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佛免灾减灾念佛人但能真切念佛,自可仗佛慈力,免彼刀兵水火。即宿业所牵,及转地狱重报,作现生轻报,偶罹此殃。但于平日有真切信愿,定于此时蒙佛接引。若夫现证三昧,固已入于圣流,自身如影,刀兵水火,皆不相碍。纵现遇灾,实无所苦。而茫茫世界,曾有几人哉?灾难时期要竭..
发心
信徒也分三等
所谓“一样米养百样人”,世间人各有不同的层次和等级,就连我们交往的朋友,也有三种等级:有的朋友如花一般,在你春风得意,美丽光彩的时候,才亲近欣赏你;等到花朵凋零,就毫不珍惜地离弃你。有的朋友如秤一般,以你的财富或权势作为称量的标准,来决定交往的深浅。有的朋友如..
消除烦恼的方法
我们的身心里有多少烦恼,你曾经算过吗?笼统来说,有八万四千烦恼魔军。烦恼的统帅就是我们自己,“我”的下面有六个军团的司令----贪、嗔、痴、慢、疑、邪见,他们各自领导了一群喽啰小卒,恼害我们的身心,也恼害他人和社会。烦恼这个东西是非常的可怕,他好像火焰要烧毁自己,..
戴高帽子
人,大都喜欢听好话,尤其是赞美自己的好话更是百听不厌。话说古时候有两个学生,他们齐向老师请示为官之要。老师说:“现在的世道,逢人如果只说实话,是行不通的;当你碰到了人,不妨给他戴顶“高帽子”,人生自然可以通达无碍。”老师说完,其中一位学生赶紧附和道:“老师的话..
大如虚空,小如极微
细菌,看似一小簇,里面可能就有万千的细菌;蚂蚁,一个小洞,也可能藏有万千的蚂蚁。凡是小的动物,都是集体群居;凡是大的动物,都会分散、独自生活。一个小池塘,可以有无数的小鱼在里面嬉戏;可是大的蛟龙、猛虎、大象、狮豹等,大都是独行其事。人类不大不小,他可以群居,也..
同样一句话,就有着不同的结果
每一个人在成长的过程中,有时候因为父母、师长、朋友、亲人所讲的一句话,因而改变了我们的一生。孔子的弟子颜琛,人虽聪明,但不立志,后来因为孔子的一句话:“你不愿意苦学,我也从来没有指望你成为大材。”颜琛经此刺激,闭门谢客,发心苦读,终于在三千弟子中获得成功。唐朝..
静老说的话
前言佛法是「心」法,所以一切得要从「心地」做起。自己要往六道路走或要往西方极乐世界的路走,完全都在自己「心的品质」。我们凡夫因为八识(仓库)存档了很多很重贪、嗔、痴、妄想、执着、分别、我执五欲六尘…等等习气的种子。要是没真修行,就会永远留在六道转圈圈。因为凡夫..
有佛法就有办法
在我这一生中,俗家父母生养我的色身,固然劬劬劳苦,但十二岁出家以后,佛教却给予我教育,长养我的法身慧命,让我受用不尽,更是功德巍巍。我在佛教里近一个甲子,深深体会出佛法的妙处,如果有人问我佛法有什么妙处?我会毫不犹豫地告诉他:「有佛法,就有办法!」年少在丛林参..
「四不」原则健全我们的人生
我这一生周游世界,云水行脚,到过不少地方,但在今天来到这“第一城”,感到特别荣幸。我虽然还没有仔细参观,就已经感到这第一城的宏伟壮观和大安寺的精美庄严,这都归功于李士林先生和“第一城”全体员工的努力和辛苦,你们功德无量。因为行程匆匆,没有办法给你们讲更多的话,..
星云大师2014致护法朋友的一封信
各位护法、朋友们,大家吉祥!今年佛光山开山四十八年,我也迈入八十八岁耄耋之龄了。回顾我云水弘法的人生,深刻体会到“走出去,就有希望;走出去,就有未来”的道理,时值马年初春,祝福大家生活发展、事业顺利,“骏程万里”,向前有路!自开山以来,继我之后有心平、心定、心..
梦参法师答:哪一个法门忏悔业障快?
问:要忏悔业障的话,不知是持咒快?灭定业真言快?金刚萨埵心快?还是念佛快?梦参法师答:都不快!怎么样才快?快的不是那些咒,是你的心,一样的磕头一样的拜忏,人家在观想佛像,观想佛的圣号,忏悔自己的业障,这个头磕下去,他业障就消失了,你光跟人家忏、跟人家唱诵,也没..
梦参法师答:如何面对满口佛语却言行不一的朋友
问:长老慈悲,弟子有一些朋友,总是满口的佛语,但是行为确是不如一般人,表里不一。问题是,我们是要远离他们呢?还是要去感化他们?梦参法师答:说的是满口仁义道德,满口的佛语,但是不作佛事,为什么?他有这个善根吗?没有这些善根。这叫什么呢?他前生能遇到佛法,而假借着..
生病的时如何发菩提心
吃饭是佛法,上厕所是佛法,在菩提心的观照下,干什么都是佛法。那么生病的时候如何发菩提心呢?你说你没看见地狱,实际上人间随时都有地狱。你身上生病,解脱不了,很痛苦,发高烧,烧得糊里糊涂的,那就是地狱苦啊!地狱在自身中就有表现。此时如何发菩提心呢?这就需要你那个心..
唯有念佛求生净土最为捷要
佛说修行出生死法,方便多门,唯有念佛求生净土,最为捷要。经云:“若净佛土,当净自心。”今修行净业,必以净心为本。要净自心,第一先要戒根清净。以身三、口四、意三,此十恶业,乃三途苦因。今持戒之要,先须三业清净,则心自净。若身不杀、盗、淫,则身业清净。口不妄言、绮..
依「六度」来学佛
如何学佛?我们要依“六度”来学佛。“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就是菩萨成就佛道的身体力行的工具。如今我们学佛,也要从这六种工具来成就。第一个是要“布施”。我们每个人都有病,有人不以为然,说我没病。你只是在身体上没..
静波法师:转变观念与临终关怀
各位法师各位居士:应该说在佛光寺举办的第三届佛教常识培训班是非常殊胜的一件佛事.那么在这样一个培训班中作为一个法师有一种天然的使命.这种使命是什么…就如《华严经》所说的‘生为佛子当做佛事’.这是责任和使命.所以今天要与大家来结法缘,同样在《维摩诘经》..
静波法师:入不二法门品
各位法师、各位居士:承蒙慧雄大和尚的盛情邀请,来到新加坡毗卢寺跟大家交流、探讨《维摩诘经》中的入不二法门品,应该说因缘非常殊胜。来到这样一个美丽的国家,带着一种美丽的心情,跟大家一起探讨生命、事物的真实相状,我觉得非常有意义。在这样的一个有意义的时刻、因缘,同..
静波法师:弘扬佛法--僧人永恒的使命
站在世纪之交的分界线上,与大家一同畅谈佛教在二十一世纪的神圣使命,心中自然而然生起一种责任与压力之感。要知道,作为佛教中的一份子,我们必须清醒地意识到佛教今天所面临的现实,以及佛教徒中出家人的定位。众所周知,国家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得到了切实的贯彻与落实,无论是..
静波法师:佛教的悟
尊敬的大和尚、各位法师、各位同学:能够再一次和大家结缘,我感到非常高兴。我所讲的佛教中的“悟”,只能是一种知见上的东西,至于怎么样去悟,这是每个人自己的事。一、佛陀的意义佛陀是什么?“佛”字,就字义而言,翻译为“觉者”。“觉..
静波法师:创造人间净土,即是往生佛国净土
感谢上净下慧大和尚,感谢柏林寺常住,给了我一个锻炼自己的机会,和大家结一次法缘。《华严经》讲:"生为佛子,当作佛事。"生活禅夏令营这样一种尝试,使我真正感受到了一个出家人的天职是弘法利生,因为不愿众生苦,不忍圣教衰。毫无疑问,柏林寺常住今日的辉煌是付出后的回报。..
静波法师:学佛与思维观念的转变
非常感谢净慧大和尚给了我这个机会与大家结法缘。实际上,学佛有赵州禅师说的“吃茶去”一句话就够了,吃茶以后就行脚,明白了道理就去实践,把握自己的心。由于是生活禅,我们把它放在生活中去阐述,使它更有生命力与说服力,其实到最后还是一句“吃茶去”。..
静波法师:对构建和谐世界的思考
中国政府所倡导的“构建和谐社会”的理念,应该是构建“和谐世界”的基础。这是客观理性的选择,是社会发展和文明进步的表现。而和谐是建立在一个共同规范基础上的彼此认同、求同化异。“和谐”,在佛教看来,是和合,是和平,是能够使人心情愉悦的..
文珠法师《人应有的责任》
各位法师,居士,今天是全世界最吉祥而又最喜庆的日子,因为今天,是佛教教主释迦牟尼佛,降生于娑婆世界的纪念日,全世界各地,凡是有佛教徒的地方,无不举行盛大的庆祝!香港佛教联合会,在庆祝佛陀圣诞的同时,并庆祝金禧纪念,可谓双喜临门,所以特别举行多元化的佛学讲座;本..
文珠法师《湛江市佛学演讲》
因果与轮回各位:今天是湛江市佛教协会,在宗教局各位长官同意协助下,请本人出席演讲佛学。今天的讲题是:因果与轮迥,可分以下三点说明。一、因果与轮回的意义因是原因,果是结果。世间一切事物有因必有果,果必由因,因之与果,如影随形,丝毫不爽。例如,个人受到别人尊重,原..
文珠法师《楞严经七处破妄十番显见》
一、前言楞严经是佛教三藏教典中的一部大乘经典,佛灭度后,弟子们结集成经,弘传于印度,竟因年久失传,唯独龙宫藏有此经。后来,有一位龙胜菩萨,到龙宫说法,发现此经,文义俱妙,细读之下,叹为希有,默诵于心;离开龙宫后,录呈国王,王视为国宝,藏于国库,不准流传他国。据..
文珠法师《理性感性与觉性》
今天的讲题,是理性、感性、与觉性,可分三点来说明:一、三性的原理何谓理性、感性、与觉性?理性,指众生追求事物真理的智慧,故又名理智。感性,是众生受外界事物的感染与冲击,发生内在情绪的变化,导致或苦或乐的感受,纯是情感作用。觉性,指众生本具的佛性,属于天然的理体..
文珠法师《修福修慧修净土》
一、修福(一)福的意义与类别何谓福?福是指人间富贵寿考,子孙繁盛,身体健康而言。韩非子云:‘全寿富贵之谓福’。人生得意之极,该是五福临门,所谓的五福,一曰寿,二曰富,三曰康宁,四曰好德,五曰考终命。但此仅人间有限的、无常的俗福,还不及天上的洪福。而天..
文珠法师《沙田大会堂佛学演讲》
世界和平世界和平,是每个人都关心的问题,亦是人类一致的希望。可惜,自古至今,人的心愿都无法实现。特别是现在,呈现世界各地的不是和平,而是战争的火焰;即使没有战事的地方,也酝藏著无限的杀机,时刻都在备战的紧张状态中。为甚么?问题的结惩何在?是极其值得我们研究的。..
文珠法师《佛教与人生》
何谓佛教?何谓人生?佛教对人生的看法如何?佛教与人生有何关系?佛教对人生有何影响?这些,都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问题。一、何谓佛教?现在,先让我们理解何谓佛教?欲想理解佛教,可以从佛教的历史,佛教的思想,以及佛教的精神,三方面来研究。(一)佛教的历史讲到佛教,我们..
文珠法师《心灵的自由与解脱》
今天与各位讨论的题目,是心灵的自由与解脱。我们生长在资源发展迅速的大都市,工作疲劳,生活紧张,身心都不自由;更无法解脱现实种种烦恼的困扰,可谓心事重重,相当苦恼。现在,本人藉此机会,与各位谈心,介绍心的种种及其作用,希望各位藉著佛法的启示,能能抛开心事,止息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