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所说一切法门,虽高深玄妙,圆顿直捷,皆须断尽烦惑,方可了生脱死。若断而未尽,则尚不能了。况完全未断者乎。唯念佛法门,仗佛慈力。若有真信切愿,至诚念佛,无一不住生者。然念佛人多,往生人少者。以愚痴无知,只求来生人天福报,或不生惭愧,常行不孝不慈,不忠不义等事,..
发心
竭诚方获实益论讲记
分二:一、世法上竭诚方获实益二、佛法上竭诚方获实益一、世法上竭诚方获实益【谚云,下人不深,不得其真。此言虽小,可以喻大。】谚语说:“学人谦下的程度不深,在世间法上不会得到学问、技艺的真髓,在出世间法上也不会得到佛法的实益。”这话虽然短小,可以譬喻到世..
诫吾乡初发心学佛者书讲记
这篇文章是印祖为教诫故乡初发心学佛者撰写的,我们选取其中的两段来讲:第一段、佛法实益从恭敬中求【吾常曰,欲得佛法实益,须向恭敬中求。有一分恭敬,即消一分罪业,增一分福慧。有十分恭敬,即消十分罪业,增十分福慧。】印祖在世时常常强调这一点,这也正对现代人的病根。多..
一函遍复讲记
这篇普遍答复信众的信函,语言虽然拙朴,意义都是依据佛经而说。如果肯依这样真修实行,就能得到无穷利益。下面我们分十二段来学习这篇著名的教言:一、净土法门的宗要【净土法门,三根普被,利钝全收。乃如来普为一切上圣下凡,令其于此生中,即了生死之大法也。于此不信不修,可..
寿康宝鉴序讲记(印光大师文钞选编)
【人未有不欲长寿康宁,子孙蕃衍,功业卓著,吉曜照临者。亦未有欲短折疾病,后嗣灭绝,家道倾颓,凶神莅止者。此举世人之常情,虽三尺孺子,莫不皆然。纵至愚之人,断无幸灾乐祸,厌福恶吉者。】我们人没有不想自己长寿健康、子孙繁衍、建功立业、吉星照临的。这就是人在现世当中..
临终三大要讲记(印光大师文钞选编)
【世间最可惨者,莫甚于死,而且举世之人,无一能幸免者,以故有心欲自利利人者,不可不早为之计虑也。】世间最悲惨的事无过于死,全世界没有一个人能够幸免(这就是说,我们到了这一生的最后,都要面临死亡,面临身心瓦解的恐惧,以及对来世前途的忧愁等等)。所以凡是有心想自利..
念佛超度先亡,俱生西方
念佛法门,如如意宝珠,能随人意,雨一切宝。但能恳切至诚念佛,自然消除罪业,增长善根。超度先亡,俱生西方。何不可云仗佛慈力,往生西方。又问当如何修,能令父母往生西方,汝如此问,太不明理。念佛之人,每日早晚,尚须以己修持功德,回向四恩三有,并及法界一切众生。何况父..
印祖对青少年的教诲
人之一生成败,皆在年幼时栽培与因循所致。汝已成童,宜知好歹,万不可学时派。当学孝,学弟,学忠厚诚实。当此轻年,精力强壮,宜努力读书。凡过读之书,当思其书所说之事,是要人照此而行,不是读了就算数了。书中所说,或不易领会。而《阴骘文》,《感应篇》等皆直说,好领会。..
印光大师法语三则
第一则世人食肉,已成习惯,但须知无论何肉均有毒,是因生物被杀时,恨心怨气所致。人食之,虽不至实时丧命,但积之既久,则必发而为疮为病。年轻女人,于生大气后,喂孩子奶,其孩每死,亦因生气而奶成毒汁之故。人之生气,非因致命之痛,毒尚如此。何况猪、羊、鸡、鸭、鱼、虾等..
《印光大师与周福渊女士书》学习感言
《印光法师文钞续编·与周福渊女士书》虽是给周福渊居士的回信,实则是对我们末世所有女子的谆谆教诲,实为无上法宝。在此篇中,印祖开示了一个极为简便、举一全收的办法:求佛力加持,“极力念观世音菩萨”。学习一遍,非常受益。恭录此篇,与诸莲友共勉。人生世..
济群法师:三皈依的利益
皈依能为我们带来什么利益?或许有人会觉得奇怪:学佛者也讲究利益吗?事实上,学佛并非排斥利益,只是不执著利益,以无所得的心来看待这一切。但不执著利益,并不影响应得的利益。事实上,学佛本身有大利益:一是暂时利益,即人天福报;一是究竟利益,即成佛。《金刚经》、《普贤..
济群法师《学佛与做人》
学佛的人,学习的程度不一样,对学佛的认识也都不尽相同。学佛的意义究竟在哪里?有许多人,学佛仅仅是为了保平安,保发财,保健康,带着这种目的来学佛的人为数不少。尤其是初学的人,对学佛的意义还没有清晰的认识,学佛只是为了给自己带来一点现世的安乐。当然,一个学佛的人,..
济群法师《学佛释疑》
问:内心皈依三宝却不举行仪式,可以吗?答:有些人觉得,既然佛法是心法,外在仪式根本是可有可无的。问题是,对于我们这些整日妄想纷飞的凡夫来说,若无相应仪式将某一心行确定下来并不断巩固的话,往往是没有力量的。通过如法、庄严的皈依仪式,在佛、法、僧三宝前至诚宣誓,不..
济群法师《戒律的名称及作用》
学习戒律,首先要了解这一名称的内涵。为什么叫戒律?戒与律有什么不同?戒律有哪些种类?出家人学戒、持戒,究竟为了什么?一、戒的名称戒为三学、六度之首,也是佛法修学的基础项目,内涵广泛而名称众多,如戒、律、波罗提木叉等。了解戒律的名称,可以帮助我们深入认识其中所蕴..
济群法师:如何修学戒律
以往,学人往往把戒律孤立起来修学,甚至将戒律当做一切,只见戒律而不见佛法,使持戒成为一种形式、片面而孤立的行为。事实上,戒律只是佛法修学体系的一个基础,必须将其放在整个修学体系中去理解,才能更好地学戒、持戒。在此,我想从佛法修学体系的五大要素,来谈谈如何修学戒..
济群法师《论自力与他力的融合》
学佛修行有两大途径:一曰自力,一曰他力。有人重视自力,有人强调他力的作用。然而学佛究竟依自力,或依他力,抑或依自力与他力融合更为殊胜呢?本文想就这个问题,谈谈个人的看法。一、纯自力不易龙树菩萨在《十住毗婆沙论》中说到修行的途径,大分为二道:一曰难行道,一曰易行..
济群法师:人心与人生
各位学佛的时间和程度都有一定差距。有些人已学佛多年,有些人可能是初涉佛门。但无论什么样的程度,学佛都要从头开始。这个“头”是什么?正是“发心”。所谓发心,是我们做每件事的动机和出发点。正确的发心,则是学习佛法的必要基础。发心,对许多学佛者来..
印光大师开示持戒与念佛
一、持戒与念佛的关系1、三学为学佛修净之根本戒、定、慧三学,为学佛及修净业者之根本,而戒尤为要。故《观无量寿佛经》开示净业三福:一则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二则受持三归,具足众戒,不犯威仪。三则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初、二多属..
印光大师开示纵欲的危害
复孙艺民居士书世间聪明子弟,于情窦开时,其父母兄师不为详示利害,以致由手淫与邪淫送命者居大半。能不即死,也成残废,无可成立。汝既深受其害,当常存严恭寅畏之心。不令一念念及女色。努力修净土法门。久则或可强健。汝娶妻否,未娶则且待几年再娶。已娶则与妻说明,为养身体..
因果复杂,肉眼凡夫不能明了
来示云,时当末法,彼邪见魔党,往往身泰体健。而正信之士,反致多病多恼。岂非定业使然,有令人太息不置等语。森殊反是。何也。一由宿生定业所使,加之因果复杂,吾人肉眼凡夫,究竟不能明了。戒贤论师,玄奘法师,宿种现行,善根福德,究为如何。尚须受重病苦,偿清往昔杀业,方..
印光大师与弘一大师的师徒缘
印光大师和弘一大师是当代净土宗和南山律宗的祖师,是民国时期佛门的两颗巨星,他们之间的殊胜因缘,在佛门中流传甚广。弘一律师是位非常严谨的人,眼光很高,不会轻易地去佩服一个人,然而他对印光大师却是佩服得五体投地。印光大师为人严厉高洁,一生发愿不当住持,不收出家徒弟..
印光大师对苏州佛教的贡献及影响
印光大师(1861~1940)是中国汉传佛教净土宗的第十三代祖师,弱冠出家,礼终南山道纯禅师为和尚。曾辗转行脚至皖南、湖北、北京、山西、东北等地参学,在楷订以净土法门为恃怙后,则安心息影于舟山普陀山30余载,在关房中韬晦潜修。大师“不喜与人往来,亦不愿人知其名字,..
印光大师教「摄耳谛听」念佛
印光大师认为,世间人不论从事什么职业,如能谛听自己念佛,日久而修得定,即便在世间谋事业,往往能建大功,成大器,四海闻名,名垂青史。印祖是这样说的:“无论行住坐卧,常念佛号,或声或默,皆须听己念佛之声。倘能如是,则业消智朗,障尽福崇,凡所作为,皆悉顺遂。士..
劝念观音菩萨圣号
●问:如遇危急时,势不能一时兼诵各咒,应以何者应用之?答:遇极危急之灾难,但念观世音圣号,为最省心力,最有感应。(文钞续编·答曲天翔居士问二十七则)●又菩萨现身,不专现有情身。即山河树木,桥梁船筏(fá伐),楼台房舍,墙壁村落,亦随机现。必使到绝地..
印光大师嘉言录--谕在家善信
甲、示伦常大教●尽性学佛,方能尽伦学孔。尽伦学孔,方能尽性学佛。试观古今之大忠大孝,与夫发挥儒教圣贤心法者,无不深研佛经,潜修密证也。儒佛二教,合之则双美,离之则两伤。以世无一人不在伦常之内,亦无一人能出心性之外。具此伦常心性,而以佛之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为克..
印光大师嘉言录--释普通疑惑
●以下论理事:世出世间之理,不出心性二字。世出世间之事,不出因果二字。众生沉九界,如来证一乘,于心性毫无增减。其所以升沉迥异,苦乐悬殊者,由因地之修德不一,致果地之受用各别耳。阐扬佛法,大非易事。唯谈理性,则中下不能受益。专说因果,则上士每厌闻熏。(中略)然因..
为什么要皈依
成为佛教徒,最基本的衡量标准便是皈依。正如入党需要宣誓,入学需要注册那样,通过相应仪式获得合法身份。皈依,是成为佛教徒必须履行的入门手续,也是远离三恶道苦,迈向菩提之道的开端。时常有人询问:若不皈依,可否依法修行?当然,若按佛法教义调整身心,按相应法门修习实践..
用佛法智慧净化社会人心——济群法师访谈录
在利益社会大众的同时,保持超然的心态记者:您是怎么开始接触网络工具的?自己管理博客和微博吗?济群法师:网络我们一直在使用,并于十年前开设了个人网站作为弘法平台。这是一个没有国界的平台,在世界各地都可以浏览,这是传统书刊不具备的优势。近年来,随着博客的普及,我意..
济群法师《人生佛教的弘扬》
佛法是人生的智慧,是生活的智慧,济群法师的这一理念渊源于太虚、印顺法师的人间佛教思想,希望籍此摆脱人们对佛法的误解,使佛法真正走入生活。自《心经的人生智慧》、《学佛者的信念》及《幸福人生的原理》第一辑“人生佛教系列丛书”出版后,在社会各界引起极大反响..
济群法师:内心躁动的解决方法
现代人内心躁动。这种浮躁之气不仅影响到内心,当它表现出来时,还会影响到我们的外在气质乃至相貌。一个人即使有无可挑剔的容貌,如果浮躁不安,也无法让人产生美感。而一个容貌普通的人,如果内心宁静,淡泊沉稳,也会散发出超然的气质。有句话说,人是因为可爱而美丽,而不是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