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能把六根、六尘,六识这十八界降伏,令它们不造**,谁就是菩萨。谁能把自己的感情收拾干净,没有邋遢,谁就是菩萨。菩萨也不哭也不笑,随时随地都自在,无拘无束、无挂无碍、无烦无恼、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学佛的人,要在这个地方用功夫。禅宗以不立文字为宗旨,为什..
我执
宣化上人:怎么才能知道‘我执’破了没有?
何谓我执?就是执著‘我’,这是‘我的’身体、那是‘我的’所有。总而言之,一切以我为前提,把我摆在前边,有我无人,三心没有了,四相没有空。怎么才能知道‘我执’破了没有?这就要从每日起居饮食,以及日常生活行、住、坐、卧上来看。在这种种举动之中,是为自己著想?还是为..
达照法师:学佛应当一门深入千万不要见异思迁
我们经常听到:“未成佛道,先结人缘。”太虚大师说:“仰止唯佛陀,完成在人格。人成即佛成,是名真现实。”可见学佛首先是从做人开始,做一个真正学佛的人,需要从哪些方面去努力呢?《无量寿经》告诉我们说:“欲生彼国者,当修三福:一者,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
出家沙弥净人须知
这个时代大家能发大心出家,说明具有多生多劫的佛缘和善根。出家跟俗世有完全不一样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沙弥、净人阶段要完成由世俗人向出家修道人全方位的转变,不仅外在形态上剃除须发,穿上僧服,而且观念上也要随之转变,沙弥班开设的相关课程就是为帮助大家完成这种转变:..
大安法师:念佛是对治我执的捷径
十方來正士,吾悉知彼願,志求嚴淨土,受決當作佛。覺了一切法,猶如夢幻響,滿足諸妙願,必成如是剎。知法如電影,究竟菩薩道,具諸功德本,受決當作佛。通達諸法性,一切空無我,專求淨佛土,必成如是剎。——《佛說無量壽經》我执是烦恼的根本原因之一。我执从缘起分为俱生我执..
大安法师:沙弥净人须知
本人代表东林寺常住对已经出家的沙弥师和即将出家的净人同修表示衷心的欢喜。这个时代大家能发大心出家,说明具有多生多劫的佛缘和善根。出家跟俗世有完全不一样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沙弥、净人阶段要完成由世俗人向出家修道人全方位的转变,不仅外在形态上剃除须发,穿上僧服,..
漫谈日常修行
我们禅宗的根本法门的教外别传,直指人心,明心见性,视妄心为根本道障。但对于刚学佛的初修者来说,却需要一个大妄心。什么样的大妄心呢?那就是道心,发大心,立大愿,不成佛不罢休。我之所以要特别强调这点,我认为,这对于出家众还是在家众的日常修行非常重要。如果道心不坚定..
宣化上人:什么是真境界
学佛法的人,要认识佛法,要修持佛法,也就是吃佛法,穿佛法,睡佛法。行住坐卧都在佛法中。认识佛法的人,一切以利益他人为前提,绝对不为自己利益作打算。总而言之,要把自己的“我执”打破。只知有人,不知有己,到了这种程度,才算是认识佛法。修持佛法的人,无论什么境界现前..
学佛发心两大误区佛子应当尽力避免
这种发心是否就能持续下去?保持永久的纯正性?(图片来源:资料图片)普通人因为从凡夫心出发,所以成就了凡夫心。那么学佛者的发心是否就正确呢?其实也不尽然。很多学佛者的发心,并没有摆脱原有的心行习惯,也不属于正确的发心。一、基于某种贪著而发心学佛者的发心,往往存在..
宣化上人:修道人要真真实实去修行躬行实践
能说我有境界,听到虚空中有人在说话。那简直是着魔,不是入定。修道人,要“自性众生誓愿度,自性烦恼誓愿断,自性法门誓愿学,自性佛道誓愿成”。连自性都不认识,还要另外头上安头,弄出一个神或菩萨,这是错误的思想,愚痴的行为。修道人,时时要回光返照,不要向外驰求,在外..
海涛法师:在家里念《地藏经》,会招来鬼吗?如何用《地藏经》超度鬼道众生?
居士问:请问在家里念《地藏经》,会招来鬼吗?海涛法师答:这怎么讲啊?保证会,但是保证超度。跟你讲保证会,你就不念了。你念《地藏经》做什么?念《地藏经》就是要超度包括天人、六道众生,对不对?问题是,来得了是大福报,来不了就没办法。能来就超度,然后这样讲你就不念了..
仁泽法师:不同根基,不同阶段修法的区别
修行过程中不同根基、不同阶段有不同的修法。一、下士道道场里有些人做事经常会将因果正见忘掉,这样的人就要多听下士道和因果轮回方面的盘,然后发心多做事,在做事的过程中要守五戒、修十善业,培养些人天善报,为将来修解脱道和出家培养资粮,否则以后根本修不了解脱道,想出家..
海涛法师:学佛最重要的是玩真的,不要玩假的
好,我想,学佛最重要的是玩真的,不要玩假的。世间人不容易体悟佛陀的心,是因为照顾自己、关心自己超过于(一切)。因为重视自己的利益,所以各位要把生命献给佛陀。事实上献给佛陀,才是献给你真实的生命,因为众生皆有一个圆满的佛性,只是你用你的我执、贪、嗔、痴、分别心在过..
圣严法师:佛教的“天眼”和“慧眼”是怎么回事?
层次越高,天眼功能越多越大。我们从某些佛教图像中,可以看到脸部有出现三只眼的情况,也就是在两眼之间的眉心处另开一眼。事实上,人类不可能有三只肉眼,所谓的第三眼只是象征,也就是在一对肉眼之外另有心眼。心眼的意义有深有浅,浅的指普通人的思想活动,深的就要讲到五眼了..
开吉法师:海贤老和尚的普贤行愿
学生:海贤老和尚的普贤行愿(上)。惭愧弟子开吉,今日恭敬报告的主题是「海贤老和尚的普贤行愿」。时值岁次甲午香港中元祭祖超荐系念法会之际,恩师上净下空老法师慈悲开示,「学习海贤老和尚之表法」。老法师在讲义之中,将贤公和尚住世表法之深义阐述得淋漓尽致。讲义开端即云..
星云大师智慧法语:自性五分法身香
永嘉大师说:“不除妄想不求真,幻化空身即法身,法身觉了无一物,本源自性天真佛。”在佛教里,自性、佛身、法身、佛性、真如等,都是指我们自己的本来面目,也就是我们的自性法身。当初佛陀在灵山会上,手上拿了一颗随色摩尼珠,问四方天王道:“你们看一看这颗摩尼珠是甚么颜色..
转纷诤为正义.化戾气为祥和
面对今日社会种种纷诤、不安、惶惑等乱象,我们要如何建立正确的价值观与人生观呢?其实,世间的事情都是相对的,可是在现实生活当中,许多人却经常从自己得失的角度来衡量事情的好与坏,有些人每天都为蝇头小利而乐而忧,而悲而喜。然而,由于人们看到的只是事情的表象,不知道有..
解脱的四要
前言我们学习佛法,目的在解脱烦恼的束缚,觉悟宇宙人生的真理。然而解脱之前必须做一些准备,就是指要打好道前基础,也称加行,是正式修行之前的必要准备。就象盖房子,必先打好地基,如果地基不牢固,房舍会有崩塌的危险。学佛修道,必先修好加行,加行不修或修而不牢固,便无资..
星云大师对慧的开示
什么是真理?世间上的人,都喜欢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都是自己有理,其实,真理不在你那里,也不在我这里,真理是在公平的地方。一条马路上,两个女人在吵架,一个说对方:“你呀,不讲真理。”另外一个就说:“你呀,才没有良心。”王阳明先生带着学生从那里经过,听到以后,..
只要改变观念,前程就会跟着转变
我们的身体经常在不断地变化,其实我们的念头也一样,一个念头接着一个念头,川流不息、变迁不已。所以,佛教的基本观想方法“四念处”中的“观心无常”,目的就是要让我们明白,心念在刹那之间生灭不已,是虚幻的。一般人的心是烦恼心、妄想心,心念经常在浮光掠影、捕风捉影的情..
净界法师:什么是遍计所执性?
第二个是我们要注意的遍计所执性,我们把它念一遍:二、遍计所执性:遍——周遍、计——计度。凡夫六、七识,不了诸法之依他起性如幻如化,于中妄执为实我、实法,无时无处不周遍计度,此即遍计所执性。那么遍计所执性,这种周遍计度执着,我们看它的解释:就是这个第六识跟第七识..
净空法师百贤谭
歧途呢?就是你走错路了。净土宗有净土宗的正确的道路。就这一点呢,对于我们大家在此生就想得到利益的人来说非常重要。——《净宗修行路上的八种歧途》35.宽昌法师【中国佛学院硕士、陕西佛教协会副秘书长、华严寺住持】净土宗为其它宗派最后的归宿,往生净土为一般人所向往的最..
为什么诸佛如来看一切众生都是佛
1佛在大经《无量寿经》里面,为我们提出了修行的宗旨,“发菩提心,一向专念”。“发菩提心”就是信愿,“一向专念”就是执持名号,这两句就是小本《弥陀经》所说的“信愿行”三资粮,这三条缺一不可。2“发菩提心”,非常重要!“菩提”是梵语,翻成中文是觉悟的意思。我们的真心..
净慧长老:在家学佛的正确态度和方法
——在北京“荷塘月色”素餐厅用餐时方便开示(2001年3月12日晚)很高兴与大家见面谈心,沟通思想。今天我们所在的这个素菜馆,环境优美,我希望它能扩大影响,有更多的人来这里吃饭,通过佛教的饮食文化活动来体现佛教的慈悲精神,体现佛教尊重他人、尊重生命、培养爱心的精神。..
净慧长老:在家学佛方便谈
作为在家佛弟子,不论你信佛有多虔诚,你都不能脱离社会和人群,不能脱离你所从事的工作,也就是说不能脱离你应尽的责任和义务,包括家庭的责任与义务,脱离了这些,你的信仰就悬在半空中,信仰就没有地方落实了。净慧长老:在家学佛方便谈什么是在家学佛的正确态度和方法呢?我曾..
达照法师:学佛者必知的六大要素
我们经常听到:“未成佛道,先结人缘。”太虚大师说:“仰止唯佛陀,完成在人格。人成即佛成,是名真现实。”可见学佛首先是从做人开始,做一个真正学佛的人,需要从哪些方面去努力呢?《无量寿经》告诉我们说:“欲生彼国者,当修三福:一者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
达照法师:学佛者必知的六大要素
我们经常听到:“未成佛道,先结人缘。”太虚大师说:“仰止唯佛陀,完成在人格。人成即佛成,是名真现实。”可见学佛首先是从做人开始,做一个真正学佛的人,需要从哪些方面去努力呢?《无量寿经》告诉我们说:“欲生彼国者,当修三福:一者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
学诚法师:从情爱之中解脱出来
寺院生活虽然封闭,但常会有一些消息传来,有的消息很让人无奈,前几天,一天当中,传来两个消息,一个是有个小女孩,因情变要割腕,还有一个是对前夫痛恨的咬牙切齿,具体情况也没有细问。大致都差不多。问我应该怎么办。这种事情,作为一个比丘,能怎么办,再早,有个男信众,也..
佛是教我们开发佛性,而不是强调个性
有一些人虽然学佛很久,但是时常都还强调自己的个性是怎样,自己一向都习惯怎样怎样,都不习惯如何如何。什么叫做个性呢?就是我们无始以来培养出来的种种习惯性(习气),有种种执着的性质。佛是教我们开发佛性(觉性),不是教我们培养个性、强调个性;佛是教我们放下我们的烦恼..
爱自即成众苦因,爱他则是万善根
爱自即成众苦因,爱他则是万善根,生佛差别从此出,自他交换求加持。好,这个地方说明我们开始这个是关键了,我们改变我们过去的想法。前面是平等观,这个地方就不平等了,我们生命会有很多的付出,我们有两个选择:第一个,我选择为我自己付出,我把精神体力用来让自己快乐,因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