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位法师,诸位同学,大家好!昨天起,一连四天,香港佛陀教育协会发起中元祭祖法会。昨天是祭祖大典,从今天起有三天三时系念法事。大家要我在这里讲几句话,我就想到海贤老和尚的表法,我们应当怎样学习?《永思集》并不长,光碟也只有五十分钟。印志法师到香港来把这些东西交给..
发心
楚圆在中国禅宗史上的地位
石霜楚圆在中国禅宗史上的地位,是与他培养出优秀的在中国禅宗中外至关紧要的学生慎密联系在一路的。本章即从这个角度来作一商量。楚圆自三十七岁阁下住持南源广利禅院以来,直至五十四岁在潭州兴化禅院示寂的近二十年弘法生涯中,所到之处,倍受礼遇,门下学生也十分活泼。《续传..
慧能心性思惟的特点:自心本体与“三无”之旨
北宗禅师与南宗禅师尽管都在应用自心概念,但二者对其却付与了迥然不合的含义。慧能心性论思惟的核心是将心与性合一而用自心范畴标明。《坛经》中有关心的概念系列--自心、素心、自素心、妄心、直心,以及有关性的概念系列--法性、自法性、自本性、真如本性、本觉性、佛性、净性,..
韩国知讷及其“心性论”研究
韩国高丽时期的著名僧人知讷生活在毅宗(1147~1171)至熙宗(1205~1212)时代。现存和知讷直接有关的资料有:(一)金君绥撰《泰平承平府曹溪山松广寺佛日普照国师碑铭并序》。(二)《大乘禅宗曹溪山修禅社重创记》。(三)《松广寺再建普照国师碑铭并序》,又作《海东朝鲜国湖..
什么是舍利子?
/*Generator:eWebEditor*/p.MsoNormal,li.MsoNormal,div.MsoNormal{margin:0cm;margin-bottom:.0001pt;text-align:justify;text-justify:inter-ideograph;font-size:10.5pt;font-family:"TimesNewRoman";}div.Section1{page:Section1;}舍利子原指佛教祖师释迦牟尼佛,圆寂火化后留..
念佛人的一百种果报
——《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疏钞》【清】浙水慈云灌顶沙门续法集一、为五欲故,发心念佛,地狱界也。二、为名利故,发心念佛,饿鬼界也。三、为眷属故,发心念佛,畜生界也。四、为胜他故,发心念佛,修罗界也。五、畏恶道故,发心念佛,人法界也。六、求天乐故,发心念佛,天法界..
第三章 五乘教法 第一节 人天行果
第三章五乘教法第一节人天行果一、皈依三宝1、皈依三宝的意义:学佛必从受三皈依起,三皈依是皈依佛、法、僧。受了三皈依,才算是佛教徒。虽研习佛教,若不皈依三宝,仍不为佛教徒。学佛之入门,以受三皈依为根本。如《大乘理趣六波罗密经皈依三宝品》中,如来答弥勒菩萨问:若欲..
第三章 五乘教法 第二节 声闻行果
第三章五乘教法第二节声闻行果声闻者,为小乘行果,速则三生,迟则六十劫间,修空法,终于现世,闻如来之声教,悟四谛理,证阿罗汉果。因闻佛声教,故名声闻。《瑜伽师地论》云:请佛圣教,声为上首,从师友所,闻此声教,展转修证,永出世间,小行J、果故名声闻。一、四谛*轮*轮..
第三章 五乘教法 第三节 缘觉行果
第三章五乘教法第三节缘觉行果一、名义缘觉乘,又云中乘,亦云辟支佛乘,速则四生,迟则百劫间,修空法,不依如来声教,感飞花落叶之外线,证辟支佛果,泽云缘觉,或独觉。言缘觉者,一谓因观十二人缘,断惑证理,一谓因观飞花落叶之外线,感世无常,断惑证理。言独觉者,谓千元佛..
第三章 五乘教法 第四节 菩萨行果
第三章五乘教法第四节菩萨行果一、大乘与小乘乘者,运载义,引伸称运载诸有情,度死活海,到涅架彼岸之教法,名为乘。大简小而言,求佛之教法为大乘。求阿罗汉果辟支佛果之教法为小乘。佛果者,开一切种智,尽未来际,化益众生,即三觉圆满,万行所成,故云佛果。大乘又称菩萨乘,..
编者序言 作者序言
编者序言作者序言编者序言《佛学基本》一书系界诠法师编辑。界诠法师俗姓李,福建省福鼎店下人,1959年11月19日出生,自幼善根深挚,聪慧过人。1978年7月,在福建太姥山平兴寺披剃削发。1981年在北京广济寺受具足戒。1984年卒业于中国佛学院。19851991年执教于莆田广化寺福建佛学..
佛的十八不共法
佛的十八不共法十八不共法:是佛特有的殊胜能力,是不与世间一般的凡夫所共有的,只有证得圆满佛果者才具有。1.身无失因为世间的无量众生的际遇.生活的情况.各自的品行.志趣不合,便形成了各种不合的社会阶级,各种不合的社会群体。佛现于世间救世度生,教化众生.为众生指点迷津,..
什么是佛(总结)
什么是佛?佛,简单地说就是觉者。一位已经圆满地自觉觉醒了佛性的人;一位聪明.力量.解脱与至善的慈悲,已达极至.究竟的,最高境界的人。也可以说:佛,是一种至善的精神境界。这种精神境界,相对我们世间的无常.无我.诸受是苦.诸法染浊而言。佛的境界是常.是乐.是我.是净。佛的..
佛的四无所畏
佛的四无所畏佛对众生不起贫富卑贱之差别,平等地对待一切众生。恒以教化.度脱众生死活为己任,毫不回避任何艰难险阻,却以救世度生为乐。在救世度生的事业里,佛面对一切的艰难险阻,信心实足,全无畏惧。是以,佛在应化救世度生的过程中,时刻具有四个方面的完全自信。佛的这四..
戒与戒律
戒与戒律学佛.持戒修行佛法,要知道戒与戒律是两个不合的概念。戒:是规范的意思。戒!是法。是释尊传授给我们的,规范自己的思惟行为.清净身心.解脱束缚.回归清净至善本性的修行方法。戒律:是束缚的意思。戒律!是由僧团依大多半僧众的意愿制定的,并非是由释迦牟尼而定。戒律的..
什么是十地菩萨?十地菩萨有哪些?
十地菩萨菩萨以功德深浅可分为十个阶位:一.欢乐地:处在欢乐地的菩萨,是刚刚开悟了的行者。他对世间的一切生灭法,有了自己准确的体验。除去了一般凡夫的妄执,真正明白了一切法本空、无我、与万法唯心的真实意义。并且亲历了出世间的妙境,进入了一个与世间凡夫有其余,崭新的..
五戒
五戒杀.盗.淫.妄.酒五戒,是戒!是由释迦牟尼演说的,规范自己的思惟行为.清净身心.解脱束缚.回归清净至善本性的,方便的修行方法。五戒可不是戒律!戒淫:一提淫人人就会认为是不正当的性行为。实践上佛所说的淫是方便的说法,是比喻,不是单指的性行为。淫!是放纵的意思。戒淫..
生命现象的四个真理(四圣谛)
生命现象的四个真理(四圣谛)四圣谛四圣谛是有情生命在世间的真实现象,是有情生命在世间的四个真实的事理。也就是生命现象在世间的四个真理。这四个真理就是:苦.集.灭.道。苦谛首先我们要知道什么是苦?苦就是一切束缚.强迫的感触感染就是苦。有情生命在世间的各种际遇与感触感染..
佛教中的“八识”是哪八识?
八识1.眼识2.耳识3.鼻识4.舌识5.身识6.意识7.末那识8.阿赖耶识。有情生命的身体是由四大物质假合而成的。依身体的功能可分为六大部分:1.视觉器官(眼根)2.听觉器官(耳根)3.嗅觉器官(鼻根)4.味觉器官(舌根)5.四肢躯干包括内脏(身根)6.思维器官(大脑)。有情生命就是靠这..
业与业力
业与业力我们众生身.口.意的各种活动,都邑留下业的种子藏于心识之中,产生一种牵引力。这种牵引力跟着我们死活轮回,不离我们阁下。在未来适当的时间.空间里,给我们带来适当的果报。这种由我们早年的行为,业!所导致的牵引力,就是业力。当我们的业没有获得果报前,无论经历千..
净土的修行方法四
净土的修行方法四(真正的净土极乐)净土极乐还有真假吗?当然有。释尊给我们指引的东方极乐世界与西方极乐世界,都是相对与我们娑婆世界而言的极乐净土。并非是究竟的极乐,究竟的净土。这些极乐世界的生计情况,要远远好于我们的娑婆,是我们娑婆世界不能比拟的。生活在这些极乐世..
净土的修行方法二
净土的修行方法二(念佛修行方法)念阿祢陀佛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只是念佛窍门的一种,不是念佛窍门的独一。念佛方法分为三种:一.念佛法身二.念佛功德三.念佛名字一.念佛法身:佛的法身是什么那?我们上面已经讲过了,宇宙诸法是由真如变现的。无论是组成宇宙法界的物质现象,照样生..
净土的修行方法三
净土的修行方法三(极乐世界)现在大多半的信佛修行人,都认为往生到极乐世界就可以无忧无虑了,就可以享福啦,就没有烦恼与苦楚啦,都把往生极乐世界作为修行的目标。这与当今一些宏扬佛法的人,对极乐世界大势的衬着有关。而佛所说的极乐世界,是相对我们五浊恶世的娑婆世界而言的..
菩萨的修行方法(四无量心)
菩萨的修行方法(四无量心)一个修行解脱者,在修行的过程中,不只自觉自利,还要发心把自己有限的聪明,用于点化众生.利乐有情上。即使他还没有证入菩萨的圣境,依然处在凡夫的地步,也可以称他为住世的菩萨。(因位菩萨)要想真正地成为一位住世的菩萨,就必须发四弘愿。以注解自..
佛说新岁经
佛说新岁经东晋天竺三藏昙无兰译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众八万四千人俱。舍利弗目连等。前后围绕。听佛说经。佛处大会。如同须弥众山之王。独峻高显。如月盛满照于群星。威光唯景。如紫金耀于是场地。皆作金色。卓然特异。巍巍无侣。于时世尊。与比丘众俱。..
佛说帝释所问经
佛说帝释所问经西天译经三藏朝奉大夫试光禄卿明教大师臣法贤奉诏译如是我闻。一时佛在摩伽陀国王舍城东庵罗园。大婆罗门聚落之北。毗提呬山帝释岩中。与大众俱尔时帝释天主。闻佛在摩伽陀国毗提呬山帝释岩中。即告五髻乾闼婆王子言。汝可知不。我闻佛在摩伽陀国毗提呬山帝释岩中。..
佛教中禅宗之禅学与学禅
(一)禅是一种学问吗?1.有师有徒皆属学问范畴宗教是人类合营的文化,任何一个国家的文化,都是全人类所共有的,既然是全人类所共有,你我都有份,而学,一定要有人教。任何一种学问,有人教,有人学,有人传,有人受,这就是学问。所以禅也是一种学问。2.禅是特殊的宗教也是..
七觉支(七菩提分)
七觉支(七菩提分)就是修行解脱者,要培养心灵七个方面的觉醒。才能增长自己的解脱慧命,使烦恼逐渐消除。才能获得永恒愉悦的圣果,生活在无所执着的自然潇洒之中。择法觉支、精进觉支、喜觉支、轻安觉支、念觉支、定觉支、行舍觉支择法觉支就是作为一个真正的解脱修行者,必须要..
善用五力
善用五力五力就是由建立五根而生起的五种力量。信力、念力、精进力、定力和慧力信力:就是由信根的建立而起的一种力量。信根的建立,可以使修行者起弗成思议的威力,可以激发心识无穷的力量。这种力量的壮大,可以使修行者超越一切时空的束缚,可以使修行者处处都能自立安闲。这种..
瞻仰诸沙门 Samanananca dassanam
瞻仰诸沙门Samananancadassanam「无事不登三宝殿」这句鄙谚,让人感到往寺庙走的人都是问题人物。由於寺庙高挂「佛门净地」之故,造成闲人莫近,随接著就人被视为「禁地」。於是乎,寺庙变得冷僻,僧人变得冷淡,也就给人感到佛教是个避世宗教,僧人是不吃人世炊火的避难者。再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