修习净往,男相成就,口说三皈是也。五戒杀戒、盗戒、淫戒、妄言戒、喝酒戒。二埋律师《在家律学》:提到戒,就有四位分别:戒法、戒体、戒行、戒相。..
五戒修学述要
五戒修学述要净界法师主讲第一卷《五戒修学述要》。诸位法师慈悲,诸位居士,阿弥陀佛!请放掌。那么我们从今天开始有四堂课的时间,要跟人人合营的来进修这个五戒在修持上的一些重要的观念跟方法。那么在讲这个主题之前,我们先简单地说明,就是诸位在两天之后就要再受五戒了,当..
八风吹不动 一屁过江东
八风是最好的考验,不管什么境界现前,都能如如不动,不只心不随境转,且能转境。八风,指称,讥,毁,誉,利,衰,苦,乐八种境界之风。称,当面的称赞。讥,当面的讥讽。毁,背后的毁谤。誉,背后的赞誉。利,获得的利益。衰,遭受损害。苦,遭遇苦楚艰苦。乐,获得称心快乐。前..
惟觉长老:自家至宝
佛法是最高的真理。世间也有世间的真理。举个例子来说,家庭有家庭的伦理、黉舍有黉舍的规矩、社会有社会的秩序,这些都是世间真理。但世间真理虽然很多,却会跟着时间、空间而产生变更。而佛法是真理傍边的真理,无论经由若干时间、空间,始终是存在的、始终不会改变。为什么世间..
惟觉长老开示:正定,枯定,邪定
(一)、修行要有目标,借使没有目标,就轻易走错路;有了准确的偏向,才能圆成佛道。修行的目标就是「明心见性,见性成佛」,只要一步步地落实修行,福慧双修、定慧等持、悲智双用,就能和佛陀一样,万德肃静,福德、禅定、聪明,都达到最圆满的境界。修行的过程如同读书,从小学..
禅宗“参话头”的功夫应该怎么用?
问:禅宗参话头的功夫应该怎么用?明贤法师:禅宗的参话头功夫异常关键,禅门的这一宗尤其是南传禅法得以延续,到宋代今后的禅门的这种样板基本上是以这种功夫为核心的,所以这个用功方法一定要知道,假如是功夫用得适合,不分什么古今,道德不然则前人有之,今人亦有之。至于措辞..
明憨大和尚:清净的心无边无际
我们打坐用功,无论是数呼吸,无论是观呼吸,无论是参一个什么话头,都可以。要有信心,错了还来,忘了还提起来。累生业习,心神恍惚我们心像心神恍惚,我们的心像小动物一样,它一向地动,你想把它稳定住,它稳定不住,这是为什么呢?这是无始以来的无明导致我们的心不能安定。这..
悟不在坐,亦不离坐
悟不在坐,亦不离坐――读圣严法师《禅悟与静坐》偶感切实其实,正如圣严法师指出的,禅并不一定要静坐,然则要有静坐的基本。(见《禅悟与静坐》,下引同,不另注)静坐的利益,越来越获得人人的认同。可以说,哪怕只是为现代人的身心疲惫供给一种安顿的方便,静坐也是值得推荐的..
关于“念佛是谁”的开示
我们谈佛教,就要去懂得佛教的根本,而不仅仅是理论,重点在于去实践。这几日,恰逢文峰寺在打佛七,这个契机是很好的,在这里我就想问人人:念佛是谁?有法师说是自性佛,有法师说是阿弥陀佛,那到底哪个才是我们的谜底呢?在揭晓谜底前,我们先分享一个佛教公案:一日,学人问禅..
修十善业道的好处
一、不杀生而慈心于仁杀是杀害,生是生命,不杀害众生之生命,名为不杀生。即对一切众生,应一视同仁,勿残杀加害。因为佛教主张佛性平等,提倡慈悲救世,故释尊以平等慈悲教义,为被杀害的众生呼援,指示众生皆有佛性,故不能杀。而孟子也曾说:“闻其声,不忍食其肉。”他不言佛..
出家修行该如何选择道场
出家(梵语pravrajya),音译作波吠俨耶。即出离家庭生活,专心修沙门之净行;亦兼指出家修道者,与沙门、比丘同义。爲在家之对称。又以出家乃远离世俗之尘,故又称出尘。出家须剃落须发,抛弃服饰,并穿着坏色之衣,故出家又称落饰、剃发、落发染衣、剃染、落染。比丘、比丘尼、..
佛堂的安设与供养
供佛前准备如果我们在家修行,便应在家中有一个修持的地方,在这里安置佛坛,日常的功课也在这里修诵。在西藏,一般家庭都会把最好的一间房建为一个小佛堂。在现今的城市生活中,大家可能没有这个条件,但可以在家中一个较清静的角落布设佛坛及修持。这个角落或房间不拘大小,但最..
皈依的正行
皈依的正行皈依三宝贯穿戴成佛的全部修行。当我们经由过程皈依典礼成为佛子后,又该若何进一步修学呢?《瑜伽师地论》告诉我们,皈依后应行四法行,即亲近善常识,听闻处死,如理作意,法随法行。经由过程这些响应的修习,才能完成皈依的究竟意义。一、亲近善常识皈依,虽是皈投十..
皈依的正行-听闻处死
听闻处死闻思经教,是修行中的重要环节。正如《听闻集》所言:多闻能知法,多闻能远恶,多闻舍无义,多闻得涅槃。何为多闻能知法?多闻包含两个层面,一是广学多闻,广泛读诵大小乘经典;一是对同样内容反复赓续地听闻思维。如因果之理,无我之理,必须不厌其烦地数数听闻,将法义..
若何皈依佛门
若何皈依在座的多半都已皈依,但我们的皈依是否如法呢?今朝,教界有很多不如法的皈依现象,有些甚至简化到发个皈依证而已。求受皈依者,往往既不懂得皈依意义,亦不懂得相关留意事项,更不知皈依后若何深入修学。若何经由过程相关典礼获得皈依体?其间又有哪些环节需要特别留意?..
熟悉三宝
熟悉三宝每小我的生命内在,本具备三宝的一切品德。换言之,在心灵的某个层面,我们与十方诸佛无二无别。皈依的根本,恰是经由过程修学佛法开启这一宝藏。是以,必须熟悉到三宝具备的内涵。唯有对其各种特点了然于胸,才能准确无误地于自身进行挖掘。一、何为三宝首先,应懂得三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