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瑜伽师地论》中,还讲了老苦的五种状况:一、盛色衰退:身体、脸色的光华消失,不复年轻时的模样。二、气力衰退:以前力气充沛,年老后虚弱不堪。三、诸根衰退:眼、耳、鼻等诸根日益老化。四、受用境界衰退:过去可随意享受各种妙欲,人老后就有心无力了。五、寿量衰退:寿命日..
境界
阿姜查尊者:当清洗肮脏时,是在先前肮脏的地方,看见了干净
你的修行可以不需要很多研究,但是依然能觉知得很好。辟支佛(paccekabuddha),或称“独觉”,无师自通,便是很好的例子。他们不会教导别人,但是指导自己却绰绰有余;他们只能自知作证,而无法对别人解释。他们已经达到寂灭与光明的境界,但是却不会教人,就像哑巴一样。哑巴会做..
怎样是“诸恶莫作,众善奉行”
七佛通戒偈: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此偈从内容来看有两个层次:一是“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奉行去恶为善以保持思想清净和行为规范,这是尚有善恶相对立的属于世俗层次的伦理。佛教又称“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是“有漏善”。“漏”是烦恼,即带有烦恼的善。1..
海涛法师:关于鬼神和业障的十个问答
1.冤亲债主包括那些呢?答:冤亲债主,是指我们过去多生累劫以前直到今生,作了某些坏事情,所亏欠、对不起的众生,现在在向我们找麻烦的,都属于冤亲债主。2.法师说要成立无形的孤儿院,什么叫无形的孤儿院?答:就是如果有堕过胎的人,请你把那个小孩子交给我,你堕胎几个写一下,..
慧律法师:开示录13
⊙幸福是不能求得的,只有高高兴兴地过日子以招来福气。灾祸是无法避免的,只有以不害人的心来远离灾祸。⊙障碍者,如天空里的云,水里的污泥。若有障碍,则月虽明而不显,水虽清而不现。⊙若知现前境界皆是梦幻泡影即真修行。⊙佛法不离方便法,我们要给众生无限的希望。⊙圆觉的..
智旭大师: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文句02
丙二、引大众同闻复为三。初声闻众。二缘觉众。三菩萨众。声闻是常随众。余二皆云集众也。丁初、声闻众又为三。初示类标数。二显位叹德。三列上首名。戊初示类标数。大比丘。是示类。千二百五十人。是标数也。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与者。共义。释论以七一解共。谓一时。..
深度解密:淫欲的本质,行淫之时的感受
龙树菩萨在佛陀的僧团中曾发生一件事――有一位好乐佛法的年轻比丘,原本对佛法很精进,很用功追求真理,心境也常在静定之中。但是,人的心念有时却像海浪一样,遇到强风就兴起狂涛大浪。有一天,他出去托钵,走到城里时,看到一群穿着很艳丽,打扮得花枝招展的女人。当他的眼睛扫..
仁清法师:众生的佛性和诸佛如来的佛性是无二无别的
开悟是通过长期的熏修,发现了自性了,见性即为开悟。通过长期的熏修见性了,见性待有一个,很多的前提,得必须是通过修行佛法,因为只有佛法才是了脱之法,只有佛法才能讲到佛性。明白吗,只有佛法才有能够开悟的修行方法,能够了脱,能证佛果的修行方法。在佛教正确理念的指导下..
若世上的一切都是虚无的,那又该何去何从?
问:第一个问题,若世上的一切都是虚无的,那又该何去何从?答:这个问题,你对於佛法了解不够。佛说法,他依什么样的逻辑方式,《六祖坛经》里面讲得好,六祖教他的学生,怎样跟一般人介绍佛法?实际上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说法四十九年,都不出这个原则。他的原则讲三十六对,这是..
如何选择共修道场?
问:底下一个问题,他说请问如何选择共修道场?答:共修的道场,一定要遵守印光老法师的教诲,我们都写了挂著这个,我们十一楼前面这小厅就挂著有。同修必须是志同道合,一个法门、一部经典,同学不超过二十人,依众靠众。二十人的小道场,大家心是定的,不向外攀缘,小道场很容易..
如何修清净心?
如何修清净心?就是念佛,心里头只有阿弥陀佛,除阿弥陀佛之外什么都不要放在心上,心就清净了。我们眼见色、耳闻声,六根接触六尘境界,统统把它放在心上就坏了,我们心被染污了、心动了;心动就不平等,心被染污就不清净。不是叫我们不看不听,不是的,看了听了不放在心上,就对了..
完全接受,业障就消除
「含容空有」,含容空有是告诉我们的,是诸佛菩萨的心量。含是包含,包含虚空,容是容纳、包容,包容万有,就是我们常常讲的,佛门常常讲「心包太虚,量周沙界」,心包太虚是含空,量周沙界是容有,这是什么?这是我们的真心,这是我们的本性。诸佛与法身菩萨都是这么大的心量,所..
索达吉堪布:问问自己,初心还在吗?
|不被世界改变,比改变世界更难|请问:我以前看过一部电影,讲一个聋哑学校的老师对学生进行性侵,有好心人想帮助那些学生,但是因为警察、律师、法官的各种利益纠结,最后恶人并没有得到惩罚,反而是一个受害的孩子,选择了跟侵犯她的老师同归于尽。电影的最后有这样一句话:“我..
传喜法师:学佛就是教你做自己相貌的美容师
我们做人,穿衣不一定要名牌,衣着整齐,干干净净,就是美的;眼睛不一定要双眼皮,眼神有定,清澈明亮,就是好看的。以这一具人身,我们应该去追求的,不是外在的相,而是内在的觉悟。对人生有了迷惑,开始寻找生命的答案,开始着手自我的修正,你的相就会转。这就是中国人常说的..
太桥旦曾堪布:女众弟子如何以正确的心态依止上师
文:太桥旦曾堪布关于女众如何依止上师,这是一个非常好的话题,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现在全国各地学佛的人非常多,而在学佛过程中需要要依止善知识,这一点,汉传佛教和藏传佛教的说法是一致的。并没有说学藏传佛教必须要依止上师,学汉传佛教就不需要依止上师或法师,没有这..
大安法师:至诚礼拜阿弥陀佛,临终佛菩萨自会来接你
东方诸佛国,其数如恒沙,彼土菩萨众,往觐无量觉。南西北四维,上下亦复然,彼土菩萨众,往觐无量觉。一切诸菩萨,各赍天妙华,宝香无价衣,供养无量觉。咸然奏天乐,畅发和雅音,歌叹最胜尊,供养无量觉。――《佛说无量寿经》拜佛属于天亲菩萨开示的五念法门之一,即是身业礼拜..
心中常念《心经》,心安宁百障消
在佛家中,有字数最少的一本经。它就是《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简称《心经》。《心经》共268字。正文260字,题目8字。这268字,把佛教的要义,把宇宙人生的真理讲得极为透彻。《心经》是打开佛法大门的钥匙,是我们学习佛法的纲领,也是我们观照宇宙人生的大智慧。《心经》这268字..
《百业经》:(45)果嘎勒嘎比丘假因谤圣堕无间狱
译序(摘录)《百业经》是我等大师释迦牟尼佛宣说因果不虚的一部甚深经典。共有一百多个公案,涉及到比丘、比丘尼、沙弥、沙弥尼、优婆塞、优婆夷、仙人、国王、大臣、婆罗门、施主,居民、妓女、猎人等人物,形象地阐明了善恶之因必感善恶之果的真谛。龙猛菩萨在《中观宝 论》中曾有..
奇僧虚云老和尚的大彻大悟
光绪二十一年乙未(1895),虚老五十六岁。那一年,扬州高 寺准备连续打十二个禅七。虚老应众人之推举,前往高 打七。下山至大通荻港后,虚老沿江而行,忽遇江水暴涨,无法行走。虚老准备乘船渡江,因身无分文,船夫竟鼓棹而去。不得已,虚老只好继续勉强沿江而行。后失足落水,随江流..
念一遍佛,西方极乐就在心上过一遍
念佛就是请佛住世,此引慈舟老法师开示:“佛本无生灭,随众生心生而生,随众生心灭而灭。一念念佛一念生,念念念佛念念生。众生心若能依佛而生,佛即依众生心住,念佛岂不就是请佛住世吗?”望大家多念佛! 虚老法师在《念佛论》里开示:“念弥陀经,念一遍,就是..
面对生死,舍身就能欢喜解脱吗
最近,一段关于“安乐死”的家庭录像在网络上广为流传。没有哀伤,更像是个小小的庆典。所有家人着正装,唱起歌谣。老人举起杯,微笑着吞下药剂,他平静地倒在了儿子怀里,告别了人间。“安乐死”这一话题又一次席卷了网络。许多人渴望“安乐死”,..
一句佛号就能收摄散乱的心
不学佛之前,都是散乱、黑暗、狂躁的心,在里面加入佛号,就有转化的功能。一句佛号就能收摄散乱的心,让它逐步有序地安静下来,制心一处无事不办,这是禅的境界。一、浊水投珠原来我们对境,都是散乱的,现在把攀缘五欲六尘的心转换一个攀缘的对象,攀缘这句佛号。这句佛号就以在..
一切的权势、财富、享乐都是无常
佛要教化的众生是什么呢?是刚强众生。我们这些众生都是刚强啊,如生牛皮,骄慢,刚愎自用,自己愚痴透顶还以为自己了不起。佛要用种种善巧方便来调伏,调柔降伏我等刚强众生。那要调伏刚强众生用什么方法呢?要讲经说法,要让他知道生命的真相、真理。那真理是什么?就是谈因果问..
莲宗十祖截流大师画传
一、父梦憨山,友成儿郎截流大师(公元1626—1680年),讳行策,俗姓蒋,清初顺康间人。父亲名叫全昌,乃宜兴老儒,与憨山大师是朋友。憨山大师示寂后三年,一天晚上,全昌梦见憨山进卧室,随后,大师出世,由此全昌为儿子取名为梦憨。二、出家修道,契悟法源大师长大成人时,父母..
100个记住--慧律法师法语展示
1)你要想幸福,学佛听闻正法是唯一的一条路。世间再没有比佛法讲得更彻底、更圆满,更能够带给人类幸福、解脱的真理。2)六祖慧能大师说:“一切善法,若不自悟,须觅大善知识,解最上乘者,直示正路。”只有善知识才能帮助我们,把自己本来具有的菩提心发动出来。然而“人生难得..
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怎样达到无生境界
大家知道,我们讲《金刚经》,《金刚经》教我们做什么?教我们不要执着。但是我们的心,非要执着不可,特别怪。例如,有几个问题,大家请我解释。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叫你不要生心,就是叫你不执着。不住色生心,不住声香味触法生心,你心还能生吗?那就叫无生,就是让你不生,无生..
没有这几个经历成就不了大事
《孟子与尽心篇》“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孟子磨炼孟子说明一个道理,也成为现在众所周知的千古名言了。凡是人才,大则对于人类、国家、社会有贡献,小则是一..
在家居士定课,单一点为好
问:《无量寿经》最后有说娑婆世界天人往生的人数,请问这些人数是当时已往生的人数或包括现在及未来往生的人数?每日定课是否可以听经代替念经,即每日只念佛作为功课也可以吗?若定课要念经请问哪一部经最适合末法众生?大安法师答:《无量寿经》最后有弥勒菩萨来启问在我们这个..
慧远大师定中三次见佛,归命安养
晋初祖庐山东林慧远大师赞颂以特别法,永为世范。意旨暗合于行愿,中外流通遍。普令庸彦,大事即生办。肇启莲宗福震旦,畅佛本怀垂方便。圆音一阐士归庐,大法将弘神运殿。一切法门从此流,一切行门从此办。致令各宗尽朝宗,万川赴海依行愿。——印光法师定中见佛,归命安养远公所..
不要轻易答应别人
别人拜托的事情如果不妥当、不适宜,千万不可草率地承诺,若未经观察就随便答应下来,到时候做也不是、不做也不是,会陷入进退两难的尴尬境地。别人有求于自己时,作为智者,首先会慎重思考,如果有意义,就会承诺下来;如果觉得不妥,就不会答应,因为一旦答应了便要做到。而愚者..