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明

学佛是永远幸福的秘诀

转眼,加入三级修学已有月余,从刚进班时的一腔热情和一知半解,到现在经过四个章节法义的学习,自己究竟有没有收获,有没有认识上的改变呢?可能最好还是从最初的两个问题——为什么要学佛,为什么要皈依来回答吧。关于为什么要学佛的问题,我想大致有以下几点原因:1.学佛让我正..

是不是佛陀说的法 用它印证就知道了

三法印佛法是宇宙人生的真理。所谓真理必须合于:普遍如此、必然如此、本来如此、永恒如此等条件。印证佛法合乎这些条件的定律,称为“三法印”。一、诸行无常“诸行”是指一切事物和一切现象;“行”又有迁流、转变的意思。世间上一切形形色色的事物,没有一样是常住不变的;没有..

烦恼像根葱,往里一看全是空

烦恼都是空人,是这世间烦恼的源头,但也是唯一可以拥有静心的生命。如果你追求的是,没有任何烦恼和焦虑的平静,像明镜不惹尘埃,像湖水不起波澜,除非你脑死,否则,这只是自欺欺人的妄想。人生在世,烦恼无所不在;相对的,静心也可以无所不在。当你抵挡不了朋友的人情攻势,不..

通过六个因素来理解烦恼的起源

通过六个因素来理解烦恼的起源:一、业的习气,二、外境,三、恶友的影响,四、依从错误的教导,五、习惯,六、错误的概念。造成烦恼的基本原因,是过去所做的不善业,存留在意识田里的业习。因为无明,贪欲,嗔恨或其他烦恼的驱使,各种不同的习气,业的种子,都种植在心识中。一..

做什么功德能最快利益被堕胎的孩子

问:由于我又蠢又无明,在没遇到佛法前又邪淫又堕胎,请问堕胎的人要如何做功课?有什么办法弥补这种错误?像我这种人还能去极乐净土吗?做什么功德能最快利益被堕胎的孩子?要如何回向?请上师开示。嘎玛仁波切答:佛教里讲,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刀是不容易放下的,但真能放下刀,..

神通本从自性来

六种神通分开来讲是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漏尽通、神足通。神足通又名神境通,又名如意通。谈到天眼通,我们一样都是人,有的人和其他的人就不同,怎么不同法呢?他可以遍观三千大千世界,如观掌中的庵摩罗果一样。阿那律尊者得到天眼通,他是天眼第一,他就是这样子。..

一切修法都是修心

《金刚经》上须菩提问世尊:“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褥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佛说:“应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所谓降者,就是禁止的意思,使心不走作就是降伏其心。所说发菩提心,这个心是人人本具、个个不无的,一大藏教人只说此心..

智慧法语:为啥你有佛性却没成佛?原来是因为它

众生皆由客尘烦恼所误【经典原文】我初成道,于鹿园中,为阿若多五比丘等,及汝四众言:“一切众生,不成菩提及阿罗汉,皆由客尘烦恼所误。”——《楞严经》【经文解释】我在菩提树下,夜睹明星而悟道,在腊月初八那一天始成正觉。我在鹿野苑里边,对五比丘等说:一切的众生不成佛..

凡一切不如意、不顺心、遭遇都是债

凡一切不如意、不顺心、遭遇都是债,以前的债、现世的债,宽容以待、心灵平和,债也就还了、清了,以后报的都是福田了;否则,不满、愤怒、报复,即是添新债,如此下去,冤冤相报何时了!忍让福中福,忍了、让了,心平气和,这一笔债也就清了,还了,接下来就是福了。不忍福中祸,不..

佛弟子应如何对待疾病

生老病死是我们所有众生都必须经受的痛苦,是无法逃避的生命毒刺。佛陀曾为波斯匿王讲人生有五不可得避,即老、病、死、灭、尽。但是佛教并不主张人们以消极的心态对待疾病等不可逃避之事,相反却是让人积极地面对,正确地处理,勇敢地超越。人们生病的因缘是极其复杂的,有的是业..

忍让福中福,不忍福中祸

凡一切不如意、不顺心、遭遇都是债,以前的债、现世的债,宽容以待、心灵平和,债也就还了、清了,以后报的都是福田了;否则,不满、愤怒、报复,即是添新债,如此下去,冤冤相报何时了!忍让福中福,忍了、让了,心平气和,这一笔债也就清了,还了,接下来就是福了。不忍福中祸,不..

依止善知识生命得改变

加入三级修学一年多来,虽然感觉好像没学很多,但是已经体会到了佛法的受用。观察自己,虽然还没有完整的弟子之相,细细想来,自己的思想和心态上却已在不知不觉中发生了些许变化。以往,我的生命是活在无明黑暗的状态中却不自知,日日被烦恼痛苦所束缚。一路走来,我发现自己的观..

修心养性心怀慈悲

1、人生最大的悲哀,是自己对前途没有希望;人生最坏的习惯,是自己对工作没有计划。2、一个登山的人在悬崖峭壁,所迫切需要的是青藤小树;一个上进的人在人生险途,所急于需要的是善言指南。3、人生之大病,不在无用,而在无明;事业之成功,不在学历,而在学力。[学习吃亏]能养..

神秘的多维空间生命透视与佛教世界层级观

二、佛教生命观的本质佛教生命观揭示,现存生命以五蕴(色、受、想、行、识)和合为特征,精神(受、想、行、识)与物质(色)的互动,是生命存在的必要条件。当五蕴离散时,并没有一个常存不变的真我存在,而以业识的形式流转,这是它与有神宗教的区别所在。如佛陀所说:“诸比丘..

智慧法语:佛说这样做就会无论如何也不生烦恼

【经典原文】若能勤修佛功德,则得生在如来家。若得生在如来家,则善修行巧方便。若善修行巧方便,则得信乐心清净。若得信乐心清净,则得增上最胜心。——《华严经》【经文解释】“若能勤修佛功德”:你若能依照一切如来在因地所修行的行门,成就佛的功德,则得生在如来家:你就能..

智慧法语:人死后将经历什么?地藏菩萨这样说

死后的世界什么样?【经典原文】会中有一长者,名曰大辩。是长者久证无生,化度十方,现长者身,合掌恭敬,问地藏菩萨言:大士,是南阎浮提众生,命终之后,小大眷属,为修功德,乃至设斋,造众善因,是命终人,得大利益,及解脱不?地藏答言:长者,我今为未来现在,一切众生,承..

蓝毗尼

中尼友谊源远流长,绵延不绝的喜马拉雅山让我们心手相连。早在1500多年前,中尼就开始友好交往。公元5世纪和7世纪,中国高僧法显、玄奘曾先后赴佛祖释迦牟尼诞生地蓝毗尼礼佛求法。尼泊尔高僧佛陀跋陀罗自408年起在中国译经弘法21年。中国元朝时,尼著名工艺家阿尼哥率工匠来华,..

清明节,用什么方式祭祖最为圆满?

对于佛教弟子而言,如果讲到要“祭奠超度亡者”,那么每一天都可以当做清明来过。因为我们只要把每天所作修行功课的功德回向给亡者就可以了,至于是否扫墓、烧纸、是否上供品、是否燃香,这些风俗习惯更多的是出于自己情感的需求,让自己心里“过得去”,跟亡者的关系并不大。所以..

嗔心作怪,阻止丈夫孝顺

有位师兄学佛多年,慈悲为怀,但是,有一个毛病一直改不了,就是吝啬。她平时生活很省,对自己也是非常苛刻,吃的用的都非常省,尤其穿的衣服,烂了,还要再补补。她的老公是个孝子,平常逢年过节,会买礼物孝敬母亲,每当这个时候,她就会特别不高兴特别不舒服,她知道自己要孝顺..

每日一禅:修行是为了更好地活着

修行是为了更好地活着。人生归根结底是为了快乐地生活。可是我们生活在这个本来完美的世界,却看不到它的完美,而所有的痛苦和烦恼都是来自内心的无明。修行就是为了修正自己的言行和思想,让痛苦减少,让幸福增加。每一次痛苦的来临,都是发现残缺的好机会。只有用心修行的人,才..

每日一禅:修行是为了更好地活着

修行是为了更好地活着修行是为了更好地活着。人生归根结底是为了快乐地生活。可是我们生活在这个本来完美的世界,却看不到它的完美,而所有的痛苦和烦恼都是来自内心的无明。修行就是为了修正自己的言行和思想,让痛苦减少,让幸福增加。每一次痛苦的来临,都是发现残缺的好机会。..

佛说诸大菩萨无始劫来一直都在修习佛法

【佛经介绍】《法华经》为释迦牟尼佛涅槃前在王舍城灵鷲山所说,主要讲述“开权显实”、“会三归一”,融会三乘为一乘(佛乘)。以“声闻”、“缘觉”二乘为方便权说,“二乘”终究要以成佛为最终目标,祖师赞为“成佛的法华”。诸大菩萨无始劫来一直都在修习佛法【经典原文】尔时..

为何佛说一切山河大地如同虚空里的花?

如劳目睛,则有狂华【佛经原文】如劳目睛,则有狂华,于湛精明,无因乱起。一切世间山河大地,生死涅槃,皆即狂劳,颠倒华相。——《楞严经》【经文解释】“如劳目睛,则有狂华”:就好像人直视虚空,视久发劳了,就看见在虚空里,有狂华现前了。“于湛精明,无因乱起”:就在如来..

菩萨说见到体魄健康的人可以这样思考

【佛经介绍】《华严经》,具名《大方广佛华严经》,是佛成道后在菩提场等处,藉普贤、文殊诸大菩萨显示佛陀的因行果德如杂华庄严,广大圆满、无尽无碍妙旨的要典。“净行品”为其中一品,有里面有141个偈颂,主要说明菩萨善用其心,才能免除身语意业的过失,获一切胜妙功德。其中..

佛陀绝不轻易宣讲这种修行方法

【佛经介绍】《楞严经》是佛教非常重要的一部大经,举凡发心、解、行、证、悟,皆详尽剖析开示,包含了显密性相各方面重要的道理,可说是一部佛教修行大全,也是一部著名的破魔宝典,祖师盛赞为“开悟的楞严”。【佛经原文】陀那微细识,习气成瀑流。真非真恐迷,我常不开演。自心..

有功夫的人

傍晚,老和尚在大殿外乘凉,一位年轻人上山,向老和尚闲聊些他家庭的事,人去后,老和尚便藉机对身边的弟子说:“那些溺在父母身边的,终长不成人,而那些离开父母的宠溺,在外奔波的人,反却能炼成大人气魄。就像溺在母猴怀里的小猴,有时会被母猴抱得活活闷死,而那些独立跳跃在..

淫欲心炽盛如烈火?常念观音菩萨可转轻

常念恭敬观世音菩萨便得离欲【佛经介绍】《法华经》为释迦牟尼佛涅槃前在王舍城灵鷲山所说,主要讲述“开权显实”、“会三归一”,融会三乘为一乘(佛乘)。以“声闻”、“缘觉”二乘为方便权说,“二乘”终究要以成佛为最终目标,祖师赞为“成佛的法华”。【经典原文】若有众生多..

佛说一切众生误认此物为自己的真心

【经典介绍】《圆觉经》,唐代罽宾国沙门佛陀多罗译,全名《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是唐、宋、明以来教(贤首、天台)、禅各宗盛行讲习的经典。主要内容是释迦牟尼佛回答文殊菩萨、普贤菩萨、普眼菩萨、金刚藏菩萨、弥勒菩萨、清净慧菩萨、威德自在菩萨、辩音菩萨、净诸业障菩..

佛说"常住"二字竟有如此不可思议功德

【经典介绍】《涅槃经》,北凉昙无谶译,经中说佛身常住不灭,涅槃常乐我净;宣说戒律为常住真心所显现,宣称一切众生悉有佛性,一阐提和声闻、辟支佛均得成佛等大乘思想,是佛临涅槃前的终极教诲。“常住”二字功德不可思议【经典原文】(佛言:)善男子!若复有人不知如来甚深境..

佛说淫欲心重诚诵《大悲咒》便能转轻

【佛经介绍】《大悲心陀罗尼经》全称《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广大圆满无碍大悲心陀罗尼经》略称《千手经》,全一卷,唐代伽梵达磨译,今收于大正藏第二十册。现时流通的《大悲咒》,即此经宣说的咒语。大悲咒非常灵验,广为佛弟子所奉持。以大悲咒所加持之水,称为大悲水,为佛子所常..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