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世大悲者在中国民间有句俗话:家家观世音,户户弥陀佛。阿弥陀佛和观世音菩萨两位圣者与我们中国人有很深的法缘。尤其他们被一般民间所敬仰的程度,并不减色於其他外道的神明。而在这两位圣者中,观世音菩萨更是家喻户晓,老少咸知的。释迦牟尼佛当时特在法华会上,具体介绍了这..
佛陀
遍撒菩提种
遍撒菩提种在皈依佛教时,我们依文发了四弘誓愿,在四句偈中,首句众生无边誓愿度。身为佛学生的,在天生成活中当自深省,我们是否确实力行自己所发出的私愿?现今正值佛法末法初期(释迦牟尼佛的末法一万年),在这五浊恶世的娑婆世界中(此三千大千世界别名的娑婆),道德的没落..
佛教基本常识
佛教基本常识正果法师著佛陀如大良医,自医医人,兴运大慈大悲,以自觉去遍觉一切有情,所所以遍觉者。无上觉简别菩萨。登地的菩萨,虽然是正觉者而亦觉悟其他有情,但因烦恼障和所知障还没断尽,福德聪明两种资粮尚须进修,虽是自觉觉他的遍觉者,未到圆满无上。唯有佛陀,自觉觉..
发大心的人缘
发大心的人缘发大心的人缘(甲)菩提心三义①真性菩提②实智菩提③方便菩提(乙)修行先立心愿心愿为修行之先心愿为立行之准(丙)发大心的人缘①念佛重恩②念父母恩③念师长恩④念施主恩⑤念众生恩⑥念死活苦⑦尊重己灵⑧懊悔业障⑨求生净土(10)念处死久住(丁)普劝发心反躬自省..
六道概况
六道概况每个宗教对人的身后,各有独特的见解;有些宗教认为身后求生天堂是长生之处;又有宗教祈求身后回物化道的。各种的看法真是不胜列举。然而,佛教对人生后亦有独特的看法。佛教认为人死是依身前所造业力(引业)牵引至六道中(天、人、阿修罗、地狱、饿鬼、畜生)接收下一世..
哪三皈五戒什么时刻戒
哪三皈五戒什么时刻戒三皈:三皈就是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皈是皈向、依是依靠。但凡是崇奉佛教,受了三皈依法,才算是一个真正皈依佛教的信徒,是佛门的三宝学生。以佛法僧三宝为师,佛是天中之天,圣中之圣,三界导师,四生慈父。佛宝赞无穷,功成无量劫中,巍巍丈六紫金容,..
略谈五戒
略谈五戒五戒制因防非止恶道德标准何为五戒儒家五常(仁)不杀生(义)不偷盗(礼)不邪淫(信)不妄言(智)不喝酒五戒制意杀生偷盗邪淫妄语饮酒具缘成犯杀戒(五缘)盗戒(六缘)淫戒(五缘)妄言戒(六缘)酒戒(五缘)犯戒三品(三)上品弗成悔(二)中品可悔(三)下品可悔每..
传授三皈五戒
传授三皈五戒三皈依:㈠、皈依佛:我们皈依佛,向他进修与修学,以他为模范、为导师,这就是所谓的依靠了。此外,我们凡夫谁也靠不住,因为你今生做人,下平生可能做畜生,今生做畜生,下世可能做人,在六道轮回里转来转去,今生是大好人,下世可能坠落,这样的人我们如何依靠呢?..
三皈五戒十善指什么?
三皈五戒十善(一)三皈,是进入佛门的第一步,佛法僧称为三宝,是佛学生进修和钦慕、依止的对象。不受三皈依的人,不能称为佛教徒,它是信教和不信教的界线。(二)五戒十善是自修阶段,三皈后就应依佛法的教导,受持五戒以修身,防止过失和不犯缺点,使自己身心有了规范,向善的..
三皈五戒典礼
三皈五戒典礼三皈五戒典礼在寺庙或者安静的地方可以举行皈依的典礼。没有这个前提,你可以自行在佛面前行皈依礼。因为皈依是心的皈依,就算没有人证,但佛却是无所不在、全知一切的,只要你真心皈依,佛就认你,你就是佛教徒。最好是找上师举行皈依的典礼,约定行皈依礼的日期,上..
三皈五戒念佛
三皈五戒念佛五戒出《增壹阿含经》〔一、不杀戒〕,谓人若于彼众生,妄加屠杀,而夺其命,死堕恶道;或生人中,亦寿命短促。若不作是事,名不杀戒。〔二、不偷盗戒〕,谓人若于有主物不与而窃取之,死堕恶道;或生人中,亦受穷困报。若不作是事,名不偷盗戒。〔三、不邪淫戒〕,谓..
三皈五戒大意
三皈五戒大意三皈,是皈依佛、法、僧三宝;五戒,是佛教的根本戒。除非我们不信佛,信佛一定要皈依三宝;除非我们不学佛,学佛一定要受持五戒。因为皈依三宝,是进入佛门的起步,受持五戒,是学佛必须遵守的基本原则。信任在座各位,大多半都已经皈依三宝了?但三宝的意义究竟是甚..
我们信佛为什么一定要皈依
我们信佛为什么一定要皈依佛教中的皈依为:皈向、依靠、救度之义。我们崇奉佛教必须三宝具足。所谓三宝指的是佛、法、僧;所以称为宝,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一旦接收,永远常随,水火不能毁,响马不能夺,受用无尽,非世间诸宝所能比。佛宝是指已修行而至福德、聪明圆满究竟的人..
皈依之后需要留意什么吗 皈依佛门后的留意事项
皈依之后需要留意什么吗真正皈依三宝的佛学生,应当奉行八正道,及亲近善常识,听经闻法,以增长聪明;礼佛敬僧,以培养福慧功德。皈依后,要以佛法来规范身心,稳固崇奉,变更气质,把以前的贪心化為喜捨,把瞋恨化為慈悲、把懒惰懈怠化為英勇精进,把消极消极化為积极乐观,并进..
什么是三皈五戒证
什么是三皈五戒证三皈就是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三皈是皈依佛法僧三宝,密宗还要皈依上师,叫四皈)五戒: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言、不喝酒。(不论削发在家皆须遵守)佛教认为,这类不道德的行为应该严格禁止,所以称为五戒。十善:是在五戒的基本上建立的,约身、口..
皈依三宝有禁忌吗
皈依三宝有禁忌吗皈依三宝,仅是踏入佛门的第一步,没有任何之忌讳,皈依三宝如同上学读书前必须先注册,亦如被选总统后,就职前必先就职宣示;同样的来由,要做个正信佛门学生,必须先受三皈依的典礼,在典礼方面,其意义是没什么两样。统摄一般人不敢皈依三宝的立场,平日有五点..
皈依的意义
皈依的意义皈依既是皈向、依靠之意。根据佛法说,众生在三界六道中轮回,在死活苦海中浮沉,无依无靠,甚为可怜;这好比从中国飘洋过海来南洋讨生活的人儿,他们离乡背景,举目无亲,无依无靠地在一小我地生疏的新情况里生活,真是可怜;又比如为了避开战火的蹂躏,从越南逃来新加..
三皈依教材--宏泰法师
三皈依教材夫三皈者,乃初入佛门之门径也。三皈虽不是戒,却是一切戒之根本。举凡五戒、八戒、沙弥十戒皆以三皈为得戒而纳受戒体,式叉摩那戒、比丘比丘尼戒虽以羯磨法而受戒,但在受戒之中亦须行三皈。另有受大乘菩萨戒者,在懊悔与发愿之前,也必先受三皈。是故三皈为万行之由籍..
皈依是什么意思?皈依三宝又是什么意思?
目录:皈依/皈依三宝的意思为什么要皈依?皈依三宝的原因皈依与不皈依的差别关于皈依的基本问答皈依是什么意思?皈依三宝又是什么意思?「皈依」为皈投或依靠之意,「皈依三宝」就是皈投依靠佛法僧三宝,是佛教徒的基本入门。佛宝,指彻悟诸法实相,而能教导他人的教主,泛指一切..
若何获得皈依?
若何获得皈依?经由过程四个途径就可以获得皈依:(一)知三宝功德。(二)知三宝差别。(三)自愿宣誓确认。(四)不说皈依其余对象。(一)知三宝功德。对佛宝、法宝、僧宝的功德有所懂得。简单说,佛宝怀孕功德、语功德、意功德和事业功德。身功德就是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总之..
皈依三宝是哪三宝
皈依三宝是哪三宝三宝的种类,古来有很多分法,不外从事相上和理体上说。可分为:三种三宝、四种三宝、六种三宝。三种三宝1、别相三宝:又称阶梯三宝、别体三宝,佛陀最初于菩提树下成道,但示丈六之身,及说《华严经》时,特现为卢舍那佛身,是为佛宝;佛于五时所说之大、小乘等..
皈依证是什么?皈依证有什么用?
皈依证是什么?皈依证,是在皈依三宝(佛法僧)、举行皈依典礼后取得的一本证书,一种凭证。为什么要凭证?是怕皈依的人多了忘记掉,所以发一个凭证给你。这只是外在的皈依,最主如果内在的心有没有皈依,这一点很重要。皈依证,标志着十方三宝对这一新生的证实和认可,是我们成为..
六国君王出兵逼婚绝世美女毅然出家
天生丽质,堪称世间第一。(图片来源:资料图片)曾有一段时间,释迦牟尼世尊在舍卫城弘法。当时,鹿野苑有位著名的国王——梵施国王,他在位期间,国泰民安,风调雨顺,整个国家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繁荣昌盛的景象。梵施国王如理如法地掌管着这个国家,人们过着祥和的生活。不久,..
佛经故事:年轻比丘痴迷美少女佛陀教诲令其彻悟
编者按:一般人有一种误解,以为出家之后,当下就能获得无上成就,可以超脱尘世,可以成佛成圣,完全没有烦恼。但事实上,出家只是修行的第一步,出家受戒之后也有可能遇到其他挫折、障碍,但这些不妨碍修行,也许违缘逆缘更能让人幡然醒悟,从而真正得大自在。在佛经中就有不少类..
七个儿子和一根拐杖
有个故事的名字叫“七个儿子和一根拐杖”,这个故事为我们说明了人为什么要“行有不得,反求诸己”。在佛陀住世的时代,佛陀曾经以一只拐杖让一位老人的七个儿子和七个媳妇了解到什么是孝道。一天,佛陀出去托钵时,在路上碰到一位很年迈的婆罗门教徒,他的背已经驼了,拄着一根拐..
净土法门法语:人务必要守本分
这个社会,我过去曾经说过很多次,人务必要守本分。每个行业都守住自己的本分,把自己的本分做好,对社会做出贡献,这个社会就安定就和谐了。我们出家人有出家人的本分,这也算是三百六十行里头的一行。出家这个行业是什么?要认识清楚,佛陀教育,那一定要把佛陀教育学好,把佛陀..
西天祖师与魔王的灰色幽默 魔使你成就
魔在磨砺着我们的信念和意志,使我们成就。禅门西天第四代祖师名叫优波毱多,吒利国人。他虽然出身低微,却聪慧过人,年十七岁时,碰到三祖商那和修尊者的点化而削发,事师三年,得尊者心印,号西天第四祖。商那和修尊者见佛门后继有人,便归隐罽宾国(今克什米尔一带)南象白山中..
佛陀浸染贼人 度其削发为比丘
只要善心赓续,总有回头觉悟的时刻。(图片来源:新华网)在佛陀平生四十五年的行化教诫中,曾经度脱了无数的削发比丘。这些比丘在未削发前,种姓不合,所从事的职业也各不相同。这个中有王臣百官甚至通俗庶民,也有一些种姓卑贱的首陀罗阶层。他们中心,有商人,有农民、有养殖户..
佛陀与阿难的往昔 结好众生缘
照顾好身、语、意,结好众生缘。(图片来源:资料图)人与人之间,相处得欢乐或满腹烦恼,需看以前是否和对方结了好缘。有所付出,彼此互相关怀、互相照顾,等于好人缘。佛陀经常教导学生要不时与人结好缘,曾讲述了一段他与阿难的往昔人缘,愿望学生重视人缘,多结善缘。长者与小..
提婆达多入无间地狱
提婆达多一心想削发修行,一天,他来到佛陀的精舍,跪在地上向世尊顶礼之后,对佛陀说:「我想在世尊座下削发修行。」「你适合在家修行,设香檀广为布施,积德积善。」佛陀对提婆达多说。提婆达多见佛陀不准许,便再三请求。佛陀慈爱地说道:「削发其实不是一件轻易的事,你的本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