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执

静波法师:透视方向,感受佛法真谛

学佛是一件容易的事,同时也是一件艰难的事。当我们从“佛”的字面意义上去理解的时候,我们会发现:“佛”是由“人”和“弗”组成的。所谓“人”,是指所有人类的每一分子。学佛之所以容易。是因为它是我们每一个人都可能做的..

静波法师:创造人间净土,即是往生佛国净土

感谢上净下慧大和尚,感谢柏林寺常住,给了我一个锻炼自己的机会,和大家结一次法缘。《华严经》讲:"生为佛子,当作佛事。"生活禅夏令营这样一种尝试,使我真正感受到了一个出家人的天职是弘法利生,因为不愿众生苦,不忍圣教衰。毫无疑问,柏林寺常住今日的辉煌是付出后的回报。..

静波法师:学佛与思维观念的转变

非常感谢净慧大和尚给了我这个机会与大家结法缘。实际上,学佛有赵州禅师说的“吃茶去”一句话就够了,吃茶以后就行脚,明白了道理就去实践,把握自己的心。由于是生活禅,我们把它放在生活中去阐述,使它更有生命力与说服力,其实到最后还是一句“吃茶去”。..

文珠法师《湛江市佛学演讲》

因果与轮回各位:今天是湛江市佛教协会,在宗教局各位长官同意协助下,请本人出席演讲佛学。今天的讲题是:因果与轮迥,可分以下三点说明。一、因果与轮回的意义因是原因,果是结果。世间一切事物有因必有果,果必由因,因之与果,如影随形,丝毫不爽。例如,个人受到别人尊重,原..

文珠法师《楞严经七处破妄十番显见》

一、前言楞严经是佛教三藏教典中的一部大乘经典,佛灭度后,弟子们结集成经,弘传于印度,竟因年久失传,唯独龙宫藏有此经。后来,有一位龙胜菩萨,到龙宫说法,发现此经,文义俱妙,细读之下,叹为希有,默诵于心;离开龙宫后,录呈国王,王视为国宝,藏于国库,不准流传他国。据..

文珠法师《理性感性与觉性》

今天的讲题,是理性、感性、与觉性,可分三点来说明:一、三性的原理何谓理性、感性、与觉性?理性,指众生追求事物真理的智慧,故又名理智。感性,是众生受外界事物的感染与冲击,发生内在情绪的变化,导致或苦或乐的感受,纯是情感作用。觉性,指众生本具的佛性,属于天然的理体..

文珠法师《佛教与人生》

何谓佛教?何谓人生?佛教对人生的看法如何?佛教与人生有何关系?佛教对人生有何影响?这些,都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问题。一、何谓佛教?现在,先让我们理解何谓佛教?欲想理解佛教,可以从佛教的历史,佛教的思想,以及佛教的精神,三方面来研究。(一)佛教的历史讲到佛教,我们..

文珠法师《生命寿命与慧命》

一、生命的组织世间事物,由无而有谓之生,能令生起的事物不断生长,得以延续的有机体谓之命。所以,生命不仅限于动物,一切植物皆能生长,皆有限期的延续,所以,一切植物皆有生命。人之老死,与值物的枯死,同样是有生必有死。今天,我们讨论的,不是值物的生命,也不涉及其他动..

文珠法师《无限的慈悲—观世音菩萨》

无限的慈悲—观世音菩萨各位,勤求无上智慧,是上求佛道,实践无边愿行,是下化众生。但当我们开始上求下化时,首先必须具备无限度的慈悲,然后始可展开弘法工作,建立利生事业,以完成佛子应尽的责任与义务,达到学佛、成佛之目的。因此,今晚要与各位讨论的题目,是‘..

文珠法师《心灵的世界》

今天有机会与各位共聚一堂,讨论佛法,首先要多谢志莲净苑宏勋法师,亦要多谢美西佛教会弘法组各位董事,因为由于他们的发起,并得宏勋法师慈悲,提供埸地,举行首次港美合办的佛学讲座,共同讨论人类的心灵世界,因缘殊胜,令人兴奋,也令人感激。现在,当我未开始演讲之前,首先..

文珠法师《人间佛教与现代青年》

佛教是属于人间的,因为佛教的教主,释迦牟尼佛,是降生于人间,生长于人间,出家修行,觉悟成佛,说法利生,甚至双林入灭,无一不是在人间。当年,佛创立佛教,固然是为了净化人间,现在,佛的历史,佛的圣迹,佛的舍利,佛的教法,仍然流传于人间,这都是有历史考究的事实;所以..

昌臻法师答:为什么学佛要先从做人下手?

问:为什么学佛要先从做人下手?昌臻法师答:太虚大师说,学佛先学做人,把人做好了,才能成佛。佛陀,梵文音译,意译是“觉悟的人”,并不是神,也不是天生的。我们大家是“没有觉悟的佛”,我们是迷着的,但是我们的本性没有迷。佛揭示了这个奥秘:众生都有佛性,都能成佛,这就..

顺生死流的十种心

刚才有个道友问我:如何能够保持着我们这个菩提心不退?如何保持大悲心不退?那靠你的意念,意念强的真正坚持不退。慈舟老法师从各经论选择二十种心,一个是所忏的十心,一个是能忏的十心。你所忏的十心就是堕到生死业的心。能忏的十心是把生死造业的心,变成逆生死流,不再随它去..

《重温印光祖师偈语的体会》

学佛的目的,是真为生死。了生死的捷径,是念佛求生净土。净宗十三祖印光大师是乘愿再来的人。弘一大师称之为三百年少见的高僧,并恳求为弟子。印祖一生专修专弘净宗,皈依者五十余万人。《文钞》广传海内外,影响深远。被尊为净宗十三祖。印祖这首偈语,是对净宗十二祖彻悟禅师那..

济群法师:如何消除我执与贪心

我们要消除我执,必须依靠止观的力量。通过禅修培养止的力量,通过闻思正见培养观的力量。首先在观念上认识到五蕴是空的,色身是空的,山河大地是空的。认识到外在世界和我们的起心动念皆是因缘所生,其中没有我,也没有我所。我和我所,只是我们附着于客观对象的一种感觉。这些现..

济群法师《学佛与做人》

学佛的人,学习的程度不一样,对学佛的认识也都不尽相同。学佛的意义究竟在哪里?有许多人,学佛仅仅是为了保平安,保发财,保健康,带着这种目的来学佛的人为数不少。尤其是初学的人,对学佛的意义还没有清晰的认识,学佛只是为了给自己带来一点现世的安乐。当然,一个学佛的人,..

济群法师《学佛释疑》

问:内心皈依三宝却不举行仪式,可以吗?答:有些人觉得,既然佛法是心法,外在仪式根本是可有可无的。问题是,对于我们这些整日妄想纷飞的凡夫来说,若无相应仪式将某一心行确定下来并不断巩固的话,往往是没有力量的。通过如法、庄严的皈依仪式,在佛、法、僧三宝前至诚宣誓,不..

济群法师《戒律的名称及作用》

学习戒律,首先要了解这一名称的内涵。为什么叫戒律?戒与律有什么不同?戒律有哪些种类?出家人学戒、持戒,究竟为了什么?一、戒的名称戒为三学、六度之首,也是佛法修学的基础项目,内涵广泛而名称众多,如戒、律、波罗提木叉等。了解戒律的名称,可以帮助我们深入认识其中所蕴..

济群法师《生命的回归》

今天我要给大家讲的问题是:生命的回归。生命盛开在我们目光所及的每个角落,使世界充满勃勃的生机,也使人类社会得以延续并发展。从广义上说,不仅自然界的一切机体都蕴涵着生命的力量,甚至星辰和整个星系,也都有自身形成、发展及消亡的生命过程。在一切生命现象中,人生无疑是..

济群法师《生命的痛苦及其解脱》

人的一生最重要的是生命,最希望得到的是幸福。如何才能得到幸福呢?古往今来的人类都在不懈努力地追求和探索着。遗憾的是大多数人对这个问题都不能正确认识,他只知道一味地追求财富、地位、名利、爱情,以为拥有这些就能得到幸福。然而,今天物质文明这么发达,人们在充分享受物..

济群法师《幸福人生的原理》

前言人类生存的目的就是为了得到幸福,可是高度物质文明发达的今天,许多人在充分享受物质生活的同时,却依然活得不幸福。这是为什么?(1)不知幸福为何物;(2)不了解建立幸福人生的原理。因为人类所作所为与幸福人生背道而驰,所以尽管人们拼命追求幸福,但却总是得不到人生的..

济群法师:自我的回归

自我,大家似乎都非常熟悉。我们每个人都是生活在强烈的自我意识中,一生都在为所谓的“我”而奔忙。为了我的事业、我的家庭、我的儿女、我的名誉地位、我的财富……我们所关注的一切,都是围绕着自我这个中心。在我们每个人的心中:“我”,有着..

在家学佛的八点建议

一、学佛就是学佛做人。慈悲待人,智慧做事。佛教是适应救度一切人的智慧与慈悲之法。把它理解为某一种或某几种陈旧的教条模式都是错误的。佛教是一种催人积极向上,追求完满的思想和人格品德的精神动力,是驱散心智愚暗,点燃智慧明灯的火炬。皈依佛教,就是追求佛陀的高尚完满的..

济群法师:人心与人生

各位学佛的时间和程度都有一定差距。有些人已学佛多年,有些人可能是初涉佛门。但无论什么样的程度,学佛都要从头开始。这个“头”是什么?正是“发心”。所谓发心,是我们做每件事的动机和出发点。正确的发心,则是学习佛法的必要基础。发心,对许多学佛者来..

济群法师《放弃我执》

我们的心有多大,世界就有多大。虽然我们生活在同样的天空下。但各人心中的世界却如天地悬隔。如能突破我执,放弃对这片云彩的执著,凡夫心就失去了立足点。一切执著的根本是我执,即执著有个自我。因为我执,就和众生有了自、他的对立,由此带来新的痛苦。生活中我们可以发现:那..

济群法师《修学佛法的基本认知》

今天,我和大家谈一谈修学佛法必须具备的基本认知。佛法博大精深,尤其在今天这个资讯和媒体极为发达的时代,我们得以广泛接触各种法门。除汉传各宗派外,还有因缘了解南传佛教和藏传佛教。目前,甚至有不少年轻人是通过网络学佛。网上不仅有很多佛学资料和讲经音像,还可以接触并..

济群法师《心经的人生智慧》

【《心经》者何】《心经》,具称《般若波罗密多心经》,是佛教经论中文字最为简炼,而内容又极为丰富的一部典藉。它和《金刚经》一样,在社会上广泛流传,影响极大。《心经》在佛教中属于般若系经典。按天台宗对《般若经》的判摄,称为通教。所谓通者:具有通前与通后的意义。通前..

济群法师《金刚经的现代意义》

【如来灭后,后五百岁,有持戒修福者,于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为实,当知是人,不于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种善根,已于无量千万佛所种诸善根,闻是章句,乃至一念生净信者,须菩提,如来悉知悉见,是诸众生得如是无量福德。】——《金刚经》1994年春,应厦门大学青年禅学..

济群法师《人生五大问题》

在这个世间,每个人都会面临这样那样的问题。事实上,人生就是一个不断制造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一个问题解决了,新的问题又接踵而至,循环往复,不曾少息。现实问题,只要努力多半不难解决。但继续对人生做深层思考,触及心灵深处,必然会碰到生命存在的共同问题——..

锁不住的虚空

无始以来,我们纠缠于我法二执构成的错误设定,使之成为根深蒂固的习惯,与生俱来的本能。由此无明不觉,而有妄想颠倒的人生,而有种种迷乱的显现,并于其上产生相关设定。进而,对这些设定生起坚固执着,形成纷繁复杂的心理,引发无量无边的烦恼。比如这个茶杯,本身只是缘起假相..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